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视阈中的近古文学研究 作者:冯保善 著


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金瓶梅》《玉娇李》等既为世所艳称,学步者纷起,而一面又生异流,人物事状皆不同,惟书名尚多蹈袭,如《玉娇梨》《平山冷燕》等皆是也。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故当时或亦称为‘佳话’。察其意旨,每有与唐人传奇近似者,而又不相关,盖缘所述人物,多为才人,故时代虽殊,事迹辄类,因而偶合,非必出于仿效矣。”(14)鲁迅先生思想的敏感,的确令人钦佩。他所指出的,其实也正是章回小说发展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一向被人疏忽的现象,即章回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变异分流问题。而这“变异”,在我看来,便是从说书人以来形成的“宣讲式”到作家独立创作的“表现自我式”的转变。

首先,以《玉娇梨》、《平山冷燕》等为代表的一批“才子佳人”小说,如果说与《金瓶梅》等小说有其相似性,也仅是反映在题材上,大约都可以称之为“世情小说”;而在道德理想、思想情趣及内容实质上,它们所表现出的,则是文人的而非民间大众的,因此,其与唐人传奇,要算作同类,均属于地道的文人创作,而与民间化大众化的通俗性章回小说却有着本质的分野。

关于“才子佳人”小说与市井通俗小说的差异,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话本小说)《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是从市民的角度写才子佳人,而《玉娇梨》等书则不同。这类作品中叙事内容的普遍倾向是对士人地位、情趣与生活方式的高估,比如在《玉娇梨》、《平山冷燕》中,所谓‘文雅风流’和‘功名遇合’即诗赋和科举,作为内在的能力与外部的成功,是衡量一个人地位、价值的最重要的砝码,这是标准的文人士大夫的人生价值观,与《清平山堂话本》、‘三言’、‘二拍’之类话本和拟话本中柳耆卿以及转运汉、蒋兴哥一类市民的人生价值观有明显的区别。”(15)

与民间的大众化的通俗性章回小说作者不同,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们并不以芸芸众生的导师自居,也不以人伦教化的践行者为职责,在他们的创作中,更多的是抒写自我,表达自己因人生苦闷而编织的白日梦想。天花藏主人《合刻七才子书序》中说:“顾时命不伦,即间掷金声,时裁五色,而过者若罔闻罔见。淹忽老矣,欲人致其身,而既不能,欲自短其气,而又不忍,计无所之,不得已而借乌有先生以发泄其黄粱事业。有时色香援引,儿女相怜;有时针芥关投,友朋爱敬;有时影动龙蛇,而大臣变色;有时气冲牛斗,而天子改容。凡纸上之可喜可惊,皆胸中之欲歌欲哭。”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中认为,文学创作是作家以幻想的形式满足其本能欲望的一种手段,每部作品都是一场超现实的幻想,幻想的实质就是人在实践中被压抑的欲望的感性呈现,对于作家来说,其创作过程就类似于白日做梦(16)。才子佳人小说正是这样一种作家的白日梦。

约成书于乾隆十五年的夏敬渠的《野叟曝言》(17),也是一部表现作家白日梦的作品。该书光绪辛巳刊本知不足斋主人序中说:“《野叟曝言》一书,吾乡夏先生所著也。先生邑之名宿,康熙间幕游滇黔,足迹半天下,抱奇负异,郁郁不得志,乃发之于是书。”书中主人公文素臣,“落落奇才,吟遍江山,胸罗星斗。说他不求宦达,却见理如漆雕;说他不会风流,却多情如宋玉。挥毫作赋,则颉颃相如;抵掌谈兵,则伯仲诸葛。力能扛鼎,退然如不胜衣;勇可屠龙,凛然若将陨谷。旁通历数,下视一行;间涉岐黄,肩随仲景。以朋友为性命,奉名教若神明,真是极有血性的真儒,不识炎凉的名士。”其平内乱、灭奸党、伏四夷、定边疆,先为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以郡主为左妻;再被天子尊为素父,敕建府第,真所谓“凡人臣荣显之事,为士人意想所能及者,此书几毕载矣”(18)

其次,还有以小说创作显示才学的一种,我曾经称之为“炫学小说”(19),作品有《野叟曝言》、《镜花缘》、《蟫史》、《燕山外史》等。其中《野叟曝言》光绪辛巳刊本《凡例》中说:“作是书者,抱负不凡,未得黼黻皇朝,至老经猷莫展,故成此一百五十馀回洋洋洒洒文字。……是书之叙事说理、谈经论史、教孝劝忠、运筹决策,艺之兵、诗、医、算,情之喜、怒、哀、惧,讲道学,辟邪说,描春态,纵谐谑,无一不臻顶壁一层。至文法之设想布局,映伏钩绾,犹其馀事。为古今说部所不能仿佛,诚不愧第一奇书之目。”《镜花缘》石华序中说:“是书无一字拾他人牙慧,无一处落前人窠臼,枕经葄史,子秀集华,兼贯九流,旁涉百戏,聪明绝世,异境天开。”杜陵男子《蟫史序》中说:“《蟫史》一书,磊砢山房主人所撰也。主人少矜吐凤之才,长擅脔龙之藻。字传科蚪,奇古能摹;雅注虫鱼,纤微必录;百家备采,勤如酿蜜之蜂;一线能穿,巧似贯珠之蚁。生来结习,长耽邺架之书;诡道前身,本是羽陵之蠹。钻研既久,穿穴弥工。笔墨通灵,似食惯神仙之字;心思结撰,遂衍成稗史之编。”从这些论述已不难看出,此类作品,逞才炫学、自我娱乐,以自我为中心,与以通俗而化育俗世,旨在宣扬教化的章回小说传统背道而驰,显然也不属于民间化大众化通俗性章回小说一派的路子。

