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一)
孔子
孔子(前552—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的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言论汇编。
子之燕居
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夭夭[3]如也。(《论语·述而篇》)
说明
大树干躯直立,申申如也;嫩枝轻盈妙婉,夭夭如也。两句形容孔子气象风神。
韩婴
韩婴(前200?—前120?)汉文帝时的博士。《韩诗外传》是360多条道德故事的杂编,大多引《诗经》作结论。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流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韩诗外传》)
说明
“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即点明皋鱼真天下之至情至性人也。生老病死、物故人非,实为可见之“丧”;因“丧”而悲,常人之情尔。而年华易逝、岁月不再,于此不知不觉之流逝中,亦不知不觉远离生命之本真,剥夺存在之真谛,人生之深哀,莫此为甚。非深于情、深于人心者,不能体味于万一。《庄子·人间世》:“仲尼曰: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懈)于心。”“命”字极可细省。
《礼记》
曾子易箦
曾子寝疾[4],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5]。曾元、曾申坐于足[6]。童子隅坐而执烛。
童子曰:“华而睆[7]!大夫之箦与[8]?”子春曰:“止[9]!”曾子闻之,瞿然[10]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11]。我未之能易也[12]。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13]!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14],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5]。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16],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礼记·檀弓上》)
说明
曾子轻禄重身,不苟且,不含糊,于生命弥留之际,显现为人之纯正与高贵。儒家思想中,“正”之义大矣。此则小品叙事作几次转折,文思之细,令人惊叹。
集评
林云铭曰:篇中摹写处,无不曲肖神情,自是千古奇笔。
——《古文析义》
余诚曰:易箦以得正,小中见大,一生德行,于此完全无憾。而行文之妙,则针线细密,神情宛肖,简老之中,姿态横生。
——《重评古文释义新编》
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17]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18],贸贸然来[19]。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20]!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21]。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22]!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礼记·檀弓下》)
说明
始则“贸贸然来”,终则“扬其目而视之”,仅写眼神,寥寥数笔,耿介之士跃然纸上,千载如生。曾子语亦是儒家中庸之论。
刘义庆
刘义庆(403—444),字不详,南朝宋彭城绥里(今江苏徐州)人。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官至南兖州刺史,卒谥康。性简素,好文义,喜招聚一时之文士。著有《徐州先贤传》、《宣验记》、《幽明录》和文集等,多已亡佚,而以《世说新语》最为流行。书中对汉末魏晋士大夫阶层的言谈琐语、遗闻轶事及其清谈放诞的风习,多所反映。
管宁
管宁、华歆[23]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说明
管宁乃乱世中气味纯正、善始善终之读书人。此一则小品,以小见大,蕴含极丰。杜甫诗云:“扁舟不独如张翰,皂帽还应似管宁”;东坡诗云:“管宁投老终归去,王式当年本不来”,便是唱出了越转越深以至透醒之感。王夫之《读通鉴论》说:“天下不可一日废者,道也;天下废之,而存之者在我。”“由此言之,则汉末三国之天下,非刘、孙、曹氏之所能持,……而宁持之也。”请细玩此语,可体认中国文化精神之深心远意。
支公好鹤
支公[24]好鹤,住剡东山。[25]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26]。鹤轩翥[27]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说明
时人称美支公“神心警悟、清识玄远”,宜乎其好鹤也。支公善辩,时人称其“才藻新奇,花烂映发”,宜乎其赏爱“凌霄之姿”也。支公貌丑异,甚或有龊唇历齿之病,然眼黑亮有神,骨骼硬朗,宜乎其不肯为人作耳目近玩也。支公重友情,重天才之相遇,故法虔去后,精神斫丧,风味坠散,中心蕴结,一年而殒。此又宜乎支公之惜鹤使飞也。然则支公之好鹤,好鹤乎?自好乎?
谢傅与人泛海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28]。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曰:“如此,将无归[29]?”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说明
余于此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之妙!
