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黄埔军校四期生

袁国平传 作者:董恒峰 著


第三章 黄埔军校四期生

投笔从戎

袁国平在一师毕业之前,接到正在上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的田汉先生的来信,邀请他毕业后去上海,协助创办电影剧社“南国社”。恩师之邀,盛情难却,这也正符合袁国平的心愿,母亲和哥哥也同意他去上海。袁国平很快来到长沙,随田汉先生的母亲和弟弟田洪一起去上海。袁国平的大哥袁醉如带着盘缠,到长沙送袁国平启程。

袁国平到上海后,住贝勤路202号田汉家中,食宿费用均由田汉负担。田汉热情指导,待之如亲兄弟。当时江浙军阀齐燮元、卢永祥混战,上海时局紧张,反动派经常搜捕革命者,查禁革命书刊,田汉的“南国社”因宣传进步思想,被反动当局查封。

残酷的现实让袁国平意识到,帝国主义及其支持下的北洋军阀,是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枷锁,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就必须砸碎这万恶的旧世界。“南国社”被查封,更坚定了袁国平的信念,要改造旧社会,不仅需要笔杆子,更需要枪杆子。此时的袁国平,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强烈冲动,他做出了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重大决定。

在这前后,袁国平听说黄埔军校除广东可以公开招生外,其他各省也在秘密招生。袁国平打听到黄埔军校在上海的招生点,毅然报名投考。袁国平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刚毕业不久,且又关心国家大事,注意阅读报纸,因而政治试题、作文对他都不难,算术、三角、代数也很容易过了关,各门均以优异成绩通过初考,获得去广州参加复考的资格。

1925年10月,袁国平由上海乘船到达广州,通过了黄埔军校的复考,被编入该校第四期入伍生第一团,次年1月底又经甄别考试及格,正式升为军官生,被编入政治大队第三队。

黄埔军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列宁、斯大林派遣的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创办起来的。该校成立于1924年5月,孙中山亲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后汪精卫)任国民党党代表。学制开始定为三年一期,由于军情紧逼,用人迫切,到袁国平考入的第四期时,缩短为六个月一期,新生先经过入伍生训练,经考试合格后,再转为正式学生,升为军官生。

袁国平一到广州,就感到耳目一新,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广州满街的红色标语牌,到处充满着革命的气氛,与北洋军阀统治区死气沉沉的状态相比,显然是两个天地。当袁国平兴致勃勃地跨进黄埔军校大门时,迎面墙上就是“拥护三大政策”、“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等标语和对联。

在广州革命形势发展的背后,袁国平也感到局势有些紧张复杂。袁国平到达广州之时,“沙基惨案”刚发生不久,廖仲恺先生被刺,血迹未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军阀势力仍明里暗里兴风作浪,伺机进行反革命活动。这不能不引起袁国平的高度关注。

袁国平1925年摄于黄埔军校

袁国平考入的第四期,分步兵、炮兵、工兵、政治、经理等科种,其中步兵最多,分为两个军官团,炮兵、工兵、政治、经理四个科均各为一个大队,加上军官补习班,共2654名学员。学员驻地分散,两个团驻扎在校本部营房及附近,其余大队则分散在各营房。

袁国平考取了政治科,兴高采烈地离开了陈家祠堂入伍生营地,坐着游艇到校本部报到。不料报到后,竟分发到离校本部将近10公里的沙河营房。所谓营房,只是用毛竹和蒲葵搭盖而成的简易棚,一些富裕家庭出身的学生,一开始住不惯。但对于贫困家庭出身的袁国平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棚虽简单,但比较适用,学习和训练都很方便,并没有什么不好。袁国平和同学们在沙河营房一住就是4个多月,后搬进蝴蝶岗新建校舍。

黄埔军校前三期没有政治科,从第四期开始才有政治科。开设政治科是国民革命军建军的需要,目的是加强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尽管袁国平和同学们一进校门就接受入伍生教育和其他方面的训练,但直到3月8日,第四期学生才举行开学典礼。政治科的教育分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袁国平对每门课程都很用功,军政素质不断提高。

袁国平作为政治大队的学生,对政治课程越来越有兴趣。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除邵力子是国民党左派外,其余大都是著名共产党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政治总教官恽代英、政治教官萧楚女、高语罕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课讲得都很精彩,袁国平和同学们百听不厌。袁国平视政治教官为革命的引路人,对他们非常敬重。袁国平除接受黄埔军校教官的教诲之外,还听过毛泽东讲农民运动,刘少奇讲省港工人大罢工,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由于学习成绩突出,袁国平曾获得校部颁发的奖状。

同国民党右派作斗争

黄埔军校自办校之初,就存在左、右两派的激烈交锋。两派斗争的焦点是拥护还是反对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到了黄埔军校第四期,两派斗争表面上处于低潮状态,实际上正处于暴风雨前的平静。袁国平入校不久,就感到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黄埔军校两派的观点水火不相容。

黄埔军校由国共两党合办,两党党员均可报考入校。但蒋介石却另立章程,作出一个别出心裁的规定:凡新生入校,即发登记表,登记入册后,即为集体加入国民党。这样,新入校的共产党员和无党籍人士也都成了国民党党员。袁国平既然到了黄埔军校,自然也是集体加入国民党的一员。

