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

小说药丸(《特殊病例》《自诊指南》及药品说明书) 作者:(英)埃拉·伯绍德,苏珊·埃尔德金 著


A

唉,21世纪

a.《小女孩与香烟》(The Little Girl and the Cigarette)伯努瓦·迪特尔特(Benoît Duteurtre)b.《爱在长生不老时》(Super Sad True Love Story)加里·施特恩加特(Gary Shteyngart)

现代人对本世纪独有的不适感来自期待和现实的落差:通常我们期待一个满足、充实甚至冒险的人生,但社会现实却如此荒谬,无论是官僚体制、政治正确、安全立法或过度依赖科技……各方面的问题想列都列不完。

最精湛刻画这种不适感的小说,莫过于伯努瓦·迪特尔特的《小女孩与香烟》。故事以一桩虚构案件开场:罪犯德西雷·约翰逊因谋杀警察被判死刑,临刑前要求抽最后一根烟,他援引行刑法第四十七条,表示这项要求完全在他的权利范围内,但这个愿望却让当局陷入混乱,因为监狱里偏偏禁止吸烟。德西雷提出这种不合时宜的要求显得很荒谬,但他顽强坚持,相关单位认为这超出他们的法律权责,决定交由最高法院裁决。

在此同时,另一个男人遭遇了不同的危机,而且也跟香烟有关。这人是“行政市”总务部的技术顾问,秘密嗜好就是抽烟。某天他悄悄在厕所窗口吞云吐雾时,有个五岁女孩闯进来撞见他光屁股的模样,随即昭告天下,结果男人竟被指控性骚扰儿童。这个讽刺故事的氛围令人恐惧不安,依循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一个小小的建议》(A Modest Proposal)的风格。而在迪特尔特的版本中,决定司法正义的权力落到儿童手上。你可以随迪特尔特一起表达这疯狂世界给人带来的挫折感,了解自己并非世上唯一一个追寻理性的人,你会觉得好得多。

而在施特恩加特的《爱在长生不老时》里,主角列尼和尤尼斯所处的世界其实和我们的差不多。在这个世界中,有一个信息流不断提醒每个人他们的信用评分和社交网络排名,并提供每分钟更新的购物建议以及朋友八卦闲聊的内容。三十九岁的列尼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移民,为人十分老派,喜欢看书(尤其爱托尔斯泰,但他朋友都认为托尔斯泰的作品有碍健康)。列尼爱上年轻的韩国学生尤尼斯,两人的故事通过两种日记形式交替呈现,列尼写传统日记,尤尼斯则写在她的“全球青少年网”账号里——这是一个很像脸书的网络,只是更包罗万象。就这样,读者能听到尤尼斯的每一则“青讯”,看到她对未来的焦虑,以及她意外发现“可爱的呆瓜”列尼竟让她如此开心。与此同时,两人身处的纽约正面临分崩离析,美国正跟委内瑞拉打仗,全球都极度依赖中国,各种资源随时可能断绝。列尼担忧着未来——他个人和国家的未来。

读完迪特尔特的讽刺作品后,不妨读读这部嬉闹之作,见识这个媒体失序、文学消失和追求永生的新世界,这世界由无数的“尼仔”(对各色人种的友善通称)组成,所有人无时无刻不在查询别人,把一种“心情平板”放在心上借以得知对方的感受,这一切绝对让你渴望抓住一种“固定不变、印刷而成、非流媒体的手工艺品”,比如托尔斯泰的作品,跟列尼一样——就算你的“个性排名”会因此下跌也在所不惜。列尼·艾布拉莫夫是地球上最后一个看书的人,事实证明,他对许多事的看法都是对的。

也可参见 都市疲劳、幻灭、不满足

矮个子

a.《铁皮鼓》(The Tin Drum)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

b.《霍比特人》(The Hobbit)J. R. R. 托尔金(J. R. R. Tolkien)

如果你个头不高,读一些由能力出众、极富个人魅力的小个儿主演的经典小说,必定让你大呼过瘾。在此,我们将一次介绍两位非凡的矮个儿,不管你对自己的娇小身材有何疑虑,读了都会烟消云散。

《铁皮鼓》里的奥斯卡·马策拉特是一枚精力过人的能量弹,借一场造神运动弥补了自己的五短身材,因为他所造的神就是他自己。这部小说由身处精神病院的奥斯卡担任叙事者,他因为谋杀修女多萝西娅被囚禁在此,而我们很快便发现他是一个不可靠的叙事者,他宣称自己出生时就已具备完整的意识。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他刻意让自己停止发育,二是他得到一只铁皮鼓,自此鼓不离身,三是他从此不再说话,只靠打鼓与外界沟通。

