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农耕年华 作者:沈成嵩,王喜根 著


说到秤,就想起电视剧《刘罗锅》中的主题歌:“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挑江山,你就是定盘的星。”

“秤”,汉字“禾”与“平”的结合,本义它是用来称量五谷的重量的。但在这里是称人心的,这就是说,“老百姓心里有一杆秤”,他是用来秤时政、秤世道、秤政绩、秤“为官之道”的。这杆“秤”是记录当今社会的,可也会载入“史家之册”。

在中国,秤的出现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制造了小型的衡器,有木衡、铜环,用来秤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有十枚,分别是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藏有一支战国时的铜衡杆。千百年来,手杆秤流行了两三千年,已成了华夏的国粹,它创造了丰富的秤文化、秤文明。秤成了公平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

相传在范蠡经商时,发明了秤。据说,人们开始在市场上交易时,都是用眼估计,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根横木绑在木桩的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深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穿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来盛装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但用什么作为标记呢?

范大夫为此整整想了两个月,一天夜里,他出门看天象,见到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作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但是时间一长,范大夫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短斤少两,尅扣百姓。他想,要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的恶行,于是他又在十三颗星外,添加了“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并告诫商人:“若欺人一两,便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不得‘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短寿三年。”商人经商必须“秤平斗满,光明正大,买卖公平,老少无欺”。范大夫早在几千年前,就承担了如今工商局、物价局、消协、文明办所承担的责任了。

我在天目湖景区,就见到了一杆能秤800公斤重量的“秤无霸”,当然在秤文化博物馆里,也有秤几钱几毫的微型秤。

制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上色、抛光、秤砣校验等等,需要十几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制秤匠也需懂得物理、数学,才能定刻量,嵌标准星。

如今懂得打磨木杆秤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岁月在打磨中逝去,手艺也在打磨中消失。各种各样的电子秤、条码秤、汽车秤、天车秤、皮带秤、弹簧秤、婴儿秤,早就代替了木杆秤。但公平的秤文化永远也不会过时,不管到任何时代人们心里都要永远保留一杆公平正义的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