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要活在这个世界上,要过得开心,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就是,你要有不断超越的心,不断地去超越你原来的自我。
用欢喜心过生活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痛苦、失败、成功跟快乐,其实都是很类似的,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活得精彩,有的人活得开心,有的人却活得痛苦,那主要是因为心的态度。心有没有经过训练是很重要的,所以一个人如果要活在这个世界上,要过得开心,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就是,你要有不断超越的心,不断地去超越你原来的自我。
一、超越之心:经历人生三个阶段
不久前台湾有一则新闻很有趣,有一个小孩子得到英国世界发明展的第一名,他发明了一种机器,这是什么机器?就是可以拍水果,拍西瓜或者拍凤梨(凤梨就是菠萝),一拍就可以测出水果的甜度,测出来的准确度百分之百。后来有很多人去这个小孩子的家做访问,看看这个小孩子怎么那么厉害,他出生在什么样了不起的家庭。结果去了以后发现,这个小孩子是出生在一个种凤梨的果农家庭,他爸爸是种凤梨的。他从小就看他爸爸每天测凤梨甜度,怎么测?用手指弹,如果是有汁肉的声音,那个凤梨就是甜的;如果是鼓的声音,凤梨是酸的;如果是砰砰响的声音,这个凤梨是不能吃的。这个爸爸每天要弹三万个凤梨,弹到后来,这个爸爸的中指比一般人长一节,这个小孩子每天都在旁边看他爸爸弹凤梨,心里就很感慨,为什么没有一种机器可以代替爸爸的手指,一弹就知道这个凤梨有多甜,于是他就立志将来一定要发明这种机器,他每天做研究,到高中的时候他发明了这样的机器,结果得到英国发明展的第一名。很多外国的大学提供奖学金请他去念书,就是因为他发明了这样一个机器。看到这样的新闻使我感动,就是因为这个小孩子从小就想超越自我,为什么要超越自我?因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人就是动物的一种,人有动物的习气,一开始人追求的就是物质、世俗的享受,这种物质跟世俗的享受并没有什么错误,因为凡是人就会不断地追求。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这些并不能带给你真正的快乐,这个时候你就会进入第二个层次,这第二个层次就是对文明跟文化的追求。讲到的是动物的一种,我们可以来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是台湾非常有名的画家,名叫吴炫三,有一天我去找他,走进他家的花园,看到里面有一只非常巨大的乌龟,这只乌龟有几百斤重,很漂亮,背上长满了星星,我就问他:“你这乌龟怎么那么漂亮,是哪里来的?”他说:“这只乌龟是我从巴西带回来的。”原来他去巴西开画展的时候看到这只乌龟很漂亮,他就立志要把这只乌龟带回台湾。可是乌龟没有办法坐飞机,因为太巨大,只能坐船,从巴西把一只乌龟运回台湾要三个月的时间,没关系,他就做了一个柜子把这只乌龟装进去,然后用货柜装上轮船把它运回台湾。他想:这一路上乌龟一定会死掉,因为没有吃没有喝也没有阳光,忽然转念一想死了就算了,因为我喜欢乌龟的壳,不是喜欢它的肉。三个月以后乌龟运到了,他就到港口去接这只乌龟,把货柜打开,将柜子拉出来,然后打开柜子的门,想象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突然有一个乌龟的头从这个笼子里面伸出来,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他被吓一大跳,乌龟不吃不喝、没有阳光,三个月还活着,还带着微笑。所以以后大家注意,凡是面带微笑的动物都活得很长久,乌龟、海豚、鲸鱼、大象、白鹤,这些动物脸上都带着微笑;凡是脸上很凶恶的,大概活的时间都不会很长,狮子、老虎、豹子、豺狼都是脸很难看的动物。既然这个乌龟还活着,就把它养下来吧!他就带回家养,我就问他这个乌龟好不好养,他说:“很好养!每天早上吃两根香蕉,晚上吃两根香蕉就够了。”太漂亮了,我很想跟这只乌龟拍一张照片,那天忘了带相机。我就跟我的朋友讲,我两个星期以后来跟他的乌龟合影。
两个星期以后我去找我的朋友,进去以后我发现乌龟已经不在了。抬头一看乌龟在他的书桌上,肉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一个壳,三个月不吃不喝还活着的乌龟,为什么两个多礼拜就死掉了?我就问他,他说:“你上次走了以后我要去高雄开画展,于是想到这只乌龟没有人养,就买了两串香蕉,把乌龟叫过来说:‘我要去高雄开画展了,两个星期后才会回来。你每天早上吃两根香蕉,下午吃两根香蕉,知道吗?’”这乌龟一直跟他点头,脸上还带着神秘的微笑。他就确定这只乌龟已经听懂了,就去开画展。回来以后乌龟死掉了,香蕉也不见了,找兽医来解剖,一剖开,这只乌龟满肚子香蕉,死掉了。原来要让它两个星期吃掉的香蕉,它一天就全部吃光了。乌龟好可惜,我没办法跟它合照了。我就跟那只乌龟的壳合照了一张照片,我在这个照片后面题了一首诗:“巴西乌龟美风仪,三月不食飞万里。一日贪吃两串蕉,独留空壳向风鸣。”
所以乌龟是动物,人也是动物,人如果不节制,欲望就跟这只乌龟一样得不到满足。一个人应该想到,欲望的满足是非常短暂的,而且欲望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人欲望得到的满足有多短暂,假设你把你的舌头拉长,从舌尖到你的喉管一共是十五厘米,所有食物的满足就在这十五厘米,吞下去都一样。你吃一桌一万块的酒席,跟吃一个五块钱的馒头都是一样的,第二天去检查一下,出来的味道跟颜色都一样。但是很多人为了满足这十五厘米,花了很多的力气,那如果有的人有十七厘米,满足这十七厘米,那种叫作长舌妇或者长舌公,拉开来、吞下去都一样。为了这么短暂的满足而花了太多的时间跟精力,实在是不值得的。这个时候这个人就会走进人生的第二个阶段,这第二个阶段就是文明的、文化的满足。
譬如说你有了一间房子,你会希望挂几幅画,装一个音响,装一个电视,陶冶你的身心。你有一座城市,你希望盖一个图书馆,盖一个公园,这是满足你的文化跟文明的需求。到了文化跟文明满足之后,马上会陷入一个问题,就是即使你有最好的文明跟艺术的修养,你也不能对抗人生真正的痛苦。人生真正的痛苦是什么?如果依佛教的说法就是八种痛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烦恼炽盛、生、老、病、死。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老化是一种痛苦,生病是一种痛苦,死亡是一种痛苦,接下来是相爱的人一定会别离,然后讨厌的人偏偏碰在一起,这个叫怨憎会。烦恼炽盛就是虽然天下太平,没有什么事情,可是坐下来,烦恼就像火一样燃烧着我们的心,所求不得就是你签的号码永远开不出来,所以说所求不得,你要求的都求不到。
这种痛苦是即使拥有最好的文明跟艺术修养的人都不能克服的,于是这样的人就会走向人生的第三个层次。这第三个层次就是灵性的层次、宗教的层次、精神的层次。我们都读过《论语》。孔子有一个学生叫颜回,颜回住在很简陋的巷子里。孔子说:“回也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住在很简陋的巷子,每天吃一点点稀饭,喝一点点水,人们都觉得这样是很痛苦的事情,可是颜回却过得很快乐,为什么?因为他的内在里有一种宗教的、灵性的、精神的满足,而这种满足使他可以超越物质的限制,这种超越的心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超越的心,他就不会有新的发展。
像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当时在我居住的环境里面,没有人知道我有一天会变成作家,甚至没有人相信我会变成作家,因为我住的地方,从来没有人知道作家是干什么的。我刚才讲我们家有很多小孩,我爸爸怕认不出我们,所以每个礼拜都会召集我们见面,因为有时候在路上真的会认不得。有一天我放学的时候,看到我爸爸,我一直跟他微笑打招呼,他走过来跟我说:“你是谁的孩子,怎么那么面熟?”要养那么多孩子是很辛苦的事情,没有时间跟孩子见面。我说:“我是你的孩子。”他说:“你骗谁啊?”他就不理我走掉了,回到家里看到我坐在家里,他吓一大跳,原来是他自己的孩子。所以就每个星期召集我们见面,有一天他问我:“十二啊,”他也不记名字,因为名字也很难记,都记号码,“十二,你长大以后要干什么?”我说:“我长大以后要当作家。”他就问我:“作家是干什么的?”我就说作家就是坐下来,字写一写寄出去,人家钱就会寄来。我父亲听了很不开心,当场给我一巴掌:“傻孩子,这个世界上如果有那么好的事情,我自己就先去干了,怎么轮得到你。”那时候的大人都不相信,我会变成一名作家。可是因为我的内心里面,一直希望我可以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去追求,所以我在很年轻的时候,我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台湾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人。三十岁的时候,我在台湾一家非常大的报社当总编辑,还在一个电视台主持节目,然后得遍所有台湾重要的文学奖。因为所谓的成功就是,变成一个有名的、有钱的、有影响力的人,但你变成那样子之后,大家就说你成功,可是成功应该带来更大的快乐跟更大的满足。但是那时候我的快乐跟满足并没有很大,还每天很烦恼、工作很辛苦,就很头痛,到底什么才是最后的安顿的地方呢?有一天我在报馆里面看大样的时候,拉开抽屉看到一本书,这本书是印度哲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叫作《奥义书》。打开这本《奥义书》,就翻到一页,上面这样写着:一个人到了三十岁要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看了吓一跳,那一年我正好三十岁。再翻过去更恐怖,那一页写着: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如果没有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道路。看了全身发抖,没有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就是走向死亡,那时候我觉得自己一点都没有觉悟,所以就开始觉悟,就走进佛教的世界。放弃了一切,在山里面闭关三年,闭关三年才下山。后来我研究印度哲学才发现上当了,为什么《奥义书》里会这样写?因为那个年代印度人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九岁,三十岁已经很危险了,三十岁已经是面临死亡了,可以觉悟。什么叫作觉悟?觉很简单,觉就是学习来看见。什么叫作悟呢?悟左边是心右边是吾,我的心叫作悟,所以觉悟就是学习来看见我的心。那人生不断地往上追求,并不是说你追求一个特别的境界,而是向外追求那个更高的灵性,向内探索自己内在的思维,从探索你内在最深的部分来跟这个灵性相应,这才是真正的好的追求。
