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行动的路上
顾健
【校友名片】
顾健,2005年6月毕业于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2010年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现任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数学教师。
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江苏省首届微课大赛一等奖;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一等奖、江苏省“教海探航”“师陶杯”征文比赛一等奖,50余篇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曾获淮安市“533”技术骨干人才,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淮安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淮安市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
成长是一件最为漫长的事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成长的主题不尽相同,一岁成长在身体,十岁成长在知识,二十岁成长是情感,三十岁成长是智慧。相对而言,我的成长要比别人迟一些——悟性不高,追求虽早,收获却很迟。但是,我一直走在行动的路上,努力做到“在平凡中追求不凡,在平静中保持激情”。
一场“盛宴”后的彻悟
2005年从南京晓庄学院毕业后,我不忘初心,回到家乡,就职于海门市货隆中心小学。没有应酬,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有的只是一片宁静。正是这样,看书便成了我支配业余时间的最好方式。那时,我每年都自费订阅五六种教育报刊,再加上学校订阅的10多种,这样我每月都能读到十几种教育报刊。对于课堂教学,因为开始时没人指点,一直是在平平淡淡中摸索着。面对每学期都要进行的全市统一的期末考试,我不得不思考一个最朴素的问题:怎样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平时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其余时间都被读书征用了。日子过得平淡无奇,如同温水煮青蛙实验中的那只青蛙,被生活的温水熬着,没有什么追求,也没有什么长进。直到2008年参加一次赛课,我才有了全新的改变。
记得5月1日那天,我为创建活动加班准备材料,刚一踏进校门,就被王校长告知:“好好准备一下吧,参加这一届海门市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应用教学优质课竞赛。”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任务,我倍感压力。对于在县级优质课竞赛和教育技术应用竞赛方面“双重空白”的我而言,无疑是挑战蜀道之难。同时我也明白,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我全身心地投入优质课竞赛的准备之中,决心完成一次“蜕变”。
我把以前只是走马观花看过的《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设计》等50多本杂志一股脑儿地全部搬至案头,下班回到家就埋首其中。上班时,我上网下载名师名家的数学教学视频,复印名师名家的课堂教学实录,一有空闲,就反复观看,反复揣摩。那一段时间,就连上下班路上的十几分钟我也不放过。赛课时间如约而至,我执教了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获得大赛二等奖,有了收获自然很是兴奋,因为农村小学能突破片区参加市赛的机会极少,何况还获得不错的二等奖。可很快我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我发现自己与同样年轻的市区选手在教学设计的创新度、对课堂的把控度等方面都有明显差距,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痛定思痛,我决心更务实地努力前行。
一次“邂逅”后的奋起
2009年,我撰写的班主任论文荣获南通市一等奖,并受邀参加当年的“班主任年会”。虽然只是一次普通的年会,但对我的专业发展来说,却是一次美丽的“邂逅”。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主持人讲述的那个故事。有一位僧人一心向佛,总想修成正果,他每日拜佛,遍读经书,可总觉得没有悟到禅理。一日,他正跪在神佛面前念经时,德高望重的方丈走了过来。僧人说出自己的苦恼:我天天拜佛念经,却没有什么收获,怎么才能成佛呢?老方丈微笑着说:“正因为你天天跪拜神佛,永远也成不了佛,只有直立起你的身子,你才有可能成佛。”僧人顿悟,从此再读经书时加入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在前人基础上悟出了更多、更深的禅理。
主持人讲述的这个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茅塞顿开:必须直立身子,展开行动,走专业成长之路。回到家后,我很快就开通了自己的教育博客——“庄周梦蝶”,还制定了个人专业成长的长程规划:
1.广泛阅读:阅读电子教育教学杂志或报刊,做读书日记,浏览教育网站一小时,了解时事动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2.亲近名家:下载名师课堂教学实录,看名师教学视频,访问名师博客空间,积淀营养。
3.反思写作:每周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博文,记录自己专业成长历程。
4.加入网络成长共同体:相互督促,在竞比中成长,在集体中前进。
有了明确的目标后,生活中的倦怠和懈怠也渐渐消除。我利用“博客”发出自己的声音,反思每天在教育生活中说的、做的、想的点点滴滴。我扪心自问:为何得意?为何失意?为何困惑?为何争议?我反复琢磨:合理吗?有效吗?内隐的思考经过书面化的表达后,不仅思路变得更加清晰,还能督促思考的持续与深入,不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2012年,我的教育博客“庄周梦蝶”被南通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教育博客,我写在上面的近20篇博文,经整理先后在《教育导报》《小学教学参考》《南通教育》《四川教育》《陕西教育》等杂志发表,这让我体验到了教育生活的多彩和专业发展的幸福。就这样,我阅读着,实践着,反思着,成长着。
一次“转移”后的新求索
2012年9月,考虑到家庭因素,为解决两地分居造成的生活不便,我离开海门来到了淮安,加入了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这个大家庭,实现了职场的一次重要“转移”。6年间,我当了6年班主任,送走了6届毕业班,在淮师一附小开始了新征程上的新求索。
2013年,我被评为淮安市教坛新秀,这让我明白了作为教师的第一重境界——走进课堂,教出本味,立足学科,成为人师。
2015年,我参与编写了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师说课》一书,获得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教海探航”“师陶杯”论文评比的一等奖,成为学校那一年唯一同时在两项赛事中获奖并且都是一等奖的教师。“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感谢“教海十年”,在一次又一次精神的跋涉中,让我听到了自己成长拔节的声响;感谢“教海十年”,在一次又一次深情的召唤中,让我越发坚定了自己的专业自觉与自信。“教,然后知困”“教海前行”让我的视野逐渐宽广,让我思考的触角逐步从自己的课堂小天地拓展到区域教育相对宏阔的大空间;“写,然后知不足”,写作也让我阅读涉猎的领地从教育教学的方寸空间拓展到儿童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伦理学等广阔天地;在阅读、思考、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我逐步学会了论据的规整和论证的严密。
基于课堂,立足现实,憧憬未来,永远是做学问的不二法则,否则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016年我承担了“立体图形的体积复习”市级公开课,在此基础上的改进课例获得了部级优课。这让我明白了作为教师的第二重境界——赢得课堂,遵循规律,超越学科,成为明师。
探究的触角有多深,获得的舞台就有多大。2017年,我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与的研究项目“新技术视域下学与教方式的变革”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2018年我参编了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该书旨在通过构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增强自主探究和合作意识。这让我明白了作为教师的第三重境界——超越自我,成全学生,以文化人,成为导师。
从教13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行动的路上。在行动中不断成长,在成长中加速行动,我已经初步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行动为成长奠定基础,成长为行动引领方向,这将是我不悔的选择,不懈的追求。
撰写本文的经历,如同又一次教海探航,我将一生珍藏。
【从教感言】
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我会把这份感恩化作行动,将之前的种种收获作为一种鞭策和激励。再出发的号角已经吹响,我愿继续高扬启程的风帆,去迎风追寻理想教育那一抹迷人的蔚蓝;我愿继续深耕研究的田野,让自己的教育人生因思想而美丽、丰盈。“曾经”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次洗礼的经历,每一次提高的过程;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成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