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辑 木:草木春发

菩提花开 作者:邹安音


·走进春天,与快乐同行

当春风徐徐吹过来,阳光暖暖地照着这片多情的土地时,冰雪消融了,种子破土了,风筝高飞了……

听着淙淙的流水声,听着小鸟的啁啾和春燕的呢喃,呼吸着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清香,远望黛绿的山峦和湛蓝的天空,吟诵着诗人笔下关于春天多情的诗句时,你快乐吗?

是的,滚滚红尘给予我们太多的梦想和追求,精神的和物质的。但物质的欲望更像雾般遮住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不停地追逐着,奔跑着,夸父追日般执着和坚定。

于是,尘世中的烦恼纷扰着我们的心绪,丝丝缕缕,学习上、工作中、生意上……什么时候我们丢失了精神和心灵中的芳草地,我们不知道!

走进春天吧,去看那倾听着的山和欢唱着的水,在时空的滚动中岿然不动,显得那样宁静、淡泊和快乐!让烦恼随云烟消散,我们的心就会是快乐的。快乐着,就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珠贝,不要等老了,才在生活的大海中打捞!

·风景在一步外

我从市中心的报社调到郊外的市旅游局上班三年了。我在办公室一推开窗户就能看见背后数尺开外的树林。

每天从戒备森严的保安身边经过,然后进自己的办公室。就这么一天天过去。

很多时候,我都想趁间隙出去走走。但是前面是庄严的政府广场,后面又是这么一大排修葺一新的树林。

常常觉得无处可走。

就在昨天,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大楼背后的树林后面又是什么呢?

天气很好,我从右面拐进树林。

我惊愕得差点跌倒。天,树林后面是连绵开去的丘陵,看不清远处究竟在哪儿!但那纵横交错的阡陌,那漫天飞絮的茼蒿花,那摇曳生姿的野树林,让我的心兴奋得差点飞跃出来。同时我深深地懊恼:我竟然在前面的楼里呆了三年而不知道它后面有如此美好的一个地方!

人生很多时候,是不是就在一步之外的地方错过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呢?

好在我终于发现。为时不晚。

·青居记忆

今天我走进了高坪的青居镇。正是橘子红了的季节。

去的时候从嘉陵大道直到青居镇。记忆中几年前带领央视“远方的家”栏目组到过这儿。跟着导演和主持人一起选材的情景又浮现眼前,很亲切。

青居镇有着很美好的名字和传说,傍依着烟山。而青居烟树又是南充古八景之一,心里更多了些别样的情怀。想那天下第一曲流于此,锁住了嘉陵江的情感。传说中的拉纤人早宿青居和暮宿青居的神奇故事,更是让我无限神往和想象。

如山的橘子堆积在果农的院子中,抒写着丰收的喜悦和自豪。太婆站在院子中,脸上的笑容就像橘子的容颜一样红润和美丽。我穿行在万亩柑橘园中,仿佛走进绿色和红色交织的海洋,不想出来了。红色的是果子,金灿灿地挂在枝丫中,晶亮着我的眼神。绿色的是叶片和脚底重生的新苗,像母亲熬煮的鸡汤,熨帖着秋冬焦躁的心。

在江边走了一圈。水潺潺地流,清凉玉润。这是嘉陵江水。古码头无言,在江边落寞地守候着。大雁飞过,许是醉心于野渡的故事,竟然大乱方寸,歪歪扭扭地从我头上飞过,牵起我无限的思绪和惆怅。

钻出柑橘林,在农家里买了土鸡和土鸭蛋等,欢喜无比,打道回府。想着那太阳的味道、橘子林的色彩、飞鸟的身影、欢喜的打鱼人、江河的涛声,何尝不是生活汇聚而成的五线谱,谱写出了生活欢快和幸福的乐章。

·走进相如故里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数次到过蓬安县周子古镇,但是这天和家人一起,参加一个生活俱乐部组织的以“南充人游南充”为主题的自驾游活动,却是别有一番趣味。

当天上午,22辆车齐聚高坪,宛如长龙一般蓄势待发。车友们年龄段不一,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嗷嗷待哺的幼子,人人脸上都挂着轻松愉悦的笑容。10点整,组织者汤总一声令下,“长龙”按序出发,“游”往蓬安。

正值金秋。天气舒适宜人。远山错落有致,稻禾蓬蓬勃勃地生长着。车队在风景线上游弋着,前往蓬安河舒镇。

我一路观花赏景,久居城市压抑的心情也随着田野袅升的炊烟释放到蓝天碧野。多年前曾吃过一席河舒的豆腐全宴,蒸、煮、煎、炸,菜品无一不香,宴席场面至今还在我脑海萦绕。

中午时分,到达河舒镇。找了一家以豆腐王总店命名的店堂坐下。大家都很兴奋,各自落座后,都毫不客气地豪饮起来。几杯酒下肚,互不相识的人之间也都没有了距离,同城和同游之间的缘分增加了彼此间的亲近感。因为没有了虚伪的逢迎和客套,这饭就吃得愈发的尽兴和热闹。虽然没有多年前我吃的豆腐全宴那般精致,但是这餐饭却深深烙印在了我的心海。

午后,“长龙”昂首挺进中国最浪漫的休闲家园——嘉陵第一桑梓蓬安周子古镇。嘉陵江水从陕西秦岭涓涓淌出,一路纳溪成流,蜿蜒逶迤而来,至此徘徊踯躅,欲走还绕,把一段秀美的身姿留在此地供人景仰。我眼前顿时幻化出一幅古风古韵的画面来:一袭白衣素裳的唐代画圣吴道子神情淡定自若,伫立于古镇之巅,就在一挥毫泼墨间,早有嘉陵三百里风光图惊现世人面前。岸边花红胜火,那是正开得如火如荼的芙蓉;江中湿地公园郁郁青青,它用逼眼的绿一年四季涂抹着古镇的画色;一叶帆船漂过,惊醒小鱼跃出江水的同时,也把浪漫安逸的家园驻守进了古镇人们的心底。周子古镇赋予嘉陵第一桑梓更多的涵义与意义,这也是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故乡,他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至今还在嘉陵江边的这个城市吟唱着。

小孩们欢呼着雀跃着扑进它的怀抱。在高高的门牌廊坊下,大家相互合影,都想要把身边的美景和身边的人相拥入镜。第一次和夫一起走进古镇,别样的情怀也一直充溢着我的心怀。我们结婚二十载,一起走过岁月,走过风雨,彼此珍惜,心中充满回忆。尤其是走到夫妻树旁边时,看着皂荚树和榕树一副水乳交融的样子,我不禁想起舒婷的诗句:“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树下锁满了同心锁。想来七夕的晚上,一对对两情相悦的人儿,漫步在蓬安周子古镇里,天上的牛郎和织女,也一定会为人间这美好爱情祝福和祈祷的!

