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朝鲜半岛的动乱,给刘仁轨带来了转机。他所管辖的青州,是今天的泰山以东到渤海的一片区域,与朝鲜半岛可谓隔海相望。身处青州的刘仁轨仔细地分析了半岛上的局势,觉得“欲吞灭高句丽,必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在唐朝,高句丽的位置相当于现在朝鲜半岛的最北部,是和大唐国土接壤的;同时,新罗的位置在半岛的东边,百济在半岛的西部,紧邻黄海,再往下面,就是大唐的青州了。
刘仁轨向高宗建议,要拯救新罗,从陆路进攻不能考虑了,这一场战役一定要渡海,渡海作战对于大唐的利大于弊,因为这样不仅可以避开高句丽的地理优势,还能退而能守,将损失减到最低。
这一番分析,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了。
武则天觉得这也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可是高宗却还是有一些顾虑。武则天不得不进一步劝导:“陛下,其实刘仁轨的建议很在理,这一次对于高句丽的进攻,必须先从百济入手,新罗的地理位置是在半岛的东边,而朝向黄海的这边,恰恰是百济的领土。当年,太宗皇帝率兵攻打高句丽,就是因为高句丽占据了地利,才使得两军相持不下。本来我方一路上劳累又加粮草供给困难,所以才迟迟没有攻破,太宗皇帝不得不班师回朝,这一生一直引以为憾。现在,如果按照刘仁轨的建议,先渡海攻打百济,那么我们可以一面与新罗呼应,破高句丽则指日可待了。”
听了皇后的这一番分析,高宗心中稍有慰解,他知道,当年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时候,朝廷大臣也有人建议从海上进攻,但是并没有被采纳,觉得这样做太过冒险。因为当时大唐是出外作战,如果从海上进攻,一是怕与陆路的军队配合不协调,另外也怕将士不适应长时间的海上作战,体力不支。所以一直搁置这一建议。现在既然太宗的陆路作战行不通,也只好把赌注压在海战上,放手一搏了。
在此之前,高宗和武后曾派营州都督程名振和中郎将薛仁贵先去攻打高句丽。这个薛仁贵的名字今天在中国几乎已经家喻户晓了。他的故事在评书、小说里频频地出现,妇孺皆知,千百年来流传开来。他本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在太宗征辽的时候,他只身投靠到张士贵的军营里面。据说在征辽战争中,薛仁贵曾身穿白衣,首先登上城门,鼓舞士气,所以唐军一鼓作气乘势进攻,获得大捷。这一幕被太宗看在了眼里,特意传人叫他来见,给了颇为丰厚的赏赐,而且立即提升为游击将军,后来又加封做了右领军中郎将,这也就是后来的小说《薛仁贵征东》中的“白袍小将”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