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瞳人语》:存神养生术
瞳仁里的小人
长安书生方栋,为人风流好色,不守礼节。在街上碰到个美女,就拔不动腿了,这伙计还常常尾随人家一段行程。临近清明节这一天,方栋在街上看到一辆小车,旁边有个骑马的漂亮丫鬟在服侍,车子里坐着一位妆容艳丽、姿色绝美的二八佳人。为睹美色,方栋尾随着车子走了很长一段路,车里人发现了很不高兴,丫鬟冲着方栋叱责:“这是芙蓉城七郎的媳妇回娘家,又不是乡下妹子,你瞅啥?”说完就抓起一把路上的车辙土,朝着方栋扬了过来。
方栋的眼睛被尘土迷住,揉了好一会才睁开眼,刚才跟随的车马早已不见踪影,方栋心里很是惊疑。回家后,就觉得眼睛不太爽利,找人看时,发现眼睛上慢慢生起一层翳膜,有点类似于现在所说的白内障,尤其右边的眼睛上,厚厚的一层翳膜,四处求医也治不好,慢慢地就失明了。
方栋非常懊悔,听人说诵《光明经》能够解除厄运,于是请了一卷经书,让明眼人教自己念诵。刚刚开始念诵的时候还常常烦躁,后来就慢慢变得心静。因为失明了也没事可干,每天早晚只是趺坐诵经不断,一年之后,脑子里曾经的种种乱七八糟的杂念基本都清除了。
这天他正在诵经,突然听到左边眼睛里有人说话:“黑漆漆的,闷死个人咧!”右边的眼睛里有人回应说:“咱们一块出去逛逛吧,也算出口闷气。”然后方栋就觉得鼻腔里痒得难受,好像有什么东西从里面钻出去一样,过了一阵又回来了,仍然从鼻孔里钻回到眼睛里去,又听到对话说:“很长时间不照看花园了,花园里的珍珠兰都枯死了”。闻听此言方栋更加奇怪,赶紧让妻子去看下花园,果然如此。夫妻两个都感到奇怪,妻子就一直守在方栋身边照看,看到有两个小人从方栋的鼻孔眼里钻出来,出门玩去了,过了不久仍然又从鼻孔钻回方栋的眼睛里。就这么着两三天,这两个小人又商量,说是整天从鼻孔眼里往外钻,麻烦得很,不如自己开条路吧,于是两个小人很快把左眼上的翳膜给破开了,重见光明,但是右眼没能破开,左眼就变成了双瞳,也就是说两个瞳人合住在一块了。方栋的右眼虽然一直没能恢复,但是视力比那些双目正常的人,还是要敏锐很多。方栋自己也像变了个人似的,从此之后以德行高洁受乡人赞誉。
这个故事有点类似于前面的《耳中人》,但是显然不是“守庚申”,瞳仁里钻出小人之事也似乎太过荒诞,但是整个故事,里面大有说道。
“辙土”的药性
方栋的一亲芳泽惹恼了美人,被丫鬟用辙土扬了一脸,回家以后睛上生翳,很快就失明了。我们多有被沙土迷过眼的经历,虽说感觉不爽,不过要说会导致失明也太玄乎了点,以致不少人读到这里,就确定这个故事是编造的了。但是且慢,按照中医的理论,“辙土”还真具有致人失明的效力。
“辙土”,顾名思义,就是以前的土路上,马车压过的车辙痕迹里面的土,非常坚实。按照《本草纲目》记载,“辙土”也算是一味中药,辙土又名为“车辇土”,主治恶疮出汁等病症。除了被当作中药使用,“辙土”还曾用在“咒禁”方面,在《太平广记》中曾有记载:唐宝历年间,长乐里门口有个人想要引人注意,就当众以刀刺自己的胳臂,对自己下手当然不会很重,只是破了点皮。不幸的是,被一个碰巧路过的白衣人不知做了什么手脚,这人胳臂上的伤口一下子血流如注,止都止不住。没法子,这人找到这个白衣人哀求,白衣人指点他说,你手搓车辙沟里的土,做一个祷告,敷在伤口上就好了,试之果然良验。
为什么“车辙土”在中医和咒禁里能有如此的神奇功效?我们先看中医典籍里记载的辙土的功用,主要是针对恶疮出汁,还有出血不止之类的病症。由此可以推导出,使用者取的是辙土对溢出物的“阻塞”作用。土主壅塞,能够起到阻止的作用,所以说“水来土掩”,而车辙土的阻止作用更大。何以见得?被车碾压过的土变得更加坚实,推理起来,壅塞阻止作用更强,中医和咒禁就是取辙土这种强烈的“阻塞”性质。
这么一来,丫鬟扬“辙土”使方栋失明的方术原理也就水落石出。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神机之所在,也就是所谓的“眼神”。丫鬟不用普通的土,而偏偏选择了“辙土”这种阻塞性很强的药物,撒到方栋眼睛里,就容易形成睛中之翳,蒙蔽其人的眼神,这正是象形取意,也是被很多现代医学专家所痛斥的“医者意也”。当然,咒禁远没有这么简单,还需要配合步罡、掐诀、画符、药物等多种手段,以便提升咒禁的效果。
现代城市里多是柏油路或水泥路,很难再找到车辙土了,所以此法在施用上就不太方便,倘没练过大力金刚指,公路上是抠不下来土的。按理说,压路机压过的土尚可一试,打夯机下的土也还算凑合,不过这些速成品的效果要大打折扣了。
