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浦东社工,重新出发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作者:姬中宪 著


浦东社工,重新出发

《浦东社工》创刊,浦东社工有了自己的舆论阵地,这似乎表明,在经历了很多年的埋头实干后,浦东社工不再只做不说,而要边做边说,不仅小声说,还要大声说。据说这份刊物要立足浦东,面向全国,争取让每一位社工同行都有机会看到。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在这样一份刊物中,按说该讨论一些宏大的话题,比如分析中央部委关于发展社工的文件,不过,还是把这些话题留给专家和官员,我想先从浦东社工协会的一点家事说起。

我2003年进入协会,历经三届理事会,浦东社工和浦东社工协会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的全过程,我有幸见证了其中的大半,这期间参加了大大小小的理事会、会员大会,多到数不胜数,很多事关浦东社工大局的重要议案正是在此肇始。2011年11月25日,协会最近的一次常务理事会上,在会长彭希哲教授的主持下,又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同意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段慧霞女士辞去秘书长一职。

2005年协会第二届理事会成立,时年55岁的段会长正式入主协会,距今也有六年。这六年间,段会长放下前政府官员的身段,换上在当时还暧昧不清的社团身份,开始了她的二次创业。她拖着疲病之身,奔走于广袤的浦东,几乎以一己之力,将浦东社工带入更务实也更广阔的天地,让浦东社工们获得了更有尊严的地位。她初到协会时曾对年轻社工说过的“选择浦东就是选择发展,选择社工就是选择成功”,事后被证明并不仅是一句励志的口号,她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一步步将这句话变为了现实。今天,段会长对浦东社工的贡献早已看在大家眼里,在她获得的各种公开承认和荣誉外,我想补充一个小细节。

大概在2007年,因为协会某件突如其来的事件,段会长来往穿梭于浦东的行政办公中心,甚至等不及坐电梯。在昏暗的楼梯间,原本就视力不佳的她,因为心急赶路,在最后几个台阶处一脚踏空,整个人摔了下去。当时的我身在咫尺,情急之下一把捞过去,却没能抓到她,眼睁睁看她摔在冷硬的大理石地板上。她爬起来,一瘸一拐继续走,直到把那件事情处理妥当。第二天去检查,脚骨折,脚踝肿得很粗,她也只是休息了几天,然后就打着厚厚的石膏继续工作。

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常常想起这一幕,某种程度上,这是段会长在协会工作状态的一个缩影。在社工还未得到更多人理解的情况下,在社会组织的资源网络还远未建立时,协会的每一个机会都稍纵即逝,每一次危机都要及时化解,段会长也因此时刻处于行色匆匆的状态,带伤、带病工作更是时有发生,而此时,她身边的年轻人还没有成熟,无法在危难时刻更好地帮她一把。2011年,段会长再次因病躺在了病床上,这一次她终于下定决心,向理事会提交了辞呈。彭希哲会长对她的请辞表示惋惜,但也表达了尊重,应该说是代表了全体理事的心声。我想,段会长是该好好休养了,浦东社工,该为她的病负一份责。

不同的是,这一次段会长不再孤单无助,以国云丹、徐金凤、谢倩为代表的一批70后年轻人已经迅速成长成熟,在最近这次理事会上,以她们为班底和骨干的新秘书处已完成布局,接过了段会长手中的接力棒。我认为,这一次的交接,或许比以前和以后的历次会长、副会长甚至理事会交接更重要,更具象征性,也更有实质意义,因为这是真正两代人之间的交接。从此刻起,浦东社工协会将重新出发。

“重新出发”不是否认过去,割断历史,而是说年轻一代要以更独立的姿态和更强悍的能量,将浦东社工协会这块招牌继续高举起来;“重新出发”还意味着,在新的更广阔的社工生态中,在更密集的合作竞争环境下,在社工和公益格局大洗牌一触即发之际,浦东社工如何占得先机,在创新社会管理的体系中寻到自己的位置。段会长开始主政协会的时代,是放眼全国唯浦东一枝独秀的时代,而现在,年轻一代所面临的社工天下大势,早就不可同日而语;同时,段会长积半生经验与资源的储备,最终在社工这片热土上绽放,这也是年轻一代所不具备的。年轻的社工们靠什么来弥补?唯有提高自身的能力,在理事会上,我将这种能力称为“野外生存能力”。

浦东社工协会有三位副会长都是上海市社工协会的副会长,我本人也曾是市协会的常务理事,但在这里,我要举一个不太和谐的例子:过去有几年,在浦东社工协会眼中,市协会一度被无视,被鄙视。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体制。但现在我不敢这样看了,因为随着市社工协会的换届改选,一系列新动作似在表明市协会也在锐意改革,意图在新一轮社工发展中占据先导和引领地位。这其中我最看重的一项举措,是引入新途健康促进社创始人郭小牧担任市协会秘书长,尽管会长徐永祥教授善意地戏称她为“没有社工证的秘书长”,但理事会看好她,因为她身上所具备的,正是很多年轻社工所没有的野外生存能力。

郭小牧何许人也?她一介草根,她非官非商非学,但她能将政、企、社、学四界打通,穿梭自如,自成一家,她能向政府要资源,能用企业方式管理,能用社会组织的理念设计策划,还能让学者在她和她的机构身上不断发现新的课题研究点。什么是社会组织的领军人才?这就是。有些同行说她“能忽悠”,有些说她“会要钱”,要我说,这都是最难得的优势,市社工协会新一届理事会聘请她来做秘书长,本身就表明了社工协会的未来走向:去行政化、更彻底的社会化、乃至野生化,而郭小牧正代表了社工新生态中的“适者”。尽管在现有体制下,常年“野外生存”的郭小牧乍进入市协会,也许会轻度水土不服,像野兽进了牢笼,但不能不相信,以她的能量至少能对这牢笼有所冲击,有所矫正。

很多人都在重新出发,不仅浦东社工。能在这场新的竞赛中走多远,取决于他们各自的野生能力。有一次,一位体制内人士悄悄向我打探消息,他说:“你们浦东公益服务园有个吕朝很有名,恩派这几年发展这么快,是不是因为他有什么背景?有什么后台?”我是这样回答他的,我说:“如果有,也是人家自己努力争取来的。”

社工没有天生的富二代,也没有世袭的官二代,更没有一出生就荣耀的星二代,每一代社工都是开创者,社工不能“拼爹”,只能拼自己,所谓“后台”“背景”“人脉”,都要靠自己打拼而来。在这方面,段会长和吕朝用不同的方式,为我们树立了同样的榜样,郭小牧、王志云等一批领军人才也在陆续加入这个队伍。今天,在浦东社工协会新旧交接、重新出发的时刻,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前人留下的遗产,能不能真正成为年轻社工自己的资源,还要看他们的造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我们好像又回到2007年那个昏暗的楼梯间,这一次,当前辈跌倒时,年轻的社工们扶住了她,让她在一旁安心歇息观望,未来的路,由我们自己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