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鲁迅生平疑案(增补本) 作者:王锡荣 著


前言

自从26年前踏进鲁迅研究界以后,我就发现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开始主要是对鲁迅生平史实的争议,连带对20世纪30年代文学史一些史实的争议,例如对“长征贺电”问题、为方志敏传递文稿问题等;后来便渐渐转向对一些相关人物的争议,例如对高长虹、梁实秋、胡适、林语堂等人的重新评价;最后,终于转向了对鲁迅评价的争议。这三类争议分别成为三个时期的热点特色:前者在1970年代,次者在1980年代,末者在1990年代。在此我并不想就这三类争议作出评价,这三类争议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时代的产物,也都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但就个人兴趣和喜好来说,我觉得第一类最有学术价值。所以,我的眼光始终没有离开过学术界对于史实探究的进展。

另一方面,近二十年来我的工作也主要与鲁迅研究的资料领域相关,这也自然而然把我引向这一领域。说得白一点,我偶然的一点点一得之见,主要来自这方面,以至于当我编辑《上海鲁迅研究》时,有人向我建议,不妨张扬考据之学,把该刊办成鲁迅研究中的“乾嘉学派”。对此我只有默然。我不认为只有理论才是学问,但也不赞成单纯讲史料。毕竟我们的民族需要加强理论思维。马克思的理论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进、“别车杜”的文艺论对于旧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鲁迅杂文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建设,起了何等巨大的作用,是大家都知道的。

然而———我不得不这样说———近几十年来在鲁迅研究界,成绩最大、最实在的,确实还是史料领域。当人们发现几十年来对一些理论问题的争论原来都是“瞎掰”的时候,在史料上却早有了一项又一项实实在在的突破,甚至是重大的突破。尽管不断的又有一些新的争论出现,但经过争论,往往总是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进展,或对旧案的了结、误说的澄清。虽然也由此显出了我们学术界理论建设的薄弱,却总还算是对于学术的建设,也是值得安慰的。

因此,当21世纪开端之时,当一连串关于鲁迅生平的争议再燃烽火的时候,我便不惮被人目为“吃鲁迅饭”,而来谈论鲁迅史实。因为这些争议确实非常具有挑战性,确实吸引人,也很有学术价值。而有些事也真是扑朔迷离,注定将成为千古谜案。本书的目的,是梳理一下历来对于鲁迅生平史实的争议,以免有人捕风捉影,以讹传讹,甚或故意炒作伪新闻和伪“旧闻”。对于一般已有了结论的,或本来并非怎样尖锐的争论,只是有些资料大家都没掌握而成谜,但后来又因发现了资料而早已不成为问题的,就不再加以讨论。所以,这里的十七篇文章,基本上都围绕一些争议较大或曾经争议较大的问题作些介绍。至于结论,我也不能擅断。有些已有公论的,自不妨介绍;有些没有共同认可结论的,就只好就我所知作些分析,我自己掌握第一手资料的,还好说。但有些却并没有新资料,我就不下结论,只得有劳读者诸君自辨了。

王锡荣

2002年6月26日于沪北屏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