集评
宗白华曰:晋人之美,美在神韵。……这种事外有远致的力量,扩而大之可以使人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发挥出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的精神来:(引文如上)美之极,即雄强之极。王羲之书法人称其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淝水的大捷植根于谢安这美的人格和风度中。谢灵运泛海诗“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可以借来体会谢公此时的境界和胸襟。
——《美学散步》
费衮
费衮(约1192年前后在世),字补之,宋无锡(今属江苏)人。为国子监生,发解中进士。其余事迹不详。撰有《梁溪漫志》,旧典遗文,颇多可采。
东坡卜居
建中靖国元年[30],东坡自儋北归[31],卜居阳羡[32]。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33],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值。
坡自是遂还毗陵[34],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是岁七月,坡竟殁于借居。前辈所为,类如此,而世多不知,独吾州[35]传其事云。(《梁溪漫志》)
说明
东坡临终,召三子至床前,语云:“吾生不恶,死必不坠。”观《梁溪漫志》此条记同岁事,坡公岂止“不坠”哉!呜呼!“坡竟殁于借居”,真乃一切放下,万般可舍,惟此一幅灵光,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明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弘治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反对宦官刘瑾,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瑾诛,起为右佥都御史,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谥文成。“阳明学派”主张以心为本体,“心明便是天理”,提倡“致良知”学说。有《王文成公全书》。
君子亭记
阳明子既为何陋轩[36],复因轩之前营,驾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37],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38],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39];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40],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门人曰:“夫子盖自道也。吾见夫子之居是亭也,持敬以直内,静虚而若愚,非君子之德乎?遇屯[41]而不摄,处困[42]而能亨,非君子之操乎?昔也行于朝,今也行于夷,顺应物而能当[43],虽守方[44]而弗拘,非君子之时乎?其交翼翼[45],其处雍雍,意适而匪懈,气和而能恭,非君子之容乎?夫子盖谦于自名也而假之竹,虽然,亦有所不容隐也。夫子之名其轩曰‘何陋’,则固以自居矣。”
阳明子曰:“嘻!小子之言过矣,而又弗及[46]。夫是四者,何有于我哉?抑学而未能则可云尔耳。昔者夫子不云乎,‘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47],吾之名亭也,则以竹也,人而嫌以君子自名也,将为小人之归矣,而可乎?小子识之。”(《王文成公全书》)
说明
阳明在龙场,困极。处生死之际,未尝有丝毫衰飒破败凄苦之气,诚明代真儒、大儒。看他全幅是大《易》精义,了无禅悦释老幽明生死念之迹,可知其生命支撑,正在当下即是之良知良能。良知之呈露,清气畅,枝干挺,心境明彻矣。
集评
罗洪先云:龙场乃阳明先生谪官处也。当时所居,皆手自筑树,其栖迟咏歌之迹,至今宛然。葺何陋轩、君子亭以自记者,先生以豪杰之才,迈往之志,振迅雄伟,脱屣于故常,一变而为文章,再变而为气节。方其昌言于逆瑾蛊政之时,挞之朝而不悔,摈斥于万里绝域之遥,侣豺虎而自如,视吾之一身,已非吾有,而又何有于吾身之外,一轩一亭之营心也哉?止聊以寓笔云尔。
——《古今文致》引
王世懋云:此记乃阳明公居夷时所作也。其词旨冲夷雅澹,绝无一毫怨尤意,所谓君子无入而不自得耶?
