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三)
《礼记》
原壤歌貍首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99],其母死,夫子助之沐[100]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貍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101]。”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102]。从者曰:“子未可以已[103]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礼记·檀弓下》)
说明
此小品写孔子待友之道,尽其宽恕心、友善心。《论语》云:“无友不如己者。”然孔子既与原壤相交久矣,则善始善终,成全命中之缘。天下人不必皆以孔子为友,然孔子确可成为天下人之朋友。此之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刘向
刘向(前77—前6)字子政,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歆之父。汉宣帝时曾两次下狱,成帝时复得进用,官至中垒校尉,世称“刘中垒”。主要成就为校雠学目录学,以及散文《新序》《说苑》等,《楚辞》的编订者。
闾丘卭
齐有闾丘卭,年十八,道遮宣王,曰:“家贫亲老,愿得小仕。”宣王曰:“子年尚稚,未可也。”闾丘卭对曰:“不然。昔有颛顼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项橐七岁为圣人师。由此观之,不肖耳,年不稚矣。”宣王曰:“未有咫角骖驹而能服重致远者也。由此观之,夫士亦华发堕颠[104]而后可用耳。”闾丘卭曰:“不然。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骥,天下之俊马也,使之与貍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过貍鼬也。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使之与燕服翼试之堂庑之下、庐室之间,其便未必能过燕服翼也。辟闾、巨阙,天下之利器也,击石不缺,刺石不锉,使之与管稿决目出眯[105],其便未必能过管稿也。由此观之,华发堕颠,与何以异哉!”宣王曰:“善,子有善言,何见寡人之晚也?”对曰:“夫鸡豚嗷[106],即夺钟鼓之音;云霞充咽,则夺日月之明;谗人在侧,是以见晚也。《诗》曰:‘听言则对,谮言则退。’庸得进乎?”宣王拊轼曰:“寡人有过。”遂载与之俱归而用焉。故孔子曰:“后生可畏,安知来者之不如今?”此之谓也。(《新序》)
说明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人之天性,必有其可贵之处。自尊,自信,即是天地生生之理。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南阳(今属河南省)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年间进士,初任监察御史,因奏事直,几经贬谪。后召拜国子监祭酒,转兵部、吏部侍郎。卒谥文,称韩文公。愈博通六经百家,反六朝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导唐代古文运动之先声。其文笔势雄健,大气磅礴,为后世古文家所宗,称“韩文”。门人李汉编有《昌黎先生集》。
送区册序
阳山[107],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108],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109],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110];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111],且半岁矣。
有区生者[112],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113],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114]!”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与之翳[115]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116]。(《韩愈文选》)
说明
区生自广州北江,上湟水,抵阳山之阳溪,逆流而上,历多少艰难,只为晤明师,通款曲,求真知。“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点出区生人情笃美之根源所在。如斯人者,岂易得哉!韩愈“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新唐书》本传),可见《诗》《书》仁义之说,乃融友情、爱民、素患难行乎患难之德操而为一体。
集评
方苞曰:风调与柳州相近。
——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引
沈德潜曰:处极穷之境,而能不顾险阻。以后辈礼定交世外,真能遗外势利,求得于《诗》《书》仁义之说者也。前铺叙穷境,镌镵造化,笔笔有神。
——《评注唐宋八家古文》
刘大櫆曰:昌黎阳山后文字,尤高古简老。
——《韩昌黎文集校注》引
曾国藩曰:《送区弘南归》诗傲兀跌宕,此文当是一时作,故蹊径与句之廉悍并与诗相类。
——王文濡《古文辞类纂评注》引
张裕钊曰:不独镵辞精莹,要其命意最幽洁,故读之有味。
——《韩昌黎文集校注》引
又曰:遒郁醇宕,风致与柳相近。惜抱文颇似之。
——《韩昌黎文集校注》引
吴汝伦曰:叙贬所,往往舍荒凉而矜佳胜,公此文乃正言其穷陋,然止以反跃区生耳,故文势为之益峻。
——《韩昌黎文集校注》引
王文濡曰:上半雄肆,下半有清远之韵。
——《古文辞类纂评注》
童第德曰:连用两“若”字,是称人适如其分,不作溢美之词,同时也含有劝勉的用意。
——《韩愈文选》
林茂桂
恨古人不见我
张融[117]善草书,常自美其能。帝[118]曰:“卿书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法。”答曰:“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尝自叹云:“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南北朝新语》)
说明