正是因为有了“辙土”这个细节,我对这个故事的作者产生了一些想法,假如这个故事是胡编的,那么编故事的人不太可能会精细到“辙土”这样的专业层面。既然的确深入到了“辙土”的专业层面,则本故事虽属虚构,但是作者无疑是方术方面的行家,其基于隐秘流传的咒禁方术,而构思了这一情节。
芙蓉城七郎子的新媳妇估计来头不小,随身丫鬟的本领都那么了得,随手一把辙土就能让方栋失明,算方栋倒霉,着了小丫鬟的辙土咒诅之道了。
容嬷嬷的诅咒
那就顺便谈下诅咒术。说到诅咒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还珠格格》里的容嬷嬷了。作为一个老嬷嬷,眼神花来手哆嗦,兴趣爱好并不多,拿起钢针使劲地戳。容嬷嬷和皇后在布娃娃上刻上当事人的生辰八字,并扎满了针,来陷害紫薇。这个扎针法就是民间巫术里常用的“扎草人”。
扎草人曾经在民间很盛行,后来科技昌明,慢慢就不大为人所知了。扎草人的操作很简单,先做一个小的草人,上面写上仇人的名字,拿针扎就可以了,同时还可以配上一些诅咒的话。据说有的人为了加强效果,还要在草人身上写上仇人的生辰八字,把搜集来的仇人的指甲、头发等信息物也塞进草人里去。至于效果嘛,估计往往让人失望。
民间的扎草人上不得台面,但是道教里也有类似的法术。《封神演义》里有姚天君行此类法术对付姜子牙的情节,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姚天君让过众人,随入落魂阵内,筑一土台;设一香案,台上扎一草人,草人身上写姜尚的名字;草人头上点叁盏灯,足下点七盏灯,上叁盏名为催魂灯,下点七盏名为促魄灯,姚天君披发仗剑,步罡念咒,于台前发符用印,于空中一日拜叁次;连拜了叁四日,就把子牙拜得颠叁倒四,坐卧不安。”这个法子着实厉害,幸得神仙搭救,姜子牙才躲过一劫。除了姚天君,陆压也擅长这一手,用“钉头七箭术”夺了赵公明的性命。同一种扎草人的巫术,普通人容嬷嬷用得,修道士姚天君、陆压也用得,果真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南方的广东、香港地区还有“打小人”的习俗流传。这里所谓的小人,不一定就是坏人,而是指自己的仇人。有的是针对具体的某人而打,有的则是泛泛地打所有妨碍自己的小人。据说香港湾仔鹅颈桥桥底就是集中打小人之地,还有不少人专门以此为业,很多善男信女花钱去打小人,但是一般也只是求得个心理安慰而已。
法师们认为,要具体操作打小人巫术,要求其实还是挺高的,首先操作者要有比较强的定力,也就是心灵的专注力,没有足够强的念力,要想收效估计是很难。单是这一点就秒杀了大多数的打小人行为。假如你请专业人士给你打小人,他跟你的仇人又无恩怨,如何会真心给你打小人,念力又如何足够大?就算念力真的足够了,打小人是对别人的一种杀伤行为,无效还好说,要是有效的话,打小人打太多了应该也会反遭报应。所以这些事情,当作民俗了解下就算了,认真就不对了。
前文也提过,道教方术里有许多法子来增强法术的效果,例如步罡、画符、掐诀、念咒、用药,《瞳人语》里的辙土就属于用药的范畴。
人体自愈力
方栋着了小丫鬟的诅咒,慢慢失明,在此过程中他四处求医问药,然而效果不佳,最终还是靠自己的修行恢复了视力。这表明了“自愈力”的重要,也给很多把健康仅仅寄托在药物上的朋友提了个醒。
“自愈力”就是人体自我恢复健康的能力。我们多以为疾病是医院治好的,这可真是拜错了庙,咱不是说医院不好,而是说,在疾病康复里医生的确是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医生的作用,说白了就是采用一定手段,协助调动我们自身的自愈力来战胜疾病,恢复健康。换言之,主导的力量,是我们自身拥有的自愈力。
不太好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得了病毒性感冒,感觉很难受,医生给你开了点清热解毒药,吃药后,症状减轻了,很快康复了。大家都觉得这完全是药物的作用,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流感病毒入侵人体,不断繁殖,这个时候身体固有的免疫力就被激发起来,去杀灭流感病毒。但是这个杀灭病毒的过程是一种免疫反应,强烈的免疫反应能够造成一系列的症状(如鼻塞、流黄涕等),如果免疫反应进行得再剧烈一些,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非典”为什么那么厉害?就是因为免疫反应进行得太激烈了,据说非典患者往往不是死于非典本身,而是死于免疫反应所引起的并发症。这个时候怎么办?