如果你可以活在那个非常小的时间单位里,你就可以每一刻都活得很饱满、很有力量。
快乐地活在当下,尽心即是完美。
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叫胡适,胡适说,如果你要做学问,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就是你的学问要像金字塔一样,要很广大要很高。那我把它改了一个字—为人当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你做一个人就好像一座金字塔一样,第一层是物质的、欲望的,第二层是文化的、文明的,第三层是精神灵性的、宗教的。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三种东西以后,我们才可以说这是一个完整的人,这个就是超越的心,不断地去追求那个灵性的更高的境界。当你站在灵性的高境界看起来,人生的挫折跟困顿,很简单就化解了。
二、承担之心:就是活在当下
我记得我在读佛经的时候看到一段故事:释迦牟尼佛有一天在跟弟子讲课时,他拿了一个钵,钵里面装满了水,他拿一块石头丢进这个钵里面,钵里的水就满出来了。他就跟弟子讲,说我们生命里面所碰到的烦恼跟困境,就像这个石头一样,丢在钵里,水一定会满出来。请问,有什么可以让水不满出来的方法?弟子绞尽脑汁都没想出来,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一个更大的容器。”如果你这个钵更大,同样的一个石头丢进去,水就不会满出来。如果你造了一艘很大的船,那不管多少石头你都载得动,不但你可以载自己的石头,还可以载别人的石头,安然地航向彼岸。所以佛教思想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彼岸的思想,航到对岸的思想。并不是真的在一个特别的地方有一个彼岸,而是航向一个更高的生命的、灵性的境界。如果你造的船够大,你就可以包容生命里的负面情境,这是欢喜心过生活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不断地保持超越的心,超越以后你的心就打开了,当然打开以后,每一天的生活还是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所以欢喜心过生活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承担的心,承担的心就是活在眼前的心。在禅宗里面有很多重要的语言,当我讲到禅宗,很多人就想禅宗好像很深奥,其实禅宗并没有那么深奥,禅左边是“表示”的“示”,右边是“单纯”的“单”,所以单纯的心就是禅。如果你在生活里面,你的心单纯了你就有禅;你在佛堂里面,你的心单纯了你就有禅;如果你的心混乱了,即使在佛堂里你也不能单纯。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单纯的心。有一天我走进一个寺庙去礼佛,走进去的时候,看到已经有一个妈妈在那里拜佛,拜得非常虔诚。我看了很感动,因为虔诚礼佛的人,脸上的光辉就跟案头上的菩萨是一样的,先不要拜,我先来看看这个妈妈虔诚的样子。我就站在旁边看那个妈妈在那里拜佛,正在感动的时候,一个小孩子从庙外面冲进来,站在妈妈的后面喊:“妈!”这个妈妈还是继续拜佛,心好定,可是这个小孩子更大声:“妈!”妈妈还继续拜。“妈,我在叫你,你有听到吗?”这个妈妈突然转过头来,马上从菩萨变成天王,脸变得很凶。“没有看到我在拜佛吗,叫我干吗?”这个小孩子就说:“有没有十块钱给我买冰?”原来外面有人卖冰,他要拿十块钱去买冰。妈妈听了更生气:“你要吃冰,等我拜完佛再吃会死吗?竟然把我从拜佛这么庄严的时刻里面唤醒过来。”为了要吃冰,没想到这个小孩子不但没有退缩,反而顶撞他的母亲。他说:“你等一下再拜佛,佛也不会跑掉,但是你现在不去买冰,卖冰的就要走了啦!”我听了很震撼,当然这个妈妈很生气,跳起来就要打他,这个小孩子很有经验地立刻跑出去。他可能读过《论语》,《论语》里面孔子说,如果爸爸妈妈要打你,小杖则受,大杖则避。拿的棍子很小,你就给他打,没关系,如果拿的棍子很粗,你要立刻逃走,这样才是孝顺。这个小孩子跟妈妈都跑走了,我就站在佛堂里面,想到这个就是禅。妈妈如果被小孩子唤醒“给我十块钱买冰”,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十块钱去买冰,自己继续拜佛,这样你的心就不会波动。不波动的心就是定的心,定的心就是禅,就是禅宗的禅。什么样的人可以有单纯的心,就是活在眼前的这一刻,所以禅宗有很多的语言,活在当下,看脚下,活在眼前,这个都是活在眼前的这一刻。
当我讲到活在当下,很多人想问什么叫作当下。每一个人都会讲当下,但是不知道当下是什么东西,当下是佛经里面最小的时间单位。一个小时有六十分钟,一分钟有六十秒,一秒钟有六十个刹那,一个刹那有六十个当下,所以一秒钟有三千六百个当下,就是活在非常非常小的时间单位里。如果你可以活在那个非常小的时间单位里,你就可以每一刻都活得很饱满、很有力量。禅宗有一个祖师,有一天徒弟问他:“师父,请问你都怎么样修行?”他说:“我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我都是这样修行的。”弟子就说:“一般人不也是一样吗?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有什么不同?”这个师父就说:“一般人吃饭的时候百般需索,睡觉的时候千般计较,所以不同。吃饭的时候不会专心地吃眼前这一餐饭,都会想昨天那一餐比较好吃,或者前天那一餐更好吃,所以这一餐永远不是最好吃的。睡觉的时候都会想明天再去赚更多的钱,还有很多的会议要开、很多的工作要做,因此睡觉就睡不安稳了。”所以活在当下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吃饭的时候专心地吃饭,睡觉的时候专心地睡觉,喝茶的时候专心地喝茶。为什么叫作茶禅一味?因为喝茶就可以活在眼前的一刻。我教各位一个简单的方法,从今天开始回到家里,每一次把茶拿起来喝的时候,先生起一个念头,好好地喝这杯茶吧!因为这辈子再也不可能喝到两杯一模一样的茶。你真正地进入茶的这一刻就会发现,在扬州讲坛喝的那杯茶真好喝,因为你整个身心融入了那一刻,融入了那个使你可以承担的当下。所以,禅宗很多很多的公案、很多很多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活在当下。
譬如,宗演禅师说:“醒来的时候要好像朝阳冲出山谷来照耀这个世界,睡觉的时候要好像死去一样,放下从前一切的忧伤。”所以端起茶杯来喝的时候,要有跟爱人会面时那么欢喜的心,喝完了茶要轻轻地放下,要有跟爱人离别时那么缠绵的心,这个在禅宗里面叫作禅心。禅存在你心里的感受叫禅心,所以活在当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每一刻都努力地去追求,因此我写过两句话,我说:“快乐地活在当下,尽心即是完美。”要每一刻都尽量快乐,活在眼前这一刻,尽你的心,一切就已经完美了,为什么?因为未来绝对不会完美,这个世界绝对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状态在等待着我们。
第二天的树叶也不会在今天落下来,所以只要把今天的树叶扫干净,人生就已经很圆满了。
我曾经写过一个故事,这故事的题目叫作《追寻完美的老人》。有一个年轻人在二十岁的时候他就发愿,要寻找到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娶她为妻,这一发愿自己就觉得很开心。那完美的女人绝对不可能住在你家隔壁,所以你一定要出去旅行去寻找。于是他就开始去寻找,寻找了六十年,这个老先生还没有结婚,还没有找到最完美的女人,每天都在寻找。有一天在一个很遥远的异乡,碰到一群年轻人,年轻人就问他说:“老先生,你在找什么?”他说:“我要找一个这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娶她为妻。”“你找多久了?”他说:“我找了六十年了。”“难道这六十年来都没有找到过一个完美的女人吗?”这老先生就哭了,说:“有,三十岁那一年我找到一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那你为什么不娶她为妻呢?”这老先生哭得更伤心了,因为那个女人也在寻找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要嫁给他,当然这两个人就擦肩而过了。这个世界上不会有完美的状况,如果你今天活得很好就好,谈恋爱的时候专心地谈恋爱吧,失恋的时候就专心地失恋吧,这就是活在当下。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吸取这样的教训,我的父亲在山上有一片林场,种树为生,生活很辛苦。而我们种的树叫桃花心木,就是这个树的心里面是红色的,是做家具非常好的木材。因为桃花心木跟一般的树木不一样,一般的树木,树叶做肥料可以长得很好,桃花心木则不然,因为周围土地需要呼吸,每天都要把树叶扫干净。所以我们四点钟就要起床,要先把树叶扫干净才可以去上学,每个人一边扫一边就很生气,为什么不出生在有钱人的家里,整天在扫树叶有什么出息,心里就很难过。有一天正在扫树叶的时候,我父亲正要下田工作,看到我们扫得那么痛苦就把我们叫去,“来来来,为什么扫树叶扫得那么痛苦,爸爸教你们一个简单的方法。扫树叶之前先把树摇一摇,把明天要掉下来的树叶先摇下来,两天扫一次就好。”“爸,你这么好的方法怎么不早讲,到现在才讲?”这个方法真的很好。扫树叶之前先把树摇一摇,把明天会掉的树叶摇下来,我们就先去摇树叶,摇到一半就发现,摇树比扫地还累,特别是你要把第二天的树叶摇下来要花很多力气,摇到一半时已经满头大汗。不管了,把它摇完了,地扫干净了,自己坐在院子里面好开心,明天就不用扫了。正在开心的时候一阵风吹来,树叶又掉下来了,这么奇怪的事情怎么会发生?我有一个哥哥,从小就非常有智慧,他就下结论说可能摇的力气不够,明天我们更早起,比平常起得更早,两个人去摇树,最好把后天的也摇下来,最好把这一星期的树叶都摇下来,这样七天扫一次就好了。摇到后来摇死了好几棵树,但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就是,即使你把树摇死,第二天的树叶也不会在今天落下来,所以只要把今天的树叶扫干净,人生就已经很圆满了。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启示啊!