明末小说《西游补》,虽不似上述作品那样炫耀学问,但其由《西游记》书中唐僧师徒过火焰山后,以孙悟空化斋被鲭鱼精所迷,编写出十六回书来,由青青世界到古人世界再到未来世界,大唐天子、项羽、虞美人、秦桧、岳飞,任其调遣,极尽想象之能,其实,这也何尝不是一种逞才?

第三,再有就是具有自传色彩的一种。我们得承认:“一件艺术品与现实的关系,与一本回忆录、一本日记或一封书信与现实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然而,作家的传记和作品之间,仍然存在不少平行的、隐约相似的、曲折反映的关系。诗人的作品可以是一种面具,一种戏剧化的传统表现,而且,这往往是诗人本身的经验、本身的生活传统的戏剧化表现”(20)。所谓某些带有自叙传性质的作品,无非是作者更多地以自身的社会阅历、生活遭际与人生体验作为创作的素材,故事中比较多地融合进了其亲历亲见的一些事情。

《红楼梦》第一回中,作家假“石头”说:“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一定自传性质的作品,这在有关论述中,已多有述及,如胡适《〈红楼梦〉考证》中说:“《红楼梦》明明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自叙的书。”(21)俞平伯后来虽然改变了看法,但他仍然认为:“《红楼梦》至多,是自传性质的小说。”(22)冯其庸认为:“这部书的根本目的,他的强烈的创作冲动和激情,只能是由于他对自己难以忘怀的生活的追忆和怀念。”(23)

又如《儒林外史》,金和《跋》中说到:“书中杜少卿乃先生自况,杜慎卿为青然先生。其平生所至敬服者,惟江宁府学教授吴蒙泉一人,故书中表为上上人物。其次则上元程绵庄、全椒冯萃中,句容樊南仲,上元程文,皆先生知交。书中之庄征君者程绵庄,马纯上者冯萃中,迟衡山者樊南仲,武正字者程文也。他如平少保之为年羹尧,凤四老爹之为甘凤池,牛布衣之为朱草衣,权勿用之为是镜,萧云仙之姓江……全书载笔,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若以雍乾间诸家文集细绎而参稽之,往往十得八九。”其带有某种自传色彩,也无须怀疑。

降至近代,如刘鹗之《老残游记》、吴沃尧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之《孽海花》等,也大多具有一定的自传成分,论者已多,兹不复赘述。

综上,我认为,中国古代章回小说在其史的发展中,于明末清初,曾经发生了变异分流:一方面,“宣讲式”继续存在,并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表现自我式”诞生,与前者呈二水分流之势。而由说书艺术发展而来的“宣讲式”章回小说作品,其秉承了说书艺术民间化、大众化、通俗性的传统,以及艺术形式上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以芸芸众生导师自居,肩负社会教化的职责,这从小说史的发展过程来讲,有其自然性;但对于小说作者而言,这种情况,也注定了作为创作主体的必然迷失,而作为一种独立性的文体,则又不可避免有着它不圆满的缺憾。应该说,章回小说向“表现自我”转化,发生文人化与由俗趋雅,这是“章回”作为一种文体,真正走向独立的必由之路。但才子佳人小说的心造幻设、主观臆造,与炫学小说的炫耀学问、大掉书袋,违背文学的形象性规律,都注定其不会有更好的出路。“小说可以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它确实在企图再现人生”(24),以《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为代表的写实一派,才应当是章回小说发展的方向,所以,由它们来最终完成打造中国古代章回小说巅峰的任务,便成为一种必然。

————————————————————

(1) 陈美林、冯保善、李忠明《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 南宋末·罗烨《新编醉翁谈录》卷一“小说开辟”,《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

(3) 唐·李商隐《娇儿诗》有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一。

(4) 冯保善《宋人说话家数考辨》,《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

(5) 陈翔华《三国故事剧考略》,见周兆新编《三国演义丛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南宋末·罗烨《新编醉翁谈录》卷一“小说开辟”。

(7) 明·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8) 明·林翰《隋唐志传序》。

(9) 明·修髯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引》。

(10) 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史部》本。

(11)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一百二十五,《四部丛刊》本。

(12) 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 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译,《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金瓶梅》,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明之人情小说(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15) 高小康《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第三章《文人叙事中的士人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 (奥)弗洛伊德著,张唤民等译《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17) 萧相恺《关于小说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考辨》,《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史论》,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

(18)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五篇《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

(19) 冯保善《炫学小说的产生与古代小说观念》,《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5期。

(20)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第七章《文学和传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1) 胡适《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2)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23) 冯其庸《曹雪芹与〈红楼梦〉》,《红楼梦学刊》1988年第2期。

(24) (美)亨利·詹姆斯著,杨烈译《小说的艺术》,引自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