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著述《三教指归》

沙门空海 作者:[日] 渡边照宏,[日] 宫坂宥胜 著;李庆保 译


1 大学时代

正如其在《文镜秘府论》中所回忆的那样,空海自幼跟随大足学习,这位老师可是后来成为伊予亲王侍讲的人物,可见空海从小就得益于良好的学术氛围。《空海僧都传》记载:“年始十五,随外舅二千石阿刀大足,受论语、孝经及史传等,兼学文学。入京之时,游于大学,就直讲味酒净成读毛诗、尚书,问左氏春秋于冈田博士。博览经史,殊好佛经。”《御遗告》第一条的记载更加详细:“兹,外戚之舅阿刀大足大夫等曰,纵为佛弟子,不如入大学习文书以立身。任此教言,受俗典少书等及史传,兼学文章。然后,及生年十五入京,初逢石渊赠僧正大师,受大虚空藏等并能满虚空藏之法吕,入心持念。后经游大学,从直讲味酒净成读毛诗左传尚书,问左氏春秋于冈田博士(冈田牛养)。博览经史,专好佛经。”据此可知,空海在十五岁之前应该是受到了阿刀大足的个人指导。后世的传记说他十二至十五岁在国学学习。《三教指归》序记载:“二九游听槐市。拉雪萤于犹怠,怒绳锥之不勤。”所以,空海入大学勤奋学习应该是十八岁左右的事情。在此之前便和大足一同入京,但这里所说的京城,是指奈良京还是长冈京,学者之间尚有分歧,至今没有结论。桓武天皇延历三年(784年)准备从奈良迁都长冈新京,但因为费用不足没有完工,后于延历十三年(794年)迁都平安京。长冈京遗址以京都府向日市为中心,昭和39年(1964年)正式开始调查发掘工作,其遗迹已经基本得到确认。空海入京是在十五岁,也就是延历六年至廷历七年(787—788)。所以,笔者倾向于奈良说。因为,前往刚刚搬迁的新都城的大学学习,让人觉得不太符合情理。特别是不久即从一位沙门得授求闻持法,这件事情发生在以佛教传统著称的奈良都的可能性更大。

记录空海大学时代情况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上述“拉雪萤于犹怠,怒绳锥之不勤”。根据他自己的这句追忆不难想象,他的刻苦勤勉的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空海入的是大学明经科,主要学习汉籍。当时的学制完全模仿唐朝,设有明经科、纪传科、明法科、算道科、书道科、音韵道科六科,明经科是主要传授经书的地方。在这期间,空海师从的是他的同乡,赞岐出身的冈田牛养,以及味酒净成。空海后来卓越的汉籍和文章素养与这一时期的勤勉学习有直接关系。从幼年到二十岁左右一直接受正式的儒学教育,特别是入国家最高学府学习,这在日本各宗各派的开创者之中,确实只有空海一人。无论是从真言密教的高度的宗教性,还是从他所从事的各项文化活动来看,无不显示出其高度的知性色彩。我们要知道,其中很大一方面原因是他在青年时期接受了最高教育。

当时大学的学制是根据大宝令制定的,其依据当然是唐朝的学制。其中,明经科的教授科目如下。

明经科教科书条

凡经,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各为一经,孝经、论语。

学者兼习教授正业条

凡教授正业,周易,郑玄王弼注,尚书,孔安国郑玄注,三礼,毛诗,郑玄注,左传,服处杜预注,孝经,孔安国郑玄注,论语,郑玄何晏注。

另外,明法明经二科学生的学规如下。

大经条

凡礼记左传各为大经,毛诗周礼仪各为中经,周易尚书各为小经。通二经者,大经内通一经,小经内通一经,若中经,则并通两经,其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通一经,通五经者,大经并通,孝经论语须兼通。

延历十七年(798年)三月起,周代的公羊所著《春秋》与谷梁所著《春秋》两部传按照小经对待。

大宝令规定大学入学者的年龄是“十三以上十六以下”,所以,十八岁才进入大学学习的空海似乎已经超过了年龄,但也有可能是当时的学制有所变动。另外,空海曾直接跟随音博士学习过唐音恐怕并不完全是想象。总之,空海有没有正式从大学毕业尚不清楚,很可能两三年后便退学了。

善感的青年空海没有选择继续这条出世之路,将来成为明经博士或中央官吏而获得功名,而是逐渐倾心于佛教。其缘由到底是什么呢?是因为佐伯家族的没落吗?还是因为受到皈依佛道,号称“东边的大居士”的今毛人的影响呢?这只能靠猜测了。

