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功风波
苏、常既已平定,江苏地区被太平军占领的只剩下一座孤城天京了。
清政府催促李鸿章即刻率淮军前往天京,协助湘军围攻太平天国老巢,李鸿章却迟迟按兵不动。淮军在苏、常地区继续进行军事操练,扩充军备,休养生息。
当时,围攻天京的湘军,是由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统帅的。李鸿章对这件事情顾虑重重。朝廷的命令虽然重要,但是官场上的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这让他很难做人。
如果派兵北上天京助阵,他怕抢了曾国荃的头功,招致曾国荃的猜忌,从而引起湘、淮两军将帅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果继续按兵不动,朝廷势必会责难于他。
深思熟虑过后,李鸿章做出了决定,索性率领部队南下,赶赴浙江,准备围剿活跃于浙江一代的太平军。
思维缜密的李鸿章万万没想到,此举还是给他惹来了麻烦。
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已在此之前得到朝廷授意和曾国藩的支持,率领湘军一支,在浙江地区与太平军征战多日。
李鸿章宣布带兵南下的消息,惹怒了左宗棠。
浙江是左宗棠的势力范围,出没于浙江地区的太平军,自当是左宗棠眼里的“猎物”,堂堂的闽浙总督,怎能容忍李鸿章来跟他争功?卧榻之侧岂能容忍他人鼾睡?
左宗棠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一纸奏章就将李鸿章告到了京城。在左宗棠的眼里,李鸿章“越境掠功”,实属居心叵测之人。
同出于曾幕的左、李二人,就因此事结下了梁子。两人在接下来的仕途中,明争暗斗,互相倒戈拆台,成了一辈子的冤家对头。
天京不能去,浙江也没有去成,李鸿章窝了一肚子火。平心而论,他不是真想去跟谁抢功,只因经不住朝廷一再催促。李鸿章被尴尬地夹在了中间,进退维谷。
从被左宗棠奏了一本之后,李鸿章赶赴浙江的剿匪计划就此搁浅了。岂料朝廷再次催促,让李鸿章带兵前去支援天京。
左宗棠(1812~1885)
迫于清政府的压力,天京是非去不可,和曾国荃“抢功”的事情再也无法避免,李鸿章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同治三年(1864)五月三十日,李鸿章听闻湘军围守天京的攻城地道就快挖成了,于是便派刘铭传、潘鼎新、周盛波等人率领淮军27个营的部队,赶赴天京,支援正在那里跟太平军殊死相搏的湘军。
湘军统帅曾国荃听说淮军要来跟他抢功,于是气愤地拿出李鸿章发来的出兵咨札来激励他的部下:
“他人至矣,艰苦二年以与人耶?”
曾国荃的意思是,眼看着淮军就要来跟我们抢功了,我们辛辛苦苦两年多跟太平军在这里消耗,到底是为了什么?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难道大家就要眼睁睁地看着吗?难道大家就要眼睁睁地将这份功劳拱手相让于淮军吗?
曾国荃用这些话激励湘军部从,居然收到了奇效。湘军众将士众志成城,都愿竭尽全力争下这功劳簿上的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