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婺文化进校园凝炼学生涵养
一、婺文化浸润小学生心灵的教学思考
(一)婺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传统文化回归,从“冷”到“热”彰显文化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号召。如何积极贯彻落实时代命题,在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地域文化的同时,把婺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融入小学生学习生活中,为小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指引和文化滋养,推进“文化金华”建设?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三句话”:第一是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各个学段,是固本工程;第二是要融汇于教材体系中,是铸魂工程;第三是要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语文素养形成的途径之一,借以提高小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自觉,形成对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语文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课题旨在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也成为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将人类的婺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将热爱祖国的感情充盈胸中,形成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婺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对讲好金华故事至关重要。
第一,小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文化引领。
学习传统文化课程,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绝不是某一科教师或者某一部分教师的任务,而是全体教师的责任。这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语文、历史、哲学等学科的学问,更是整体之学、身心之学、素质之学。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教师的责任。根据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金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婺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信念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道德意识更是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只是初见苗头,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本课题对宣传、推广婺文化精神文明,发掘、保护婺文化的精神内涵,锚定、丰富婺文化内容形式等具有应用价值。同时,在创新校园文化、开拓语文教学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第二,婺文化进校园是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主旋律。
在内容选择上,应当以中华经典为根脉,从经典入手,阅读原典、感悟经典。中华经典汇聚中国人安身立命之道,是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宝典,是建立教师合乎道义的教育观与人生观的重要基础。教师阅读原典,学习传统文化,直接与圣贤对话、与圣贤同行,通过学习感悟经典中的道理和智慧,从经典中汲取生命的滋养,可以提升事业格局,培养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婺文化,是金华人民感受最深的文化,是身处该地域中的人们引以为豪的精神家园。就语文课堂而言,传统的学生阅读无个性化、少创意,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婺文化进校园则拓宽了阅读面。语文教学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赶上时代步伐,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探讨语文教学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金华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金华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yì)、遨游,使婺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现状
英国著名的道德学家斯迈尔斯说: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就可以认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近年来,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诱惑,社会固有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受到挑战,出现了“远离崇高”和“信仰缺失”的现象。人失去了信仰,也就失去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经济怎么繁荣,如果放弃了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大家就会心浮气躁不思进取,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心高气盛欲壑难填,社会不能和谐稳定,发展又如何协调持续?今天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是潮流所向。国家和民族的崛起与复兴,核心是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的复兴,我们要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好自己的“主心骨”,挺起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金华 ,有“万年上山,山下九千”之说,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金华,处于吴、越、楚文化之间,将儒雅婉约的吴文化、激越慷慨的越文化、浪漫柔媚的楚文化精华吸收糅合,千百年来耕读立身,文化传世,将婺文化愈演愈丰富,愈炼愈精致,文化氛围日愈浓郁,文化基础愈为厚实,而且这种文化的传统和优势,一直延续影响至今。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传统文化遭受一定的破坏,社会存在太多的不良风气,严重影响小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形成,但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古婺大地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
第一,地域文化研究推动了婺文化弘扬传播的热潮。
传统文化“热”起来还要“传”下去,“复兴”不是简单“复古”,如何贯穿教育、融入生活?为传统文化“热”落地出实招。金华素有“小邹鲁”之称,是特别重视教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婺文化”,如今“婺文化”已是金华文化的代名词。婺文化有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那些中国文化星空中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名人,那座阅尽历史沧桑的千年古城,那一个个千年古镇、古村,那一条条古道、古街、古弄,一处处古商铺、古码头,还有那古建筑上的一片片青砖白瓦、台阶上厚厚的青苔,无不见证着金华厚重的历史和曾经的荣光,这些地域文化的研究推动了婺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第二,新媒体使传统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
