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PART 4 难见庐山真面目

走在地球那一边:意大利行脚 作者:魏国良,谭燕华 著


PART 4 难见庐山真面目

到过米兰几回,总没见着名闻遐迩的Duomo大教堂的全貌,不是脚手架遮着半边脸,就是篷布挡着一只角,甚至用一幅假画补全大教堂、成就一副“大”模样。这回去,是想去登塔楼的:既然可以登,总该已是全貌了吧?

——还是那不慌不忙的样子,像个懒姑娘,慢慢梳洗、慢慢穿戴,几百年过去了,还没有把自己的妆容弄好。

听人说,几乎没人见过大教堂的真模样:一直在维修,转着圈儿、变着法儿。我们几年里见不着,那是小菜一碟——人家一生也没见着呢。米兰人好像都习惯了慢吞吞,信奉着“惟其慢吞吞才有味道可品、也才品得出那味道”的信条。

——也是。人参百年,才有力道,是之谓也。

这么说,我们这回的特意奔它而来是登不了顶了?也不是,准确地说,是登不了塔楼——又被脚手架围住了,登上大教堂屋顶还是可以的。这顶和塔高差几十米,虽不能实现“一览众山小”的夙愿,姑且一慰登临极目的心思,也算是几年来与大教堂的一次一次“Piacere”(幸会)了。

于是,“Go up to the roof”就成了米兰之行的一道大菜。

到Duomo差不多九点钟,广场上游客并不多,门口边警察倒不少,而且正门、两个侧门都是军人与警员把守着——是要发生什么事?也不管,来都来了,就往里走。那手握探测器的警员并不来上上下下挥舞那东西,而是往里指了指,变成了交警的那根棍子——好像现在也不用了。

走进去,才知教堂之大,才知“一览”倒是众人都变小了。几十根五六个人合抱还嫌不够的大石柱拔地而起,支撑起一个几十米高的空阔屋顶。什么屋顶要这么样吓人的架势呢?原地昂头转了一圈,好像并不是要托起一个大圆顶穹庐,像罗马的圣彼得、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之类的格局,这么一来也就没了悠远的天顶画,使整个教堂显得有些阴郁。

与这些多瓣形大石柱的高大相映成趣的,是教堂里散布着的几十个精致木屋的矮小。沿着四壁,每隔几十步放着一个,开一扇小门,半腰上拦一块小横板,像是个小小柜台。这小模小样,给有点压抑的教堂增添了一些些童趣,以至于真有孩子走过去,踮着脚尖往门里张望——是想看见那红帽白胡子的圣诞老人,还是黑帽尖鼻子的巫婆?

还真有小木屋亮着灯的:一位神甫坐在那里面,与门外的信徒隔着横档板在低声交谈。而小木屋外,一些老老小小、男男女女的人们坐在长条椅上轮候着。那情景,活像中国医院里的候诊大厅,只是这里没有喧嚣,也不会产生“医患纠纷”,很让人品咂。钱还是要付的,只是变成了“随愿”,叮叮当当一阵响,就是付钱,或曰向上帝表达心愿了。没人来注意你“随愿”了多少,甚至有付没付。

这么从容地在里面徜徉,而不去登顶,是因为时间还早:得九点半。有书说,在教堂内侧有一个“I”可以进行旅游咨询并购票。看来看去,并没有这么个“I”,倒有一个大一点儿的木屋,像一些Shopping的样子,在那窗口张望了一下,没有人;一张小纸片贴着,上面写着“Go up to the roof”在后面的右侧。走到它的后面、右侧,倒是有一个地铁闸口似的装置。是这儿?没人回答我们。还有几分钟。又在里面转了一会儿,回到那小木屋,再看那告示,才注意到有人在那印刷体上手写了几个字,诸如票价是€5,购票、登楼在“→”。到底这“→”在哪儿?没有下文了。只好问也扒在那儿看究竟的一个姑娘,她很肯定地说,不在这里面;可能——,她指指门外,用手臂划了一个大圈。这个肢体语言总算把“→”注解清楚了:教堂的外面、右侧的后部。