周子古镇依山而建,蛇般游弋而来,至江边的财神楼,吸水蓄养。小镇的美食吸引着人们眼球的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胃。姚麻花、热锅盔、冷凉粉……慢慢品尝,细细观看,古镇更像是一个小家碧玉的少女,掩纱含翠,只在青色的石板街面和褐色的木头屋檐一角,露出些许的风情和韵致来。

难怪周敦颐会在此沉静下来,著书讲学。在濂溪祠,虽然荷花已然过了它怒放的季节,藕节却在秋天的荷塘里隐隐约约露出风姿。莲之爱,我更爱它深藏于淤泥之下的品格和高洁。也许就如同这祠堂里的主人,只把他一身的风格和品节,留待后人评述和敬仰!

下午3时左右,太阳出来了,暖暖地照着江面。车队沿嘉陵江边缓缓驶行,到了油炸沟。别看这个地方很小,它却有着嘉陵江上最壮观的一幕画面:每年4月至10月的早上8时许,江中名叫太阳岛的青草就会吸引周围上百头牛争渡。那争先恐后、拖儿带女的场景,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和国内外各大媒体记者争相前来观看和报道。此时已近深秋,江水温度下降,牛儿不再渡江,只见它们在太阳岛上悠闲地晒着太阳,踱着步,嬉玩着。与太阳岛相守的,是下面的月亮岛,寂静的江面上空,野鸟们在低空徘徊飞旋。

我想起了《走遍中国》栏目组温普庆导演说过的话:“我只想搬一把竹椅子,坐在周子古镇的财神楼下,看江水缓缓东去,看野鸟翩飞,看渔舟驶过……”这是多么动人的画面!

下午4时,车队集合。踏上归程。我想,此次南充一日游,人们在乎风景的同时,更在乎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步,难道这不是更动人的风景么?

·兰渝之恋

在梦中,我变成一只鸟儿,借助东风,翅膀掠过巴渝古国的千山万壑。就算尖刺的莽林划破了我的脸,洪荒蛮夷的大地浑浊了我的眼,纵横交错的时光让我疲惫和沧桑,也不能让我停止追梦的信念,不能嘶哑我高亢的啼鸣。我衔来了江南的雨润和清流,还有青葱的种子,纵然脚步踉跄,也要在大漠之外的西北停驻,植一朵美丽的兰花,让它在陇地婉约开放!

在梦中,我是一匹塞外奔驰的骏马,蹄步声声,昼夜前行,尘土飞扬。哪怕荆棘密布的坎坷会让我迷路,猛虎雄狮毒蛇出没的森林会让我流血,任凭风雨雷电和风刀霜剑的威逼,这都不能阻挡我飞跃的身姿和雄壮的心魄。我要在橘子花开满的山头,在江水滔滔的渝州,倾入塞外的风情,聆听塞外的故事,使之一同交融,一同风雨,一同等候,一同成长!

梦醒处,我行走在荒无人烟的高原,从青海到甘肃,再到宁夏腾格里沙漠,沿着母亲河——黄河向下,一点点的绿色都会让我心动不已。车过甘肃,炽热的太阳明晃晃地挂在天空,燥热的风很快就吹干了身上的汗。车窗外,山们一座紧挨着一座,起伏逶迤,那砂砾堆积的身体赤裸着,仰首苍穹,问鼎日月。零星生长的草木很快淹没在无垠的沙海中。其后甘肃境内辽远的旷野满目荒凉,稀松的树点染着高原的色泽。看那树的生长也是一场与自然的博弈。在裸露的岩石边或者沙尘地上,没有南方雨润丰泽的阔叶,偶尔瞥见几株矮小瘦弱的杨林或者沙枣树,只把针尖状的叶心指向黄土,勇士般呐喊着、挣扎着,想要灿烂出一点生动的颜色。我仿佛听见它们的声音,我的思维也在不断跳跃:它们耐热,耐旱,不需要很多的养分,却能给予这方天空一点真情一丝温暖。远处有正在修建铁路的工人们,这是不是那些常年坚守着这块土地,并且一代又一代把鲜血和汗水洒在这里的建设者们的灵魂在歌唱呢?

一梦数千年啊!渝州至兰州,像两相伫望的小伙与姑娘,痴情守望,诉说衷肠。

碧波荡漾的嘉陵江宛如丝线,串起他们无限的相思和深情。这涓涓泉水源出巍巍秦岭,一路南下,纳溪成流,汇聚成川,流过广元昭华古城后,拥青藏高原南麓跋涉而来的白龙江和清江入怀,与四围冀山深情相望,恋恋不舍到苍溪。许是红军泅渡的涛声惊醒了她的梦,江水缓缓而下,蜿蜒而至阆中古城。此时武胜龙舟千年的竞渡声又撼动了她的心魂,在合川丰盈了涪江和渠江的念想,积淀了“上帝之鞭于此折断”的英雄故事后,她才笔走龙蛇般在滩涂与山川之中游弋,终在朝天门以优美的身姿投入母亲长江的怀抱。

她对母亲描绘着敦煌壁画的辉煌和艳丽,飞天反弹琵琶的婀娜和娉婷,张掖红土地的宏伟和壮美,古老丝路的绵软和张力;她讲述着广元剑门关的险峻和奇特,武皇故里的神秘和多情;她吟诵着阆中华美的诗句,蓬安司马相如千古卓绝的赋词;她惊骇着合川钓鱼城悲壮的历史和不老的传奇……

别梦依稀,我伫立在嘉陵江最柔美的地方——南充高坪区青居镇的果州之园。那湾江水清澈得像一块碧玉,水波不兴,温柔地绕过山峦,湿湿地浸润了我的心灵。我屏住呼吸,嘉陵江跳动的脉搏仿佛触动了我的心灵!但凡有江河润泽的地方,一定是人杰地灵的。

这条江竟然让我这个重庆人如此魂牵梦萦。我爱她的绿,她的柔。我想探寻她的过去,我想描绘她的未来。我想象着她一路奔腾而来的经历和样子。她是怎样从秦岭涓涓而出,流过米仓山的古栈道,流过武皇故里的昭化古街和红军渡,流过阆中的古城和锦屏山,流过周子古镇的相如长歌和濂溪祠,流过合川的钓鱼城,流进长江的朝天门……她分明就是一首奏响在华夏西部的钢琴曲,飘扬在高山与盆地和丘陵之间,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时而欢快时而低沉,就那样憧憬着海的梦想,逶迤而来。

是天人合一的昭化和阆中古城赋予女性的柔美和秀丽了吗?抑或南充青居古镇的烟树婆娑了她的倩影?一定是嘉陵江第一曲流锁住了她的情感和心灵。要不为什么她把最柔美的身段留在了南充呢?我时常伫立在南充嘉陵江大桥上,用欣赏的眼光审视着我的第二故乡,她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发展着。我清楚地记得,我1995年随夫第一次回南充,那时候婆家住在北湖公园后,有高高的围墙遮拦。偶然可瞥见墙内菊花正灿然地开放着。“北湖以前是农田,小时候我们经常去抓鱼、采莲。”看见人们在公园内舞剑打太极,先生不禁感叹道。穿过市宁安巷,迈过几条胡豆花盛开的田埂,至正在修建的火车站。“南充马上要通火车了!我以前在北京上大学还得跑到成都去坐车!坐汽车也要七八个小时呢。”先生既怅惘又很高兴地说。转过火车站,淌过一湾水田,钻进茂密的柑橘林,隐约可见西山翠峰挺拔于城市之际,如一道天然的屏障护佑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大河无言,苍山无语,但有一群人的青春可作证!