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洗礼,能够流传下来的大多是符合大众口味的优秀文化。这些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着不同的群体。如今的校园,小学生已是机不离手,因此借助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势在必行。我们应将传统文化的元素应用于新媒体设计中,通过微博、微信、QQ等传播婺文化热点话题,在虚拟现实与交互技术方面重塑传统文化,从而使小学生间接了解传统文化。小学生成才,更要精神上成长。然而,当下的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考试,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导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尽如人意。诸如对婺文化的知识知之甚少、对婺文化的主观认同缺失、对婺文化的传承信心不足、对开展的婺文化教育认同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理念的现实困境、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影响、学生了解和接纳婺文化的途径受到信息时代的冲击。
第三,弘扬民族文化写入语文课程中。
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实现语文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提供引导。《语文课程标准》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语文教师更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储备,培养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阅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婺文化进校园的研究探索
婺文化资源丰富,是在浙江中西部金衢盆地这一特定的地域中,经过2000多年孕育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模式,婺州窑、婺剧、东阳木雕、金华火腿、板凳龙等是婺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今天金华文化发展的根基和源头,是建设文化大市的重要宝贵资源。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人文性。对于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本身不能脱离文化素养教育而存在。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此时如果能接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教育,可以为成长成才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所以我们把婺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中帮助小学生解决“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本课题充分利用校园课堂平台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利用传统文化积极推动语文学科的发展。
第一,读懂婺文化,挖掘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增加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
小学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应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以婺文化资源丰富学生培养的内涵,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传统美德;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民族文化信息、良好的学习素养。以婺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文化意趣。
第二,弄通婺文化,创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研习平台,提升文化底蕴,增强文化素养。
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继承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做到继承、革新、实践和发展。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社会交际,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包括空间情景、导语情景、音乐情景、影像情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语文课堂教学培育文化素养,拓展学生的视野,塑造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阅读内容体系化,精心设计学生预习的作业。语文作品赏析升华文化素养,朗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诵读名家名著,增加文学积累。语文写作创意,提升文化素养,撰写读书笔记,提高写作水平;开拓社会视野,激发创作热情。
第三,做实婺文化,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履行文化传承职责,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践行文化育人理念,探究文化传承的实现路径,培养创新精神文化,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增强历史责任意识。营造全社会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熏陶、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观的形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开展考察活动,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以“导引——诵读——探究——拓展”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接受人文熏陶。
导引:小学生的眼光与成人是不同的,经典的阅读需要成人陪伴与指导。我们应该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对阅读的过程进行引导。针对小学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入教科书,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诵读: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们承载的文化价值总体体现了真善美的标准,通读与精读相结合,美读与品读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时空,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探究:加强研究和阐释,按照创新性发展原则,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善恶美丑;等等。
拓展:拓展校园文化,诸如传统戏曲、国画、书法、中医药、传统体育、武术、太极都可以进校园。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作品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等。
总之,通过让小学生的生活充满更多优秀传统婺文化的因素,来形成一种具有文化涵养的生活方式,促进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借着文化自觉的东风,让婺文化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既能与异文化和谐交流、共同发展,又能保持住自己的独特性与民族性,让中国文化从自觉走向自信,从自信走向自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素养培养摭(zhí)谈
语文有很强的人文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语文课程强化的核心素养之一,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及其基本能力,可以培养小学生文化理解与自觉、道德情感内涵修炼,形成对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文化素养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学习资源扩充。