2 山岳修行者

关于空海由儒学转向佛道的过程,《空海僧都传》中记载:“博览经史,殊好佛经。常谓,我所习为古人之糟粕也。目前尚无益,况身毙之后。此荫既朽,不如仰真。因作三教指归三卷,为优婆塞。名山绝巘之处,石壁孤岸之奥,超然独往,淹留苦练。或上阿波大泷之峰修念,虚空藏大剑飞来,标菩萨灵应。或于土左室土崎闭目观之,明星入口,现佛力之奇异。其苦节,严冬大雪著葛衲,显露行道,炎夏极热绝谷粒,日夕忏悔。”《御遗告》中也有异曲同工之记载:“博览经史,专好佛经。恒思我所习上古之俗教,眼前全无利弼。一期之后,此风既止。不如仰真福田。因作三教指归三卷,成近士,号称无空。名山绝巘之处,嵯峨孤岸之原,远然独向,淹留苦行。或上阿波大泷岳修行,或于土左室生门崎暂寂。心观时,明星入口,照来虚空藏之光明,显菩萨之威,现佛法之无二。其苦节,严冬深雪被藤衣,显精进之道。炎夏极热断绝谷浆,朝暮忏悔,及二十之年。”

那么,空海自己在《三教指归》序中是如何叙述的呢?在上文提到的描写他大学时代苦读情况的“拉雪萤于犹怠,怒绳锥之不勤”一句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写道:“爰有一沙门。呈余虚空藏闻持法。其经说,若人依法,诵此真言一百万遍,即得一切教法文义暗记。于焉,信大圣之诚言,望飞焰于钻燧。跻攀阿国大泷岳,勤念土州室户崎。谷不惜响,明星来影。遂乃,朝市荣华,念念厌之,岩薮烟霞,日夕饥之。看轻肥流水,则电幻之叹忽起,见支离悬鹑,则因果之哀不休。触目劝我。谁能系风。”

“爰有一沙门”这平淡无奇的开头一句,让我们感觉青年空海与这位沙门的相遇完全是偶然。或许真的就是偶然,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一偶然事件在日本佛教史以及上古时代的日本文化史上都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场景。那么,问题是,最初引导空海立志佛教的人是谁?我们把上述原文翻译成易懂的现代文再来看看。

“这里有一位沙门,传授给我虚空藏闻持之法。据其经文说,人若依此法,将其真言唱诵一百万遍,便能记住一切教法的文义。于是,我便决定相信伟大的圣者(佛陀)的真言,热心于修行,或登阿波国的大泷岳,或于土佐的室户崎一心冥想。”

可是,为空海的生涯带来转折的这位指路人到底是谁,并不清楚。自古以来就有他是勤操(三论宗的法师)的推测,但是,关于这一点尚存疑问。空海与这位长者勤操关系密切是毫无疑问的。收入《性灵集》卷十的“故赠僧正勤操大德影赞”的日期是天长五年(828年)四月十三日,而勤操圆寂于前一年的五月七日,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事实。

空海在这篇“赞”中写道:“贫道与公兰胶,春秋已久(我与此公亲密交往已有多年)。”看来这是自始至终的朋友关系。而且,这篇“赞”中还记有弘仁七年(816年)勤操在高雄山寺的金刚道场,从空海受三昧耶戒,却没有空海师从勤操的记载。只是有一句“吾师相貌等凡类”,但这未必就是自己的师僧的意思。但《性灵集》卷八中有一篇题为“为先师讲释梵网经表白”的文章,上面记有“天长五年孟夏十三”,与上述“赞”的日期相同。文章结尾部分是“仰愿,莲花台上卢舍那如来,与千百亿国释迦尊,与四十心地法门眷属,与十方尘刹一切贤圣众”,到此便中断了,没有完结。后面应该还有其他内容。

文章的标题是后人加上去的,并非本来就有,但文章开始部分有一句“返真法将僧正,邬波駄野法化某乙。”返真是圆寂的意思,法将是指菩萨,僧正是级别,邬波駄野是梵语和尚的意思,法化是其弟子,也叫所化。很明显,这是弟子献给圆寂的先师的文章。先师是谁?文中没有指明,但是,无论是日期还是内容,与上述“赞”对照来看,都让人觉得是指勤操。例如,将“法华座上,释迦倏匿迹,三论堂中,龙猛忽灭影。”这一句,与“赞”中的“三论满怀悲幻影,一乘韬臆爱梁津(拯救者)。”这一句对照一下,既是三论的专家,又是法华的讲师这一点是完全符合勤操的。