据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徐向前回忆,加入国民党的手续是非常简单的:“第一次上课是填表,集体加入国民党。毫无思想准备,想不到入国民党的手续这么简单,一堂课下来,都成清一色的国民党员了,后来一些同志都当成笑话说。”

袁国平虽然加入了国民党,但他的思想却更倾向于共产党,马克思理论对袁国平更有吸引力。1925年12月,袁国平由于表现突出,被秘密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年,袁国平19岁,成为“跨党”党员。

袁国平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积极参加国共两党两种思想、两种势力的激烈斗争。早在1925年上半年,黄埔军校先后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青年军人联合会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积极主张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而孙文主义学会以国民党反共分子为骨干,声言将共产党从革命统一战线中清除出去。

蒋介石为控制共产党人活动,提出《调和党争办法》,规定“校内准共产党活动。凡有一切活动均得公开”,“加入共产党者,须向特别党部声明”。袁国平按照共产党组织要求,既未公开申明自己的身份,也未声明退出共产党,而是运用灵活的策略,不懈地与孙文主义学会作斗争,揭露他们打着孙中山旗号反对孙中山政策的卑劣行径。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与孙文主义学会首要分子、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声称“共产党阴谋暴动”,稍后又在国民党中央会议上提出“整理党务案”,要求共产党人退出共产党,并提出是共产党员的学生必须向连长声明自己的身份。“整理党务案”,最核心的一条就是“不许跨党”,声称“党内无党、校内无派”,矛头直指左派。袁国平作为跨党分子,必须有所抉择,毅然选择保留中国共产党党籍。

1926年4月7日,蒋介石以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这两个组织“于集体化、纪律化之旨相妨碍”为借口,下达“一律自行取消”的校令。黄埔军校学生中的共产党员,为了开展革命活动,自发成立“革命俱乐部ABC”。袁国平作为共产党员,积极投身于革命俱乐部ABC的活动。学生们利用星期天的时间,有时到农民运动讲习所,有时到省港罢工委员会,有时到国光书店。到农讲所参加活动的,以湖南籍学生居多,许多人因此称农讲所为“湖南同乡会”。

接受战时政治工作训练

1926年6月下旬,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根据两次东征的经验,为研究北伐战争中的政治工作,培训政治工作骨干,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抽调三百多名学员,借用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的部分房子作校舍,举办战时政治训练班。该班又称特别政治训练班或短期训练班,学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左派分子,而左派分子中绝大多数又是共产党员。训练班学员同第四期其他学员同等待遇,算是提前毕业。袁国平被挑选受训。

袁国平被点到名的那天上午,即与同学们一起,被带到位于广州文明路的广东大学。广东大学有两个相连接的露天操场,训练班就在其中一个操场内搭建双层木架床作为寝室,另一个操场作为集合的处所,上课则借用广东大学的大礼堂。训练班是为了突击训练随军北伐的政工人员而临时设立的,因此军事课程和操场动作都取消了,只有“国际形势”、“国内形势”、“长江一带的军事形势”、“宣传要领和方法”、“民政组训”、“农民问题”等课程。训练班每天只上一堂课,教官大多从外面临时聘请。

训练班发了两份文件供袁国平等同学阅读,一个是蒋作宾写的《吴佩孚系的北洋军阀部队调查》,另一个是纽永健写的《孙传芳系的北洋军阀部队调查》。这两份材料都写得非常详细具体,不但有吴、孙两系军队的历史,两军的组织、人数、装备、特点等,还都附有两军团长以上军官的姓名、年龄、出身、个性等等。这两份材料,显然是为北伐而精心准备的。6月5日,国民政府通过出师北伐案,国民革命军随即改称北伐军,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战时训练班主任由中共“一大”代表、时任黄埔军校高级政治训练班主任政治教官的包惠僧担任,共产党员、黄埔军校政治部代理主任熊雄和政治主任教官恽代英协助。袁国平在校期间虽未参加东征,但对入校前黄埔军校两次东征多有所闻,特别是对周恩来领导的政治工作印象深刻,决心认真学习战时政治工作的经验,并运用到北伐战争的政治工作中去。周恩来在训练班专门作了《国民革命及军事政治工作》的报告,就军队为什么要有政治工作、军队政治工作的范围、北伐战争中政治工作的目的、要求作了阐述,这些都对袁国平有很大帮助。

袁国平对恽代英讲的宣传工作方法同样感兴趣,从中受到很大启迪。袁国平还聆听了彭湃关于农民运动的讲演。给训练班授课的,还有邓演达、陈启修、蒋作宾等知名人士。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的代表刘文岛、北伐军副参谋长白崇禧等也应邀到训练班授课。那段时间,袁国平和同学们还一起研究如何制订战时政治工作计划,如何撰写宣传大纲,提出可以把“实行三民主义”、“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等作为战时宣传的口号。

训练班的训练方法实用而有效,袁国平受到了很大的锻炼。训练班将参训学生每三人编为一小组,各小组每天下午轮流担任“主席”、“演讲人”、“记录”,进行演练。对演讲姿势、演讲内容、演讲声调有何不足,主席的风度、掌握能力是否合适,记录是否记下了重点等问题,反复互相观摩,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袁国平的文才和口才本来就很好,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又提高了不少。

袁国平在短期训练班学习期间,就闻到了浓浓的火药味。此时,北伐军第四军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已经奉命开往湖南。7月16日,短期训练班结束,第二天全班学生都到东校场参加北伐誓师典礼,准备出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