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上 文

庾信诗文选译(修订版) 作者:许逸民 译注


卷上 文

春赋

庾信和徐陵在梁朝齐名,同为东宫抄撰学士,“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周书·庾信传》)。在庾信现存的辞赋中,《春赋》、《七夕赋》、《灯赋》、《对烛赋》、《镜赋》、《鸳鸯赋》皆南朝所作,应当就是“徐、庾体”的范文。这一类作品荡冶情思,浮艳轻佻,在思想意义上无多可取处。然而文丽词缛,仗气振奇,在巧思与文采方面却独擅胜场。即如本篇写宫苑春色,不但有园林美景,而且有春游盛事,歌舞骑射,曲水流觞,极尽刻画渲染之能事。至于偶辞俪事,则秀句可餐。通篇五七言偶辞相杂,此则出于庾氏创体。由此可以考察梁朝的文学风气,以及对于初唐文坛的影响,也可以考察庾信的辞赋由前期“体物浏亮,缘情绮靡”变为后期“托物抒情,寄慨遥深”的创作历程。

宜春苑中春已归[1],披香殿里作春衣[2]。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3]。河阳一县并是花[4],金谷从来满园树[5]。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6]

开上林而竞入[7],拥河桥而争渡[8]。出丽华之金屋[9],下飞燕之兰宫[10]。钗朵多而讶重[11],髻鬟高而畏风[12]。眉将柳而争绿[13],面共桃而竞红。影来池里[14],花落衫中。

苔始绿而藏鱼[15],麦才青而覆雉[16]。吹箫弄玉之台[17],鸣佩凌波之水[18]。移戚里而家富[19],入新丰而酒美[20]。石榴聊泛[21],蒲桃酦醅[22]。芙蓉玉碗[23],莲子金杯。新芽竹笋,细核杨梅。绿珠捧琴至[24],文君送酒来[25]

玉管初调[26],鸣弦暂抚,《阳春》、《渌水》之曲[27],对凤回鸾之舞[28]。更炙笙簧[29],还移筝柱[30]。月入歌扇[31],花承节鼓[32]。协律都尉[33],射雉中郎[34],停车小苑[35],连骑长杨[36]。金鞍始被[37],柘弓新张[38]。拂尘看马埒[39],分朋入射堂[40]。马是天池之龙种[41],带乃荆山之玉梁[42]。艳锦安天鹿[43],新绫织凤凰。

三日曲水向河津[44],日晚河边多解神[45]。树下流杯客[46],沙头渡水人[47]。镂薄窄衫袖[48],穿珠帖领巾[49]。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50]。池中水影悬胜镜[51],屋里衣香不如花。

【翻译】

宜春苑中的春天又回来了,披香殿里正在赶制游春的新衣。鸟声在新的一年开始时更加婉转动听,杨花随着二月的春风满路飘飞。真好像来到了河阳县,满眼都是桃李的花朵;又好像进入了金谷园,到处是青翠的树木。一丛丛芳香的碧草妨碍了游人的脚步,一缕缕飘动的游丝似乎要拦断幽邃的去路。

美女们一下子拥进上林苑,争抢着渡过河桥。有的来自阴丽华的金屋,有的来自赵飞燕的兰宫。她们的朵朵金钗重得吓人,高耸的发髻只怕风都能吹倒。黛眉和绿柳相互衬托,容颜与桃花一样娇红。池水中倒映出美女们的身姿,衫袖上洒满了缤纷的落英。

鱼儿在绿色的水苔下嬉戏,麦苗青青遮盖着啼叫的野鸡。这时高台上吹起了弄玉的箫声,水面上传来凌波仙子佩玉的和鸣。这里既有戚里富家的气派,又有在新丰沽酒的雅兴。石榴酒香气四溢,蒲桃酒愈发甘醇。荷花样的玉碗玲珑剔透,莲房似的金杯灿烂生辉。宴席间有鲜嫩的竹笋,果蔬中有细核的杨梅。捧琴侍立的是有名的歌妓绿珠,行觞劝饮的是蜀中才女卓文君。

玉管选好了音调,琴弦奏出了和声。歌喉婉转,唱的是《阳春》、《渌水》的名曲;舞姿翩跹,衣袖飞扬如鸾凤回旋。吹笙鼓簧更加渲染了气氛,急弦促柱不时变换着乐拍。歌扇团团如满月,节鼓声声催传花。来宾中有擅长音乐的李都尉,有精通射猎的潘中郎。他们停车在小苑中献艺,又蜂拥着去长杨榭射猎。只见马配金鞍,良弓开弦,驰道上空烟尘弥漫,一队队骑手先后进入射猎场。他们的坐骑是天池的龙种,他们的腰带嵌镶着荆山的美玉。锦袍上绣着吉祥的白鹿,绫袄上织出如意的凤凰。

在三月三日曲水饮宴的节日里,傍晚的河边到处都是祈神还愿的游人。树下有人流杯取乐,滩头有人横渡戏水。衫袖上装饰着彩人,领巾上点缀着珠宝。高远的山头衔着落日,游人们不醉酒尽兴不想回家。春水照人胜过屋里悬挂的明镜,衣衫熏染的香气远不如户外怒放的春花。


注释

[1]宜春苑:即宜春下苑,又名曲江池,汉武帝时造,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见《三辅黄图》。梁朝习俗,立春日,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祝颂新春。见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归:归去。

[2]披香殿:汉武帝时后宫八区有披香殿,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见《三辅黄图》。

[3]杨花:即柳絮。

[4]河阳:今河南孟州市西北。《山堂肆考》:“晋潘岳为河阳令,多植桃李花,人号曰河阳一县花。”

