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桃之夭夭

诗人笔下的花草树木 作者:彭扬华 著


桃之夭夭

孔老夫子编的《诗经》里多半是讲爱情、婚姻的,于是牵连到桃。且看:

《诗经·桃夭》

[原文]  [译文]

桃之夭夭,  三月的桃树茂盛如画,

灼灼其华。  鲜嫩的花朵闪灼光华。

之子于归,  花一般的美人儿正在出嫁,

宜其室家。  祝福您有了幸福美满的家。

桃之夭夭,  五月的桃树茂盛如画,

有蕢其实。  枝头的桃子又圆又大。

之子于归,  花一般的美人儿正在出嫁,

宜其家室。  祝福您来年抱个胖娃娃。

桃之天天,  七月的桃树茂盛如画,

其叶蓁蓁。  浓密的叶子无边无涯。

之子于归,  花一般的美人儿正在出嫁,

宜其家人。  祝福您子孙满堂福寿人人夸。

《诗经》以后,以桃花比喻美人的诗句层出不穷。三国时魏国阮籍的“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似乎是对《桃夭》头两句的诠释;宋代陈师道的“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讲的是怀春少女两颊飞红的神态;唐代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讲了一段凄美的回忆,都极生动。

崔护的诗,被后人编成了故事:唐朝有位进京赶考的书生崔护,一次到京城郊外游玩,看到一片桃林,桃林中有一茅屋,茅屋前站着一位美丽的姑娘,手拈着一枝桃花,人面映桃花,桃花映人面,书生不禁看呆了。姑娘见书生如此发呆,微微一笑回到屋中。书生从此得了相思病。第二年春天,书生又回到小茅屋旁,只见大门锁着,不见美人,只有盛开的桃花依然迎着春风。他于是在门上提笔写了这首诗。过了几天,不死心的书生又回到城南那茅屋前,听到里面有哭声,叩门一问,门内走出一位老人说:“你不是崔护吗?”答曰:“正是。”老人哭着说:“是你杀了我的女儿。我女儿已经成年,知书达理,尚未许配人家。自从去年以来,经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我陪她出去散心,回来看到门上你写的诗句,她便绝食数日死了。这不是你害死的吗?”崔护十分悲痛,进屋看见姑娘仍躺在床上,崔护扶起她的头,枕着自己的腿,抚尸大哭。不一会儿,姑娘竟然复活了。老父大为惊喜,便将女儿许配给了崔护。不论这故事是不是真的,都是很美、很动人的。现在全国有多个剧种依此故事改编有《人面桃花》剧目。

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人间仙境:“……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虚构的“桃花源”中没有官僚政治、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是“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的人间乐土。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把人间仙境放在桃林之中,大约他以为只有桃林才配得上仙境。唐代诗人王维以《桃源行》一诗对《桃花源记》作了诠释。其中有“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诗中桃溪泛舟更是宛若仙境。这么好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台湾基隆、河南南阳、重庆永川和酉阳等地都有“桃花源”。谁是谁非,且由他们去争议,可能大家都需要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伊甸园。“桃花源”可能既是诗人心中的理想世界,又是广大老百姓盼望的理想世界。

唐代的人很崇尚春日月夜在桃花下聚会,皇上、皇后在桃园中设宴聚请权臣、诗人,诗人作诗,皇上评话诗作,是为盛事。但那些“应制诗”似乎说不出多少真情。宋之问的应制诗当时被认为是写得最好的,有“飞花随蝶舞,艳曲伴莺娇。今日陪欢豫,还疑陟紫霄”之句。虽然热闹得很,也未见得有多少真情深意。李白春日月下在桃李园中宴请诸从弟,倒真说了一些深情的话:“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这篇散文小品,洋溢着诗人的深情。有了桃李之“烟景”,有了兄弟之纯情,李白才写出如此的“大块文章”。兄弟之情恐怕也是古代诗人心中最纯洁、最清静的感情。苏轼因思念远方的弟弟写出了《水调歌头》,于是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不朽的名句。

唐代人赞颂桃花之诗甚多,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人此中来。”

明代唐伯虎把桃花和隐士、君子相提并论。其《桃花庵歌》曰:“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谢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自喻“桃花仙人”“桃花庵主”。其死后葬桃花坞北,和桃花有着不解之缘。

桃和李常被并提,有“桃李杏春风一家”之说。《诗经》中有“何彼禮矣,华如桃李”。唐代张说曰:“珪璋其节、桃李其容”,后人以桃李喻貌美。之后转意为后生年少,再之后专指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唐代刘禹锡说:“一日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狄仁杰曾举荐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于是武则天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自此,后人讲老师教出了许多有成就的学生,便夸他“桃李满天下”,且“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桃树还是挺谦虚的,并不自我吹嘘,但仰望它的人多了,在它下面踩出了小路(蹊)。

唐代杜甫曰:“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这桃花的形象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记得小时候母亲曾教我一首诗:“一株桃花一树花,松柏那堪比桃花。但待冬日风雪下,只见松柏不见花。”母亲以此教育我们要学坚强的松柏,不要学轻薄的桃花。到了近代,世间常说男子交了“桃花运”便是有了婚外情,骂女子“走桃花运”便是涉淫;“花(桃)街柳巷”便是妓院所在街区的代名词,“桃色事件”便是淫乱之事,桃花的名声便“臭”了。

今人邬大为作词、铁源作曲写了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经过蒋大为一唱便红遍全中国。蒋大为唱红了,桃花的名声也平了反。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有我可爱的故乡。

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

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

啊,敌乡!生我养我的地方。

无论我在哪里放哨站岗,

总是把你深情地向往。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有我迷人的故乡。

桃园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

桃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

啊,故乡!终生难忘的地方,

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

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

单朵桃花并不突出,和牡丹之类大朵花卉也不能类比,但一片桃林就不一样了,红遍山野,十分壮观。人们常将桃花群栽或成行栽在水边,加上倒影就更生动了。唐、宋时期便盛行河边栽桃柳,红绿相衬映,今日已经成为绿化手法的定式。老朽家乡扬州瘦西湖、南京玄武湖边都有实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