在此后的二十七年中,这只鼓就是他的声音。虽然他是个充满缺陷的角色,却像一支爵士独奏曲般饱含能量。不过,真正使他与众不同的是他对自己体型宿命的主宰。他的矮小是出于自由意志,象征着力量和反抗精神。

至于《霍比特人》那位安静而尊贵的比尔博·巴金斯则是截然不同的人物。比尔博是霍比特人——这个种族的体型只有人类的一半,双脚又大又毛,脚底粗厚,根本不需要穿鞋。霍比特人生性喜欢舒适温暖的环境,一天至少吃六餐,而且偏好待在家里,不爱外出冒险,但比尔博却注定要踏上一场惊天动地的历险——当十三个矮人接连现身比尔博家,请他帮忙从恶龙那儿夺回属于他们的宝藏,比尔博体内着迷魔法和疯狂的部分蠢蠢欲动,而这些是他祖先遗传给他的特质。

要有信心,小伟人,向这两个坚韧的角色学习,他们可是人小志气高。你不是微不足道,你只是个头小。

也可参见 缺乏自信

爱出风头

参见 缺乏安全感

爱到无法自拔

参见 没胃口、无法专心阅读*、迷恋、失眠、相思病、情欲、痴迷、乐观主义、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

爱发牢骚

《死亡与企鹅》(Death and the Penguin)安德烈·库尔科夫(Andrey Kurkov)

生活中可以抱怨的事何其多——同意这句话,你就是牢骚一族。你就是那种讨厌的牢骚患者,动不动就嘟囔抱怨。这种倾向不仅会自我延续——当你下定决心只通过灰暗的镜片看世界,世界变成黑白也是理所当然——还会让你看不见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维克多的生活十分值得抱怨。在安德烈·库尔科夫以毫无废话的冷调讣告口吻写成的《死亡与企鹅》中,他是一心想当小说家的主角。一年前遭女友抛弃,维克多的写作介于“新闻和残羹剩饭般的散文”,这会儿他回到家中,发现家里被断电,而他唯一的朋友就是他养的企鹅米沙——米沙也是一只忧郁的企鹅。尽管如此,维克多却不抱怨,他以沉默态度接受自己的人生,仿佛一切再无好转的可能。

但情况就是好转了。《首都新闻》的总编辑开出每月三百元的薪资,请维克多预先撰写一些在世名人的讣告。维克多的第一个反应是警觉,因为这听起来是艰难的大工程,但着手进行后却发觉自己很喜欢这份工作。尽管如此,他很快就发现这份工作的缺点:累积了一百则讣告,至今未能享受付印的喜悦,因为所有当事人都顽固地生龙活虎。后来当总编底下的联络人米沙(没错,和宠物企鹅同名,因此被称为“人类米沙”)来找维克多,维克多终于被发牢骚的冲动征服了:“你看看我,一直写啊写的,却没人看得到我写的东西。”他忍不住开口抱怨。

此后,讣告主角竟一个接一个离世。

请别向旁人抱怨,否则你可能会得到错误的帮助,而且必定影响到对方的心情。但也切记,别自己在心里嘟哝。维克多周围的人接二连三过世后,他的生活在各方面都大有进展,但此时他的认命态度已离他远去,他甚至开始抱怨生活中的好事。对生活不满的人或许就像维克多,即使幸福送上门来,却依然视而不见。

也可参见 不满足、易怒

爱上不该爱的人

《维纳斯的转变》(The Transit of Venus)雪莉·哈泽德(Shirley Hazzard)

有时我们对书中角色有了感情,看着他们爱上不该爱的人便十分痛苦,不禁惋惜他们葬送大好人生,也悲叹他们自讨苦吃,因为爱上不值得的人注定要承受苦楚——我们巴不得这些角色清醒过来,迈开脚步向前走。然而不知为何,我们自己也常犯下相同的错,虽然或多或少为自己感到痛惜,却经常没办法付诸行动,像点醒他人那样将我们自己点醒。

