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
讲到农耕文化,第一个要说的就是犁,这犁,从石器时代的石犁,到青铜器时代的铜犁一直到如今的木犁、铁犁,甚至还有皇帝御用耕田的“金犁”。
有一首民歌说:“二月二,龙抬头,天子扶犁臣赶牛,正宫娘娘送午饭,宰相覆土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在北京先体农坛,过去有一个“御耕台”,就是皇帝每年“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亲自扶犁,耕种“一亩三分地”的场所。当日上午,天子率百官祭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设棚悬彩,并配有乐队、唱工百余人,奏乐,唱《三十六禾词》”,围观者万人。
这一亩三分地的土,都是选用的肥田熟土,事先用箩精心筛选过,又肥又松又软,这样皇帝耕起来,才轻松愉快,毫不费力。御耕时,皇帝左手执黄尤绒鞭,右手执金龙犁,两位老农牵牛,户部尚书帮着扶犁,来回耕三趟,就礼毕。然后,三公五耕,卿侯九耕,文武百官也来耕个十几下,这犁田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这每年一度的“御耕”,据史料记载,约耗银九百两,相当于一千人一年的口粮。
农民犁田,可不是这样轻松,在集体生产时,队里的犁田手,都是种庄稼的老把式,他不仅十八般农具样样精通,而且种稻、种麦的一百二多种农活样样在行。
每到耕田季节,耕田手就会破晓起床,紧犁辕,装犁铧,上犁头,套犁扣,绞犁索,执犁鞭,扛着犁,牵着牛,下田耕地。
“啪”!耕田手一挥牛鞭,就像是在牛背上炸响一个炮仗。这很有讲究,这鞭梢紧贴牛毛而过,既赶了牛,但又不伤着牛,这就是“绝活”。
然后犁田手又唱起耕田号子:“嗨……哎……嗬……,哎……”这声音清脆宏亮,在山谷中回荡,只见黑黝黝的土在脚下滚翻,不一会儿,就犁开了一大片。
犁,作为一种农具,留存于世,距今已有近6000年的历史,最初农民是用木棒、石器挖垦土地,叫木犁、石犁,到春秋战国时,才出现了铁犁,到了唐代,我们江南水田耕作,才使用“曲辕犁”,提高了农民耕田的水平,它标志着中国耕犁的发展史进入了成熟阶段。到了明清时期,又对犁加以改进,使犁辕缩短、弯曲,犁的结构更加轻巧、灵活,也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在拖拉机没有出现前,我们还发明了双轮双铧犁,这已经有点半机械化了。
有一个成语叫“铸剑为犁”,敌对双方化干戈为玉帛,远离战争,将打仗的钱节省下来,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据说在联合国总部还专门制作了一幅“铸剑为犁”的浮雕,呼唤人们热爱和平,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