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下汇成湖——洪泽湖
(供图:姚书春)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西部,在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中位居第四,也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湖泊,形成于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以后,是历代治黄、保运工程的产物和组成部分(朱兴华,1998)。洪泽湖四周高,中间低洼,湖体形态极不规则,湖东南侧筑有人工石坝,水域面积2151.9平方千米(正常蓄水位13米时)(陈磊和唐荣桂,2016),因其湖底高程高于下游地面数米,又被称为“悬湖”,成为威胁苏北里下河地区安全的一大隐患。
洪泽湖发育在淮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原是泄水不畅的洼地,广布一些规模较小的湖泽,如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白水等(荀德麟,1993),被称为“富陵”诸湖,其中地势较高的南部二湖系由塘堰拦截山水而成,它们平时与淮河并不相通,但在汛期时湖水常溢入地势较低的北部三湖,浸及湖东的淮安地区(图4-1)。《元和郡县志》记载:“洪泽浦在盱眙县北三十里,本名破釜涧。”据说隋炀帝下江南时将破釜涧改名为洪泽浦,洪泽之名才始见于世。破釜涧改名后,涧口小镇也名为“洪泽镇”。唐宋时期,古淮河经镇西流过,自西南至东北方向,穿过“富陵”诸湖,纳汇泗水等河流独流注入黄海。由于洪泽为重要的水路交通,由汴梁入两淮多取道洪泽,在古诗中已有所见,如皇甫冉的这首《洪泽馆壁上见故礼部尚书题诗》:
图4-1 洪泽湖古今水系位置
洪泽馆壁上见故礼部尚书题诗
[唐]皇甫冉
底事洪泽壁,空留黄绢词。
年年淮水上,行客不胜悲。
宋时洪泽湖区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建有洪泽亭、洪泽驿。据《盱眙县志稿》载:“至洪泽驿由水道沿淮至淮口,此其必由之道也……”,此时南来北往官宦、墨客多经此流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从徐州改知湖州,于四月经过泗州,夜渡洪泽,因心中憧憬,在夜深沉睡的时候诗人仍无法入眠,于湖上留诗一首(陈斯金和张锦瑞,2012):
舟中夜起
[宋]苏轼
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
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
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
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
全诗亦幻亦真,描绘了洪泽湖上极美的夜景。运河口还有洪泽闸及洪泽港口,海潮仍早晚两次涉及洪泽,南北舟楫在此等潮过闸(朱兴华,1998)。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清晓洪泽放闸四绝句》便描绘了当时舟楫往来的情形:
清晓洪泽放闸四绝句
[宋]杨万里
满闸浮河是断冰,等人放闸要前行。
劣能开得两三板,争作摧琼裂玉声。
黄河夺淮是形成洪泽湖雏形的客观因素(张瑞虎,2012)。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大规模南泛,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奔泻的黄河水向南汇入泗水,一直流入淮河下游的清口(今江苏省淮安市西南码头镇附近),由此开启七百多年的黄河夺淮史。数百年间,黄河洪水在淮河流域到处泛滥,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干流和许多支流,淮河水系被打乱,淮河清口以下的河床越淤越高,成为“地上河”。淮河水无法进入其下游河道,遂在洪泽凹陷区储积,使淮河下游两岸的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泽、洼地连成一片,逐渐汇聚成湖,并且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洪泽湖的雏形。
黄河夺淮期间,水患危害日益加重。到明清时期,万顷洪泽,泛滥江淮,愈加一发不可收拾。明清两朝为确保运河漕运和解决黄淮下游河床淤积的问题,在洪泽凹陷区的东侧,增高、加长高家堰,力图“蓄清刷黄保运”(王庆和陈吉余,1999)。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初建为土堤,长30里,明永乐年间在武墩至周桥之间兴工修堤,明万历年间始建石堤,将大堤延筑至蒋坝,石堤全长百余里,犹如“水上长城”(简培龙和简丹,2017)。随着历代治河者不断加高加固原有大堤,淮水东流出口被彻底切断,淮河与诸湖塘逐渐合而为一,具有统一湖面的洪泽湖得以形成。随着洪泽湖的水域的扩大,曾经与盱眙县城隔淮相对的泗州城被淹没了,在泗州城还没有没入水底之前,淮上有浮桥相连。清代戚玾写过一首《浮桥新成》:
浮桥新成
[清]戚玾
星槎难问斗牛遥,天堑俄分第一桥。
彩鹢横飞淮北雨,苍龙怒啮海东潮。
山开神禹功徒费,井冷支祁力半销。
行旅只今歌利涉,不须欸乃叩兰桡。
注:本诗引自[清]戚玾所著《笑门诗集》。
全诗气势恢宏,高度赞扬了浮桥的利民之功。然而,势不可当的黄河倒灌,终于在康熙年间使洪泽湖水吞噬了浮桥,也吞噬了曾经繁华的泗州城。直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自铜瓦厢改道经山东至利津入海,黄河夺淮才得以终结,历经七百多年的演变,洪泽湖成为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鞠继武,1961)。清代诗人王春芳的这首《洪泽湖远眺》描绘了洪泽湖大堤建成后,洪泽湖上的水浪滔天的壮美景象:
洪泽湖远眺
[清]王春芳
纵目长湖水,空蒙远接天。
不风还激浪,无雨亦生烟。
大贾千樯集,长堤一线悬。
那堪回首忆,鱼鳖泣当年。
注:本诗引自“洪泽湖文学”2017年8月《万顷碧涛化安澜》一文。
千里长淮,汇于洪泽,现在的洪泽湖湖盆,便是原淮河所经过的地方。清人丁大来《洪泽湖》一诗也道出了洪泽湖跨越千年,历经沧海桑田,今朝烟波浩渺的演变历史:
洪泽湖
[清]丁大来
何年洪泽镇,高下汇成湖。
水阔青山小,天空白日孤。
征帆终一去,归雁共群呼。
陵寝前朝近,凄凉风雨徂。
注:选自夏宝国、裴安年,《千秋诗文洪泽湖》,2011。
由于黄河长期夺淮带来的巨量泥沙完全改变了淮河入海的原有水道,洪泽湖地区仍然水患多发。直到1949年后,政府重新治理淮河,在洪泽湖兴建了一系列控制工程,包括三河闸和入江水道等主要工程,才使得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彻底改变了历史上长期遭受洪涝威胁的局面,并使得广大农田的灌溉水源得到极大改善。
治淮以前,洪泽湖汪洋一片,无边无际,洪灾肆虐;如今洪泽湖形似一只昂首展翅欲飞的天鹅,孕育一方水土,给养一方人民。洪泽湖和淮河入江水道的千年变迁,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共生”的壮丽史诗,为我们留下了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巨大财富,激励着我们在生态、和谐、绿色的发展大道中,迈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