——《垂世胪言》引
薛应旂云:文势反复,抑扬顿挫,起伏曲尽,必有君子之德,而后能形容君子之亭。
——《垂世胪言》引
李贽
李贽(1527—1602),字卓吾,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龙湖师,又号秃翁,明晋江(今属福建省)人。嘉靖年间进士,曾历南京刑部主事,出为姚安知府。后厌宦游,客居湖北麻城,削发为僧,以异端自居,抨击伪道学,终为人所劾,入狱自刎死。贽机辩通禅,思想颖异,颇为近代学者所重。在文学上反对复古摹拟,倡“童心”说,又好评批通俗小说及戏曲等。著有《焚书》、《藏书》、《史论》等,为《温陵集》。
书司马相如传后
论者以相如词赋为千古之绝,若非遭逢汉武,亦且徒然。故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听者希,则为者虽工,而其志不乐,况有天子知而好之。此相如之遭,所以为大奇也。嗣是而降,赋莫盛于扬雄,文莫尚于韩愈,然雄已不见知于汉,而愈亦不复见知于唐。且其时取人以诗赋,天子好音,君臣道合,赓歌迭唱,可谓至盛极文,郁乎有斐[48]之时也。今观愈之文,亦无难读者,独奈何寥寥至百余年,必待穆伯长[49]而后知其好也。假使读《子虚》、《上林》,又当何如也?故吾谓汉武帝真不世出之雄者,非过也。
虽然,又有奇者。方相如之客临邛也,临邛富人如程郑、卓王孙等,皆财倾东南之产,而目不识一丁,令虽奏琴,空自鼓也,谁知琴心?其陪列宾席者,衣冠济楚,一何伟也。空自见金,而不见人,但见相如之贫,不见相如之富也。不有卓氏,谁能听之?然则相如,卓氏之梁鸿也。使当其时,卓氏如孟光,必请于王孙,吾知王孙必不听也。嗟夫!斗筲[50]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易》不云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明相照,同类相招;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51],安可诬也?是又一奇也。
悲夫!古今材士,数奇寡谐[52],奈之何彼相如者,独抱二奇以游于世。予是以感慨而私论之,未敢以语人也。(《藏书》)
说明
借古人之酒杯,浇己生之块垒,骂当代君王,亦骂斗筲小人,痛快文字!然相如临死作封禅书,亦洞见武帝心肝。相如之奇,端在卓文君之遇合因缘,千古琴心,赖此永存。
集评
陈继儒曰:此篇文字叙事布词,如流霞,如舒锦。
——《皇明文隽》引
沈千秋曰:快论!
——《古今文致》引
陆次云曰:舜不告而娶,君子以为犹告也。文君不告而嫁,秃翁以为犹告也。解颐快论,大奇,大奇!
——《古今文绘》
陈继儒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明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壮岁即绝意仕进,隐居佘山,杖履湖山,吟啸诗文。通绘事,师法宋元,与董其昌齐名。精戏曲,明雅事,博览精识,所涉皆成风雅。有《陈眉公全集》。
《米襄阳志林》序
予读陆友仁《米颠遗事》,恨其故实未备,尝发意排纂。江东好古收藏之家所遇襄阳[53]书画,小有题识者,辄手录之。而范长康多读异书,搜讨米事,尤丑类而详。因题曰《志林》,请予叙。
予惟古今隽人多矣,惟米氏以颠著。要之,颠不虚得,大要浩然之气全耳。后人喜通脱而惮检括,沓拖拉攞,沾沾借米颠氏为口实。夫米公之颠,谈何容易!公书初摹二王,晚入颜平原[54],掷斤置削,而后变化出焉。其云山一一以董、巨[55]为师。诗文不多见,顾崖绝魁垒有深往者[56],而公之颠始不俗。两苏、黄豫章、秦淮海、薛河东、德麟、龙眠、刘泾、王晋卿之徒[57],皆爱而乐与之游,相与跌宕文史,品题翰墨,而公之颠始不孤。所居有宝晋、净名、海岳,自王、谢、顾、陆[58]真迹以至摩诘玉躞金题[59],几埒秘府,而公之颠始不寒。陪祀太庙,洗去祭服藻火[60],至褫职[61],然洁疾淫性,不能忍,而公之颠始不秽。冠带衣襦,起居语默,略以意行,绝不用世法,而公之颠始不落近代。奉敕写《黄庭》,写御屏,奋毫振袖,酣叫淋漓,天子为卷帘动色,御赐酒果,文具甚则跪请御前研以归,而公之颠始不屈挫。寄人尺牍,写至“芾拜”,则必整襟拜而书之,而公之颠始不堕狡狯。
呜呼米颠,旷代一人而已!求诸古今,张长史[62]得其怪;倪元镇得其洁;敷文学士[63]与高尚书[64]得其笔;滑稽谈笑,游戏殿廷,东方朔、李白得其豪。故曰米公之颠,谈何容易!公没于淮阳军[65],先一月,尽焚其平生书画,预置一棺,焚香清坐其中,及期举拂,合掌而逝。吾视其胸中,直落落无一物者,其圣门所谓古之狂欤?洙泗之时,楚狂在接舆;濂洛之时,楚狂在芾。其颠可及也,其浩然之气不可及也。(《陈眉公集》)
说明
中国数千年之文明,造极于赵宋之世。米芾其人,实为文化所凝就之艺术人格。陈继儒以“浩然之气全”品题,得其墨戏之精义。观其临死之际,尽焚其书画,焚香清坐棺中,意思萧散,不复与外物相关,真乃宋文化之精魂也。《宋史》记其“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立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颠”圣风神,仿佛想见一二。
