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
这首诗是朱熹于夏日出游途中忽遇阵雨,有感而作。全诗分四个层次:“云起欲为雨”四句,写中途遇雨景象;“空际旱尘灭”四句,写至庵后观雨的情景;“况此高人居”四句,写雨中在庵中所见;末四句则道雨后心情。前面八句,节奏甚快,形象鲜明,诗中抓住急雨前后景物变化的一些特征(如“云起”、“晦明”、“岭断”、“林鸣”、“尘灭”、“凉思”、“滴沥”、“流泉”),用“欲”、“才”、“已”、“忽”等强调时间变化的字眼,将它们串连起来,使诗中的形象处于一种快速流动的过程之中。故此诗前半部分的描写,也如一场急雨,富于变化。后面八句,诗境淡远,词句清丽,既切合雨后景色,也与人一洗烦溽后的心情吻合。
云起欲为雨,中川分晦明。才惊横岭断,已觉疏林鸣。空际旱尘灭,虚堂凉思生。颓檐滴沥余,忽作流泉倾。况此高人居,地偏园景清。芳馨杂悄茜,俯仰同鲜荣。我来偶兹适,中怀淡无营。归路绿泱漭,因之想岩耕。
【翻译】
乌云在眼前出现,
一场急雨即将来临。
那不平静的河面,
出现了或明或暗的光景。
我刚为乌云遮山惊奇,
就已听到林间的雨声。
那倏忽而来的大雨,
洗尽了空中的炎氛。
悠闲地坐在庵堂之上,
清凉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檐上滴了一阵的雨水,
忽然如同山泉一般倒倾。
何况高人居住的地方,
僻静的小园是那么清新。
香花夹杂着幽草,
在风中起伏相亲。
经过雨水的滋润,
更加显得鲜艳茂盛。
我碰巧来到这里,
万念俱消,意闲心澄。
雨霁天清,踏上归程,
四顾都是无边的绿荫。
面对着如此佳景,
令人更怀想躬耕山林。
- “中川”句:写云遮之处,水面便暗;无云之处,水面还明。正是“云起”景象。
- 兹适:即适兹,到此。
- 泱漭:广大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