活在眼前的这一刻,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前一阵子四川大地震,过了几个星期,我接到住在雅安的朋友传来的一个简讯,我一直以为他发生什么不幸了,结果没有,他说雅安这次损失非常轻微,只倒了一千六百栋房子,所以到现在还没有人注意到我们。你看一下,倒了一千六百栋房子但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件事情,可见在四川其他的地方灾情是多么严重。那一刻来临之前没有人知道,这个世界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佛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叫作无常,无常随时都可能来到。我有一个朋友有一天来找我,哭得非常伤心,我就问他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他说:“前不久我的姐姐过世了,所以我哭得非常伤心,哭得比我妈妈过世的时候还伤心。”我就觉得奇怪,照理说应该妈妈过世的时候哭得最伤心,姐姐过世哭得不会那么伤心。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妈妈死的时候都想到,中间还有姐姐挡着,不会那么快轮到我。现在连姐姐都过世了,马上就轮到我了。”这个就是无常,每天都非常急迫地跟在我们的后面,所以这一刻把它活得很好吧,活得很饱满吧,活得很有力量吧,如果每一刻都活得很好,未来肯定是好的,如果每一刻都活得不好,未来肯定是不好的,这是第二个方法。
三、转化之心:实现幸福人生
第三个很简单的方法叫作转化,转化你的人生。什么叫作转化?“转”左边是车子的车,右边是专心的专,有如专心地开车。现在有的最新的车子都有定速,你可以把你的车子定速为每小时九十公里,然后也不要踩油门,放松让车子自己跑,这个叫定速。这样是很危险的事情,很容易发生事故。如果不管怎么样,你就发誓,车子一定要加足油门往前冲,那你很快就完蛋了。所以你碰到红灯的时候要停下来,该转弯的时候要转弯,这个叫作转。转就是充满着弹性的生命,转是多么重要,我刚刚一开始就讲到生命,如果你把你的人生摊开来,大部分人的人生有一半的生命是负面的情绪,另外的一半叫作正面的情绪。什么样的人可以活得更开心呢?就是不断把负面的情绪转化成正面的情绪的人,每次在悲伤痛苦的时候,很快地结束它或者减短它,然后把你快乐、幸福的那一面增长,这样你就会快乐。
在我们中国有很多的成语是在讲禅宗的修行方法,可是很少人知道这个语言是来自禅宗,譬如说有一个成语叫作逆来顺受。逆来顺受一般人的解释是,不管碰到什么事情我都去承受它。其实,在禅宗里面本来不是这样子的,逆来顺受就是横逆来的时候,要用好的态度去承受它,这个叫作逆来顺受,这就是转化。另外一个禅宗的语言叫作笑里藏刀,笑里藏刀一般人都解释成不太好,好像说微笑的时候心里是很阴险的,其实不是这样的。禅宗一开始的笑里藏刀的意思是说,在微笑的时候也不失去你内心的敏锐,你的内心要一直保持像刀锋一样敏锐,因为一般的人在逆境的时候是比较敏感的,在顺境的时候是比较迟钝的。我们要把它改变过来,在顺境的时候也保持敏感,然后在逆境的时候使这个敏感降低,那么我们就可以去转化它。当然历史上伟大的人都有过转化的过程。我记得我的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喜欢读世界伟人传记,我问他:“你读这个世界伟人传记有什么心得?”“爸爸,我有两个很重要的心得,第一个,”他说,“爸爸,我觉得你快要伟大了!”“为什么?”他说:“根据我的统计,这个世界上的伟人有百分之九十九是秃头,你很有希望变成伟人。”真的分析来看,伟大的人大部分都是秃头的,具备了伟人的第一个条件。我就说:“第二个心得呢?”“根据我的统计,这个世界上的伟人,百分之百都遭受过比一般人更大的痛苦,所以他变得更伟大。”为什么?因为这些伟人把痛苦变成他生命的养料,转化了这种痛苦,越痛苦转化得越厉害,那么他就越伟大,他的心越开阔、越有力量来承担更大的困境。
刚刚我们讲到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说这个世界上有五种毒,叫作人间的五毒。什么叫作五毒呢?就是贪、嗔、痴、慢、疑。贪就是贪心,嗔就是嗔恨,痴就是愚痴,慢就是傲慢,第五个叫作怀疑。贪、嗔、痴、慢、疑是人间的五毒。那么菩萨跟佛之所以跟一般人不同,我们把这个佛字写出来,就会发现佛这个字很有意思,左边是“人”,右边是“不是”,所以佛这个字简单地翻成白话就是不是人,不是人就是佛,为什么?不是人就是他转化了人共通的负面的习性。共通的负面习性就是贪、嗔、痴、慢、疑,把它翻转,翻转成什么?翻转成悲、智、行、愿、力。悲是慈悲的悲,智是智慧的智,行是实践、力行,愿是愿望,力是力量,把贪、嗔、痴、慢、疑转成悲、智、行、愿、力,这样的人就是佛。那中间的过程,中间非常关键的东西叫作觉,察觉到人间的五毒,愿意把它翻转成悲、智、行、愿、力,这种察觉是菩萨跟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这个察觉就是转化,把你的心转化过来。为什么人的心需要转化?因为人的心如果不转化,负担是很重的,人生的负担本来就很重,如果你背着你的负面情绪前进,你的负担就会越来越重。
举例来讲,我常常教年轻人做个试验,这个试验就是回去用充满爱的心,爱是正面的情绪,充满好的态度,把你的爱人、你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或者爸爸妈妈抱起来转一圈,干吗?量量他们的体重,你会发现你的太太虽然体重五十公斤,可是因为你很爱她,你转一圈发现,负担并没有那么重,这叫作举重若轻。因为你充满了爱,就举重若轻了。各位如果看欧洲和美国的电影,美国人和欧洲人结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新娘抱进洞房,有时候看了很紧张,因为新娘的体重是新郎的两倍,要抱进去,为什么要抱进去?因为要考验他的爱,真的有爱就能抱进去。但结婚十年以后一定会摔下来。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爱减轻了。这个试验的第二个部分,就是去找一块石头,五十公斤,把这块石头抱起来转一圈,你会发现你抱不动。为什么?因为石头里面没有爱。没有爱就变得沉重,有爱就变得轻巧,所以正面的情绪对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每一刻都活得很好,未来肯定是好的。
我有三个孩子,我最小的女儿跟我感情非常好,她喜欢黏我。她小的时候,有一次我在写作的时候,发现背后挂了一个小人,一转头我问她怎么挂在这里,她就跟我说:“爸爸,我已经挂了一个多小时了。”挂了一个多小时我都没有发现,为什么?因为我很爱她,不觉得她是我的负担。如果你不爱你的孩子,孩子就会变成你的负担。你不爱你身边的人,你身边的人就会变成你的负担。所以你要不断地转化,使你的正面情绪增加,那么怎么样来转化?有一个方法,现在我们每天都会上班八个小时,或者上课八个小时,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每天花八分钟,或者八十分钟坐下来,静静地观照自己的心。转化的方法就是不管我多么忙碌,每天最少花八分钟,当然最好是八十分钟,坐下来观照我的心,使我今天所面临的困境跟烦恼都得到转化,那么第二天你就可以用很好的态度来出发。在我的书桌上我写了一幅字警惕我自己,叫作“不存隔夜之气”。不存隔夜之气,就是你今天很生气,不要把这个气放到明天,今天气完就算了,明天就得到转化。还有我喜欢写的一幅字叫作“常想一二”。为什么常想一二?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你常常想那“八九”,你的生命就会越来越沉重。如果你常想那一两件开心的事情,你的人生负担就减轻了。
四、上合之心:达到天人合一
第四个方法叫作合,起承转合,合就是融入,融入这个世界。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哲学非常好,一开始人跟这个世界是对立的,慢慢地人跟这个世界和谐了,最后进入了一种状态叫作“天人合一”。天跟人合在一起,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先不要从那么高的境界来讲,人跟人可以相处就已经很好,所以一个人想获得快乐,必须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对你的人生很重要。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得了忧郁症,最后没有办法治疗,那是因为他在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好的人际关系。
去年在大陆有一些科学家做了一个研究非常有意思,研究这个社会上所有顶尖的人,看看他们小的时候成绩是不是很好,是不是都念第一名。理论上讲,小的时候念第一名长大一定会变成了不起的人,但是研究的结果出乎意料,这些顶尖的人小的时候并不是念第一名,他们都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之间。这个大家都很意外,为什么?那是因为第七名到第十七名是人际关系最好的人,他们跟前面的人不会有冲突,跟后面的人也不会有冲突,跟大家都相处得很好。所以我常开玩笑说,像我就是从小注定将来长大会成功的人。为什么?因为我小的时候,我们班上只有十七个人。人际关系很重要,如果你的人际关系好,你就比较容易成功。你的人际关系不好,你就不太容易成功。现在的小孩子很少去重视人际关系,因为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学校都没有教,说你要对人表示好感,你要怎么样表达你的情感。在学校里面都没有教,所以我曾经写过一篇《学校里没有教的一百件事》的文章。学校里有很多东西没有教,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没有教。
我小的时候因为生长在乡下,乡下的小孩子有一个特色就是非常害羞,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就常常训练自己要突破这种困境,乡下的小孩有什么特质?看到一个女生很漂亮,想要请她去喝杯咖啡,走到三十米的时候脸就红了,走到十米的时候连脚也红了,走到五米的时候连手指头都红了,全身就好像一只虾一样,一只烫熟的虾,好紧张,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我自己发明了一串咒语,我们所有的菩萨都有咒语,像观世音菩萨的咒语叫作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这句很好,大家可以学起来。这句话翻成白话,就是祈求内心的莲花开放。这句用唱更好听,各位要不要听?“唵嘛呢叭咪吽……”祈求内心的莲花开放,一边唱的时候一边观想心里一朵莲花开放,你会觉得很开心很好。我记得有一次我到香港的中文大学去演讲,我就讲到佛教思想,讲到观世音菩萨的咒语,唱得很好听,很多学生听了很感动。讲完了以后,一个香港大学的学生跑来找我说:“林老师,你那个咒语很好听,可是我记不住,你可不可以写下来,我把它记下来,可不可以再讲一次,我把它记下来?”我就说:“唵嘛呢叭咪吽。”我看他拿一本笔记簿,上面写了一串英文,我探头一看,上面写着:All money pay me home。All就是所有的,Money就是钱,Pay就是付,me home就是到我家。他就说:“林老师,你们佛教的咒语很好啊,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了。”All money pay me home,所有的钱都付到我家。当然,这是一个好笑的事情。
为什么观世音菩萨的咒语是祈求内心的莲花开放,因为在佛教里面说莲花具有五种德性。五种德性第一个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清净;第二个就是莲花的花瓣很细腻;第三个是莲花的梗是没有骨头的,所以非常柔软;第四个是虽然没有骨头但是风吹不断,所以莲花是非常坚强的;第五个叫作芳香,仔细地品尝莲花有很深的芳香,所以这个叫作莲花的五德。这五种德性如果具备,就跟菩萨的心一样,这是题外话。
观世音有他的咒语,我从小自己也发明了一串咒语,这个咒语比唵嘛呢叭咪吽更好记,年轻人可以把它记下来,叫作林清玄的五字大明咒,这五字大明咒叫作“大家都是人”。如果你要邀请一个很漂亮的女生吃饭,或者要追求一个很帅的男生,很害羞,这个时候你就在心里默念“大家都是人”,这个时候你就不害怕了,英俊的也是人,丑的也是人,胖的也是人,瘦的也是人。当你克服了你的内在,你就可以往前跨一步,你就可以创造更好的人际关系。所以长大以后我当了记者,有十年的时间在报馆工作,每天都要去访问那些非常了不起的人,或者有权势的、有钱的人,我就在心里面默念“大家都是人”,不要害怕,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创造更好的人际关系。当然人际关系跟你的表现很有关系,你要懂得表达,懂得怎么样给予,懂得怎么样布施,慢慢地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好。这个叫作合。