得了这种悲惨心病的患者(你知道我们在说谁),不妨试着爱上卡罗琳·贝尔,在小说中,这位黑发的冰山美人在那不值得爱的保罗·艾沃里身边受苦受难。卡罗琳小名卡洛,是澳大利亚人,和妹妹格蕾丝两人无父无母,在1950年代来到伦敦展开新生活,格蕾丝结婚生子,进入传统保守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卡洛则谋了份公职过起独立生活。一个名叫特德·泰斯的学者毫无保留、无可救药地爱上卡洛,他是工人阶级出身,长着一头红发,而且不幸偏好费尔岛风的横纹图腾毛衣(参见:品位欠佳)。然而卡洛却钟情高大优雅、出身上流社会的保罗,他是一位风流倜傥的年轻剧作家,追求伟大美好的事物,性情潇洒,对自己的健康和容貌充满信心,锋芒注定盖过泰德。

卡洛和保罗相识时他已订婚,而不久后就结婚了,对象是一座城堡的女继承人特尔莎,然而卡洛那“忧郁的光彩”深深吸引保罗,两人坠入爱河,难以自拔。我们从一开始就看得出保罗配不上卡洛,他骄矜自满,娶精神空洞的特尔莎为妻这点更显出他的肤浅,他们都知道卡洛能看穿他,以及卡洛对他的爱里掺杂着鄙视。如果保罗是好男人,就该坚持不耽误她的人生,指出两人不会有好结局(参见:外遇),然而卡洛却仍抵挡不住发自肺腑的冲动,到他的市区套房与他幽会。

而雪莉·哈泽德的笔力了得,更加深了我们对卡洛虚度青春的感伤,她的行文稠密如诗,需要读者全神贯注,宛若一位威严的导师,让你虚心学习。哈泽德是一位笔法纯熟的作家,以手术刀般的尖锐笔触剖析七情六欲,能使你对情感的理解更臻化境。读完这部《维纳斯的转变》,你将更熟谙人情世故,一如保罗与富有内涵的卡洛交往后,对世事的感知也更为深刻。

而且你将不再自欺欺人。你会追求更高程度的坦诚,体认更丰富的情绪,因此看清眼前的孽缘。读这本小说时,请替卡洛哀痛,但合上书后,就请替你自己哀痛,然后趁还来得及赶紧全身而退吧。

也可参见 注定失败的爱、坚持等待理想的另一半、遇到错误的另一半

傲慢

a.《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简·奥斯汀(Jane Austen)

b.《安杰尔》(Angel)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c.《幻世浮生》(Mildred Pierce)詹姆斯·M. 凯恩(James M. Cain)

傲慢是文学世界里的一条重罪。这点我们看达西先生就晓得了,当他在宾利的舞会上怠慢了伊丽莎白·班奈特——不愿和她跳舞,斥她的美貌只是“还过得去”,而且没给朗伯尔尼的住户(即班奈特一家子)好脸色看——他很快就被所有人摒弃,甚至连班奈特太太也是。大伙都说他是“世上最骄傲、最不讨人喜欢的男人”,甚至无视他种种优秀条件,例如他其实比和蔼可亲的宾利先生英俊得多,而且在德比郡有一大笔房产,是方圆25里内最有条件的单身汉,而这对有五个女儿要嫁的班奈特太太而言很重要。

幸亏简·奥斯汀这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生性慧黠幽默,有办法让达西先生降低姿态,她时而揶揄(比如当着他的面说“我深信达西先生这人呀,身上没有半个缺点”),时而以坦率夸张的方式拒绝(“我认识您不到一个月,就发觉您是这世上我最不想嫁的男人”),如此不仅改正了达西的缺点,也展现她“灵活的头脑”,使达西爱上她,而且这一回可是展现出他的真心诚意。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傲慢病,请向这部小说取经,学习如何侦测巧妙揶揄和勇敢地直言不讳,并欢迎这些锐利的言辞。因为能被伊丽莎白这样的人改造成完美女性或完美男性,可是你几辈子修来的福分呢。

然而,有时傲慢已根深蒂固,任何人任何事都扭转不了,譬如《安杰尔》里的同名女主角。这部小说的作者是伊丽莎白·泰勒,她可不是好莱坞的玉婆,而是一位20世纪中叶的同名英国作家。安杰尔在书中登场时年仅十五岁,然而说她目中无人还算客气。这个奇怪的孩子说谎成性、爱慕虚荣、颐指气使、毫无幽默感,对同学充满鄙夷,而且在一位同学因白喉被送医时丝毫不为所动。此外,她幻想自己未来将穿戴着栗鼠皮草和祖母绿宝石,砸钱把烦人的亲生母亲当佣人使唤。不消说,安杰尔的母亲眼见自己拉扯大的女儿是这副德性,自然是惊愕不已,就好像詹姆斯·M.凯恩的小说《幻世浮生》中,米尔德里德也对自己洪水猛兽般的女儿韦达感到惊骇万分。韦达为维持自己豪奢的生活而榨干家中积蓄,还抢走母亲的男人。不难理解米尔德里德后来为何气得差点杀死自己生养的恶魔。