果然,那个很不起眼的侧门里,有一间小屋、有一个闸口、有一列柜台、还有一个半老的老人。拿了他给的票往那检票口里塞,塞进一小半却不想“吃”进去,正在看是不是还有别的Mouth的时候,那小老人竟在里面喊起来了:“Push! Push!”,边说边快步走出来,一把夺过票死命塞进去。不是刚刚Push过了吗?就在这时,听见里面一阵响,算是Push过了、可以进去了。这意大利人实在有趣,“皇帝不急、急煞太监”,说不清就干脆越俎代庖,一点都不慢吞吞嘛。这里其实是“Push deeply”——往里面多推一点就行了。

登顶的石阶是我们见过、走过的最踏实的:宽厚、敦实,一色条石。在同样也是条石的四壁空洞里,只有我们的一步步声响在回荡——还算好,并不觉得特别气喘吁吁就来到了大教堂的屋顶。

从那石门出来,我们竟站在那儿迈不开步了:这哪是屋顶?一律是一米见方、一掌来厚的白色石块,铺满了整个屋顶,人们就在这屋顶上或走或跑或坐或躺,名副其实的“蹬”顶了——竟可以任人踩踏!

这真让人叹为观——且慢,这还不是真正的“顶”,最高的屋顶还差着一二十米,还要从后壁陡峭的石阶登上去。当然,还得先从一列一列的石拱、站满石雕像的塔柱群中穿过去,那情景,几如身入“洞天福地”一般:头顶是凌空、林立的石雕像,脚下是平缓的石屋顶,身旁是一拱一拱的石门洞,侧身于圣人圣徒之间,我们似乎也洗尽凡尘,飘飘成仙了。

穿出最后一个石拱,踏上贴着石墙的一列石阶,直上直下、窄窄的,从这里就可以把我们从刚才的两翼提升到最高屋顶。那是叉手叉脚、摊摊的“人”字形屋顶,同样是两翼那种大石块铺就;屋脊枕压着几十米长的方形石柱,只不过它是躺着的。屋顶四沿是五六米高的拱形石栏,连缀着细长石柱上的细长石雕像,据说有135尊之多,颤颤巍巍耸立着,很为他们捏着一把汗。可他们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立场”不稳,这么一站竟然就几百年过去了。

拍摄

远眺

已经有一些人在屋顶上,都在那里演绎自己的“绝活”:跳过来跳过去拍照的、追追打打抢着什么东西的、顺着斜屋顶滑下去的、攀爬上石拱栏伸出头去的……没人来管这些相宜不相宜,好像也没人担心这么折腾会弄坏了大教堂的“瓦”。

把整个屋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走了一遭,把林立着的石塔雕像远远近近地端详了一番,似乎有点明白了刚才教堂里几十根大石柱的含义:没有它们,这沉而又实的大屋顶是根本无法承当登顶重任的。

真不想下去。不是为了可以眺望米兰城——这其实说不上特色,倒是为了这屋顶的惊世之作之举。难见“庐山真面目”的前因后果,也总算略知一二了:成不易,修更不易。走到还搭着脚手架的主塔楼跟前,那上面有一处标着“承重1600公斤”,另一处警示着“系好安全绳”,看得人连走路都战战兢兢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真地“献身”上帝。

从屋顶俯视广场,那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Ⅱ长廊就近在咫尺,一伸手似乎能触摸到那玻璃穹顶。往下走的时候,看见一个姑娘对着一隅的一尊石雕像画着素描。安安静静地站着,走来走去的人一点也不会惊动她;连着拍了几张照片,也没让她有丝毫分心。这种专心倒是现今十分稀缺的资源。

但愿她能在自己的素描本上重现大教堂的“真面目”,也许,人们能因此而有幸一睹几百年不见的真风采。

——该去Castello Sforzesco城堡了。

林立

Note 米兰大教堂

洗礼

位于市中心的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不多见的哥特式建筑的经典。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其外观最大特点是尖拱、尖塔、大玻璃花窗。该教堂始建于公元1386年,历时5个世纪建成。达·芬奇为教堂的建造解决了难题。教堂正立面呈金字塔形,屋顶飞拱张扬、雕塑三千,135座尖塔有强烈向上的动势。最高尖塔顶上立有圣母玛利亚镀金像。其形制为世界哥特式教堂最大、欧洲教堂第三。教堂内彩绘玻璃、立柱、圣坛、洗礼池、玻璃棺向游客开放。还可以借助台阶登上教堂天顶细观顶部雕塑并一览米兰全景。有别于其他哥特式教堂的是,米兰大教堂没有钟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