(一)语文课堂教学,培育文化素养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包括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小学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打开小学生思想的一把金钥匙,是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天然乳汁。
1.拓展学生的视野,塑造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语文积淀的厚实程度,决定学生的文化素养高低,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文学作品中的理想与信念、黑白与美丑、责任与担当等,深深影响着幼小的心灵。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通过阅读理解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各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对人类地理、历史世界的新鲜感,由此激发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探索精神,丰富小学生的人文思想。
2.阅读内容体系化,精心设计学生预习的作业
小学阶段中,分年龄阶段进行系统化阅读教学,例如,通过讲座、参观、诵读、演讲、辩论会……开展文化主题活动,营造书香氛围。针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背景、角色立场、事件分析等给予指导,培育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涵养学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通过情景、情境、情感的体验阅读教学,激发学习能量,消除心灵世界的尘埃,在仰望中充分地展开自身的创造性。大家坐在一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中思考、阅读中分析、阅读中“头脑风暴”,激活学生的学习细胞,提升阅读能力。将诸如人文轶事、传奇神话、寓言典故、历史事件、散文诗歌等,区分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对深度不同的文学作品科学合理地融合到阅读教学内容中,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中到外,逐步延伸渐进展开。例如描写明月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意思是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意思是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意思是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等等。在教学中有意识让学生收集了解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学生们在阅读中不断拓宽知识面,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家国情怀。
(二)语文作品赏析,升华文化素养
文化是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语文课教学,是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缩影,是小学生文化素养升华的主平台。
1.品读优秀文化作品,培养语文理解能力
优秀文化作品是大文豪呕心沥血而总结出的精华,是对人生的品读,有历史的痕迹,也有人世的沧桑,有生命的真谛,更有中华的骄傲。优秀文化作品能把小学生引领到一个崇高的境界,让他们在阅读中修身养性,领悟生命的真谛。诸如《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菜根谭》……这些都是文化精髓,滋润着小学生的心田。优秀文化作品就像一杯茶,幽香淡雅,茶是要品尝的,优秀文化作品也是要品读的,读懂了自然获益匪浅。引导学生学会用品鉴的心态阅读每篇文章,譬如在《伯牙绝弦》阅读教学时,以《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使得学生们迅速入情入境,诵读的味道自然更有一番滋味,反复诵读中自然心领神会。
2.吟诵名家名著名篇,增加语文文学积累
文学作品的诗歌诗词、小说散文等成为小学生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小学生要常读常背,培养吟诵的阅读习惯。读书使小学生提升内涵学养,每天诵读经典文学5分钟,做到写笔记、写摘抄、写赏文,阅读量在逐渐攀升,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积累中成长成才。语文阅读积累包括课本知识、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等方面,语文课本选自古今中外名家作品,经典而新颖,有高度也有深度,善于用课本知识的“点”去带动课外语文的“面”,从而衔接好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线”。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有限资源,如名家名著名篇,教师要定期指导积累资料的运用,丰富小学生的头脑,为阅读与写作打好知识基础。小学生更需要参加社会实践,所谓生活经历就是财富,要让小学生参与观察、关注体验,引导小学生好奇探索,培养兴趣,积累知识。
(三)语文写作创意,提升文化素养
1.撰写读书笔记,提高写作水平
从小学低年级段就注重语文教学的积累与培养,比如,小学一年级要求学生写一句话的“微博”语,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到二年级时写一段话的“日记”语,把所见所闻用小学生的视角描述出来;到了小学三年级,开始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新媒体、报纸等文学创作平台展示,激发学生写作阅读的求知欲;到了高年级段,鼓励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在不同阶段融合各种有益提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内容,读中学、学中写、写中升华,这样循序渐进,轻松学好了语文,文化素养也在不经意间得到养成。
2.开拓社会视野,激发创作热情
引导学生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不能仅囿(yòu)于有限的几本教科书,从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学教科书。例如,2018年3月,激烈、精彩、趣味的中国诗词大会十场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选手用才学和情怀,燃起了我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情,其中就有很多小学生参赛。古诗词的力量与温暖,可以不断唤醒内心的宁静和美好。的确,小选手们对古诗词倒背如流,精彩的表现让观众印象深刻、鼓掌称赞!他们都是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学霸。平时,学生要多关注社会热点,感悟身边生活。在周末放假时多看看民生新闻,多看看自媒体、报纸杂志上的信息,引导学生开始学会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有助于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微信群和华夏文艺、浙江校园文艺等新媒体客户端进行交流展示,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创作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写作水平。
三、小学生起步作文的写作与阅读教学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写作文的起步阶段,写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深层次的应用,如何让孩子喜欢作文,这是现阶段三年级语文教师面临的较为重要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设立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是现阶段语文老师要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问题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的指导。
(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学生刚跨入写作的门槛,对于词汇量有一定的掌握,但是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不足,对词汇的理解也不够准确。因此,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把写作文当成了学习的负担,感觉作文无法驾驭,究其原因如下。