2015年8月26日下午3时许,四川五军老战士铁道兵成都联络部的一群老人们,冒着酷暑,着一身挺阔的军装,树一个硬朗的身姿,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庄严雄壮的国歌,走进了川东北这个钟灵毓秀的城市,走进了当年他们倾洒心血和汗水的地方——南充。他们敞开铁道兵宽广的胸怀,在火热的八月,捧出一颗赤子般的心灵,献给了足下这片多情的土地!汗水打湿了他们花白的眉发,却凝结了他们愈加浓烈的情怀,这是老一辈铁道兵们对山川的深情,这是老一辈铁道兵们对大地的厚爱!

“我们就是想到当年修建铁路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看看它们的变化。”老兵们的领头人刘老师对我如是说道。军装是他们自己花钱买的,走过的每一程都是自费的。我不知道,当南充接下老兵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时,多情的嘉陵江水有没有哽咽?但我是眼含热泪对着他们整齐的队伍深深鞠了一躬的!

自古江山代有才人出。不知有多少这样默默无闻的铁路修建人,倾尽自己的热血和汗水,才让兰渝铁路飞架于千山万壑间,使之成为一条新的沟通祖国南北的大动脉,让南方的雨露滋润北方的机体和面容,让北方的风情和雄浑丰满南方的魂灵。

·草木药香

初夏,田野葱绿。我带着女儿,在田埂上,搜寻记忆中的草药。

看到蒲公英了。

叶片淡黄,茎细长,顶一朵毛茸茸的花。我欣喜地蹲下身子,教女儿抚摸它的叶子,与它认识。乡野这本书,隐藏着城里孩子们不可知的许多秘密,我很想女儿打开这本书,而草药只是其中一篇。

我小心翼翼掏出蒲公英的根,但是它的花朵却随风消散了。女儿很失望,有点伤心。“那是蒲公英的孩子们,它们落地就会生根发芽的,明年就是一朵朵小蒲公英了。”我安慰女儿。女儿转忧为喜,我的眼睛却红了。

我想起了年逾七旬的母亲。我们就是那些落地生根的孩子,可却总是与她分离。哥哥离世了,我在异乡工作,只有老家的姐姐陪伴她生活。

孩提时代,每到春天,阳光明媚的时候,母亲就会提上竹篮,领着我们几姊妹到山野搜寻蒲公英。“灯笼草(重庆乡村对蒲公英的别称)可以打毒,你们几个吃了身体好,不长疮。”我们坚信不疑。母亲的脑袋像一个乡村宝典,装满朴素的思想和知识,虽然她大字不识几个,却熟知田间地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哪些吃了可以清热,哪些吃了要上火,哪些吃了补人……外婆娘家是有名的大户人家,外公也是一个小土豪,母亲算得上有见识的女人,这从她不俗的嫁妆可以看出来。我家卧室有个很大的樟木红箱子,是装衣服的,箱底放着很多胡椒,可能是母亲当新娘时就带到婆家来的。反正我记事时起就爱去抓那胡椒,一颗颗放手心里,滚来滚去。母亲总是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抓几颗胡椒砸碎了,撒在狗肉汤锅里。而我们几乎每个冬天都能吃上狗肉,因为母亲总是五更天就起床,方圆几公里地去搜寻被人炸死的野狗。上苍总是不愿辜负这一个中年丧夫,又独自带着几个孩子艰难过日子的妇女。

即便如此,每年腊月,母亲是一定要杀一头猪的,一半给国家,一半留给自家吃。除夕日和正月初一,这两天是我最幸福和快乐的童年记忆。因为母亲做的丰盛宴席,我常常吃撑了肚子,打嗝、拉肚子,一下从幸福的巅峰跌落下来。母亲就会抡起锄头,到山上去挖一种叫“隔山撬”的块根状物品,拿回家洗净后,放在碗底用手慢慢磨碎,然后和汤汁喂进我肚子。这东西真管用,喝上几次后,我就活蹦乱跳的了。

母亲怕春天。这和我有关。小孩淘气,春天一到,太阳出来,我便迫不及待脱下棉服。家里困难,母亲总是把姐姐穿过的旧棉服缀上补丁,又给我穿,这点我很不愿意,所以总渴盼冬天快过去。脱下棉服的我白天在地里疯跑,晚上趴在灶台上看母亲用丝瓜茎洗腊肉,然后和绿豆一起熬煮,等待第二天的美味。绿豆是秋天从自家田边地角采摘的,每年都会种植好多,枝枝蔓蔓地,和南瓜藤相互缠绕着,南瓜绿豆汤也一直支撑着我整个秋天的胃,秋燥,被这些毫不起眼的土产品吓退得无影无踪,而我被乡野菜蔬草药滋养的胃就等待着冬天的狗肉、初春的腊肉眷顾。趴在灶台上的我很快就睡着了。

怪兽、巫师、风云……我仓皇地奔逃,大声地呼喊,我想逃出重围,却怎么也迈不开步。就在无奈、绝望和痛苦像丝一样缠住我时,一只温暖的大手拍醒了我,睁开眼,母亲正焦急地站在床边,手里端着汤药。“你发高烧了,说好多胡话。”阳光从屋顶玻璃亮瓦映射进来,也照着母亲红红的双眼。母亲找来墙上的艾草,每年端午它们都会挂满门楣,成为我家一年的风景。母亲点燃艾草,熏了我发烫的额头,然后叫我喝汤药。这是她清早去采摘熬煮的,有紫苏叶、橘子树皮、侧耳根等,我一直想把这个方子记下来,可是大学毕业在城里参加工作,然后成家立业,远离乡村,远离母亲,竟然一直未能遂愿。

那次,喝了母亲的汤药,蒙着被子大睡一觉,出了许多汗,翌日就好多了。还有点咳嗽,母亲又摘回癞格宝(重庆乡村对蛤蟆的称呼)草,给我炒了鸡蛋吃。母亲说父亲常年奔波在外,一心帮老百姓办事,有一次感冒拖久了没得到及时治疗,落下了支气管炎,母亲就是用这种草药治疗他的咳嗽的。父亲最后病逝于肺结核,但是癞格宝草炒蛋治疗咳嗽却一直家传了下来,多年后先生患急性支气管炎,我曾开车到很远的郊外采摘回给他吃。

几天后我病愈了。母亲吆喝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到乡野采摘蒲公英。她要在这个春天,用这种草药把我们身体的毒都打尽,以此安安心心过好这一年。春天的原野生气勃勃,胡豆花、豌豆花、油菜花开了,青草可劲儿生长,泥土的芳香沁人心脾。每发现一株蒲公英,我都激动不已,我常常吹散它顶端的白色花朵,看毛茸茸的种子四处飞散,期待着小蒲公英们的生长,期待着来年一家人的采摘。