由于以上原因,人们便推断勤操是空海的先师,并且相信勤操就是传授空海虚空藏闻持法的人,是空海沙弥时代的恩师。

但是,如果将上述两句话仔细比较一下,还是存在疑问。“赞”所述对象显然是勤操,而且把勤操当作友人来对待,而“表白”中不光提到“法化某乙”,而且说到四恩当中眼前的师僧之恩德最为高深,“伏惟,先师德下,人形佛心”,始终尽弟子的最高之礼。另外,“赞”中还记载:“弟子僧等,顾丁氏之孝感,刻于邦之檀木。欲悬日月,凭词余翰。”(弟子们为传承先师之遗德为其造像,叫我写文章)这里的“我”即空海,明显是不包括在弟子之内的。《性灵集》的详注《便蒙》的作者,江户中期的运敞解释说:“勤操虽是沙弥戒之师,却是三昧耶戒的弟子,所以与空海是平交(平等地位的交往关系)”,这样的解释恐怕比较牵强。如果这样的话,“表白”中的弟子之礼就无法解释了。

因此,只能认为“表白”是空海为勤操的弟子们代写的。事实上,《性灵集》中空海受人之托代写的文章还有不少。与此例类似的还有《性灵集》卷十中的“暮秋贺元兴僧正大德八十诗”和“秋日奉贺僧正大师诗”。前者末尾是“天长六年九月二十三日沙门遍照金刚上”,所以这是空海自己为祝贺元兴寺护命僧正八十大寿而写的诗文,而后者以“弟子苾刍中继”开始,“天长六年九月十一日”结尾,是空海为护命的弟子中继代为写作的。看一看内容便知道,前者称自己为贫道,称对方为大德或大士,而后者称自己为弟子中继,称对方为大师,二者区别明显。

将上述“赞”与“表白”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也有几乎同样的区别。因此可以推定,“赞”的内容是空海自己的话语,“表白”则是为勤操的弟子代写的。因而可以断定,勤操并非空海的师僧。这样一来,最初授空海虚空藏闻持法的那位沙门,以及传说中空海二十一岁时授其沙弥戒的人都不是勤操,只是他们的姓名没有被记录下来而已。事实上,不用说平安初期之前,就是在那以后也有很多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并没有留下姓名。就是空海的著作中所提到的人名,没有资料可查的也不在少数。

总之,授空海以求闻持法者,如《三教指归》所述,必然是“一沙门”。与其探究这位沙门到底是谁,思考一下这位沙门的个性不是更有必要吗?通晓难懂的佛教学是奈良时期的僧侣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就要有过目不忘的强大的记忆力。还有一个条件是,在通晓这些经典、论著之外,必须要有不可思议的咒术和加持祈祷的法力。这一点,想想道境等人马上就会明白吧。要掌握上述求闻持法,无疑就要满足这两个条件。但是,要传授这一秘法,可以说并非易事。从今天的求闻持法也可以推测出,这是一种以虚空藏菩萨为本尊,将其真言在特定场所特定时期内念诵一百万遍的苦行。除了念诵真言,还要进行几种法事,这些都包含在内,每天要做两次,总共需要七八个小时。要圆满完成这些法事和修行至少需要持续百日。今天的各宗僧侣仍然相信,只要顺利完成这些修行,就会得到智慧,与诵读八万四千部佛经具有同样的效果。但是,奈良的各大寺院里是找不到可以进行这种修行的场所的。这里就是弄清授给空海此法的那位沙门个性的关键所在。这位沙门必定拥有相当的佛学造诣,能够说服空海佛教优于儒教和道教。也就是说,他已经在奈良等地的各大寺院中学习了相当多的有关佛教的学问,而且必然是一个已经修过求闻持法,与能够修得此法的山野修行地有很大关系的人。简而言之,可以确定的是,他是一个具有律令和反律令的双面性的佛僧,具体地说他具有和行基相似的性格。掌握求闻持法所必需的咒术也就是私度僧和山林修行僧们所具有的。这种律令和反律令的双面性格后来被空海完全继承,而且在同时代的最澄身上也能见到。空海晚年隐居高野山,自称“沙门空海”是不是可以认为也和这位不知姓名的恩师“一沙门”有某种关系呢?而且,伟大的行者僧人“弘法大师”信仰在民间广泛传播的秘密似乎也在于此。可以说,“沙门空海”的称呼最能传达空海其人的本质。

打开据传是圣德太子所作的《三经义疏》中的《法华经义疏》,里面有对山林修行者进行指责的文章。这种反体制性的僧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这么久远,然而,空海对于佛教的志向就是开始于作为山林修行的沙门的苦修久练之旅。后来,被空海所统一的带有律令和反律令双面性的真言密教在他的后继者之间再次分裂了。一派服务于天皇贵族等掌权者,另一派则奉行山野修行,拥有加持祈祷的咒术,专门服务于民众。总之,不太见于文献记载,没有浮出历史表面的带有巫术性质的后一派构成了后来日本佛教史的底层。