钟惺
钟惺(1574—1624),字伯敬,号退谷,明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万历年间进士,授行人,累迁南京礼部郎中,出为福建提学佥事。为救公安末流之草率,诗文重锤炼剪裁,宛转有致,与同里谭元春齐名,号为“竟陵派”。著有《隐秀轩集》。
王羲之
王逸少经世之才,忧国之心,镇物之量,不减谢安石。而爱身养名,不肯犯手作事,常处局外,冷眼热肠,时时以议论发之。大要皆中微,而见其大者。其匡救调护,亦复不少。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与书诫之。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败,复图再举,又遗浩书以“江左所营综如此,加之丧败,此可熟念”。又与会稽王,陈浩不宜北伐云:“今虽有可欣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欣。”又云:“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功就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实。”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然朝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又遗谢安书,言漕运事云:“为法不一,牵制者众。”遗豫州都督谢万言,教以通识随处行藏,“每与士之下者同,则尽善矣。”大要借处友之忠告,寓救时之良箴;用旁观之衡鉴,为当局之针砭。不尸其功,不露其迹,始终以山水田园自娱,处于仕隐之间,其经济实用,似为文雅风流所掩,不知羲之正欲以此自掩也。(《隐秀轩集》)
说明
隋王通《中说·礼乐》有曰:“美哉琴意!伤而和,怨而静,在山泽而有廊庙之志,非太公之都磻溪,则仲尼之宅泗滨也。”此为文旨之一。
《孟子·尽心下》曰:“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此乃文旨之二也。
《管子·心术》曰:“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行不正则民不服。……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此乃文旨之三。
修身以养浩然之气,济世而得天人之道,斯承其君子一脉也!然“其经济实用,似为文雅风流所掩,不知羲之正欲以此自掩”,则又读出几许逼仄之痛,惊惴之叹。
邵长蘅
邵长蘅(1637—1704),字子湘,号青门山人,清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性颖悟,十岁补诸生,因事除名。束发能诗,弱冠以古文辞名。客游京师,与一时文士如施闺章、汪琬等过从唱和。后归情山水,放游浙西,为苏抚宋犖礼致幕中。工诗文,通音韵。有《青门簏稿》、《青门旅稿》、《青门剩稿》等。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薙发为僧,不数年竖拂[66]称宗师[67]。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意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身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蹁跹行市中,儿随观笑,人莫识也。其姪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68]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弆[69]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酤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70]之索画,至牵袂捉襟,山人弗拒也。士友或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以故贵显人欲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歔泣下。……山人有诗数卷,藏箧中,秘不令人见。山人题画及他题跋,皆古雅,间杂以幽涩语,不尽可解。面微,丰下而少髭,初为僧,号雪个,后更号曰人屋,曰驴屋驴,曰书年,曰驴汉,最后号八大山人云。(俞樾《荟蕞编》)
说明
八大山人之题款“八大”二字,必联缀其画,“山人”二字亦然,类哭之笑之二字,殆别有寓意者欤?
又黄宾虹《古画微》曰:“贤哲之士,生值危难,不乐仕进,岩栖谷隐,抱道自尊,虽有时以艺见称,溷迹尘俗,其不屑不洁之贞志,昭然若揭,有不可仅以画史目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