乡村的孩子就像蒲公英一样,落地就兀自生根发芽,蓬蓬勃勃地生长。我到重庆上大学之前,从不知道输液为何物,整个童年少年期间,除了几次特别重的感冒,到乡卫生院打针吃药外,几乎都是母亲的草药给治疗好的。今年春节,正上高二的女儿患口腔炎,牙龈肿得厉害,我先到楼下药房买了黄连上清丸,她吃了一天没效果;接着又去买了消炎的西药,还是未好转;再带她去川北医学院找专家开了药,她还是喊痛。眼看国外的旅游行期将近,一大家人聚餐时,亲人们七嘴八舌,有的喊她快去输液,有的喊她每天吃这样或者那样的药,让她愈发焦躁烦乱。

女儿的这次生病不禁引发了我对母亲那些草木药的怀念,春天一来,我便开车载着她来到山野,搜寻记忆中的蒲公英,同时也想把母亲给我治疗感冒的药方找齐。我在给女儿讲述外婆的故事时,更希望女儿的内心能够纯净,像这春天的原野一样生动自然。因为我的母亲本身就是一株蒲公英,素朴芳香,她用勤劳和智慧,洗净我们内心的杂念,让我们健康成长至今天。

·马兰花开

岁末,时令大雪。朔风呼啸而至,望长城内外,华夏大地白茫茫一片。山不言河不语,鸟儿飞绝,虫亦无声,了无人迹,仿佛天地封冻。

一个人,静静地,围炉烹茶,手捧卷本。书韵悠悠,茶香氤氲,火苗图腾。古节气令曰:大雪有三候,分别为鹖鴠不鸣,虎始交,荔挺出。“荔”为马兰草即马兰花,还有马莲、旱蒲、马帚、铁扫帚等多种称呼,又俗称台湾草。据说它来源于台湾省,耐寒,耐旱,同中国东北的乌拉草和南美的巴拿马草齐名于世,被称为世界上的“三棵宝草”。

看窗外,雪花漫天飞舞,仿若白色的精灵,来自天宇,铺陈山川五岳,又潜入大地,涵养旷野。大地银装素裹,河面冰层在加宽加厚,树们看不见风姿,花木失却了颜色,天地间,一切静寂。可室内,沸腾的茶水却撩动了我的心思,想想在这静寂的白色天地中,在厚厚冰层的桎梏下,却有一股不可挡的热潮在涌动,那就是“荔”(马兰花)在汲取着天地精华,感受着春天的召唤,努力挺出冰天雪地,以待芳华再现。我的视线不禁随雪花无限延伸,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也由此拓展开去。

去年春天,我行走在宁夏大地,走进了最能代表“江南梦里水乡”绰约风姿的塞上著名湿地公园沙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正午的阳光暖暖的,沐浴着公路边盛放的沙枣花,袭来醉人的馨香。和风也送来鱼塘略带腥味的空气,融入我身心的便是鱼米水乡的家乡情。我贪婪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绿油油的包谷林,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风吹叶动,忘记了风沙的侵蚀,忘记了荒漠的刺痛,只想朝着前方自由游弋的蓝天白云奔跑,融化在这一方天地中。

白云下面就是沙湖了。

湖边有一蓬青葱的草叶,尖尖的,密密的,连成片,中间是蓝色的小花朵,犹如星光般点点闪烁。“那是什么花啊?”我不解地问,“马兰花!”本地人说。它居然是马兰花!我俯下身子亲吻着小花朵,像久违的亲人!“小皮球,香蕉梨,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我手拉皮筋一边蹦跳着,一边歌唱着,这是童年的记忆,很温馨。那时候的我做梦都不会想到,在南方的竹林里唱着马兰花的我,有一天会到北方宁夏荒漠之地和它梦圆!

我的心灵顿时温润如玉,仿佛有一丛丛翠绿的马兰花在生长、在簇拥。那天我走过沙湖的栈桥,你能看见的是什么景致?是几座金黄色的沙丘!沙丘中间,是青草翠微的湿地,有蓝莹莹的小花朵星星般闪烁,那应该就是马兰花们吧。远处,贺兰山的脊骨若隐若现。那山,那丘,那湖,那花和树,就这样完美地构成一幅立体的水墨画,诠释着塞上明珠的风情。而那些赤足奔跑在沙地中的孩子们,则是天地中最动人的风景,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肤色和语言,但是所有孩子都快乐地融化在这一方天地里。贺兰山下,南北方风物也在此交融,演绎出浓浓的华夏风情。

滚滚红尘,风沙漫漫,何尝不是眼前这一幕变化多端的场景。追忆逝水年华,儿时刻骨铭心的记忆,不可缺少的还有露天影院带来的欢乐,或者爱恨。抚摸着马兰花长长的叶子,我想起了一部叫《马兰花》的电影,它占据着我整个童年的记忆。“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至今仍然记得影片中的几句台词和片段,那纯洁无瑕的花朵,只要面对邪恶势力,它就拒绝开花;相反,面对美好,它却义无反顾地倾尽芳华!忠诚和道义,善良和邪恶,就这样播种到了我幼小的心田里。

今天的马兰花,根植于贺兰山下,生长在黄河岸边,长长的叶片舒卷,编织着新的故事和传奇。我不知道它的踪迹会遍布祖国四面八方,甚至到了北方之北和南方之南。

同年夏天的一天,追寻着“鼓浪屿之歌”的音符,我有幸到了福建厦门。海风、椰树、帆船、浪花……午后,太阳炽热,我走进鲜花盛开的鼓浪屿,走过长长的小巷子,在一处青藤爬满小屋的拐角,伫立在一处挂满漂亮草帽的巷道。我拿了一顶黄色的帽子,只因卖草帽的大姐告诉我,这是用马兰草编织的。那会儿,我不免心动,想起了宁夏沙湖的马兰花,想起了《马兰花》电影中花开的镜头……我兴致勃勃地戴上草帽,再看看岛屿上每一户人家窗台上的草木,仿佛都有马兰花的英姿。我哼着“鼓浪屿之歌”,想要倾听音乐般的海涛声,隔峡望一望海那边的岛屿。那天我登上岛屿最高处,看大海中帆来帆去,沙滩上游人如织,眼睛竟然湿润。

回眸低首,炉内茶声响,像人低语,也像书的注解。原来,沙湖的马兰花和鼓浪屿的马兰草来自同一个地方,它们都耐寒、耐旱。我看的书是一本描述中华传承节令的书,书名是《春夏秋冬》。多么好的大雪天!

雪纷纷扬扬,有谁知道,此时的马兰花正吸取天地之灵气而努力挺出大地。莫如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一个“挺”字,彰显了天地万物此时的风华,这是自然界具象的“挺”。长城内外,九州方圆,青藏铁路——天路直通西藏雪域高原,这是中华大地的“挺”。宇宙茫茫,神舟飞船翱翔,这是中国向世界的“挺”……它们一如马兰花,挺住了天寒地冻,挺来了芳华岁月,挺出了灿烂星河。

春天就要来了,是马兰花最先带来了讯息!