1.学生的思维模式形成定式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写作,个别老师在训练学生写作时,总喜欢让学生模仿,这样尽管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写出内容,但是却磨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这种定式乱套的写作模式,会让部分写作积极的学生丧失写作的热情。
2.写作素材的积累不及时
三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想提高,必须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如看课外书时及时积累好的词语、句子、段落,并熟记掌握,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轻松地驾驭头脑中留存的素材。三年级的学生由于阅读量和生活经验都很少,在平时的学习中老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应让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把平时看见的好文、好句都抄下来,并定期进行检查,但是这样也会出现一个问题,学生平时没有认真地积累,只是在老师要检查的时候,随便找一些比较好的素材抄下来,应付老师的检查。我们知道,语言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时时刻刻的,所以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语言积累的好习惯。
(二)针对三年级起步作文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三年级的写作课程教学中,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所讲所说的用文字写出来。
第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课内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勇敢去说,然后将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下来。
提问式。如指导学生练习写作《春天》,我提问:“天气慢慢开始暖和了,你发现周围的植物有哪些变化呢?”问题一出,学生立即兴趣盎然地思考开了,踊跃地回答自己所看到的植物的变化。
实物式。如描写一种小动物,我带来一条可爱的小金鱼让孩子们观赏,小鱼在水缸里游来游去,快乐极了,学生们被这个可爱的小精灵所吸引。
体验式。在写关于买书或借书的经历时,让学生周末亲身去实践,把自己的经历、想法记录下来,用于习作。学生亲身经历的整个过程历历在目,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第二,营造学生写作的氛围。
语言培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用自己的语言,记下自己生活中闪光的东西,并把这类佳作积累起来编成《优秀习作集》。这样,既表彰了佳作,又交流了写作成果。
厚积薄发。向学生介绍课外阅读文章,特别是精选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文章及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等。
佳作欣赏。向学生及时介绍好文章,并分析它的特点,长文章可以选其佳段,加以品评,使学生从范文中受到如何立意与构思、如何布局谋篇及遣词造句的启示,然后加以模仿。学生从范文中得到教益,再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进行仿写,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一位学生仿照《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句子,描述吃西瓜时写道:“一刀下去,青皮、红瓤、黑籽的大西瓜一分两半。我啃了一口,只觉得又凉、又甜、又脆。”习作中写出了三种颜色、三种味道,明显受到范文的启发。
2.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
第一,课外知识的积累。
多看课外书籍。知识的积累是进行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手中的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中词语丰富,我们应该多看书,当看到自己喜欢的词、生动的词不妨多看几遍,多在脑中停留些时间,并自己试着琢磨一下,如何用于自己的文章。
摘抄要勤勉。摘抄也是扩大积累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要注意把平时看到的好词摘录下来,随时进行适当的归类。在造句、写作文的时候,经常翻阅,适时运用,这对我们掌握词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很有帮助。
第二,平时生活中的积累。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每天都跟周围的人、事、物接触,每天都接收到众多的语言信息,尤其是老百姓的口头语言,都是语言中的精华,是我们平常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如俗语、歇后语、谚语。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视广告、餐厅标语等去吸取优秀的语言,这也是积累语言的好机会。如许多优秀的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做得更好!”等,都是我们用于积累的材料。
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第一,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学生有兴趣观察,同时也明确观察目的,但因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观察往往不可能得到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所以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感受”的事情,才是“教之以渔”。只有当学生亲自参加与了,才能有真情实感,才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第二,观察要有明确的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观察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习。例如写《春天》的习作时,要求学生在观察大自然景物时,能找出春天与冬天的不同之处,找一找春天的景物有什么变化,春天给人们带来了什么,通过观察感受到春天的色彩。因此,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提出不同的观察目标,学生就能更好地去观察,而且是有目的地去观察。
第三,观察要有正确的方法。
观察时要注意一定的顺序。一般先整体后局部,也可以按先局部后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一只小燕子,从整体上看,它有一身乌黑光滑发亮的羽毛;从局部看,它有俊美的翅膀和剪刀式的尾巴,还有一张浅黄色的阔嘴巴等。这样各部分合起来,学生的头脑里就自然形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象。
第四,观察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
世上的万事万物千姿百态,观察时要注意发现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如猫的眼睛是绿的,绿得发亮;同一只猫的眼睛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情况下,又不相同:夜晚捕鼠时,它睁得又圆又大,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它却眯成一条缝。又如兔子的眼睛是红的,像两颗红宝石;鸡的眼睛是黑的,天一黑就看不见东西;等等。这样,学生在观察时通过比较分析,不仅了解到事物的主要特点和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获得感性的认识,而且还帮助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掌握对事物的描写方法。通过对动物的描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对周围人和事进行描写,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为写作积累素材。