根据《三教指归》序的末尾“于时延历十六年腊月之一日也”,以及下卷“未就所思,忽经三八春秋也”两句,可知此书是延历十六年,空海二十四岁时所作。另有一本《聋瞽指归》,据说是《三教指归》的草稿,但是看看现在作为空海真迹流传下来的这本,似乎为誊清过的,现存本《聋瞽指归》之外好像还另有原稿。两本书只有序和结尾的诗不一样,正文内容几乎相同。《聋瞽指归》序的最后也有“圣帝瑞号延历十六年穷月始日”。

如上所见,空海从一沙门得授求闻持法之后,以四国的山地为中心,遍历阿波的大泷岳、土佐的室户崎(《三教指归》)以及石槌山、石峰山(《聋瞽指归》)等地,进行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艰苦修行。据《御遗告》记载,空海的修行一直持续到二十岁左右。结果,“谷不惜响,明星来影。遂乃,朝市荣华,念念厌之。岩薮烟霞,日夕饥之”,出现灵验奇瑞之兆,逐渐厌烦朝市(朝廷和市场,即指世间)的荣华,向往静谧的山野。从奈良到长冈京,从长冈京到平安京(京都)政权的频繁更替,掌权者的尔虞我诈,官吏的下台等这些热心追逐名利的京城贵族们的生活,使空海厌倦了所有这些世俗的东西而投身山岳,成为优婆塞的一员。所以,《三教指归》中所出现的阿毗私度、光明婆塞等,都是以现实中的非僧非俗的修行者为原型的。多年后,避开尘世的喧嚣,开创纪州高野山的沙门空海,其精神本质可以追溯到青年时代作为一名优婆塞跋涉山野,坚持勤修苦练的深刻的宗教体验。

下面,我们从被看作空海出家的宣言书的《三教指归》来看看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空海所经历的苦恼。

所谓“三教”是指儒教、道教和佛教,书中依次论述了三教之优劣,阐述了选择佛教的缘由。如上所述,空海在历经山野修行之后,坚定了厌离朝市荣华的想法,对于此,周围的人是极力反对的,他们想办法要扭转空海出家的意志。但是,空海的决心没有改变。

爰有一多亲识,缚我以五常索,断我以乖忠孝。余思物情不一,飞沈异性。是故,圣者驱人,教纲三种。所谓释李孔也。虽浅深有隔,并皆圣说。若入一罗,何乖忠孝。

所谓“一多亲识”,应该是指阿刀大足、味酒净成、冈田牛养以及其父佐伯直田公等人。与此相对的是,再加上看到母亲那方的一位侄子放荡至极的生活,更使他厌恶世事。于是,他语气强硬地反驳道:

唯写愤懑之逸气。谁望他家之披览。

最后,断然走上出家的道路。书的内容梗概是这样的,一个叫作兔角的人拜托一位叫作龟毛先生的儒教的代表人物来训诫自己放荡不羁的侄子蛭牙公子,龟毛先生从儒教的立场对蛭牙进行谆谆教诲。刚教诲完,代表道教的虚亡隐士出场,主张道教胜于儒教。接着,代表佛教的假名乞儿出现,阐述儒、道二教的不足取之处,最终,龟毛先生和虚亡隐士都皈依了佛教。总而言之,儒教讲的不过是教人怎样立身处世、出人头地的人伦之道,与此相对,道教追求的是远离世间名利,独自成仙之道,但是,这些都不及以拯救一切众生为终极理想的广大无边的佛教的教义。文中出场的假名乞儿“偶入市,则瓦砾雨集,若过津,则马屎雾来”,是一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寒碜的叫花子似的优婆塞。很明显,这是以空海自己为原型的。

最后,以龟毛先生和虚亡隐士附和假名乞儿念诵十韵诗来结束这三卷本戏剧风格的思想评论。

居诸破冥夜 三教褰痴心 性欲有多种 医生异药针

纲常因孔述 受习入槐林 变转聃公授 依云道观临

金仙一乘法 义益最幽深 自他兼利济 谁忘兽与禽

春花枝下落 秋露叶前沉 逝水不能住 回风几吐音

六尘能溺海 四德所归岑 已知三界缚 何不去缨簪

文体是六朝以后流行的华丽的四六骈俪体,与本土的中国人所写的汉文一样。如果与菅原道真等的几乎全篇夹杂着和式句法的汉文相比,你一定会为刚到二十岁弱冠之年的青年能写出这么工整的文章而赞叹不已。谁会想到,天才空海大学时代的勤学苦读会以这样的形式早早地结出果实呢?翻开现存高野山金刚峰寺的空海真迹《聋瞽指归》,青年时期充满霸气的雄浑笔势仍能打动读者,而且能够看出他是受到了奈良以来便备受称赞的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影响。

  1. 即大学寮,日本古代律令制下培养官吏的机构。
  2. 日本律令制下的学制,接受郡司子弟的地方学校。
  3. 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
  4. 日本平安时期的公聊、学者,长于汉诗,被日本人尊为“学问之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