·云端之爱

「一」

西藏昌都,蓝天、白云,山脉、河流,碧野、牛羊,青稞、牧民,唐卡、藏寨……

神秘藏地,云端之上,心之所向。

酷暑八月,飞机像一只鸟儿衔来高原之外的人们,匍匐在拉萨昌都机场后,骤然而降的气温和不适的高原反应顷刻而至,考验着初次踏进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而正午炽热的阳光也灼热了我们——八名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作家。由西藏作协副主席白玛娜珍和四川眉山在场主义倡导者周闻道老师组织的西藏昌都远山自费采风团,踏上了这片雪域高原。

还好,我们很快适应过来,心情既惊奇,又兴奋。视野中,除了山还是山。逶迤连绵,铺陈开去,仿佛与亘古恒远的地老天荒誓约,与渺无边际的浩瀚星河相守。它极少有绿色,大多赤裸着红铜色的肌肤,像一个个彪形大汉,豪迈而粗狂地展示着藏地的神秘和素朴,以不可遏制的力量牵扯着我们的身心;而天上的絮絮白云,仿佛就在身边,恰似母亲缝制的棉被,包裹了我们细腻丰富的情怀。云啊,你是那样轻柔,那般让人爱恋和神往。

神山,江源,云端中的村寨,我们来了!

「二」

从昌都机场出发,欲至左贡县的东坝乡。一辆白色的越野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

昏昏沉沉地,大约5个小时后,就在眼神迷离间,当山涧一条清澈的河流玉带般飘绕而来,河岸成片金黄的青稞惊现眼眸,被风吹过的麦浪一阵又一阵,如油画般涂抹了山腰;当山峦绿色渐次增多,一丛丛红山果闪着晶亮的色泽魅惑生灵,一只只野兔倏地跑过路基,一只只小山羊绒球般滚过山丘时;当突然出现的一户户藏家住房高傲地耸立在山中,庭院株株果树难掩翠绿释放藏地风情时……人们初始的寂寞很快被打破,司机开始如数家珍,对这满目的山、河流、草原、牛羊、山果……像一名母亲,面对自己的孩子,百般疼爱,激情满怀。

司机是左贡县东坝乡党委书记佘德志,今年32岁,江苏如皋人,却在这西藏远山工作数年。其憨厚的笑容,黝黑的皮肤,壮实的身材,看起来与四围的高山、拙朴的藏寨和奔腾的怒江和谐共生。快到乡政府驻地时,越野车突然熄火,而下面就是万丈悬崖,一车人噤若寒蝉。佘德志镇定自若地跳下车,从后备箱拿出家什鼓弄了好一阵,终于治好了车的牛脾气。“在这里工作,得让自己成为开车和修车的师傅。”抹了把满脸的汗水和油污,他自豪地说。

格瓦村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2015年除夕,正是万家团圆的时候,东坝乡政府前的路口突然发生车祸,一辆回乡探亲的越野车因刹车失灵从路口侧翻至半山腰,导致车内一男两女和一小男孩重伤,生命垂危。正在聚餐过年的佘德志闻讯后,立即丢下碗筷,组织救援,并开车火速送往最近的左贡县城医院。一路翻山越岭,时近次日凌晨2点才处理好一切。6岁小男孩因伤重医治无效去世,其他人都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回乡后,他又规定机关干部们当年春节不再喝酒庆祝,以向去世的孩子默哀。“这个汉族领导,一下就和本地藏民们的心贴近了!”抵达乡政府驻地军拥村后,村支部书记黄梦琪如是告诉我们。

车祸发生后,看着山间蜿蜒不平的公路,佘德志的心犹如被一块巨石压住。东坝乡山高路远,不只是蓝天和白云,每年冬季都会下雪,塌方、泥石流……它们像狰狞的恶魔,威胁着村民们的安全。尤其是乡政府驻地临近的几个村落,地处怒江峡谷地段,地肥水美,其中的军拥村还是滇藏路上著名的茶马古道中转站,至今在外经商的村民也特别多。春节正是村民回乡探亲的高峰期,清理积雪和塌方迫在眉睫。佘德志利用在藏区工作多年的丰富资源和人脉,联系了转载机进行道路的故障清理。转载机进不去的偏远村,他就督促驻村工作组,组织老百姓做好安全出行工作,让全乡的老百姓过了一个好年。

“要和藏民交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乡里解决不了的,就协调县里或者市里的相关部门积极处理,并把情况及时反馈给老百姓。”这是佘德志常常对干部们说的一句话。藏乡的一些人没有文化,也不了解法律,修路筑堰的时候往往会来阻挡。佘德志带上乡干部,一个一个耐心做工作,讲道理,讲法律,讲感情。藏民终于想通了,不仅想通了为什么应该支持政府工程,还想通了人应该多学知识,丰富自己。

村里有个小女孩丁增曲西,父母在外打工,由奶奶独自抚养。奶奶溺爱孩子,养成她专横的性格,不想上学。佘德志听说后,与乡长一道亲自上门,做通奶奶的思想工作;又与学校联系,把孩子送到了老师手中;同时联系了在外地工作的父母,敦促其多和孩子沟通。孩子后来变成了一名好学生。还有一个小孩旦增格勒,父亲去世,母亲神智失常。小孩无人管教,养成偷东西的坏习惯,不得已老师勒令其退学。佘德志了解情况后,要求老师对每一个孩子“不抛弃不放弃”,因其涉案金额累积超过一万元,又跟公安方面做了沟通,将这个小孩送到少管所,同时要求学校和村里多关心母子俩。孩子如今已经成为家乡可用之才。

“藏乡人对政府的信任有多大,依赖就有多大,自己的责任也就有多大!”佘德志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对藏乡的事做得越多,感情积累也就越深厚,他再也离不开藏乡了!

而远在江苏如皋的佘家,每年除夕之夜,当城市的烟花绚丽无比地盛开时,年过古稀的佘爸爸和佘妈妈听见藏山深处儿子打来的电话,眼眶情不自禁湿润。自2002年冬天儿子远离家乡,进藏服役和留藏工作以来,一家人团聚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

“弟弟去西藏当了兵,又在那里考上了大学,但他毕业后却执意留在藏区工作,这让父亲很伤心和生气。因为家里开办了一个养殖场,开始经营很困难,急需人手,后来效益越来越好,也需要他回来继承家业。没想到他在那边工作后就扎下了根,父母也慢慢理解了他对藏区老百姓的感情,不再伤心和逼他回老家了。”写这篇文章时,电话中,远在江苏的佘姐姐哽咽着声音对我说。

“女儿6岁了,加起来见自己亲生父亲的面不超过两个月。孩子生下来就是我抚养,跟随我长大。她母亲受不了这样不顾家的‘无情’丈夫,每次回婆家都是一个人和女儿相聚,所以坚决和弟弟离了婚。”佘姐姐说完,良久,默然无语。