我们都知道最近这几年,世界上有一个非常大的经济体形成,这个经济体叫作欧盟。欧洲变成一个很大的盟邦,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为什么?因为根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欧洲的国跟国之间作战,英国、法国、德国这样作战,统计出来,互相杀死的人超过三千万人,当时所带来的仇恨是多么巨大,但是为什么最后他们可以变成一个盟邦?因为他们发现只有合起来才有力量,所以欧洲就变成一个很大的盟邦。如果你在几年前买了欧元,你现在就赚翻了;如果你在几年前买了美元,你就赔光了,为什么?因为欧盟势力越来越大,美国的经济越来越萎缩,所以合很重要,跟这个世界合起来。我们中国有一个文学家,写了一副对联非常好。他说,山水是大地的文章,文章是案头的山水,我们的人生里面跟这个世界其实是共通的。如果你懂得观察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跟这个世界合一,那你就慢慢地变成一个开阔的、有智慧的人;如果你不懂得观察,你就会慢慢地跟这个世界脱离,甚至对立,变成一个痛苦的人。
你跟这个世界处在一个好的关系以后,每一件事情你都可以看到它的智慧,每一件事情你都可以进入它。
我常常举例,就好像人走进一个公园,一个毫无训练的人在春天的时候走进公园,他看到的绿色只有一种,他没有办法跟这个公园融在一起;如果一个人受到很好的训练,他是一个美术老师,他走进一个公园,他就可以看到十种以上的绿色;如果这个人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像毕加索或张大千走进一个公园,他可以看到一百种以上的绿色,所以他跟这个公园就可以保持一个更紧密的关系,更容易看到生命中的美好,这个叫作合。当我们可以有超越的心,有承担的心,有转化的心,有融入的心,跟这个世界处在一个非常好的状态的时候,我们的欢喜心就慢慢地形成。欢喜心形成以后,我们的生活就很容易处在一个清净的、柔软的、平常的状态。当我们很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因为生命里面很多的事情常常会影响到我们,但是慢慢地……你跟这个世界处在一个好的关系以后,每一件事情你都可以看到它的智慧,每一件事情你都可以进入它。
五、智慧之心:让世界充满阳光
当我们讲到智慧的时候,很多人都问我,智慧有什么重要,或者智慧跟知识有什么不同?我们来拆这个字,智慧的智是知识的知,下面有一个日、太阳的日,所以智慧跟知识最大的不同,就是自己可以发光的知识叫作智慧。你要自己能够发光,自己有一个太阳,自己会发光,就是你可以在每一个生活细节里面,看到那个生活的美好、优雅,把生活里面的那种体会创造出来。所以智慧在我们佛教里面,有四个非常重要的特质,第一个叫作“妙观察智”,就是你对这个世界有一个微妙的观察,你可以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常常有人问我:“林老师,你怎么有办法写出那么多的东西?”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到现在写了一百三十几部书,叠起来比屋顶还高,怎么有办法写出那么多的书,是不是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其实不是,而是每天都在微妙地观察这个世界,看到这个世界上很多别人没有看到的事情,把它记录下来,这种就是智慧,是智慧的第一个特质。所以你跟这个世界合一,你就会有智慧。第一个特质产生了妙观察智。
第二个叫作“平等性智”,你对这个世界有平等的心,平等的心很重要。譬如说,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钻石跟木炭的本质是一样的,可是为什么钻石那么有价值,木炭却那么没有价值呢?那是因为钻石大家都觉得稀有,木炭大家都不觉得稀有,就会慢慢地失去平等的心。这几年来我常常在大陆的城市,只要有空我都会去逛商场,我发现不管是在广州、上海、北京、天津,还是其他地方,在最大的城市逛商场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所有的衣服、包包、鞋子、手表,全部都是世界名牌,当然很多是仿冒的名牌。所以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在北京背LV的皮包背得最多的就是打扫大楼的清洁工,每一个人都背一个LV。为什么这些地方全部都是卖名牌?那是因为我们觉得那是有价值的。有一次我在北京的岳秀市场问那个商店的人,可不可以找到一个没有牌子的包包或者衣服?结果走遍了整个市场竟然找不到一件。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觉得没有牌子是没有价值的,这个价值被混淆了,所以人就失去了平等的心。如果你到全世界的国际机场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更严重,所有的国际机场卖的东西全部是一样的,都是世界名牌。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好的事物往往就被忽略,这个就是失去了平等心。失去平等心就是没有智慧。
我在小的时候,曾经有一个这样的体验。有一天我穿了一件自己觉得很漂亮的衣服要出门,我的妈妈就叫住我,说:“你要去哪里?”我说:“我要去嘉义看荷花。”从我的家到嘉义很远,那里有很多的荷花池,听说荷花很漂亮。她说:“荷花长得跟我们家前面那个芋头很像,你不如去看芋头得了。”我觉得我妈妈很没常识,荷花跟芋头怎么会一样。于是,跑很远到嘉义看荷花,荷花真的很美。回到家里突然想到母亲的话,我就跑到我们家种芋头的田里去看,那个芋头的叶子,真的跟荷花长得一模一样。为什么以前没有发现?这个时候发现,其实芋头的叶子也很美,跟荷花一样美,这个叫作“平等性智”。你用一颗平等的心来观察这个世界,当你有这种心的时候,你跟这个世界就合一了,即使是吃着最简单、最平凡的食物,你也可以感受到那里面的美,穿着毫无牌子的衣服,你也可以感受到那种美。这个美来自你的内心,就像我们内地这几年改变很大一样。我记得二十几年前我刚到北京的时候,发现北京人大多穿着中山装,全部都穿一样的衣服。去年我在北京突然想到去买一件中山装来穿吧,一直找一直找,买不到中山装,最后在一家古董店买到了。买到一件中山装,穿着在路上每个人都给我行注目礼,觉得太特殊了,竟然有一个人穿中山装在街上走。你看这个世界在改变,当你有平等心的时候,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好的,所以叫作平等性智。
第三个叫作“成所做智”,就是有智慧的人跟没有智慧的人的差别,就是有智慧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成功,没有智慧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成功。就好像我们现在在鉴真图书馆这么好的一个地方,鉴真图书馆的兴建,跟台湾的星云大师有很密切的关系。星云大师是我的师父,我在十岁的时候就皈依于他了,到现在已经四十几年。他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想要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做非常大的事业。全世界有四五百座寺庙,一座比一座更大,那就是因为他有智慧,要做什么都会成功。各位可能会以为星云大师因为很有钱,所以他要做什么都会成功。其实星云大师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的头脑里没有钱,口袋里也没有钱。我曾经写过星云大师的传记叫作《浩瀚星云》,是一本很厚的书,各位如果有机会可以在图书馆找来看。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星云大师告诉我,说有一次他从美国回台湾,途中经过香港,在香港机场的商场里面,看到一串念珠定价八十港币。他想到台湾有一个弟子很喜欢搜集念珠,这个念珠他可能还没有,他就想买这个念珠送给他的徒弟,开始摸口袋,摸了半天发现身上一毛钱也没有。还好他有很多徒弟,在机场就碰到一弟子,说:“来……买一串念珠给我,我要送给我的另外一个弟子。”人家就买了这串念珠给他。只要八十块港币,但是他身上一毛钱都没有,可是他怎么能够做出这么伟大的事业。那是因为他有智慧,所以很容易做成一件事情,就好像鉴真大师一样。
为什么我跟扬州感情特别好?因为在1999年的时候,我到扬州的博物馆买了一幅鉴真大师的画像,挂在我的家里面,每天看到那幅画我就很感动。因为那幅画就是画鉴真大师面对着汹涌的大海,正要东渡日本的时候。每次看到都很感动。为什么他可以做出这么伟大的事业?那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第四个叫作“大圆镜智”,对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讲,他的心就像一个很圆很大的镜子一样,照耀着这个世界,跟这个世界合在一起。镜子的特质并不是说把粪便照成玫瑰花,而是粪便就呈现粪便的样子,玫瑰花就呈现玫瑰花的样子,可以照出那个事物的真相。因为可以照出事物的真相,所以可以跟这个世界融合为一。具备这四种智慧的人,就可以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要妙察观智、要平等心、要成所做、要大圆镜,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慧上面是树、草,下面是心,心里不断保持着青翠,保持着生机,保持着活泼的力量,这样的人才拥有智慧,所以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个世界当然是越来越混乱,越来越污浊,越来越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但是如果你可以用一些方法,使自己在内在里一直保持一个很好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不管世界变成什么样,你都会有一个很好的态度来看它,你就会不断地增长你的智慧。
我觉得非常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我三十岁的时候碰到了佛教,三十岁的时候开始觉醒,发现佛教里面有非常深的智慧,开始进入了佛教的世界。当我开始进入了佛教的世界以后,就好像走进一个人生的秘密花园,整个世界豁然开朗,使我对人生有完全不同的体会。这种体会是在世俗之间,进入了一种超脱的状态。在混浊的世间,你可以看到事物的真相,所以我有两句话写在我的案头,上面写着:在红尘中有独处的心,在独处时有红尘的怀抱。一个人在红尘里面生活要常常超越出来,去看到更高的境界,去追寻更高的境界。那么在独处的时候,也要常常看到苦难的世间跟红尘的众生,我希望跟大家一起成长,走向一种更好的状态。佛教里面有很多了不起的菩萨或者佛,什么叫作菩萨?在梵语里面叫作菩提萨,菩提萨就是觉悟得有情。一个普通的人开始觉悟,那个人就叫作菩提萨,就是菩萨。然后一阶一阶往前进,觉悟到最高的境界叫作Buddha,Buddha就是佛,就是彻底觉悟的人。所以佛跟菩萨并不存在另外的空间或者另外的世界,而是以人作为基础,进入人间的佛教,使自己不断地觉悟,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最后达到彻底的觉悟。彻底的觉悟就没有什么可以使我烦恼,没有什么可以捆绑我,那我就可以每天都过着充满力量、充满快乐、充满期待的一天。这样你的人生就可以一直往前走,走到人生的最后一刻,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保持着向前的姿势。这个姿势都要向前,因为如果你没有保持向前的姿势,你从三十岁开始人生就走下坡,生命就充满了悲情。要常常提醒自己不断地往前走,为什么?因为将来还有更好的世界,将来还有更好的时间等待着我们。
梦中还有梦在,这是生命的遗憾,而觉中还有觉在,则是生命的幸运。
半梦半醒之间
去买闹钟的时候,钟表店的老板建议我买一种“懒人闹钟”。
“什么是懒人闹钟呢?”
“懒人闹钟是为了懒人而设计的,一般的闹钟响时只有一种声音,懒人闹钟响的时候,节奏由慢而快,由缓而急,到最后会闹得人吃不消;一般闹钟一按就停,懒人闹钟按了不会停,每隔五分钟它就会再响起来,除非把总开关关掉。”老板边说边从橱柜中取出一具体积很小的电子钟,示范给我看。
“什么样的人会买这种懒人闹钟呢?”
