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88年10月4日 采访

圣坛之火 作者:【英】亚瑟·克里斯多夫·本森


我所反对的采访要么矫揉造作,要么自以为是,要么傲慢自大,其目的都是为了粉饰作家。假如作家故作姿态地坐在灌木丛中构思作品或者诗歌,记者就可以随手照一张特写—尤其是作家脸上要挂着老鹰一般深邃的表情,似乎他正在酝酿某个惊世杰作—这种矫饰做作简直如地狱般令人感到厌恶。更糟糕的是,作家本人在与记者谈话时表现出的那种自我陶醉。在妻子在场的时候,一般人是不愿告诉素昧平生且心不在焉的记者,自己的灵感和激情来自于这个可爱的女人,他现在拥有的一切都归功于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支持。如果这样做了,就是一场最低俗的闹剧。妻子为他付出了许多,也许事实的确如此,也许他一直都有这种想法,只是等待一个机会说出来,但绝无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说出这样的话,这会让人感觉他是刻意所为,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动公众,达到煽情的目的。

这些读到的采访,让我如鲠在喉,感觉它们都像是事先排练好的一场演出。也许人们这么说,只是这种采访场合的权宜应对之策。但如果认为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说这样的话,如果认为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像浪漫邂逅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一成不变的攀谈,那么,你肯定是头脑发昏了。

当然,这种采访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名人的猎奇心理。但是,读到这样的采访会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原因有二。其一,人们肯定不会认为这是名人的真实生活,只是他们在这种场合下追求煽情的应景之为。其二,想到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为了媚俗,不惜放下身段做出这种矫揉造作之事,就会心情压抑。但我心中还隐隐希望,这种让人反胃的陈词滥调是记者的刻意安排,名人虽不情愿,但碍于情面不得不半推半就地尴尬同意。

一位著名的女作家把她满头金发的孩子们领到记者面前,骄傲地说:“他们是我最闪亮的珍珠。”或者,她让孩子们与记者握手,记者问道:“毫无疑问,他们是您最闪亮的珍珠?”作为母亲,很难愤怒地加以否认。但如果她木讷地点头赞同,问话中谄媚的意图便暴露无遗。这两种情况,有很大的区别。如不情愿接受采访,就无法判断出什么是最朴实的应对方式。我的感受是,倘若人们真希望了解我的生活方式、衣着嗜好、饮食习惯、阅读书目、居住环境,我会悉听尊便。这样,即使狭小逼仄、摆放着餐桌的餐厅照片,以及杂草丛生的花园的照片出现在杂志上,也不会削减家庭生活的神圣感,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事情早已为人所知了。但我躺在床上或者正在刮胡子时的照片,我却不愿刊登出来,因为这些都不是我接待客人的场景。我也不愿意把私下的闲谈发表出来,因为这些都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成熟想法。但我希望与来访者随意的闲聊,即使谈话内容被发表出来,我也不会感觉丢脸。我也希望我们一起谈论宗教信仰和行为动机时,都能表现得体一些,既不夸大其词,也不傲慢无礼,因为这些都不是我通常的聊天方式。归根结底,有些名人过于追逐噱头,太想表现得比真实的自我更富有魅力,反而让采访变得索然无趣。出于善意,采访当然会对名人进行一番粉饰,把名人们描绘成比本人在智力、情感方面都更为出色,但这种行为会对他人造成某种影响。我亲身经历过一些名人采访。总的说来,他们的品位和谈话都令人失望。而品位、能力出众的人,却很少愿意腾出精力接受采访,也不愿在社交场合高谈阔论。他们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做报告和出书上,很难再抽出时间和精力把高深的思想留给日常生活。可偏偏造化弄人,采访者通常都是些爱窥探他人隐私、搬弄口舌是非的不识相的陌生人,他们社交手段拙劣,品位低俗,所以往往把采访演变成了闹剧,对艺术效果和礼貌行为都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