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苏轼和岳飞成了少年心目中的偶像;在大漠深处,用鱼肠古剑剥下了野狼的皮。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传 作者:刘敬堂,余凤兰 著


第二章 苏轼和岳飞成了少年心目中的偶像;在大漠深处,用鱼肠古剑剥下了野狼的皮。

1

暮色四垂时,辛弃疾从书院刚刚回到家中,见鲁峰师父坐在院子里,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他的那件又破又旧的袈裟。

辛弃疾有些好奇,因他的身材和管家辛文秋的矮矮胖胖都大体相同,祖父已命辛文秋去后街的裁缝店里,按照他的身材给鲁峰定做了两套衣衫,长衫取回来后,非常合身。辛文秋见放在一旁的旧袈裟,便对丁婶说道:“你将鲁师父的袈裟拿去洗一洗吧!”

丁婶刚刚拿起袈裟,鲁峰连忙抢了过来,说:“洗不得!洗不得!”

丁文秋哈哈一笑:“这么脏了,怎么洗不得?”

鲁峰:“袈裟是出家人的至爱之物,不可见水。我缝补一下,拍打一下灰尘就可以穿了。”说完,将袈裟紧紧抱在了怀里。

辛文秋见了,也不勉强,只好依了他。

其实辛文秋做梦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件又破又旧的袈裟里面,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起更时分,四周十分静寂,只听见大街上不断传来更夫的喊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在辛赞的书房里,辛赞和鲁峰隔灯而坐。鲁峰挑亮烛光,用剪刀轻轻挑开袈裟的针脚。从袈裟的夹层里,轻轻抽出一张薄绸。他将薄绸铺在桌子上,说道:“辛大人,请看!”

辛赞借着灯光一看,顿时明白了。原来这是一幅金国的地域图!上面绘有山川、地形、城邑、渡口、营寨、关卡、路径、粮草库、养马场,甚至还有打造兵器的作坊!辛赞侧耳听了听,四周十分安静,只有孙儿在隔壁房间里低低的读书声,他连忙将薄绸折叠起来,在上面压上了一本《后汉书》,低声问道:“这可是大师亲自绘制的?”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

——《踏莎行·和赵国兴知录韵》

鲁峰点了点头:“我是出家之人,常年在外云游,便将所见所闻,都绘在了这张薄绸上,想将这幅地图送到江南大宋军中。谁知到了谯县,过了关卡,刚到城门,便遭到金兵的追杀。我在城里东躲西藏,幸亏辛大人出手相救,此图才得以保住。”

辛赞抓住鲁峰的双手,动情地说道:“师父之心,可敬可佩,这是师父用性命绘制的一幅金国地域图,对大宋收复中原大地大有用处!师父放心好了,我虽无执政实权,又无缚鸡之力,但驱除金人,恢复大宋,一直是我的终生大愿。”

鲁峰:“辛大人之心,天地可鉴!”

辛赞:“师父就暂时在寒舍住些日子,养好伤,避开风头。我会想方设法送师父出城,然后将此图送往江南,请你放心好了。”

鲁峰的眼睛里滚动着泪水,他站起来,双手合十,向辛赞深深地施了一礼,才回房间歇息去了。

2

有一天,辛弃疾在爷爷的书架上看到了一册《苏子瞻集》,因为书名中也有个“瞻”字,和书院老先生同了一个“瞻”字,觉得有些好奇,便从书架上取了下来,摆在书案上,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

刘瞻老先生曾在讲堂里讲过,苏子瞻就是大宋的苏轼,也就是苏东坡。他不但向学生们讲了“三苏”赴京赶考的故事,还讲了他在“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放逐海岛”的种种遭遇。当他讲到动情之处时,便倒背着双手,半眯着双眼,左右摇晃着脑袋,吟诵苏子瞻在杭州任通判时,为小歌姬王朝云写的一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吟诵完了,意犹未尽,刘瞻说道:“苏子瞻的诗词,不但传遍中原大地,他还用诗句文字,打败了辽国的无理挑衅!”

接着,他讲了一个故事——

当年远在大宋北边的辽国,曾派使臣到了大宋的京城开封,向大宋皇帝提出了一个无理要求:大宋的军队要从宋辽边界向后让出百里,并要求每年增加岁银十万两、岁绢十万匹。

神宗皇帝并未答应,辽国使臣只好悻悻而归。

谁知不久又派出使臣入京,这次没提增加岁银和岁绢之事,而是提出了一个十分古怪的要求:他们带来了辽国的几副楹联的上联,要求大宋的君臣们对出下联,若对不出,大宋要尊辽国为上邦,大宋为下邦。

原来,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104年),辽国军队在萧太后和辽圣宗的率领下,向大宋发起了进攻。大宋宰相寇准受命率军奋力抗辽。在作战中,真宗皇帝亲临前线,寇准率军渡过了黄河,抵达澶州。宋军将士士气大增,齐声欢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就在抗辽军队节节胜利,宋军可一鼓作气收回被辽军占领的大片国土时,神宗皇帝却派出使臣,前往辽营进行议和,议和的地点设在澶州。

辽国提出的议和条件是:将关南地区割让给辽国,并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的白银和绸绢。

寇准坚决不同意,他不但想收回被辽军占领的幽州、蓟州,还提出辽国要向大宋称臣!