雪山无语。如果有情,它一定会铭刻这样一个汉族人:佘德志,生于1984年3月,2002年至2004年在西藏山南某部服役,2004年至2007年就读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年在左贡县仁果乡政府工作后,就再也没踏出过西藏这片土地。

「三」

2016年8月29日上午,金色的阳光从怒江对岸的高山斜射过来,照着绿意盎然的军拥村。一行人走过碧枝垂挂的果园,嗅着苹果、葡萄、梨子等送来的诱人果香;走过怒放的大理花和格桑花丛,迷醉在翩跹飞舞的蜂蝶莺语中;走过长长的青石小巷,转经的阿妈慈祥的微笑温暖了心怀;走过翠绿的玉米林,来到了江边一座古老的住宅,村民扎西热祖上的藏家——曾经的马帮头儿安住地,去寻找茶马古道的昨天和今天。

今天的军拥村人口达四百多人,屋舍俨然,好一个美妙的世外桃源。但它并不曾忘记自己当初的模样,不过是茶马古道怒江边的一个滩涂!是山涧清澈的泉流滋养了它,是山外身强体健的马帮人发现了它,是古道上雄壮的马蹄声惊醒了它,是响彻云端的驼铃声牵绊了它!它一头连着山外,一头系着高原,像一个心灵的后花园,馨香着疲惫不堪的马帮人。在这里住下来吧!多少马帮人的心声合成一个音调。

马帮头一声令下,男人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回到这片土地。怒江边的这个滩涂,从此炊烟袅袅。人们开始居住的是石头搭建的简易房,再后来他们就地建设好房子,并取材昂贵的木料。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仿佛天外的来客。

声名赫赫的扎西热祖上马帮头儿的住宅古老而简朴,不似后来人家藏宅的伟岸华丽。庭檐下堆放着许多粗壮的木头,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干着活儿,准备对老房子加固维修。

宅内精美的壁画首先映入眼帘,可是因长时间的风化而变形。“这个房子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修建于清末明初,曾经遭受过破坏,昌都文物局现在投资220多万准备重新整修。墙上的壁画,至今仍是个谜,德、中专家正在研究破谜的方法。这个木质楼梯踩踏过的人有几十万,你们看它都凹陷了。”佘德志一边走一边解说,声音里融入了对古道村落每一块砖每一片石的深深感情。

“我们正着手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争取让外面更多的人走进来,领略这里独特的民风和民俗,体味不一样的藏家风情;同时把本地出产的水果和药材等推销出去,让老百姓致富增收。”佘德志说完这句话,眼里闪烁着明亮的光芒。

来到后院,扎西热抓起一根钢管就打树上的石榴,边打边说:“吃,大家吃。”他告诉我们,孩子读书去了。每年东坝乡政府都会与援藏单位、昌都教育局联系,给村里大学生争取助学资金,解决中心小学校用水困难等问题,去年就给学校筹措资金30多万元。现在村民们重视教育,孩子从小就被送到学校学习,有些人家还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噶松平措是一名大学生,现在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读书,次那家还出了一个博士生呢。因为感谢政府,村里考上国家公务员的就有七十多个,他们陆续回到家乡,服务乡亲。

东坝乡人大主任噶松平措便是回乡工作的大学生之一。其爷爷受雇于扎西热祖上家马帮头儿,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带领马帮人来往于内地、云南和西藏,把虫草等运出去,又把茶叶、丝绸等带回来,他们无疑成为了茶马古道忠实的代言人。噶松次登是平措的父亲,后来成为军拥村的乡长,父辈曲折的历程让他刻骨铭心,而村里孩子们到山外求学的艰辛处境更让他寝食难安。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噶松平措和小伙伴们到昌都上学,每天天没亮就要骑着马出发,还要在路途宿一晚,翌日才能到达学校。

为了把家乡这条蜿蜒曲折的古道变成坦途,他四处筹措资金,又召集了所有居住于此的马帮人后代,数年如一日,肩扛背挑,硬是开辟出一条出山的公路。“那个时候我正在上初中,有一次正在修路的时候,父亲不幸被飞落的山石碾压了大腿,所幸医治及时,没有留下太大的后遗症。父亲的言行影响了我,我为他骄傲和自豪,所以大学毕业后没有丝毫犹豫就回到了家乡,想为乡亲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就像是我的亲人,孩子们上学和老人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遇到困难,我都会尽心尽力去办。乡亲们也非常敬重我,我觉得很幸福。”噶松平措述说这一切,言辞恳切。当天午饭后,他又带领我们走进他家傍依怒江的藏宅。老乡长噶松次登迈着曾经受伤的腿脚,一瘸一拐地迎了出来,把我们让进客厅,捧出酥油茶和糌粑,又拿出当年马帮领队父亲遗留的军刀,端出绣花精美的马鞍,打开储藏室珍藏已久的砖茶,泪花闪烁地讲述着军拥村——茶马古道这颗璀璨明珠的历史和今天。

「四」

8月30日早,天刚蒙蒙亮,作别我们借宿的四郎拥珠家,带上从主人园子里摘下的葡萄、苹果和梨子等水果,一行人就在白玛娜珍姐的带领下朝下一站——八宿县尼巴村进发。因为白玛娜珍的电影剧本《寻找格萨尔王》被文化部选中,央视派出记者小张采访作家创作背景,由重庆电视台的小王协同拍摄,取材地将在尼巴村进行,那里至今留有格萨尔王的传唱者,尼巴村也是白玛娜珍采风生活过几年的地方。

佘德志书记和村里另一个小伙子用摩托车搭乘着我们的行李,缓慢而艰难地骑行在怒江边的悬崖峭壁上;白玛娜珍背着背包走在最前面,闻道、杨沐、孙品、杨柳、蒹葭和我跟在她身后。望着她坚毅的面庞和挺立在晨风中的身影,我不禁为自己早上犹豫不决的畏难情绪汗颜。因为头天晚上我们在四郎拥珠家的露台上彻夜聊天,我有点着凉,早上出发时头昏沉,打起了退堂鼓。还好,闻道老师给我药吃,又鼓励我踏上征程。去尼巴村要走五个小时的羊肠小道,而且我们得尽量赶在太阳升起时多走些路!

头上是苍茫的天,两边是刀削如剑的山峰,中间是奔腾的怒江,脚下是陡峭的悬崖峭壁,身边是相扶相携的采风团成员。天的蓝、山的红、水的黄、人的彩,构成一幅辽阔大气的写意画,立体地呈现在天地间。苍茫的山水间,似乎彼此间的心跳和脉动能触及,似乎世界就剩下我们几个在跋涉,朝向不可知的梦。

两个小时后,太阳出来了,明亮的天空和黄色的怒江交相辉映,伴奏出雄壮的行进曲。汗水顺着我们的脸颊流淌下来,孙品几次跌倒,但是她都毅然站立起来;杨沐的高原反应越发强烈,几乎眩晕,闻道老师便一直搀扶着她跟在队伍后面;杨柳活泼爽朗,就一直说笑逗大家解闷;蒹葭不停地为大家照相,小王和小张也用摄像机记录下我们难忘的身影。那时那刻,我们仿佛一家人,与天地和山水肌肤相亲,传递着人间的欢笑和喜悦。

四个小时后,终于来到尼巴村的中转站——怒江上游索桥。这里也有一个村落,青翠的玉米林晶亮了我们的视野,在村委会,来自四川和拉萨的驻村干部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原来他们是从八宿县那边走盘山公路过来的。每年,都有来此扶贫的干部因车祸坠入怒江,成为大山永久的守望者。听闻他们的真情和悲壮故事,泪水刹那间溢满了眼眶,所以当尼巴村八个小伙子骑着摩托车来到村委会时,我们就风尘仆仆地赶往目的地——尼巴村!