值得玩味的是,安杰尔靠着她的超级自信竟也一帆风顺,甚至梦想中的祖母绿宝石还真的到手了。韦达也是,最后可谓心想事成,尽管被彻底摒弃——安杰尔是被出版商和评论家抛弃,韦达则是被自己的母亲——她们却始终不曾从傲慢中清醒。

请避免成为下一个安杰尔或韦达。遭人嫌恶时请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向达西先生学习吧,虽然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时的第一反应是恼羞成怒,但他明辨事理,而且渴望听取爱慕之人给他的中肯意见。被人嘲笑其实是值得开心的事,因为有砥砺,才有进步。

也可参见 信心过剩、虚荣

懊悔

a.《如此灿烂,这个城市》(Bright Lights, Big City)杰伊·麦金纳尼(Jay McInerney)

b.《萨拉日记》(These is My Words: The Diary of Sarah Agnes Prine)南希·特纳(Nancy Turner)

早知道就……

小心这句话,听起来或许没什么,但只要你给这念头一丝机会,它就会伸出森冷坚硬的钩子,把你钩住,吊起来,让你晃啊晃,徒劳而悲惨地悬在上头许多年。懊悔最容易让人脱离常轨,使人生活瘫痪,一事无成。此外,懊悔经常误导人的看法。如果不希望发生的事果真没发生、希望发生的事真的发生了,我们的现况就一定更好,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后悔自己有些事搁着没做,参见:拖延症。如果你后悔的是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请继续往下读。

在杰伊·麦金纳尼的小说《如此灿烂,这个城市》中,主角就是“你”。主角似乎不断让自己(或是“你”)悔恨不已。“你”不仅搞砸工作,还把后路断了,保证绝对回不去。此外,多年来第一次有个好女人主动接近“你”,“你”却放她鸽子。但这一切都不会拖垮“你”,“你”依然和“你”那声名狼藉的朋友泰德一起追逐“你们”的使命——“成为全纽约玩得最疯的人”。最后“你”还成功泡到一个可爱的女孩子。

或许会有人说这部小说不道德,但也会有人反驳人生本该及时行乐。或许你的二十多岁虚度了,三十多岁搞砸了,四十多岁则在看心理医生中度过,但那都不重要。懊悔?拜托!就像这部小说告诉我们的,前方的路还长呢,继续往前走就对啦。

话说回来,《萨拉日记》的叙事者萨拉·艾格尼丝·普兰绝对是文学世界中数一数二有资格懊悔的角色。萨拉的父亲已经迁居一次,沿着俄勒冈小道前往新墨西哥州拓荒,后来他再一次变卖身家财产,准备前往更美丽的新天地。但这决定是一场大灾难,不仅他那“自脱离尿布后便优秀得不像话”的小儿子克洛弗在途中意外被响尾蛇咬死,一家子还遭科曼奇族印第安人攻击,而且所有马匹都被这些印第安人抢走。迁徙途中,未满十八岁的萨拉目睹了其他同行家庭的成员惨死(比如胡佛先生喉咙被箭射穿)、一个朋友遭多次强暴,甚至连她自己手上都沾了两个白人和五个印第安人的鲜血,此外她的哥哥厄尼斯特也失去一条腿。当一行人抵达心目中的应许之地时,发现那儿除了酷热的一片焦土,什么也没有,比他们来的地方还要“死气沉沉”。抵达后一周内,父亲死于枪伤,母亲随后也发疯了。

“我们不能掉头回家吗?”萨拉在途中曾这样问父亲,但父亲把手搭在她胳膊上答道:“孩子,人生中没有掉头这回事。”普兰先生(愿他安息)说得没错,回头救不了克洛弗的生命,救不了厄尼斯特的腿,他们心中的创伤不会因此消弭,而母亲的精神状态也只能交由时间平复。历练使人成长,读者将看见悲伤和困境如何使萨拉蜕变。

愿这个故事给你力量。我们可以在懊悔中虚度光阴,但也可以在历练中成长,在历练途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将助你度过人生的下一道关卡。至少,这样我们就不会重蹈覆辙,接下来的旅途或许比来时路更美好。

也可参见 怨天尤人、罪恶感、羞耻

  1. 这部作品刚好符合我们的需求,以第二人称写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