正文

被“选择性遗忘”的战争及不为人知的战略思考(4)

躁动的日本:危险而不为人知的日本战略史观 作者:大平正芳纪念奖得主 小代有希子


对于日本普通民众而言,要结束战争靠的绝不是一句简单的“一亿玉碎”(即一亿国民光荣地集体自杀,号召全体国民在美国进攻日本本土时慷慨赴死。)的狂热口号。这也引出了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即我们不能仅仅站在少数制定政策的精英阶层的角度来理解“欧亚-太平洋战争”。和少数日本精英阶层一样,普通日本民众在战争中的主张和经历也同样表明,这场战争绝非像传统叙事一样,认为战争仅仅是美日两国之间的太平洋战争。

我们应当在日本殖民帝国兴亡的大背景下来解读这场战争。对于日本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强国,西方国家最初表示赞同,甚至为之喝彩。19世纪末,由西方大国强迫贫弱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加入这一行列后,必须证明它有能力成为帝国主义强国,而这一点正是日本走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美国和英国作为在太平洋地区和中国拥有既得利益的两个头号西方强国,把日本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及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的胜利,看作是日本成功走向现代化的有力证明,而并非日本对外侵略的开始。他们着手废除此前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承认日本是亚洲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西化(现代化)国家。之后,日本通过中日《马关条约》占领了台湾,后来又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斡旋下,通过《朴茨茅斯协定》吞并了库页岛的南部。依照当时的国际法,中俄美三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殖民地。“一战”后,国际联盟(以下简称“国联”)又批准日本接管了德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包括卡罗林、马里亚纳和马绍尔群岛。

日本的版图扩张行为并没有使日本获得与英美等国平等的地位。与美国在《移民法》上的冲突,以及尝试把种族平等原则写入国联盟约的失败,使当时的日本领导层意识到,种族歧视使日本无法从法律和文化上融入这个由英美主导的世界。从此,日本尝试以单边主义和军事侵略来挑战英美霸权。这种错误的民族自豪感致使日本将本国的现代化理念和统治方式强加到亚洲其他国家人民身上。从表面上看,日本的这种行为是出于文化和种族上的考虑,是为了去除英美在亚洲的影响力,恢复亚洲本来的文化和种族身份。实际上,和西方列强一样,日本根本无视其他亚洲国家的主权和自治。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日本与西方和亚洲其他国家之间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被孤立。

日本帝国踏上毁灭之路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这一事件导致国联开始疏远日本。之后,日本建立了伪满洲国,以确保其“生存空间”,即利用伪满洲国作为保护和扩张其在中国利益的“额外领土”,以缓冲来自苏联的军事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威胁,并在与美国作战时为日本军队提供丰富物资。1933年,日本政府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签订了塘沽协定,经历短暂的停火之后,1937年7月日本对中国的全面战争终于爆发。日本对中国的进攻地区逐渐扩大,同时还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进行较量。在此期间,日本退出国联,与德国结成同盟。1940年9月签订的《德意日三国同盟公约》将日本试图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与轴心国的欧洲战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欧洲国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拥有众多天然资源,日本认为它可以从中获取以支援其与中国进行持久战,而德国入侵法国为日本挺进法属殖民地印度西亚创造了便利条件。应英国的要求,美国要求日本从法属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撤军,迫使日本开辟对抗英美的另一条战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