“一般人都会买呀!因为大家对自己都不是绝对有信心的,特别是冬天的清晨要起床真不容易。”
“可是,如果他起来把总开关关掉,这闹钟还是没有作用。”
“对呀!对于真正的懒人,再好的闹钟也没有用,闹钟是给那些介于半梦半醒之间的人使用的。”
与我一向熟识的钟表行老板,讲出这么有哲理的话,令我颇为惊异,于是我接着问:“什么是半梦半醒之间呢?”
老板说:“一个人刚被闹钟唤醒的时候,就处在半梦半醒之间,如果一听到闹钟响,立刻能处在清醒的状态,这种人在佛教里叫作‘慧根’,如果闹钟怎样叫也叫不醒,甚至爬起来把总开关关掉,这种人叫‘钝根’。一般人既不是慧根,也不是钝根,而是‘凡根’。所谓凡根,是会清醒、会迷失,会升华、会堕落;是听到闹钟响时,徘徊挣扎在半梦半醒之间,对这样的人,一个好闹钟才是有帮助的,在半梦半醒之间的人,是比较易于再入梦,不易于醒来的,这时需要一再的叮咛、嘱咐、催促,懒人闹钟在这时就能发挥它的效用。”
真没想到钟表行老板是一个哲学家,最后我就买了一个懒人闹钟回家,每天清晨闹钟响的时候,我总是想起老板所说的话,口念阿弥陀佛,立刻跃起,关掉闹钟的总开关,开始一天的工作,因为我希望做一个有“慧根”的人。
过了一阵子,我买的懒人闹钟竟坏掉了,拿去检修,查出来的原因是,由于太久没有让它“闹”,最后这闹钟竟不会闹了,老板说:“电子的东西就是这样,你没有机会让它叫,过一阵子它就不会叫了。”
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如果依“慧根、钝根、凡根”来推论,一个有慧根的觉醒者,长久不让妄想、执着有出头来闹的机会,最后就会连无明习气都不会叫了。
其实,“凡心”与“佛心”并无差别,凡心是迷梦未醒心,佛心是长睡中悠悠醒来的心;凡心是未开的花苞,佛心是已开的花朵。未开者是花,已开者也是花,只不过已开的花有美丽的色彩、有动人的香气、能展现春天的消息罢了。
我们既没有慧根能彻底地觉醒,但我们也不是完全迷梦的钝根,我们一般人都是介于梦与醒的边缘,都是在半梦半醒之间,就在此时此地的生活里,我们不全是活在泥泞污秽的大地,在某些时刻,我们的心也会飞翔到有晴空丽日、有彩虹朝霞的境界,偶尔我们也会有草地一般柔美、月亮一样光华、星辰一样闪烁的时刻,有一种清明的态度来看待生命。
那种感觉,就像清晨被闹钟从睡梦中唤醒。
可惜复可叹的是,当闹钟响过之后,我们很快会被红尘烟波所淹没,又沦入了梦中。
醒是好的,但醒不能离开梦而独存;觉是好的,但觉也不能离开迷惘而起悟。
生活中本就有梦与醒、迷与觉的两面,人在其中彷徨、挣扎、奋斗、追求,才使生命的意义、永恒的价值在历程中熠熠生辉,这正是为什么达摩祖师会写下如此动人的偈语:
亦不睹恶而生嫌
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抛迷而就悟
人生的不圆满并不可怕,人投生到有缺憾的娑婆世界也不可怕,怕的是永远迷途而不觉,永堕沉梦而不惊;怕的是在心灵中没有一个闹钟,随时把我们从无明、习气、妄想、执着中叫醒。
我们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向人们宣说梦境,《般若经》说这是“梦中说梦”,因为人生就是一个大梦,睡眠中的梦固是虚假不实,人所走过的生命何处能寻找真切的足迹呢?《入楞伽经》中,佛说:“诸凡夫痴心执着,堕于邪见,以不能知但是自心虚妄见故。是故我说一切诸法如梦如幻,无有实体。”—一切诸法无有实体,如梦如幻,梦幻本空,悉无所有,凡夫执着于我,所以沉沦于生死大海中轮转不已,迷梦也就无法终止。
梦中还有梦在,这是生命的遗憾,而觉中还有觉在,则是生命的幸运。
觉,是菩提之意,是对烦恼的侵害可以察觉,对无明昏暗能明朗了知,心性远离妄想,而能照能用,做自己的主宰。
幻化如花,花果飘零之后,另外的花从哪里开呢?
梦境如流,河水流过之后,新的河水由何处流来呢?
《圆觉经》里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在落花的根部、在流水的源头,有一个充满生机、清明的地方,只要我们寻根溯源,就能在那里歇息了。
善男子!善女人!在半梦半醒之间,让我们听着心的闹钟吧!一跃而起,走向清净、庄严、究竟之路。
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地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
万物的心
每次走到风景优美、绿草如茵、繁花满树的地方,我都会在内心生起一种感恩的心情,感恩这世界如此优美、如此青翠、如此繁华。
我常觉得,所谓“风水好”,就是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的所在。
所谓“有福报”,就是住在植物青翠、花树繁华的所在。
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地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
我们眼见一株草长得青翠、一朵花开得缤纷,这都是非常不易的,要有好风水、好福报,受到美好心灵的照护,唯有体会到一花一草都象征了万物的心,我们才能体会禅师所说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真意—每一株里都宝藏佛的法身,每一朵黄花里都开满了智慧呀!
我们所眼见的万象,看起来如此澄美幽静,其实有着非常努力的内在世界,每一株植物的根都忙着从地里吸收养料与水分,茎忙着输送与流通,叶子在进行光合作用,整株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大口地呼吸—其实,树是非常忙的,这种欣欣向荣正是禅宗所说的“森罗万象许峥嵘”的意思。
树木为了生命的美好而欣欣向荣,想要在好风好水中生活,建立生命的福报的人,是不是也要为迈向生命的美好境界而努力向前呢?
平静的树都能唤起我们的感恩之心,何况是翩翩的彩蝶、凌空的飞鸟,以及那些相约而再来的人呢?
莲花汤匙
洗茶碟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一根清朝的古董汤匙,心疼了好一阵子,仿佛是心里某一个角落跌碎了一般。
那根汤匙是有一次在金门一家古董店找到的。那一次我们在山外的招待所,与招待我们的军官聊到古董,他说在金城有一家特别大的古董店,是由一位小学校长经营的,一定可以找到我想要的东西。
夜里九点多,我们坐军官的吉普车到金城去。金门到了晚上全面宵禁,整座城完全漆黑了,商店与民家偶尔有一盏烛光的电灯。由于地上的沉默与黑暗,更感觉到天上的明星与夜色有着晶莹的光明,天空是很美很美的灰蓝色。
到古董店时,“校长”正与几位朋友喝茶。院子里堆放着石磨、石槽、秤锤。房子里十分明亮,与外边的漆黑有着强烈的对比。
就像一般的古董店一样,名贵的古董都被收在玻璃柜子里,每日整理、擦拭。第二级的古董则在柜子上排成一排。我在那些摆着的名贵陶瓷、银器、铜器前绕了一圈,没见到我要的东西。后来“校长”带我到西厢去看,那些不是古董而是民间艺术品,因为没有整理,显得十分凌乱。
最后,我们到东厢去,“校长”说:“这一间是还没有整理的东西,你慢慢看。”他大概已经嗅出我是不会买名贵古董的人,不再为我解说,到大厅里继续和朋友喝茶了。
这样,正合了我的意思,我便慢慢地在昏黄的灯光下寻索检视那些灰尘满布的老东西。我找到两个开着粉红色菊花的明式瓷碗,两个民初的粗陶大碗,一长串从前的渔民用来捕鱼的渔网陶坠。蹲得脚酸,正准备离去时,看到地上的角落开着一朵粉红色的莲花。
拾起莲花,原来是一根汤匙,茎叶从匙把伸出去,在匙心开了一朵粉红色的莲花。卖古董的人说:“是从前富贵人家喝莲子汤用的。”
买古董时有一个方法,就是挑到最喜欢的东西要不动声色、毫不在乎。结果,汤匙以五十元就买到了。
我非常喜欢那根莲花汤匙,在黑夜里赶车回山外的路上,感觉到金门的晚上真美,就好像一朵粉红色的莲花开在汤匙上。
回来,舍不得把汤匙收起来,经常拿出来用。每次用的时候就会想起,一百多年前或者曾有位穿绣花鞋、戴簪珠花的少女在夏日的窗前迎风喝冰镇莲子汤,不禁感到时空的茫然。小小如一根汤匙,可能就流转过百年的时间,走过千百里空间,被许多不同的人使用,这算不算是一种轮回呢?如果依情缘来说,说不定在某一个前世我就用过这根汤匙,否则,怎么会千里迢迢跑到金门,而在最偏僻的角落与它相会呢?这样一想,使我怅然。
现在它竟落地成为七片。我把它们一一拾起,端视着不知道要不要把碎片收藏起来。对于一根汤匙,一旦碎了就一点用处也没有了,就好像爱情一样,破碎便难以缝补,但是,曾经宝爱的东西总会有一点不舍的心情。
我想到,在从前的岁月里,不知道打破过多少汤匙,却从来没有像这一次,使我为汤匙而叹息。其实,所有的汤匙本来都是一块泥土,在它被匠人烧成的那一天就注定有一天会被打碎。我的伤感,只不过是它正好在我的手里被打碎,而它正好画了一朵很美的莲花,正好又是一个古董罢了。
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只不过是偶然。一撮泥土偶然被选取,偶然被烧成,偶然被我得到,偶然地被打碎……在偶然之中,我们有时误以为是自己做主,其实是无自性的,在时空中偶然地生灭。
在偶然中,没有破与立的问题。我们总以为立是好的,破是坏的,其实不是这样的。以古董为例,如果全世界的古董都不会破,古董终将一文不值;以花为例,如果所有的花都不会凋谢,那么花还会有什么价值呢?如果爱情都能不变,我们将不能珍惜爱情;如果人都不会死,我们必无法体会出生存的意义。然而也不能因为破立无端,就故意求破。大慧宗杲曾说:“若要径截理会,需得这一念子嚗地一破,方了得生死,方名悟入。然切不可存心待破。若存心破处,则永劫无有破时。但将妄想颠倒的心、思量分别的心、好生恶死的心、知见解会的心、欣静厌闹的心,一时按下。”
大慧说的是悟道的破,是要人回到主体的直观,在生活里不也是这样吗?一根汤匙,我们明知它会破,却不能存心待破,而是在未破之时真心地珍惜它,在破的时候去看清:“呀,原来汤匙是泥土做的。”
这样我们便能知道僧肇所说的:“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然则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一个不动的真实才是诸法站立的地方。不是离开真实另有站立之处,而是每一个站立的地方都是真实的。每一个接触的事物都有真实,道哪里远呢?每有体验之际就有觉意,圣哪里遥远呀?)