医生给你开的清热解毒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免疫抑制剂,也有促进机体加速处理免疫产物的功能,能够让免疫反应平稳地进行,让免疫系统慢慢把病毒清除,表现在外就是症状减轻,健康恢复。那到底是谁最终把病毒清除了?应该不是免疫抑制剂吧!英雄其实是幕后的免疫力,也就是自愈力。医学、药物很重要,我们离不开,但医学、药物是对人体自身自愈力的一种引导,一种协助(中医尤其秉持这种思维),而不是拿来包打天下的。我想,这种医学思维更合理一些。动不动就杀死、动不动就切除的思路是有缺陷的,永远都不要小看自愈力。那么,我们的身体里有什么样的自愈力呢?在此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万物有灵的“泛神论”。
万物有灵的“泛神论”
泛神论是原始的有神论思想。泛神论可以理解为多神论,其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万物有灵,也就是说万物都有神,土地有土地神,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时辰有值时神,五脏有五脏神,六腑有六腑神,日月星辰各有其神,总之你有我有全都有啊!
原始的“泛神论”跟后起的“一神论”有着明显的区别,乃至彼此对峙。现在诸如“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一神论”的代表,所谓“一神论”,就是说天地之间只有一个神的存在,或者只有一个神是至高无上的,即便还存在其他神,也不过是邪门歪道。基督教只有一个上帝,顶多再加上其在人间的一个代言人耶稣。上帝与耶稣就是至高无上的。伊斯兰教信仰唯一神——真主安拉及其在人间的代言人穆罕默德。泛神论则不同,有很多很多的神,这些神里面,很难说谁的位置最高。古希腊神话里的诸神,虽说宙斯是他们的首领,但是诸神彼此之间还是相对平等的,即便宙斯这样的最高权威,有时候拿其他神也没办法,这就是典型的多神论体系。再以中国道教的神系为例。是“三清”大,还是玉皇大帝大?是伏羲大,还是女娲大?是盘古大,还是鸿钧大?这些貌似都不好讲,所以道教的神系信仰,并没有唯一神,最高神也不好确认,总体上属于多神论、泛神论,属于一种更接近于原始状态的宗教。
在上古、中古社会,各个部落组成联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各个部落在很大程度上各自为政,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领袖、最高神,这就是后世诸侯的源头,表现在宗教上也就是泛神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集权的需要,就要不断地削弱诸侯的权力,从而强化中央的权力,这种倾向表现在宗教上就是一神独尊,否认或者限制其他神。显然,宗教是由“泛神论”向“一神论”演化的,“泛神论”更加原始一些,也更加丰富多彩,而“一神论”则更加适应政治大一统的需要。
上清派“存神”方术
中国道教把“泛神论”扩展到人的身体,认为我们的身体也是由诸多神灵驻扎的场所。人体里的神可多了,五脏里每个脏器都有神驻扎其中,所以古人有时候调侃,说吃饭不叫吃饭,叫祭一下五脏神(庙),真是脱离了低级趣味!还有六腑神、发神、齿神、眼神等等,总之很多很多,这么多的神,是不是很嘈杂?倒也不是,就像天上的星星,看上去很乱,实际上不也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其实从人体内部来讲,神是什么?神就是某种功能。神安守其位的时候,这种功能就是正常的;神不能安守其位时,功能就不正常。“上清派”存神方术的养生原理,就建立在此之上。
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某神不守其位的现象,所谓“魂不守舍”就是这个意思,即魂魄不安分,外出游荡了。表现在身体上,就是身体的相关机能不行了,一般不是器质性病变,而是功能性病变。《瞳人语》里的方栋整天盯着美女看,导致眼神不守舍。老子说,“五色使人目盲”,眼神不守舍,时间久了自然眼神涣散,眼神涣散意味着眼睛的自愈力衰弱。“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眼神涣散就是正气消散,外邪就容易乘虚而入,所以方栋被人稍微用点手段,眼睛就失明了。堡垒的攻破,要外因和内因的里应外合才行,信然!
