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被“选择性遗忘”的战争及不为人知的战略思考(6)

躁动的日本:危险而不为人知的日本战略史观 作者:大平正芳纪念奖得主 小代有希子


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使命和自我认同,而且其对手和盟友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欧亚-太平洋战争”逐渐演变成一系列松散的战役。日本在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行动具有多面性,因而被赋予不同的名称,每个名称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如“大东亚战争”、“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十五年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美日战争”、“远东战争”、“英美日战争”、“苏日战争”,以及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亚太战争”。对于日本战争没有一个公认的名称,一方面说明这个民族对“欧亚-太平洋战争”的记忆是支离破碎的,立场是错综复杂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很难从世界历史的视野来全面地叙述这场战争。

“十五年战争”强调的是日本侵略的长期性及其造成的巨大悲剧。“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强调日本与轴心国之间的关系,并把这场战争纳入到欧洲战争的大背景中来。“太平洋战争”侧重于表述日本战时把美国作为主要敌人而在战后又与之结成盟友。“中日战争”批判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人民犯下的罪行,呼吁日本与亚洲各国和解,倡导日本民族和亚洲各民族的和谐。“亚太战争”是20世纪90年代造出来的新词,意在反映日本战争的多重性。然而,这个名称却遗漏了日本在欧洲的战场,更重要的是,没有反映苏联与日本在战时的外交关系与军事交涉。因此,“欧亚-太平洋战争”倒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名称。

“苏日战争”的说法是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在日本国内兴起的。除此名称外,苏联在大多数关于此场战争的叙事中并不扮演主要角色。将苏联从这场战争的记忆和叙事中去掉,这样“欧亚-太平洋战争”的叙事被简化为针对单个敌人和单个目标的叙事。正因为苏联是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两大战场的关键纽带,对这个纽带避而不谈会把这场战争本来错综复杂的整体简单地划分为各不相干的两个部分,同时也模糊了那些造就日本殖民帝国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

在美国的军事占领下,在官方的历史记载中,日本战争的复杂性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当日本人民开始进入战后反思时代之际,民众反思日本仅仅被美国打败,觉得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虽然日本政府在1956年宣布反思时代结束,然而这种反思状态一直在持续。即使是1989年裕仁天皇的离世也没有终结这种反思。日本仅仅对美国投降这一叙事,没有结束日本作为殖民帝国的历史。相反,这一不完整的叙事反而阻碍了日本殖民帝国历史的终结。而日本人民仍然必须面对由他们所发动的战争带来的后果,因为现在的东亚,例如中国两岸分治和朝鲜韩国分裂,恰恰反映出他们战时的战略思考所造成的后果。太平洋战争叙事的局限性,使日本不愿意正视它的殖民历史。要想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首先应该充分发掘日本战时制定的面向整个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战略思考和规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