我珍爱一根汤匙,是由于它是古董,又画了一朵我最喜欢的莲花,才使我因为心疼而失去真实的观察。如果回到因缘,僧肇也说得很好。他说:“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寻理即其然矣。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
一根莲花汤匙,若从因缘来看,不是真实的有,可是在缘起的那一刻又不是无的。一切有都不是真有,而是等待因缘才有,犹如一撮泥土成为一根汤匙需要许多因缘;一切无也不是真的无,就像一根汤匙破了,我们的记忆中它还是有的。
我们的情感,乃至于生命,也和一根汤匙没有两样,“捏一块泥,塑一个我”,我原是宇宙间的一把客尘,在某一个偶然中,被塑成生命,有知、情、意,看起来是有的、是独立的,但缘起缘灭,终又要湮灭于大地。我有时候长夜坐着,看看四周的东西,在我面前的是一张清朝的桌子,我用来泡茶的壶是民初的,每一样都活得比我还久,就连架子上我在海边拾来的石头,是两亿七千万年前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了。这样想时,就会悚然而惊,思及“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感到人的生命是多么薄脆。
在因缘的无常里,在危脆的生命中,最能使我们坦然活着的,就是马祖道一说的“平常心”了。在行住坐卧、应机接物时都有平常心,知道“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森罗万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干;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马祖语)找到真月,知道月的影子再多也是虚幻,看见水性,则一切水源都是源头活水……
三祖僧璨说:“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这“一种平怀”说得真好。以一种平坦的怀抱来生活,来观照,那生命的一切烦恼与忧伤自然就灭去了。
我把莲花汤匙的破片丢入垃圾桶,让它回到它来的地方。这时,我闻到了院子里的含笑花很香很香,一阵一阵,四散飞扬。
一切有都不是真有,而是等待因缘才有。
一个人如果能时时把握初心,主掌意念,就能随心所欲不逾矩了。
把烦恼写在沙滩上
有一个中年人,年轻时追求的家庭事业都有了基础,但是却觉得生命空虚,感到彷徨而无奈,而且这种情况日渐严重,到后来不得不去看医生。
医生听完了他的陈述,说:“我开几个处方给你试试!”于是开了四帖药放在药袋里,对他说:“你明天九点以前独自到海边去,不要带报纸杂志,不要听广播,到了海边,分别在上午九点、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和下午五点,依序各服用一帖药,你的病就可以治愈了。”
那位中年人半信半疑,但第二天还是依照医生的嘱咐来到海边,一走近海,尤其是清晨,看到广阔的海,心情为之清朗。
九点整,他打开第一帖药服用,里面没有药,只写了两个字“谛听”。他真的坐下来,谛听风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甚至听到自己心跳的节拍与大自然的节奏合在一起。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如此安静地坐下来听,因此感到身心都得到了清洗。
到了中午,他打开第二个处方,上面写着“回忆”两字。他开始从谛听外界的声音转回来,回想起自己从童年到少年的无忧快乐,想到青年时期创业的艰难,想到父母的慈爱,兄弟朋友的友谊,生命的力量与热情重新从他的内心燃烧起来。
下午三点,他打开第三帖药,上面写着“检讨你的动机”。他仔细地想起早年创业的时候,是为了服务人群、热诚地工作,等到事业有成了,则只顾赚钱,失去了经营事业的喜悦,为了自身利益,则失去了对别人的关怀,想到这时,他已深有所悟。
到了黄昏的时候,他打开最后的处方,上面写着“把烦恼写在沙滩上”。他走到离海最近的沙滩,写下“烦恼”两个字,海浪立即淹没了他的“烦恼”,洗得沙滩一片平坦。
当这个中年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再度恢复了生命的活力,他的空虚与彷徨也就治愈了。
这个故事是有一次深研禅学的郑石岩先生谈起的关于高登(Arthur Gordon)亲身体验的故事。我一直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在本质上有许多与禅相近的东西。
“谛听”就是“观照”,是专心地听闻外在的声音,其实,“谛听”就是“观世音”,观世音虽是菩萨的名字,但人人都具有观世音的本质,只要肯谛听,观世音的本质就会被开发出来。
“回忆”就是“静虑”,是禅最原始的意涵,也是反观自心的初步功夫。观世音菩萨有另一个名号叫“观自在”,一个人若不能清楚自己成长的历程,如何能观自在呢?
“检讨你的动机”,动机就是身口意的“意”,在佛教里叫作“初发”,意即“初发的心”。一个人如果能时时把握初心,主掌意念,就能随心所欲不逾矩了。
“把烦恼写在沙滩上”,这是禅者的关键,就是“放下”,我们的烦恼来自于执着,其实执着像是写在沙滩上的字,海水一冲就流走了,缘起性空才是一切的实相,能看到这一层,放下就没有什么难了。
禅并没有一定的形式与面貌,在用世的许多东西,都具有禅的一些特质,禅自然也不离开生活,如何深入于生活中得到崭新的悟,并有全生命的投入,这是禅的风味。
有一个禅宗的故事这样说,一位禅师与弟子外出,看到狐狸在追兔子。
“依据古代的传说,大部分清醒的兔子可以逃离狐狸,这一只也可以。”师父说。
“不可能!”弟子回答,“狐狸跑得比兔子快!”
“但兔子将可避开狐狸!”师父仍然坚持己见。
“师父,您为什么如此肯定呢?”
“因为,狐狸是在追它的晚餐,兔子是在逃命!”师父说。
可叹息的是,大部分人过日子都像狐狸追兔子,以致到了中年,筋疲力尽就放弃自己的晚餐,纵使有些人追到了晚餐,也会觉得花那么大的代价,才追到一只兔子而感到懊丧。修行者的态度应该不是狐狸追兔子,而是兔子逃命,只有投入全副身心,向前奔驰飞跃,否则一个不留神,就会丧于狐口了。
在生命的“点”和“点”间,快如迅雷,没有一点空隙,甚至容不下思考,就犹如兔子奔越逃命一样,我每想起这个禅的故事,就想到:兔子假如能逃过狐口,在喘息的时候,一定能见及生命的真意吧!
与太阳赛跑
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看到天边的夕阳正要沉落,晚霞一道一道地从山谷升起。
“我要和太阳赛跑,要在太阳没有下山以前跑回家。”我心里有一个声音说。
然后,我拔腿狂奔,一刻也不停歇地跑回老家的三合院。我站在大厅的红门外时,夕阳还露出最后的一角,迷离的光影映着红门上的狮头钢扣。
我安静地站在厅前,看夕阳一点一点地沉到山的背面,心里涨满了感动,跑进厨房对正在生火烧饭的母亲说:“我跑赢太阳了,我跑赢太阳了。”
接下来,我的小学时代几乎都是在与太阳赛跑,在夕阳未落前返家,欣赏着蕉园上那绝美的落日。我对生命的美感就是从那时有的,我觉得如果不比时间跑快一步,就没有空间,也没有心情享受落日的美景了。
只是,生命的悲情是,我们自以为比时间快一步,但岁月也很快地被时光掩埋。
对人生高远的目标,虽然我们也曾像与太阳赛跑时一样地奔赴前程,有时站在红门前微笑,以为赢过了什么,但夕阳总是在我们微笑时,依然沉落。
当然,如果我们悲哭,它还是要沉落的。
因此,任何的奔赴与企求都带着一些虚妄的本质吧!还不如回到这当前的一刻,以全身心投注于每一个变化之中,在因缘的变化中顺应、无憾、欢喜。
到了四十岁,可能说不出“我跑赢太阳了”这样有豪情的话。
但是,我每天起床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嗨!让我们今天来为生命创造一点什么吧!”
每天,都含着笑意,来与宇宙时空的无情、与岁月生命的多变,共同运转,那么在大化中,也会有江上明月、山间清风、岸边垂柳那样的美景不断地映现。
我,宁与微笑的自己做拍档,不要与烦恼的自己同住。
我,要不断地与太阳赛跑!不断穿过泥泞的田路,看着远处的光明。
红叶落下时,会浮在水面;那不落的,反而沉入江底了。
清风匝地,有声
在日本神户港,我们把汽车开进“英鹤丸”渡轮的舱底,然后登上最顶层的甲板看濑户内海。
这一次,我从神户坐渡轮要到四国,因为听说四国有优美而绵长的海岸线,还有几处国家公园。四国,是日本四大岛中最小的岛,并且偏处南方,所以是外籍观光客较少去的地方,尤其是九月以后,天气寒凉,枫叶未红,游人就更少了。
从前,要到四国一定要乘渡轮,自从几架横跨濑户内海的长桥建成以后,坐渡轮的人就少了。有很多人到四国不是去看海、看风景的,只是为了去过桥,像“鸣门大桥”是颇有历史的,而新近落成的“濑户大桥”则宏伟气派,长达十千米,听说所用的钢筋围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半,许多人来四国,只为了看濑户大桥粗大的水泥与钢筋。对我而言,要过海,坐渡轮总是更有情味,人生里如果可以选择从容的心情,为什么不让自己从容一些呢?
“英鹤丸”里出乎想象地冷清,零落的游客横躺在长椅上睡觉,我在贩卖部买了一杯热咖啡,一边喝咖啡,一边倚在白色的栏杆上看濑户内海。濑户内海果然与预想中的一样美,海水澄蓝如碧,天空秋高无云,围绕着内海的青山,全是透明的绿,这海山与天空的一尘无染,就好像日本传统的茶室,从瓶花到桌椅摸不出一丝尘埃。
在我眼前的就是濑户内海了,我轻轻地叹息着。
我这一次到日本来,希望好好看看濑户内海,原因说来可笑,是因为在日本的书籍里读到一则中国禅师与日本禅师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位中国禅师到日本拜访一位日本禅师,两人一起乘船到濑户内海,那位日本禅师是曾到过中国学禅,亲历过中国山水的。
在船上,日本禅师说:“你看,这日本的海水是多么清澈,山景是多么翠绿!看到如此清明的山水,使人想起山里长在清水里那美丽的山葵花呀!”言下有为日本的山水感到自负的意味。
中国禅师笑了,说:“日本的海水果然清澈,山景也美。可惜,这水如果再混浊一点就更好了。”日本禅师听了非常惊异,说:“为什么呢?”“水如果混浊一点,山就显得更美了。像这么清澈的水只能长出山葵花,如果混浊一点,就能长出最美丽的白莲花了。”中国禅师平静地说。
日本禅师哑口无言。
这是禅师与禅师间机锋的对句,显然是中国禅师占了上风,但我在日本书上看到这则故事时,却沉思了很久,颇能看见日本人谦抑的态度,也恐怕是这种态度,才使千百年来,濑户内海都能保持干净,不曾受到污染。反过来说,中国人因为自诩污水里能开出莲花,所以恣情纵意,把水弄脏了,也毫不在意。
不仅濑户内海吧!我童年时代,家乡有几家茶室,都是色情污秽之地,空间窄小,灯光黯淡,空气里飘浮着酸气、腐臭与霉味,地上都是痰渍。因为我有一位要好的同学是茶室老板的儿子,不免常常要出入,每次我都捂着鼻子走进去,走出来时第一件事则是深呼吸,当时颇为成年男子可以在那么浊劣的地方盘桓终日而疑惑不已,当然也更同情那些卖笑的“茶店仔查某”了。
有一次,同学的父亲告诉我,茶室原是由日本传来,从前台湾是没有茶室的。我听了就把对乡下茶室的印象当成是对日本的印象,心想日本民族真怪,怎么喜欢在下流的茶室不喝茶,却饮酒作乐呢?直到第一次去日本,又到几家传统茶室喝茶,简直把我吓坏了,因为日本茶室都是窗明几净、风格明亮,连园子里的花草都长在它应该长的地方,别说是色情了,人走进那么干净的茶室,几乎一丝不净的念头都不会生起,口里更不敢说一句粗俗的话,唯恐染污了茶盘。怪不得日本茶道史上,所有伟大的茶师都是禅师!