“存神”的练法大致是“存思体内某处有某神”,用存想法促使各神各安其位,也可以配合呼唤神名。“存神法”里对五脏神样子的描述是“神长二尺五寸,随五行五藏服饰”。例如肝脏属木,五色为绿,那么就存想肝神身高两尺半,穿着青色衣服,戴个绿帽子,长着个大长脸,身材修长(因金圆、土方、木长、水曲、火尖),整日在肝值班,久而久之,肝神归其位,岿然不动,这就叫神安其位,肝脏的功能就达到最佳,自愈力也达到最强。
方栋失明以后得到高人的点拨,整日念诵《光明经》,就类似于上清派的“存神”了。存神一年以后,万缘俱净,这个俱净的效果懂得佛道静坐的朋友应该明白,(眼)神归其所,于是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从双眼里钻出来两个小人。这两个小人其实就是眼神(瞳神),你整天想着有这个神,这个神就出现了。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要有眼睛这个客观基础,另一个是要意识里存想有神驻扎在眼部,也就是客观物质与主观意识的融合。两个小人的出现,意味着眼神由外出涣散到已安其舍,随之而来的就是自愈力的完全恢复了。两个小人回到自己的舍宇后,看见屋子里黑咕隆咚,对主管光明的眼神来讲,当然不可忍受。于是,两个小人商量着把眼翳凿开,因为右边的眼翳太厚实在凿不开,便专心开凿左眼翳,终于凿开了,两人同住一室(左眼),是为双瞳。
忏悔灭罪金光明经
方栋通过持诵“金光明经”而忏悔,其实质为“经忏”。“经忏”是宗教里常见的修行方法。基督徒“做忏悔”的习惯众所周知,佛道两教也对忏悔相当重视。“忏悔”的作用有多种说法,按佛教、道教的说法,人修行时会有各类冤亲债主前来阻挠破坏,使得修行不顺,这时候进行真心忏悔,能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修行障碍,此外忏悔还有清净身心的良好作用等。佛道两教认为,因过往罪孽所引发的现实中各种不顺,可以通过真心忏悔得以摆脱。他们还针对忏悔编写出一些专门的佛经或道经,信徒可以通过持诵这些经书进行忏悔,据说效果更著。例如,佛教中有《七佛灭罪真言》等,道教中则有《玉皇宥罪宝忏》等。
佛教史上有两部“光明经”,一部是《大方广宝总持光明经》,另一部是《金光明最胜王经》。其中《金光明最胜王经》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有“《梦见金鼓忏悔品第四》……演说种种利益并忏悔法……《灭业障品第五》……通过行忏悔法而灭除所造业障之事”。《瞳人语》里说的《光明经》是用来忏悔的,想来应该就是这个《金光明最胜王经》了。方栋的目的只是忏悔灭罪,当然无须全篇持诵,只需要有针对性地着重持诵第四、第五两品经卷即可。
那么,忏悔所用的“光明经”怎么会跟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上清派的“存神”发生了联系,乃至可以被看成是一回事呢?这里得这么理解:“持诵光明经”与“存神”方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光明经”当然不是说能给盲人带来光明,但方栋这里的诵经是取意,取“光明”这个名字,再加上内心认定持诵“光明经”可忏悔灭罪使自己重见光明的信念,对持诵者就能产生强烈的复明暗示,意念会不由自主地持久集中在双目,并产生相应的复明意象,这从本质上讲,跟“存神”的原理并无二致。所以方栋的诵光明经,完全暗合了“存神”,虽说方栋并未学过“存神”方术。
古时念经,有一个歇后语,叫作“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口无心现在是贬义词,但在古代却未必,“有口无心”正是念经的真正方法。念经(也包括念诵佛号)的时候,很多持诵人都不知道经咒本文的意思,方栋念《光明经》应该也是不求甚解,甚至念的可能是梵文版本也说不定,但只要有“光明”这个暗示就可以了,这样念诵到了境界自会与光明相应,跟经文内容反而关系不大了。
再比方说佛教徒念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他们也不懂得这六字真言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市面上对这六个字的解释基本上比较牵强)。那念诵这些不晓得何意的六字真言是不是就没效果了呢?非也,除了念诵可以使人静心之外,念诵者如果意识里知道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念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产生与观世音菩萨相应的感觉,这其实也是暗示的作用。