总之,三年级是学生开始写作的关键阶段,三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遣词造句的基本能力,因此,作为三年级的语文教师,要了解三年级学生在写作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难题。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语言积累能力,引导学生会写作文、想写作文和敢写作文,让学生在片段写作的基础上提升作文写作的水平。
注:此文获金华市第十八届(2019)课程改革征文大赛(小学组)一等奖。
四、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学生素养提升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元素,学生素养是在学习实践中积累和建构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学生品格、身体状况、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素养的提升主要通过班级中师生的互动得以落实。在学生素养成为教育界育人实践及研究领域重大课题的今天,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科课堂管理、班务管理等给班主任工作带来考验。
(一)班级治理让学生成为“管家”
一直以来,小学班级管理沿袭经验主义,主体是班主任,客体是学生。班主任成为班级大家庭的“保姆”,统揽班级所有事务,而家长宠着的宝贝学生理所当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甚至有的学生家长代替学生完成班级的诸如值日、志愿者活动等事务工作,学生失去自我管理的实践机会。事实上,班级管理是学生成长锻炼、提升素养的有效平台,也是学生“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班级管理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转变管理观念势在必行。应该让班级管理成为班级治理,让学生成为班级治理的“大管家”,而班主任是这个大家庭的“管理顾问”。
1.班级治理中显现学生主体地位
当下,学生个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应把班级的管理上升为班级治理,把班级交给学生。以学生为管理主体,班主任与学科教师作为班级治理的“参谋顾问”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在班级治理的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计划组织、沟通协调的能力,做中学,学中做。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任何群体都有“劳心者”和“劳力者”,班干部就是“劳心者”,班级内的学生就是“劳力者”。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思考意境,班干部的管理理念,也就容易被“劳力者”所拥护,不见得班主任管理班级就好而学生管理班级就不好。而且,学生担任“劳心者”实行轮流坐庄“执政”,学生之间会感受到不同管理者的理念,使学生在自管自治中受到思想的启发,得到事务管理的考验。
2.学生文化阵地中凸显素质教育
学生有其个体的差异,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班级主题活动中,除设置带共性的内容以外,还要结合班级实际进行个性化创意,把每一个学生都融合到班级大集体中。在班干部使用上,做到人尽其才,每一个学生都有担任职务的潜质,要真正把能做事情、会做事情、肯做事情的学生,按照个性特长给予编排岗位。班级文化是打造育人平台的有益举措,体现规范与个性的共存。比如,大胆创新设计“文化墙”,统一标识、统一色调、统一风格,设置反映班风班貌的栏目板块,展示学生方方面面的成绩、特长、荣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乘风破浪的勇气。在主题班会上,做到人人自觉自愿参与,把活动交给学生策划,学科老师、学生家长积极参与,活动主题兼顾每一个学生,人人得到受关注重视的机会,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需求,促进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发展。
(二)教学管理让学生成为“主角”
学习是学生的中心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班级是实现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所。在知识经济信息一体化的今天,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快捷而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学科老师的角色、课本教材的创新以及学生素养的提升等要在学生身上落脚,教学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1.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生素养培育
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班主任工作无法离开教学而空谈育人。因此,班主任应与各学科教师扭成一股劲,共同发力,协调沟通,重视班级个体不同的因素,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以这个为出发点。教材文本要与教学设计相一致,营造学生思考、探索的生态情境,提升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的能力。教学中,将学生的行为品德、学习能力、情感健康等要素有机整合到学科课程内容里,使学生的素养提升得到有效落实。要利用课堂教学阵地,传播正能量的情怀和荣辱观,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优秀品质。
2.学科差异中适时引导化解心思
班主任是学生的导师、引领人,要善于以正能量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传递情怀,去影响学生的成长,去容纳每一个有差异、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新时代的小学生好胜心强但不甘落后、自尊心强但自信心弱、求知欲强但学习能力弱、兴趣爱好广泛但缺乏接受能力,学生特长不一、成绩差异大,由此很需要班主任的适时鼓励帮助。班主任要有洞察学生一言一行的能力,从小培养他们坚强的心理素质,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批评,比如对那些考试发挥不好的学生,善于用语言开导、鼓励、教育,尊重学生,用智慧浇灌稚嫩的幼苗。给予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渐改正其不良的习惯,使其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翁。
(三)生活实践让学生成为“先锋”
1.实践活动中创设学习机会
实践活动,是学生行为锻炼的有效机制,学生素养可在经历中得到涵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需要文化素养、需要文化积淀、需要实践平台。基于“班情”“生情”确定活动方案,找准育人落脚点,利用优秀地方文化、厂矿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开展各类研学活动,让学生“全程全员”参与“自导自演”,历练品格,磨炼意志力,凝练感悟力。例如,在教室里设置“班级书柜”,摆放便于学生随时查阅的各种参考工具书,充实、更新班级存书。并且,与家长及时沟通,争取家长密切配合,统筹协调各科书面作业,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阅读时间。
2.平时养成中夯实学习习惯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小学生的记忆力好,学习成绩相对会保持优势,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学习成绩保持的关键。比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自觉记笔记,学会整理知识要点,课后能主动复习,都是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这种学习能力的显现,也会使学习成绩保持优势。当然,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平时激发学习潜质、固化时间格式、掌控层次节点,比如在记忆、表达、读写等方面予以开发练习。提醒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化,没有纯粹的学,也没有单纯的玩,要玩与学结合、学与乐结合、玩与乐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小学阶段是学生基础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往往片面关注学生成绩而忽视其学习习惯的培养。事实上,有了良好的习惯,学习成绩才能始终均衡。
注:此文公开发表在2018年第27期《当代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