「五」

我们一直沿着怒江河谷地段的公路奔赴,正午炽热的阳光映照着摩托车队,也炙烤着绵延不尽的山脉。车轮卷扬的飞沙尘土蒙蔽了脸庞,但心却跟随滚滚的车轮在激情飞越。我紧紧抱着骑手涡珠的腰,不敢侧脸望一望足下的万丈悬崖。但是尼巴村的小伙子们却勇敢极了,他们以高原人的彪悍和胆识魄力,挑战着极度险恶的生存环境,练就了娴熟的摩托车技,多少给了我们一点宽慰。

两个小时后,摩托车队脱离怒江崖畔,拐进一条凹凸不平的山间小道。足下溪流淙淙,河岸杨柳依依;坡谷绿色植被渐次增多,视野前方山峰绵延,尼巴村到了!

“尼巴”藏语意即“美丽”。传说尼巴村古时风光旖旎,美景迷人。藏族的先民们居住在这里,尽享天地山水之美,过着世外桃源般的原始农耕生活,自足自给,其乐融融。不幸的是一次特大山洪暴发,泥石流淹没了整个村寨,人畜伤亡,家园不再,先民们流离失所。但是执着的尼巴村人待天灾过去,又重返家园,百废待兴,不屈不挠,建设家乡,取村名“尼巴”,由此延续千百年。“我们固守这里,人要有追求,不要贪图现实的诱惑。铭记灾难,铭记死亡。”村长扎西顿珠告诉我们。

美丽的白玛娜珍是和尼巴村一起相牵连的。当年过七旬的次群培老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时,她跳下摩托车,抱着老人不禁失声痛哭。在这里,她整整生活了三年。尼巴村的一草一木,一笑一语,早已经融进了她的血脉和魂魄。在这里,她尽自己的全力,修建了一栋藏宅,挂牌“尼巴村民委员会”,成为村落聚居的地方,成为尼巴村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尼巴村依然美丽。最先耀射的是村民们的心灵,虽然他们的衣着还是那么朴实,住所还是那么简陋。他们舍不得喝的酥油茶、刚摘下的南瓜白菜、珍藏了很久的青稞酒等,都给我们送来了。几个小伙子连夜骑行摩托车七八个小时到八宿县城,给我们买回几斤昂贵的牛肉。如果可以,他们会捧出自己的心。我想。

是夜,我们在阁楼的地板上铺上报纸,放下睡垫,一个简易的床铺就做好了。没有电灯,也没有电视和电话信号,睁着眼睛想心事,听老鼠在角落里吱吱地叫着,看窗外山峦的浮影,赏天幕上眨着眼的星星,嗅若有若无的山野芳香……回到本真的自然和心灵状态,无言!

「六」

8月31日晚,这是拉萨昌都市八宿县尼巴村一个独特的秋夜。

身着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尼巴村23户人家118人倾巢而出,齐聚村委办公楼前,恭迎远方客人——驻村干部白玛娜珍带领的全国八名采风作家。

月华似银,晶莹着两相对峙的高山;山峰如削,流泻出溪谷的泉流淙淙,密林的暗香幽幽;四围如聚,藏寨星罗棋布;灯火如豆闪烁,映照着一张张绯红的笑脸。

格萨尔王的传唱者诉说着高原的历史和今天,村长扎西顿珠一声高亢的拉歌后,欢快的锅庄跳起来。刹那间,歌声飞扬,舞姿翩跹。他们是大山的歌者和舞者,酥油茶的清香飘逸在山里山外。

22岁的丁增玉珍穿着牛仔服,梳着马尾辫,看跳舞的小伙入神。“你想在山里安家吗?”我问。“不想。”她斩钉截铁地答。“妈妈也这样生活,她愿意吗?”我又问。“她不愿意,可是她一直喊我回来嫁人,我羡慕你们的生活!”高中毕业后在昌都市一家餐馆打工的她,靠微薄的薪酬养活家里的弟妹。年轻一代的婚姻,已经对这种民俗有了矛盾和冲突,但是藏家很宽容,在外就读的藏家男孩娶妻生子,家族不会过问,古老的婚俗正慢慢改变。

白玛娜珍曾在此搭建了浴室、蔬菜大棚等,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藏寨。晚会渐进高潮,夜风吹来荞麦的芳香,也送来马儿的响铃声……

「七」

蓝天、白云;山脉、河流;碧野、牛羊;青稞、牧民;唐卡、藏寨……

神秘藏地,云端之上,心之所恋。

恋一条奔腾的江。谁说七尺男儿无柔情?“你看看我拍的怒江!”想起佘德志书记骑摩托车送我们到江边时,他从手机翻出的一张照片,那是一条碧绿如翡翠的江河。“这是我在春天拍摄的,它像我家乡一样美,看到它就像看到我的家乡。这里也是我的家了,我再也不能离开它!”

这句话,就像怒江上空升起的太阳,温暖着远山深处的人们的心灵。而江南江北的人们,就这样把自己的一腔柔情,如水般倾洒到了高原的山水里。那个八月,伫望着奔腾的怒江,我不禁感怀:茶马古道上,驼铃声声已经远去,战火的硝烟也成为昨天的历史。潺潺的溪水,炊烟袅袅的碧野,欢乐的锅庄舞和清香的酥油茶,正在抒写着西藏新时代的华章和乐谱。

恋一个圣洁的高原。还是那条路,以及那一座座连绵不绝的山,那条清清的玉曲河……耳畔反复传唱一首熟悉的旋律:太阳和月亮,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妈妈叫中国!

