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
一个农民家庭到底有多少种篮,谁也说不清,林林总总,怕有几十种。
有上街买菜的菜篮、打猪草的草篮、挑秧把的秧篮、釆桑叶的桑篮、卖蚕茧的茧篮、捉苗鸡的鸡篮、收鸡蛋的蛋篮、放果品的果篮、摘西瓜的瓜篮、捉小猪的猪篮、挑肥料的泥篮、拾狗屎的粪篮、钓鱼虾的鱼篮、请香烛的香篮、放寿桃寿面的寿篮、祭祖用的祭篮、送礼品的礼篮、探望病人的花篮、釆茶叶的茶篮、放糕点的糕点篮、妇女用的针线篮、母亲背小孩的背篮等,传统的农家一是缸多,二是坛坛罐罐多,三是篮多。
篮,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类社会先有竹编的器具,然后才有陶制品。
在西安半坡文化遗址中,人们在泥土中发现了碳化的竹器,并在出土的陶器上,印有清晰的十字型、人字型篾席的纹饰,有的在陶制品的底部还粘有篾器的残竹片,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发明陶器之前,就已开始了竹制品的编织。
一九五八年,在浙江钱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更是惊人,有篓、篮、箩、筐等竹制品二百多件,这些竹制品都经过刮磨加工,表明这一时期,竹器编织工艺已趋向成熟。
在《诗经》中就有“下莞上簟,乃安斯寝”的记载,说明在周代,竹制品已从民间进入宫庭。在唐代,文化人不仅有“书篮”、“砚篮”、“画篮”,而且进京赶考,书童还挑着“考篮”,做官人的官轿内还备有“轿篮”,就连叫化子也有了“讨饭篮”。
江南竹篮精编细织,种类繁多,从制作方式看,有手工制作、半手工制作,近年来还发展到半机械化制作,甚至完全用机器来生产。从竹篮的形状分,有长方形、椭圆形、圆形、八角形、元宝形、菱形等,可谓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从编织的技法看,有挑压编、拉花编、实编、空编。从工艺上分,有普通生产生活用的竹篮,还有出口创汇的工艺篮、宠物篮、儿童篮、玩具篮等等,在浙江安吉竹博物馆内,竟陈列了五百多种竹篮。
江南竹篮,体现了江南人的群体创造,深深烙上了江南水文化、稻渔文化、蚕桑文华、茶果文化和市井文化的印记,并以其朴实、隽永、精致、耐人寻味的特色,鲜明地显现出江南人的价值取向和生命活力,是江南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竹的王国,只要竹存在一天,竹篮,这一环保、绿色、生态的用具就永远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主妇上菜市场,拎回的都是一只只塑料袋、塑料包,这包装既不环保,又不卫生,且废物无法利用。在城市街道和乡村田野到处可见飘飘扬扬的“白色污染”,人们太渴求那久违了的竹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