[5]金谷:指金谷园,晋石崇的别墅,在今河南洛阳。石崇《金谷诗序》:“余有别庐,在河南界金谷涧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草药之属。”

[6]游丝:飘动的蛛丝。

[7]上林:指上林苑。本秦旧苑,汉武帝时扩建,方圆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见《汉旧仪》。其地在今陕西西安、户县、周至境内。

[8]河桥:指富平津,在今河南孟州市南。《晋阳秋》:“杜预造河桥于富平津,所谓造舟为梁(桥梁)也。”

[9]丽华:指阴丽华,东汉光武帝后,貌美。《后汉书》卷十有传。金屋:极言屋的华丽。汉武帝为太子时,欲得阿娇为妻,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见《汉武故事》。

[10]飞燕:指赵飞燕,汉武帝后,善歌舞。《汉书》卷九十七有传。兰宫:赵飞燕居昭阳殿,兰房椒壁。见《三辅黄图》。

[11]钗朵:花朵形的金钗。

[12]髻鬟(jì huán季环):发髻。

[13]将:同。争绿:古时妇女以黛(青黑色的颜料)画眉,眉痕微绿,故此处说眉柳争绿。

[14]影:指美女们的身影。

[15]苔:水苔,藻类,青绿色。

[16]覆雉:季春三月,麦平垄,雉始鸣。见晋张华注师旷《禽经》。

[17]弄玉:秦穆公女,萧史妻。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穆公为筑凤凰台。一夕吹箫引凤,与弄玉随凤仙去。见《列仙传》。

[18]凌波:在水上行走,这里指脚步轻盈。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9]戚里:帝王外戚居住之地。《史记·万石君传》载,汉高祖召石奋姊为美人,“徙其家长安城中戚里”。

[20]新丰:西汉高祖十年(前197年)以骊邑县改名,治所即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东北阴盘城。《三辅旧事》载,太上皇思慕乡里,汉高祖就把丰县(今属江苏)、沛县(今属江苏)的屠户和卖酒、煮饼的商人都搬来,立为新丰县。

[21]石榴:指石榴酒。《汉书·扶南传》:“顿孙国有安石榴,取汁停杯中,数日,成美酒。”泛:漂浮。

[22]蒲桃:即葡萄,指酒。酦醅(pō pēi泼胚):未滤过的重酿酒。《博物志》:“西域有葡萄酒,积年不败。”

[23]芙蓉:古指荷花。

[24]绿珠:晋石崇有歌妓名绿珠,美而艳,善吹笛。见《晋书·石崇传》。

[25]文君:指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在临邛卖酒,文君当垆。见《史记·司马相如传》。

[26]玉管:玉制的管乐器。

[27]阳春:古乐曲名。《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渌(lù陆)水:古乐曲名。《文选》马融《长笛赋》:“上拟法于《韶箾》、《南竽》,中取度于《白雪》、《渌水》,下采制于《延露》、《巴人》。”

[28]对凤回鸾:形容舞蹈者衣裾飘动的样子。

[29]炙:熏陶。笙簧:吹笙鼓簧,笙是一种管乐器。

[30]筝:一种弦乐器。

[31]“月入”句:化用汉班婕妤《怨诗》:“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32]节鼓:古乐器,状如博局,中开圆孔,鼓置其中,击之以为乐曲节奏。

[33]协律都尉:掌管音乐的官,汉武帝时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这里指李延年。

[34]射雉中郎:指晋潘岳。岳有《射雉(古代田猎)赋》,又曾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骑射之省。见潘岳《秋兴赋序》。

[35]苑:养禽兽、植树木,供帝王游乐打猎的场所。

[36]长杨:指汉长杨榭,在长杨宫,秋冬于此校猎。见《三辅黄图》。

[37]金鞍:华贵的马鞍。《西京杂记》:“武帝时得贰师天马,帝以玫瑰石为鞍,镂以金银玉石。”

[38]柘(zhè这)弓:柘树枝制成的良弓。

[39]马埒(liè烈):射箭跑马的驰道两侧所建的矮墙。

[40]分朋:分群,分批。

[41]天池:这里指青海湖。《魏书·吐谷浑传》:“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

[42]荆山:在今湖北漳水、沮水发源处,产玉。《韩非子·和氏》:“卞和抱其璞,哭于荆山之下。”玉梁:带名。

[43]天鹿:白鹿,古时作为祥瑞的标志。

[44]三日:三月三日。古为上巳节,人们在这一天到水边洗濯,并为曲水流觞之饮,以祈福驱邪。其俗起源甚早,可参看《续齐谐记》中挚虞、束皙答晋武帝问一节。梁朝时这一风俗仍很盛行,宗懔《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觞曲水之饮。”曲水:环曲的水渠。三月三日宴集时,人们在水的上游放置酒杯,杯流行至前即取饮,称流觞曲水。

[45]解神:祈神还愿。

[46]流杯客:传说东汉永平年间,浙江剡县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失方向,见山腹中有一杯流出,内有胡麻饭糁,后遇到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还家,子孙已过七代。见宋刘义庆《幽明录》。

[47]渡水人: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从山阳出江南,李势遣昝坚拒温,昝坚到犍为,知与桓温异道,于是回军从沙头津北渡。见《晋书·李势传》。

[48]镂薄:梁俗,正月初七日,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贴屏风上,或戴于头鬓。见《荆楚岁时记》。

[49]帖:粘附,这里是搭配的意思。

[50]三晡:傍晚时分。

[51]胜:优美的事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