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荐序Ⅲ 多面麦迪

特雷西·麦克格雷迪:转身2 作者:杜金城 著


推荐序Ⅲ 多面麦迪

张强:网易体育驻休斯敦记者。曾在《足球·劲体育》、新浪体育等媒体工作,驻美采访NBA长达5年,走遍30支球队主场,著有《嘘!你不知道的姚明》。

麦迪没有来CBA继续打球,我很早就有预感。2013年6月份,马刺和热火打总决赛的时候,麦迪就退意昭然,心迹已露,他有一句话说得明白,“我找不出再继续打篮球的理由了,是时候该离开了。”我私下问他是否还想回CBA打球,麦迪摇头,“我现在不考虑这个,还没到时候。但是我对自己的篮球生涯挺满意的……”总决赛在迈阿密打响的时候,基本没有上场的“马刺备胎”麦迪依然是媒体的香饽饽,到了媒体开放时间,他身边的记者走了一拨又来了一茬,络绎不绝,国际媒体对他趋之若鹜,美国本土名记也是青睐有加。遑论中国媒体,基本是把麦迪当做主角,寸步不离。麦迪很享受,高谈阔论开心处,笑靥如花,惺忪睡眼萌态依旧。也尴尬,接连不打球还享受高光待遇,不自在,媒体再问就讪讪地:今天不说了,我都上不了场,说什么啊?媒体续而追问,麦迪语气变得有些不耐烦,加快步伐离开,依稀可见旧日冷傲的影子。

麦迪转身,多面麦迪。

麦迪是我多年驻美采访NBA的一个老熟人了,不敢说对他知根知底,但大略是有了解和体会的。以前采访姚明和火箭很长时间,“姚麦组合”是中国球迷绕不开的情结,我在所著的《嘘!你不知道的姚明》一书里专门拿出一章来描摹姚明和麦迪之间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两个人都有极高的篮球天赋,姚明有教不出来的身高和灵活,麦迪有天赐的技术和意识,但这两个人在一起分别囿于伤病,在球场上“聚少离多”,同时两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性格迥异,在一起很难碰撞出火花,所以姚麦在球场上并肩战斗取得的成就有限,殊为可惜。昔日,麦迪在火箭更衣室的衣橱就在进门一侧跟前,他赛后接受采访和姚明倒是有着默契,要么他先说姚明后讲,要么姚明说完他才走过去。或许,两人都没有想到麦迪上个赛季会有那么一次突然的转身,来到CBA打球,只是时空变换,角色切换,一个成了作壁上观的老板,另一个漂洋过海继续打球。

在火箭,麦迪的口碑不是很好,无论俱乐部还是媒体对他都不太感冒。原因很简单,麦迪少年成名,早早成为特权球员,一直被捧在云端,身上大腕的气场很足。他因为伤病以及引发的上场表现、相关的手术等问题最终和火箭闹得不欢而散,被后者转走。他对待媒体的态度职业,略显冷淡,得罪了当地的一些资深记者,不仅没人帮他说话,而且恶评不断。但麦迪其实是一个单纯、性格始终没有改变的球员,即便他职业后期成为流浪球员,辗转多地,举止做派依然固我,不愿意做出妥协。他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

麦迪的天赋、能力和气场都称得上大球星。上赛季,火箭前媒体主管尼尔森·刘易斯和我聊天,惊诧于麦迪为什么在中国那么受欢迎,“我知道特雷西在中国很有名,04年打中国赛去上海和北京的时候,我就见识到了,但我看他去中国打球的图片和视频,他显然比过去更加受欢迎。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有事没事,休斯敦的跟队记者们都在议论在中国打球的麦迪,有叹息,也有祝福,有调侃,也有感慨。他们显然记得,以前在火箭打球的麦迪曾经那么灵动无敌,不输科比,穿戴华丽,带着淡淡表情接受采访,无论赢球输球都一副宠辱不惊的范儿。就气场来说,麦迪在姚麦时代始终是火箭头号球星,姚明难挡其锋。

人来人往之际,流转光阴成为绵绵回忆。过去的夏天,陪伴了整个姚麦时代的媒体大总管、古巴后裔尼尔森从火箭离职,回到老家佛罗里达,成为一支橄榄球球队的媒体总监。还居住在休斯敦的麦迪在一番纷纷扰扰之后,决定不再去中国打球了。只有姚明,还奔波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去加州看看他的葡萄酒庄园,来休斯敦探望一下老友……

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留下的传奇还让后来人津津乐道,也就有了我的朋友阿杜的这本书。阿杜是资深篮球记者,浸淫圈内多年,文笔扎实,麦迪效力的这个赛季他全程跟随,权威性毋庸置疑,非一般写手拼凑之作可比。读球星的书,就要读阿杜这样实战派的力作。尤其是,当麦迪决定挥手告别,这本书记录的就是曾经一号的篮球绝唱,他在中国留下回音,绕梁绝对不仅仅三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