·春到阆中

「水韵」

春水长。风从远方吹来,激灵了阆中的身体。那里的山、水、古镇和城,以及萦绕在其间的故事和情节,本就是它有血有肉的肌体,还有灵魂。最先颤动的是水,一如阆中的血管和脉搏。嘉陵江拥着它的心脏,其支流构溪河亲吻着它的肌肤和发丝。首先是水,水滋养了这片传说中人祖母亲华胥居住的地方(当初华胥在阆中南池边孕育生下伏羲,文字记载见于《路史》:“太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后伏羲降生之地名阆中凫慈乡。)让它永远像春天的女儿,微笑并灿烂着。

源于武皇故里广元的构溪河,从苍溪一路奔流而下。一湾碧水微澜。陈家滩上,是垂绿的柳丝,是渔人的拦网,是摇动的桨橹,是跃起的小鱼,是惊飞的水鸟,是青黛的山影……泛起了国家湿地公园构溪河的春潮。当年杜甫也不禁情动于此:“天晴风卷幔,草碧水连池。有径金沙软,无人碧草芳。”

烟波弥漫,帆船点点,河如练绸,水乳交融。树,水墨般点画着古镇;古镇,宛若伊人,凝眸颔首,在水一方;木楼,隐一片竹林后,藏一丛芭蕉间,被一畦菜地赋予生机,被一条小径缠绕四围……好一幅丹青水墨画,无限风情地抛过来,直逼每个人心底。

古码头静默无言。它卧于大榕树下,仔细打量着男人们垂钓,村妇们捣衣,孩子们嬉水,野草们疯长。倒是中国的鹭鸟天堂——三岔河3万多只白鹭与苍鹭翩然的清影和激情的欢叫,谱写成舞曲,惊醒了春天的河流。霎时,叶在摇曳,花在开放,彼此竞艳生姿,生怕辜负这一湾水的柔情。

一路下来,龙泉、千佛等六个百年古镇沧桑依然,但场上的人和故事却不再是那年那月的事儿。在崇山观村的水观音渡口,摆渡三十余年的花甲老人侯全生常常凝望这片水域,河上修了桥,孩子们也都在城里安家立业,可他和老伴仍旧镇守着青砖瓦房的家园,以及这条河流的过去和记忆。好在江与河的衔接处——南津关古镇,一台世界首创的大型移动实景剧《阆苑仙境》正在上演。置身古街,门楣边、廊檐下、屋顶上、嘉陵江中,绮丽的灯光变幻莫测,着古装的少男少女或劳作、或舞曲、或诵读……春节文化、蚕桑文化、三国文化、风水建筑文化……就在一步一换中,时间和空间跨越,演者与观者交融;阆中的思想和灵魂,丰满生动地呈现我面前。

「山魂」

阆中四面山形如高门,因名阆山,素有“嘉陵第一江山”之誉。那山为锦屏,山如其名,似一带屏风驻守千年,也像这片土地上战死疆场的勇士们,挡住了风雨,倾尽了物华,今汉桓侯祠张飞的无首尸身墓,不就是猛将镇守古城三年的见证和传奇吗?春至,锦屏山花开,红的海棠,白的玉兰,紫的木槿……山与水、花与树,相映成趣,宛如画廊,难怪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三百里《嘉陵江山图》,即以锦屏山为轴心。除此外,东山园林、滕王阁等阆苑名胜环列锦屏。历代的文人墨客莫不感怀于此,杜甫言“阆州城南天下稀,阆中盛事可肠断”;苏轼誉“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

从海棠溪拾级而上,但见“嘉陵第一江山”巨碑屹立于“阆风之苑”亭阁。过碑林,进杜少陵祠堂、放翁祠、纯阳洞、飞仙阁……少陵握笔凝神,放翁目光如炬,吕洞宾飘逸洒脱……于飞仙阁伫望,崖下藏飞仙洞,山环水绕着古城,奇异的想象不禁像江河、像云霞、像骏马……踏烟而来,顿感祥云在天地间袅娜升腾,八仙们正谈笑生风,不由得眼神迷离。

我仰望着灿烂的文化星空,在历史和现代中交融。

从八仙洞下,步幽径,过荷花池,至观星楼。此为纪念西汉阆中人天文学家落下闳所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这铿锵有力的音律,响彻云霄。面前这位神清气定的老人,虬髯铜须,目光如炬,穿越历史的长河,从西汉飘然走来。不错,二十四节气的发明人,就是汉武帝时期的阆中人落下闳。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6757号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阆中四季分明。根据观测天象需要,落下闳研制出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台天文仪器——浑天仪。并以竖竿观日,以竿影长短确定出“夏至”“冬至”,又根据一年中昼夜的长短变化确定出“春分”“秋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个节气。汉武帝为之定名为《太初历》(沿用至今的中国农历),并改元“太初”,在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该历于公元前104年实施,确定以一年的孟春为岁首春节。

《太初历》问世,福泽后人,中国人民据此春播秋收,其乐融融,而落下闳却辞官归隐故里,被乡亲们誉为“春节老人”。至今,每年岁首,阆中人焚香设酒祭拜的第一个人就是他;且在他当年观测天象的地方修建“观星楼”和铸造青铜塑像以作纪念。春回大地,万物始生,嘉陵江潮起……凭依观星楼,凝眸注视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智者,那瘦削的身形、清癯的面容、深邃的目光,依然感动着阆中,感动着中国……

「城丰」

一场春雨后,踩着漆黑铮亮的木质楼梯,登临古城原点的中天楼,我仿佛感受到古城强有力的呼吸和脉搏,这源于它2300年的建城史。战国时期的巴国别都,公元前314年置的阆中县,历代王朝于此设的郡、州、府、道、治所……透过精雕细琢的户牗,极目远眺,江水浩淼,碧波暗涌;舟楫渔歌,青山对峙,真道是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好一个阆苑仙境!

俯瞰,古城黎青色,紧偎一片灰白色高楼,像一个天然太极图,占尽天时与地利之和!它又骄傲地以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的恢宏气势,把棋盘式的古城格局,“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南北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呈现于面前。看那古城的檐顶一字排开去,像鲫鱼脊般有力而雄壮地叠加,我不禁随着它的脉动而颤动。

下中天楼,穿门廊,踏过青石板街道、绿青苔街沿,走过贡院,领略巴渝舞和巴象鼓的风情,品味“阆中三绝”:张飞牛肉、保宁蒸馍和阆中醋的美味,摸一摸延续千年的人工缫蚕丝……我是打开了一本泛黄的诗集吗?应和着《阆中之恋》的歌词:天地合欢的神奇,天人合一的美丽;告诉你这千年古城不老的秘密,青龙白虎相伴左右,朱雀玄武福佑前后,嘉陵梦绕渔火晚舟,一壶老酒涛声依旧,好汉张飞在等候!

“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渝川灵性巴阆风。”古城的内蕴和情感,是通过风格迥异的一个个院落来抒发的。最先报春的是中天楼下的张家小院,一株火红的海棠树从天井中央探出头,呼唤着钟情于它的人。汉桓侯祠边,胡家小院曲廊翠竹又开始抽芽,院子里铡刀起起落落中,又一副良草药备好,此乃医药世家,有“妙手回春”之锦挂于堂前。才过贡院,杜家大院迎亲唢呐吹响,一场川北民俗的盛宴开始,道琴声声入耳,被绣球抛中的新郎羞赧上台,至今,大院已经入赘了世界各地的几百名“女婿”。你方唱罢我登台,江边王家大院皮影和剪纸开始舞动,而于此拍摄的《桐籽花开》等影视剧,让院落独具特色的窗花、廊檐、回廊等名闻天下,阆中的风土人情、物事风貌也为更多人知晓……

又是一年桐花开。春风、春雨,古城无处不飞花。这山、这水、这城,早已幻化成阆苑仙葩,飞入寻常百姓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