同样是“茶室”,在日本与台湾却有截然不同的风貌,对照了日本禅师与中国禅师的故事就愈发令人感慨了,由小见大,山水其实就是人心,要了解一个地方人的性格,只要看那个地方的山水也就了然了。山且不论,看看台湾的水,从小溪、大河,到湖泊、沿海,无不是鱼虾死灭、垃圾漂流、污油朵朵、浮尸片片,我每次走过我们土地上的水域,就在里面看到了人心的污渍,在这样脏的水中想开出一朵白莲花,简直不可思议,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多么大的坚持!与多么大的自我清净的力量!
我坐在濑户内海上的渡轮里,看到船后一长条纯白的波浪时,就仿佛回到了中国禅师与日本禅师在船上对话的场景与心情,在污泥秽地中坚持自我品质的高洁是禅者的风格,可是要怎么样使污秽转成清明则是菩萨的胸怀,要拯救台湾的山水,一定要先从台湾的人心救起,要知道,长出莲花的地方虽然污秽,水却是很干净的。
记得从前我当记者的时候,曾为了一个噪音与污染事件去访问一家工厂的负责人,他的工厂被民众包围,被迫停工,他却因坚持而与民众对峙。他闭起眼睛,十分陶醉地对我说:“你听听,这工厂机器的转动声,我听起来就像音乐那么美妙,为什么他们不能忍受呢?”我听到他的话忍不住笑起来,他用一种很怀疑的眼神看我,眼神里好像在说:“连你也不能欣赏这种音乐吗?”那个眼神到现在我都还记得。
确实如此,在守财奴的眼中,钞票乃是人间最美丽的绘画呢!
听过了肆无忌惮的商人的音乐,我们再回到日本的茶室,日本茶道的鼻祖绍鸥曾经说过一句动人的话:“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分离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茶道里叫作“残心”,就是在行为上绵绵密密,即使简单如放茶具的动作,也要轻巧、有深沉的心思与情感,才算是个懂茶的人。
反过来说,一个人和爱人分离的心情,若能犹如放下名贵茶具的手那么细心,把诀别的痛苦化为祝福的愿望,心中没有丝毫憎恨,留存的只有珍惜与关怀,才是懂得爱情的人。此所以茶道不昧流的鼻祖出云松江说:“红叶落下时,会浮在水面;那不落的,反而沉入江底。”
境界高的茶师,并不在于他能品味好茶,而在于他对待喝茶这整个动作的态度,即使喝的只是普通粗茶,他也能找到其中的情趣。
境界高的人生亦如是,并不在于永远有顺境,而是不论顺逆,也能用很好的情味去面对,这就是禅师说的“在途中也不离家舍”“不风流处也风流”。因此,我们要评断一个人格调与韵致的高低,要看他失败时的“残心”。有两句禅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最能表达这种残心,每一片有水的叶子都有月亮的映照,同样,人生的每个行为、每个动作都是人格的展现。没有经过残心的升华,一个人就无法有温柔的心,当然,也难以体会和爱人分离的心情是多么澄清、细密、优美,一如秋深落叶的空山了。
从前有一个和尚到农家去诵经,诵经的中途听到了小孩的哭声,转头一看,原来孩子趴在地上压到了一把饭铲子,地上很肮脏,孩子的母亲就把他抱起来,顺手把饭铲子放进热腾腾的饭里,洗也不洗。
于是,当孩子的母亲来请吃饭时,和尚假称肚子痛,连饭也没吃,就匆匆赶回寺里。过了一星期,和尚又去这户农家诵经,诵完经,那母亲端出了一碗热腾腾的甜酒酿,由于天气严寒,和尚一连喝了好几碗,不仅觉得美味,心情也十分高兴。
等吃完了甜酒酿,孩子的母亲出来说:“上一次真不好意思,您连饭都没吃就回去了,剩下很多饭,只好用剩饭做成一些甜酒酿,今天看到您吃了很多,我实在感到无比的安慰。”和尚听了大有感触,为逃避肮脏的饭铲子,没想到反而吃了七天前的剩饭做成的甜酒酿,因而悟到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们面对人生里应该承受的事物不也是如此吗?在饭铲中泡过的脏饭与甜酒,表面不同,本质却是一样的。所以,欢喜的心最重要,有欢喜心,则春天时能享受花红草绿,冬天时能欣赏冰雪风霜,晴天时爱晴,雨天时爱雨。
好像一条清澈的溪流,流过了草木清华,也流过石畔落叶,它欢跃如瀑布时,不会被拘束,它平缓如湖泊时,也不会被局限,这就是《金刚经》里最动人心弦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眼前的濑户内海也是如此,我体验了它明朗的山水,知道濑户内海不只是日本人的海,而是眼前的海,是大地之海,超越了名字与国籍。海上吹来的风,呼呼有声,在台湾林野里的清风亦如是,遍满大地,有南国的温暖及北地的凉意,匝地,有声。
晋朝有名的女僧妙音法师,写过一首诗:
长风拂秋月,
止水共高洁;
八到净如如,
何容业萦结?
“八到”是指风从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一起到,分不出是从哪里到的,静听、感受清风的吹拂,其中有着禅的对语。在步出“英鹤丸”的时候,我看见了长在清水里的山葵花是美丽的,长在污泥里的白莲花也是美丽的,与爱人相会的心情是美丽的,与爱人分离的心情也是美丽的。
只因为我的心是美丽的,如清风一样,匝地,有声。
如今最好是安住于自己的心,来让那心水澄清,以便哪一天,可以拿来饮用呀!
人在江湖
做生意的朋友来看我,谈到内心的许多挣扎,说有时候为了生意,不免要去应酬、喝酒,有时还要对别人设计、扯谎,其实自己的内心向往着规规矩矩地做生意,过单纯的生活,但这样的希望是很不可得的。
他的结论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
朋友走了以后,我想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只是做生意的人,也是一般人去做那些不随己意的事时,最常用的借口。江湖,真的那么可怕吗?什么是江湖呢?
“江湖”的用语,最早出自《庄子·大宗师》里“不如相望于江湖”,指的是三江(荆江、松江、浙江),五湖(洞庭湖、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后来成为佛教里的常用语,把云游四海的云水僧人称为“江湖人”。
那是因为在唐朝的时候,江西有马祖道一禅师,湖南有石头希迁禅师,两位禅师的德声享誉四方,同时大树法幢,当时天下各地的神僧,如果不是到江西去参马祖,就是到湖南去参石头,由于古代的交通不便,光是走到江西、湖南就要一年半载,他们沿路挂单参访,称为“走江湖”。走在江湖上的行者别称为“江湖人”“江湖僧”“江湖众”。
江湖还有别的意思,像禅士如果散居于名山大刹之外,居于江畔湖边自己参究的,也称为“江湖人”。
或者,一般隐士之居,也可以叫“江湖”,如《汉书》之“甚得江湖间民心”,范仲淹《岳阳楼记》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因此,在早期,“江湖”是很好的字眼,它象征着一种自由追求真理的态度;“江湖人”也是很好的字眼,是指那些可以放下一切,去探究生命真相的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民间,“江湖”成为一般通俗的称呼,浪迹于四方谋生活的人,称为“走江湖”或“跑江湖”;阅历丰富的人称为“老江湖”,而以术敛财的人叫“江湖郎中”。这些都还是好的,江湖只是名词而已,到了现在,“江湖”成为“染缸”的同义词,政客在国会打架、骂“三字经”,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商人出卖灵魂,重利轻义,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黑社会杀人放火,无所不为,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你们的江湖到底是什么样的江湖呢?
人处世间,江湖风险,似乎不可避免,但是在同一个江湖里,有人自清自爱,有人随浊随堕,完全是看个人的选择,“身不由己”只是一个借口罢了!我想起《韩非子》里说:“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如果心里有清白的向往,而还继续混浊,当然会有矛盾、冲突与挣扎了。
在我们幼年时代,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在庭前摆水缸,接雨水备用,接来的水要先放一两天澄清,等泥尘沉淀才可使用。有时候孩子顽皮,以手去搅水缸,只要两三下,水就不能用了,要再澄清两天才可用。
因此,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绝对不要去搅水缸,因为“要使水澄清很难,要一两天;要使水混浊很容易,只要搅一两下”。
身在江湖的人也是一样的,古代的禅师为了发觉内在的澄明的泉源,不惜在江边湖畔,苦苦寻索,是看清了“江湖寥落,尔将安归”的困局;现代的人则随着欲望之江陷溺于迷茫之湖,向外永无休止地需索,然后用“身不由己”来做借口。
即使我们真是身在江湖,也要了解江湖真实的意涵,“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江湖实不可畏,怕的是自己一直把手放在水缸里翻搅。
如果马祖与石头还在,我也真想去走江湖,但是如今最好是安住于自己的心,来让那心水澄清,以便哪一天,可以拿来饮用呀!
咸也好,淡也好
一个青年为着情感离别的苦痛来向我倾诉,气息哀怨,令人动容。
等他说完,我说:“人生里有离别是好事呀!”
他茫然地望着我。
我说:“如果没有离别,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如果没有离别,人间就再也没有重逢的喜悦。离别从这个观点看,是好的。”
我们总是认为相聚是幸福的,离别便不免哀伤。但这幸福是比较而来的,若没有哀伤作衬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体会了。
再从深一点的观点来思考,这世间有许多的“怨憎会”,在相聚时感到特别痛苦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没有离别这件好事,他们不是要永受折磨,永远沉沦于恨海之中吗?