所以方栋念诵“光明经”,关键并不在经文内容,而是意义暗示,正如看领导批文一样,不可拘泥于字面,关键是领会精神。
“旋螺”与画符
方栋持诵“光明经”,暗合了上清派的“存神”方术,激发了身体的“自愈力”,视力得到恢复,甚至更加锐利,本来算是大团圆的结局了,但终究还是美中不足——方栋并没有彻底康复,他的右眼并没有复明。
《瞳人语》里说:右应曰“我壁子厚,大不易”;又说“但右目旋螺如故。”因为右眼的翳障太厚,并且还有“旋螺”,太不容易凿开,所以右眼终究没能复明。虽说后来方栋的左眼变成“重瞳”,被引为方栋成圣的佳话,却仍不能掩盖方栋“存神”方术所激发的自愈力,拿右眼的翳障无可奈何,无法彻底清除这一事实。这就告诉我们,自愈力也并不是万能的,虽然确实能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如果问题太过棘手,自愈力也是无能为力,而这里的棘手问题,就是右眼上的“旋螺”。
这个“旋螺”是怎么回事?它跟右眼的翳障太厚又有什么关系?答案即“旋螺”是画符里聚气的一种手段,能增强符箓的力量。正是因为方栋的右眼被小丫鬟遥空画了“旋螺”,聚气太厚重,导致右眼的翳障太厚,连“存神”方术激发出的强大自愈力,都无法将其清除。
我们翻看《道藏》或一些符箓手抄本,里面画的符,往往就有螺旋形图案。螺旋被视为有聚气的作用,何以见得呢?举个直观的例子,台风的巨大威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螺旋”,没有“螺旋”,台风就永远不能成气候,有了螺旋,不起眼的一股股微风就能慢慢凝聚成可怕的台风。银河系也是一个围绕核心运转的螺旋体,中国的河图、佛教的万字符,也类似于螺旋。古人从自然现象中认定螺旋有聚气之用,并将其应用于画符上,以求聚气而提升符箓效果。中医针灸里也有对螺旋的运用,其原则是进针之后以左旋为补,右旋为泄,也是取螺旋为用。
按照符箓的这种说法,《瞳人语》里的丫鬟在对方栋画符诅咒时,可能对其右眼画了螺旋,以增强施术的功效。果然,后来方栋仅仅左眼恢复了视力,右眼仍然失明如故。
“重瞳”的真相
这里的“双瞳”(两瞳人合居一室)也值得说道。双瞳意指一只眼睛有两个瞳孔,又被称为“重瞳”。在中国古代文化里,往往把“重瞳”加以神化,认为只有非凡之人才会有重瞳。据史书记载,仓颉、虞舜、重耳、项羽、吕光、高洋、鱼俱罗、李煜,这些颇有建树的人物,都有“重瞳”。看到这里,我们可能要对也是“重瞳”的方栋肃然起敬了,想来通过修行,他已经升格为圣人了。但是且慢,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重瞳”指的是一种瞳孔粘连的症状,这是病,得治,跟圣人其实没有丝毫联系。
那到底“重瞳”是圣人的标志,抑或仅仅是一种瞳孔粘连的病变呢?我倾向于后者,理由如下:其一,现代医学发现的“重瞳”案例不在少数,想来历史上也有不少,这么多“重瞳”当中,也只出了那么几位杰出的人才,可见“重瞳”跟圣人的关系其实并不密切。其二,方栋的“重瞳”,其实可以看成是白内障康复不彻底。现代医学认为,重瞳是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从O形变成∞形,但并不影响光束透入,不影响视力。这往往是早期白内障的表现。这就跟方栋的情况有点类似,方栋的整只左眼被翳障遮住了,翳障是O形,后来自愈力被激发起来,开始清除翳障,但是清除得不彻底,还留有部分残留,残留的翳障使得整个瞳孔看起来呈∞形,是为双瞳。这么一解释就完美了,方栋左眼的翳障清除得不彻底,以致成为“重瞳”。
说到这里,又禁不住插上一句,跟“辙土”一样,旋螺(画符)、重瞳这样的微小细节,胡编的小说家又岂能虚构得出?因此,《瞳人语》的故事必然是由某位方术行家杜撰而成。
右眼的旋螺如故,左眼恢复不彻底而成为重瞳,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自愈力并不是万能的,无法包打天下。方栋要想彻底康复,除了诵经存神,激发自愈力之外,还得开动脑筋,想点别的办法才行。
藉众术以共长生
