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少年科第

李鸿章传 作者:王伟 著


第一章 少年科第

名门望族

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救人酬……

这是20岁的李鸿章写下的《二十自述》。时值1843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

这一年,李鸿章在庐州学府被选为优贡,每省众多儒学生员中不过数名资格。

他成绩出众,家学深厚。时任京官的父亲李文安来信,督促李鸿章在家好好复习,悉心备战来年顺天府举办的乡试。

调任直隶总督时的李鸿章

收到父亲来信,踌躇满志的李鸿章有点儿喜出望外。

那一瞬间,他的心里很空,莫名兴奋,不知道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即刻跑进书房,在书桌前展纸急书,挥毫泼墨,完成了这首诗。《二十自述》是少年李鸿章对自己前十多年读书生涯的一个总结,同时亦是他的得意之作。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十载寒窗苦读,李鸿章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李鸿章一直是争气的孩子,从来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的父亲李文安就是他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李文安可算得上是他们李氏家族里开天辟地之人。李文安曾历经多年苦读,屡试不中之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于道光十八年考取了进士,光耀门庭,使李家一跃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也许,后来李鸿章所做之事,概括起来,其实就是子承父业,在父亲所做事情的基础上顺水推舟,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把庐州李家推向了一个更加显赫和更加辉煌的位置。

直至后来,有人讥讽说,“宰相合肥天下瘦”,李家的家业阔绰,几乎占据了合肥半条街。这样的规模,堪比从前六朝的金陵王、谢之家。

李鸿章出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是家中老二,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是李文安最为器重的儿子。

李家祖上本姓许,很多很多年以前,为了逃难,许家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合肥。到了李鸿章高祖李士俊的时候,家道终于有了转机。李士俊勤俭致富,置办了几顷良田,逐渐壮大了家族的基业。

李鸿章祖父李殿华,曾两次参加省里组织的举人考试,两次皆不中。辛辛苦苦了一辈子都还是个老秀才,于是转而求其次,退居到乡野山间,半耕半读,过上了恬静淡雅的生活。

李鸿章父亲李文安,是李殿华的幼子,字式和,号玉泉。文安自幼多病,跟随兄长李文煜读书,在长兄的严格教导下,奠定了厚实的文化修养和根基。然而,李文安的命运也不是多么顺畅,文安数次参加江南地区组织的乡试,都名落孙山,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后来,上天似乎感动于他锲而不舍的精神,给了他一次特别的关照,让他终于在1834年考中了举人。从此,他的前途和事业蒸蒸日上。四年后,李文安又中进士,成了一名御史京官。

李鸿章兄弟一共有6人。长兄瀚章,三弟鹤章,四弟蕴章,五弟凤章,六弟昭庆。

由于家教森严,6岁的李鸿章早早就进入了他们家自己兴办的私塾——棣华书屋。在那里,李鸿章得到了最初的启蒙教育,从懵懂未知的顽劣小童,逐渐长成了博闻强识、侃侃而谈的稳重少年。

父亲李文安是他第一个启蒙老师,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李鸿章一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李鸿章崇拜父亲的学识,推崇父亲的处世哲学。在他涉世之后的很多重要关头,在他举步维艰、茫然无措之际,总会想起父亲,回忆父亲的谆谆教诲,父亲的形象总在他面前晃动。学识渊博的父亲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影响着他做出那些关乎命运的重要决定。

除了来自父亲的言传身教,李鸿章还曾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当地名士徐子苓为师,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经、史、子、集,每每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功底。

西人笔下的中国传统私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