事见《南史》本传。传又云:“张氏自(张)敷以来,并以理音辞、修仪范为事,至融,风止诡越,坐常危膝,行则曳步,翘身仰首,意制甚多,见者惊异,聚观成市,而融了无惭色。”“高帝……见融常笑曰:此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颜延之
颜延之[119]好饮酒,不护细行。文帝尝召,传诏频不见。日但酒店裸袒挽歌,了不应对。他日醉醒,乃见。帝问以诸子才能,对曰:“峻得臣笔,测得臣文[120],㚟得臣义[121],跃得臣酒。”何尚之曰:“谁得卿狂?”答曰:“其狂不可及。”(《南北朝新语》)
说明
事见《南史》本传。又沈约《宋书》云:“延之性既褊激,兼有酒过,肆意直言,曾无遏隐,故论者多不知云。居身清约、不营财利布衣蔬食,独酌郊野,当其为适,旁若无人。”可明其“狂不可及也”。
苏轼
刘凝之沈麟士
《梁史》[122]:刘凝之为人认所着屐,即予之。此人后得所失屐,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着屐,麟士笑曰:“是卿屐耶?”即予之。邻人得所失屐,送还。麟士曰:“非卿屐耶?”笑而受之。此虽小事,然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东坡志林》)
说明
一“笑”字,得失一也,是非一也,人我一也。泯除畦町,道通为一——有大智慧。
袁中道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号凫隐居士,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万历年间进士,授徽州教授,历国子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三袁”所作诗文,同以“公安派”著称。有《珂雪斋集》。
关木匠传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123]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卒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搆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挺备至,颠踣[124]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棲[125]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周果讼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凡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委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珂雪斋集》)
说明
太史公传统,为侠士立传。唐宋八大家不写此类人。从宋濂《秦士录》到袁小修《关木匠传》,俨然有一传统。士风浇薄,士气不振,令人思于民间底层义侠者流,采补新鲜生命活力。
张岱
张岱(1597—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世代通显,家境豪侈,游精诸艺,博通群籍。及至甲申事变,国破家毁,遂避入剡溪山中,清苦著述,孑然以终。岱为文取公安、竟陵诸家之长,集晚明小品之大成。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夜航船》等。
周戬伯像赞
有东坡之文章,而世不之忌;有步兵之放达,而众不之异;有文山[126]之声伎,而人不之议。盖人皆着其迹也,而先生只嗅其气。故余谓先生,下可以陪悲田院[127]乞儿,上可以陪玉皇大帝。(《琅嬛文集》)
说明
周戬伯为张岱密友,“言事讷讷,不易出诸口”,而“善善恶恶,毫忽不爽”(《与周戬伯》)。有才情而不迕世,有风姿而不矫作,有声色而不粘滞,既契颜子曲肱饮水之乐,又得列子御风而行之妙,明人士流,此为逸品。
王洁
哑孝子传
崔长生邳州[128]人。生而喑,性至孝,人呼为哑孝子云。孝子既哑,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出入必面。岁己亥,淮徐大祲[129],孝子出,行丐于市。人怜之,予以糟糠糁糈[130],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剥木皮以食。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尽倾箪中物,欢然进箪,日不空。父母竟赖以不死。途见字迹必拾,朔望拜毁[131]于先圣棂星门[132]下,而敛其烬于黄河。一日于故纸中得遗金,守待失者不得,匝月,乃易母彘饲之,茁壮蕃息[133],遂为父母治衣棺。先是知州事孙侯贤,卒于官,归葬,交游一无至,孝子独拜灵輀[134],徒跣送百里乃返。及其父母殁,哭之恸,三日不食。舁柩葬于中野,遂不知所终。(《虞初新志》)
说明
哑孝子至情至性人,事父母尽其本分,送贤人尽其心契之义,虽不能言,其人心中真有事矣。“途见字迹必拾,朔望拜毁于先圣棂星门下,而敛其烬于黄河”,尤可见其心地。盖前身即孔门中人,“虽未学,吾未尝谓之无学也”。
何洁
楚壮士
楚壮士,年未二十,质颓然,甚弱也。甲申[135]秋,奉母来避乱金陵。或问其姓,曰:“我楚人也,姓楚耳。”问其名,“我壮士也,名壮士耳。”家贫,不能事生业,时乞食市上,以养母。市上人笑其颠,壮士亦笑曰:“我颠也。”冬十月,京营大阅,士卒扰攘,驰射击技,直群儿戏耳。阅毕,士卒奔散,壮士鼓掌大笑,笑罢大哭,哭罢走入场。场中列石鼓二,各重四五百斤,挈而垒之,双手挟二石鼓走场中,周数匝,还分列。再走堂上,取架上刀,可六七十斤重,提走场中,盘舞[136],舞罢又大哭,哭罢又大笑。有言于马士英[137]者。召之。或曰:“可得之以养母也。”壮士笑曰:“国贼耳,将取其血以淬吾刃。”或曰:“不如因[138]之。”壮士笑曰:“既事之,何可刃为。”亡去。后母死,或劝之走淮徐,谒督师[139],以贫故,不能往。乙酉[140]春,兴城伯赵某募勇,潜应募,顷又匿去。江东张国维[141]者,起授戎政尚书,建节开府金陵,壮士欣然来谒辕门[142]。有伟男子,须眉戟竖,服锦帻佩刀,坐辕门主谒。壮士敝衣冠,足蹋蹀破革舄[143],揖伟男子而进。伟男子顾而笑曰:“是颓然者,奚谒焉。”壮士奋起,取壁上劲弓二,并握,一开二弓俱折,见者莫不惊羡。伟男子竟不与晋谒。至日晡,壮士忽发大哭,取所折弓弦疾走去。次日有人云:“功臣庙树底,壮士以弓弦自缢死。”(俞樾《荟蕞编》)
说明
楚壮士所言,句句实重,落地有声:“我楚人也,姓楚耳。”“我壮士也,名壮士耳。”“国贼耳,将取其血以淬吾刀。”……而“既事之,何可刃为”一句,尤见得有棱有角,方型人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