方栋的双眼最终没有能够完全恢复,这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办法了,方栋之所以没想出办法来,是因为他只会“诵经存神”一法,又未曾专门留意方术、眼界不开的缘故。其实如果他知道右眼旋螺的画符奥秘,那就相当于辩证正确,剩下的事情也就好办了,找个符箓派的道士跟他说明,试着治下,彻底地解除诅咒,双目完全恢复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一想到此,就不禁为方栋惋惜,见多识广,还是颇有点好处的。方栋听闻“念诵光明经”的法子,借以恢复了视力;倘若再听闻“画符用螺旋”的说法,就能够彻底康复。可见,多了解一些东西,往往能在不经意间给人以回报。
这样看来,凭借两种方术的叠加,基本可以让方栋的双眼完全康复,一是“诵光明经”的存神方术,二是用符箓派的法子解除螺旋。只采用其中一种方法的话,效果都不会达到最佳。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藉众术以共长生”。
“藉众术以共长生”是葛洪在《抱朴子》里的观点,原文是:“若未得其至要之大者,则其小者不可不广知也,盖藉众术之共成长生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人士,意识到单纯依靠某种方术,要修行成功的难度是很大的,所以他们重视众术的价值。上清派宗师陶弘景就曾编撰了《养性延命录》等书,以记录众术。
小时候看过一部武侠剧,对于其中一个细节至今印象深刻。说的是一个使刀的武林高手被困在山洞里,洞口被石头堵住了,该武林高手用自己削铁如泥的宝刀挖了半天都没挖开,不禁哀叹道:“这么一柄价值连城的宝刀,这个时候还不如不值几文的一柄锄头。”武林高手都知道宝刀的可贵,殊不知在特定环境下,锄头才是最宝贵的。所以看似不究竟的小术不可小觑,真正用得上的时候,某些小术的作用真的是无可替代。
木桶效应
后世有很多修行人排斥众术,认为是旁门外道,佛家据说有八万四千旁门,道家据说有三千六百旁门。正统人士往往认为,这些旁门外道离大道甚远,学佛修道者应当远离。但是这话得分两头说,一方面旁门小术的确非究竟之法,另一方面这些旁门小术在一定情况下也是蛮有用的,有助于扶助究竟之法。譬如一个病歪歪的人,不去求治病的急切小术,反去求遥远的金丹大道,真是舍近求远!《论语》记载子夏的话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所以,旁门小术也不可轻视。后世有人写一些文章批判旁门小术,诸如《旁门小术录》之类,这些文章我读得是津津有味,目的却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从中了解一些旁门小术的线索,真是枉费了作者一片苦心。泰山虽高,不弃拳石,湖海虽大,不捐细流,倒不是说咱胸怀有多博大,而是说懂一点众术,的确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果理解成“木桶原理”的话,众术可以看成是箍成木桶的各块木板。木桶由多块木板箍成,而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其他的木板即便再长,都要受制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每一块木板都不能忽视,尤其是要强化最短的那块木板。推广到人身上,就是要强化自身最薄弱的方面。最究竟的大道是木桶的箍,旁门众术就是构成木桶的木板,二者相辅相成,何来对立之说?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
不过方栋可能并不在意双目是否能够完全康复,并且他的左眼视力恢复之后,甚至变得比常人更加锐利,这也算是意外所得吧!但其实也并非偶然,而是在情理当中。
为何方栋的独眼反而比两只眼更锐利?《阴符经》里有八个字的解释:“瞽者善听,聋者善视。”意思是说,瞎子的听力都很敏锐,而聋子的视力则相当发达。这种现象我们都知道,只是没有切身体验而已。
看过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普通农民双目失明,30多年一直生活在黑暗中。正是因为双目失明,听力就变得相当敏锐,甚至能够靠听力与摸索来修理自行车,还能靠听力骑着自行车出行。该盲人到邻居家串门,因他双目失明,所以邻居放钱时并不避他,结果这人靠敏锐的听觉,分辨出邻居放钱的位置,后来仍然是靠敏锐的听力把钱给偷走了。该盲人倒也没修行过,却有如此敏锐的听力,真是让人大跌眼镜。类似的例子还多着呢!