幸好,人生有离别。
因相聚而幸福的人,离别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泪都化成甜美的水晶。
因相聚而痛苦的人,离别最好,雾散云消看见了开阔的蓝天。
可以因缘离散,对处在苦难中的人,有时候正是生命的期待与盼望。
聚与散、幸福与悲哀、失望与希望,假如我们愿意品尝,样样都有滋味,样样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高僧弘一大师,晚年把生活与修行统合起来,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一道咸菜。
夏丏尊不忍地问他:“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能表达弘一大师的道风,夏丏尊因为和弘一大师是青年时代的好友,知道弘一大师在李叔同时代,有过歌舞繁华的日子,故有此问。弘一大师则早就超越咸淡的分别,这超越并不是没有味觉,而是真能品味咸菜的好滋味与开水的真清凉。
生命里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
情爱中的离别是咸的,咸有咸的滋味。
生活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
我对年轻人说:“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就像我昨天在一个朋友家喝的茶真好,今天虽不能再喝那么好的茶,但只要有茶喝就很好了。如果连茶也没有,喝开水也是很好的事呀!”
只手之声
如果要我选择一种最喜欢的花的名字,我会投票给一种极平凡的花—含笑。
说含笑花平凡是一点也不错的,在乡下,每一家院子里它都是不可少的花,与玉兰、桂花、七里香、九重葛、牵牛花一样,几乎随处可见,它的花形也不稀奇,拇指大小的椭圆形花隐藏在枝叶间,粗心的人可能视而不见。
比较杰出的是它的香气,含笑之香非常浓郁,并且清明悠远,邻居家如果有一棵含笑开花,香气能飘越几里之远,它不像桂花香那样含蓄,也不如夜来香那样跋扈,有一点接近玉兰花之香,潇洒中还保有风度,维持着一丝自许的傲慢。含笑虽然十分平民化,香味却带着贵气。
含笑最动人的还不是香气,而是名字,一般的花名只是一个代号,比较好的则有一点形容,像七里香、夜来香、百合、夜昙都算是好的。但很少有花的名字像含笑,是有动作的,所谓含笑,是似笑非笑,是想笑未笑,是含羞带笑,是嘴角才牵动的无声的笑。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见到含笑开花了,我从院子里跑进屋里,见到人就说:“含笑开了,含笑开了!”说着说着,感觉那名字真好,让自己的嘴角也禁不住带着笑,又仿佛含笑花真是因为笑而开出米白色的、没有一丝杂质的花来。
第一位把这种毫不起眼的小白花起名为“含笑”的,是值得佩服的人,可想而知,他一定是在花里看见了笑意,或者自己心里饱含喜悦,否则不可能取名为含笑。
含笑花不仅有象征意义,而且能贴切地说出花的特质,含笑花和别的花不同,它是含苞时最香,花瓣一张开,香气就散走了。而且含笑的花期很长,一旦开花,从春天到秋天都不时在开,让人感觉到它一整年都非常喜悦,可惜含笑的颜色没有别的花多彩,只能算含蓄地在笑着罢了。
知道了含笑的种种,使我们知道含笑花固然平常,却有它不凡的气质和特性。
但我也知道,“含笑”虽是至美的名字,这种小白花如果不以含笑为名,它的气质也不会改变,它哪里在乎我们怎么叫它呢?它只是自在自然地生长,并开花,让它的香气远扬而已。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事物都与含笑花一样,有各自的面目,外在的感受并不会影响它们,它们也从来不为自己辩解或说明,因为它们的生命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不需要任何语言。反过来,当我们面对没有语言、沉默的世界时,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
它只是自在自然地生长,并开花,让它的香气远扬而已。
在日本极有影响力的白隐禅师,他曾设计过一则公案,就是“只手之声”,让学禅的人参一只手有什么声音。后来“只手之声”成为日本禅法重要的公案,他们最爱参的问题是:“两掌相拍有声,如何是只手之声?”或者参:“只手无声,且听这无声的妙音。”
我们翻看日本禅者参“只手之声”的公案,有一些真能得到启发,例如:
老师问:“你已闻只手之声,将作何事?”
学生答:“除杂草,擦地板,师若倦了,为师按摩。”
老师问:“只手的精神如何存在?”
学生答:“上拄三十三天之顶,下抵金轮那落之底,充满一切。”
老师问:“只手之声已闻,如何是只手之用?”
学生答:“火炉里烧火,铁锅里烧水,砚台里磨墨,香炉里插香。”
老师问:“如何是十五之前的只手,十五以后的只手,正当十五的只手?”
学生伸出右手说:“此是十五以前的只手。”
伸出左手说:“此是十五以后的只手。”
两手合起来说:“此是正当十五的只手。”
老师问:“你既闻只手之声,且让我亦闻。”
学生一言不发,伸手打老师一巴掌。
一只手能听到什么声音呢?在一般人看来可能是大的迷惑,但禅师不仅能听见只手之声,在最广大的眼界里从一只手竟能看见华严境界的四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有禅师伸出一只手说:“见手是手,是事法界。见手不是手,是理法界。见手不是手,而见手又是手,是理事无碍法界。一只手忽而成了天地,成了山川草木森罗万象,而森罗万象不出这只手,是事事无碍法界。”
可见一只手真是有声音的!日本禅师的概念传自中国,中国禅师早就说过这种观念。例如云岩禅师问道吾禅师说:“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做什么?”道吾说:“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云岩说:“我会也!”道吾说:“汝作么生会?”云岩说:“遍身是手眼!”道吾说:“道太煞道,只道得八成。”云岩说:“师兄作么生?”道吾说:“通身是手眼!”
通身是手眼,这才是禅的真意,那须仅止于只手之声?
从前,长沙景岑禅师对弟子开示说:“尽十方世界是沙门一只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己。”这岂止是一只手的声音!十方世界根本就与自我没有分别。
一只手的存在是自然,一朵含笑花的开放也是自然,我们所眼见或不可见的世界,不都是自然地存在着吗?
即使世界完全静默,有缘人也能听见静默的声音,这就是“只手之声”以及只手的色、香、味、触、法。在沉默的独处里,我们听见了什么?在噪闹的转动里,我们没听见的又是什么呢?
有的人在满山蝉声的树林中坐着,也听不到蝉声;有的人在哄闹的市集里走着,却听见了蝉声。对于后者,他能在含笑花中看见饱满的喜悦,听见自己的只手之声;对于前者,即使全世界向他鼓掌,也是惘然,何况只是一朵花的含笑。
不是茶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是日本无人不晓的历史人物,他的家教非常成功,千利休家族传了十七八代,代代都有茶道名师。
千利休家族后来成为日本茶道的象征,留下来的故事不计其数,其中有三个故事我特别喜欢。
千利休到晚年时,已经是公认的伟大茶师,当时掌握大权的将军秀吉特地来向他求教饮茶的艺术,没想到他竟说饮茶没有特别神秘之处,他说:“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在夏天的时候使人想到凉爽,在冬天的时候使人想到温暖,没有别的秘密。”
发问者听了这种解释,便带着厌烦的神情说,这些他早已知道了。千利休厉声地回答说:“好!如果有人早已知道这种情形,我很愿意做他的弟子。”
千利休后来留下一首有名的诗,来说明他的茶道精神:
先把水烧开,
再加进茶叶,
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
这是多么动人的领悟啊!茶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简单的动作、一种单纯的生活。虽然茶可以有许多知识学问,在喝的动作上,它却还原到非常单纯有力的风格,超越了知识与学问。这就是说,喝茶的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每个人的个性与喜好,用自己“适当的方式”,才是茶的本质。如果茶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没有“道”可言了。
另一个是千利休教导他儿子的故事。日本人很爱干净,日本茶道更有绝对一尘不染的传统,如何打扫茶室因而成为茶道极为重要的传承。
传说当千利休的儿子正在洒扫庭园小径时,千利休坐在一旁看着。当儿子觉得工作已经做完的时候,他说:“还不够清洁。”儿子便出去再做一遍,做完的时候,千利休又说:“还不够清洁。”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了许多次。
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对他说:“父亲,现在没有什么事可以做了。石阶已经洗了三次,石灯笼和树上也洒过水了,苔藓和地衣都披上了一层新的青绿,我没有在地上留一根树枝和一片叶子。”
“傻瓜,那不是清扫庭园应该用的方法。”千利休对儿子说,然后站起来走入园子里,用手摇动一棵树,园子里霎时间落下许多金黄色和深红色的树叶,这些秋锦的断片,使园子显得更干净宁谧,并且充满了美与自然,有着生命的力量。
千利休摇动的树枝,是在启示人文与自然和谐乃是环境的最高境界,在这里也说明了一位伟大的茶师是如何从茶之外的自然中得到启发。如果用禅意来说,悟道者与一般人的不同也就在此,过的是一样的生活,对环境的观照已经完全不一样,他能随时取得与环境的和谐,不论是秋锦的园地或瓦砾堆中都能创造泰然自若的境界。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千利休的孙子宗旦的,宗旦不仅继承了父祖的茶艺,对禅也极有见地。
有一天,宗旦的好友京都千本安居院正安寺的和尚,叫寺中的小沙弥送给宗旦一枝寺院中盛开的椿树花。
椿树花一向就是极易掉落的花,小沙弥虽然非常小心地捧着,花瓣还是一路掉下来,他只好把落了的花瓣拾起,和花枝一起捧着。
到宗旦家的时候,花已全部落光,只剩一枝空枝,小沙弥向宗旦告罪,认为都是自己粗心大意才使花落下了。
宗旦一点也没有怨怪之意,并且微笑地请小沙弥到招待贵客的“今日庵”茶席上喝茶。宗旦从席床上把祖父千利休传下来的名贵的国城寺花筒拿下来,放在桌上,将落了花的椿树枝插于筒中,把落下的花散放在花筒下,然后他向空花及空枝敬茶,再对小沙弥献上一盅清茶,谢谢他远道赠花之谊,两人喝了茶后,小沙弥才回去向师父复命。
宗旦表达了一个多么清朗的境界!花开花谢是随季节变动的自然,是一切的“因”;小和尚持花步行而散落,这叫作“缘”;无花的椿枝及落了的花,一无价值,这就是“空”。
从花开到花落,可以说是“色即是空”,但因宗旦能看见那清寂与空静之美,并对一切的流动现象以及一切的人抱持宽容的敬意,他把空变成一种高层次的美,使“色即是空”变成“空即是色”。
对于看清因缘的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就不是那么难以领会了。
老和尚、小沙弥、宗旦都知道椿树花之必然凋落,但他们都珍惜整个过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惜缘”,惜缘所惜的并不是对结局的期待,而是对过程的珍爱呀!
在日本历史上,所有伟大的茶师都是学禅者,他们都向往沉静、清净、超越、单纯、自然的格局,一直到现代,大家都公认不学禅的人是没有资格当茶师的。
因此,关于茶道,日本人有“不是茶”的说法,茶道之最高境界竟然不是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们透过茶,是在渴望着什么,简单地说,是渴望着渺茫的自由,渴望着心灵的悟境,或者渴望着做一个更完整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