方栋的独眼为什么视力较之双目正常者更加敏锐?说出来跟这个盲人类似。盲人因为看不到光亮,几乎所有的意念会自然而然地放在听觉或触觉的感官上,用进废退,久而久之,大脑的听觉区域与触觉区域异常发达,两者也变得相当敏锐。方栋只有左眼复明,所以几乎所有视觉方面的注意力只能放在左眼上,用进废退,左眼就变得相当锐利。这就是《阴符经》里“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的修行原理,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
把视野放开一些,香港是如何成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很简单,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几乎与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直接的经贸往来,但是双方都和香港保持了密切的经贸往来,这就使得香港成为中外贸易的中转口岸,几乎整个大陆的进出口都要走香港这个中转站。香港的中转贸易繁荣了三四十年,有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个地方想不发达也不行啊!身体的道理、国家的道理,是一致的,所以道教又有“身国同构”的说法。
超越世俗欲望
方栋后来在行为上“益自检束”,盛德为乡人所传颂。一个本来好色、不遵礼节的人,改造得如此之好,正可谓浪子回头。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方栋超越了世俗的欲望?
食色,性也。此外,钱也是个好东西。每个世俗人都有世俗的欲望,每个人又都是自私的,这是与生俱来的本性,因此就引发了种种严重问题。所以有史以来,对人性的这种自私、世俗欲望,很多人一直想努力加以剿除。“存天理灭人欲”之类的努力暂且不提,就说几十年前思想改造时提出的一个口号,叫作“狠斗‘私’字一闪念”,意思是脑子里一出现自私的念头,就要狠狠地批斗,狠狠地做自我批评。这种方法是把“世俗欲望”当成了敌人,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显然,这种努力失败了。要想消除世俗欲望,消除自己的本性,简直比登天还难。后来改革开放,废除了吃大锅饭,转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实就是被迫承认人的私心,并利用人的私心来发展经济。现如今的时代,食、色、金钱等欲望的追求,简直已经是天经地义了,拜金盛行,享乐盛行,很少再有人去想如何对付这等世俗欲望了,恐怕大家都觉得世俗欲望是消除不了的吧!
但是未必然,我们无法消除世俗欲望,但却可以超越,方栋的转邪为正就给我们指出了这样一条路。和尚、道士的生活,在外人看来是清苦又无聊的,花花世界如此大的诱惑,何以一些出家人仍然不愿涉足红尘?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们在修行中所获得的乐趣,要大于满足世俗欲望所获得的乐趣。换言之,他们找到了让自己更愉快的事情,相比之下世俗欲望自然就淡了。倘若一个人说自己跟私欲做殊死搏斗,最终战胜了私欲因而道德深厚,那我是很怀疑的;倘若一个人承认自己也有私欲,但是因为有更感兴趣的事情而弱化了私欲,那我是信服的。作为本性的私欲不能战胜,但却能够超越。方栋由一个世俗好色之徒,转变为以盛德著称的好人,这种转变,倒不是因为吃了亏被吓怕了,也谈不上道德高深,只是因为经过长期的诵经修行,达到了“万缘俱净”的境界,这种境界如此美妙,以至于蝇营狗苟的那些世俗欲望,已经不能再使其动心了。
-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6,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282页。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南宁:接力出版社,2015年,第131页。
- 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398页。
- (东晋)葛洪:《抱朴子》,王玉芬主编,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年,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