但求和心切的真宗不听寇准的方案,他派出曹利作为大宋的使臣前往谈判,答应每年输给辽国白银一百万两。

曹利出发前,寇准将他召到自己帐中,向他交代说:“虽然陛下答应每年给辽国一百万两白银,但是你谈判时若超过了三十万两,我就取下你的头颅!”

到了澶州后,曹利真的据理力争,毫不妥协,终于达成了议和条件:大宋每年给辽国白银二十万两,丝织物二十万匹,双方结为兄弟之邦。这就是当年的“澶渊之盟”。

后来,大宋的国力渐渐衰弱,而辽国的游牧文化又远远不及中原,尤其诗词歌赋上更难以与大宋相比,于是,辽国国主便从国内挑选了一些人才,又从大宋地区召集了不少的文人雅士,用了数月工夫,拟出了数千副楹联,再从数千副楹联中挑出了几副认为是天下绝对的楹联,派人前来大宋都城,准备以楹联为武器,向大宋的君臣显示辽国的文化实力,以提高辽国的国威。

辽国派出以络耶律为使节的一行人,到了开封后便向宋神宗递交了国书,并奏道:“辽宋两国,相互友好已有多年,辽国为增进两国在诗词歌赋方面的交往,辽主命微臣带来了数副楹联的上联,请贵国君臣对出下联。若能对出下联,辽国便尊宋国为上邦;若对不出下联,宋国便是辽国的下邦!”

宋神宗对辽使的傲慢和无礼十分反感,但对辽国提出的条件,又觉得十分可笑,便笑着说道:“我大宋乃礼仪之邦,诗歌之国,书籍成山,人才济济,朝野吟诵对联已成风气。大凡宫殿、庙宇、楼台、亭榭、名川、大山,皆有楹联。而天下的百姓,家家都有楹联,其数难以计量!不知贵国的马鞍和帐篷是否也贴对联?”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本想说:“我大宋乃泱泱之国,想以区区楹联挑战大宋,简直就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但他忍住了,说道:“请把贵国的楹联上联呈上来吧!”

络耶律听了,连忙呈上了半联楹联:“请陛下过目!”

侍从将楹联在龙案上展开后,只见上面写着五个字:

三光日月星

神宗看了,觉得这上联并无奥妙之处,可是再一琢磨,心中大吃了一惊,因为上联不但刁钻,且暗藏玄机:三光的“三”是数量词,“日月星”又是与光有关的名词,不但要求上下联要字字相对,又要合乎平仄、音律和意境,十分难对。一旦对错了,后果不堪设想,他顿时吸了一口凉气。于是便连忙命人将对联传给了宰相王安石。

王安石看了上联后,心里已经有了下联的腹稿,但是觉得不及辽国的上联,便又将这副上联传给了身边的文臣同僚。谁知文臣们看过之后,都不说话,大家心照不宣:此联难对!

络耶律见此情景,心中窃喜,他冷笑着说道:“微臣先将此上联留在这里,以三天为限对出下联。若对不出来……”他得意地笑了笑,“微臣告退了!”说完,转身离开了大殿。

神宗望了望满朝的文武百官,愤愤说道:“我大宋承袭春秋百家、汉唐遗风,天下多少锦绣文章,朝野多少文学俊士!你们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竟然无人对出辽国的上联,寡人为之汗颜,大宋也有失颜面!”

大殿里鸦雀无声,空气似乎凝固了。

生气也罢,发火也罢,神宗知道,三天内若对不出来,大宋将沦为辽国的下邦!他叹了口气,说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大宋文士众多,却无人对得上辽国的下联,难道我大宋真的要败给辽国?”

这时,文臣列班中的文同奏道:“陛下,微臣举荐一人,必能对出下联。”

神宗忙问道:“爱卿举荐何人?”

文同:“微臣举荐苏轼,以苏轼之才,必能对出辽国的下联。”

神宗听了,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也有了笑容。连忙说道:“速召苏轼进殿!”

苏轼进殿后,神宗向他讲述了辽国使者提出的条件后,命人将辽国的上联递给了他,问答:“苏爱卿,你觉得辽国的这上联……”

没等他说完,苏轼微微一笑,说道:“陛下,臣已经对出来了。”

神宗听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道:“宣辽国使节进殿!”

络耶律进殿后,昂着头,问道:“是不是对不出下联,想要……”

神宗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道:“在我大宋,贵国的这种楹联,学童稚子都能对出!”说到这里,他朝大殿问道:“哪位爱卿愿对辽国的下联?”

苏轼出班奏道:“陛下,臣愿对辽国的下联。”

说完,他走到摆有笔墨纸砚的龙案旁,在众人的注视之下,挥笔写下了五个行书大字:

四诗风雅颂

络耶律看了,竟一时说不出话来!

因风雅颂都是《诗经》里的诗歌体裁,可称为三诗,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两种,合起来刚好是四诗。“四”对“三”,“风雅颂”对“日月星”,既贴切,又巧妙!大厅里一片赞叹之声。

神宗笑着问道:“贵使觉得如何?此下联已经对出了你国的上联,服输了吧?”

络耶律有些尴尬,嚣张的气焰灭了不少,他依然不肯罢休,连忙说道:“这是我辽国的第一联,也是最简单的一联。微使还有第二联。”他转向苏轼:“请苏大人对出下联!”说完,他从随从手里接过一联,只见上面写着:

炭黑火红灰似雪

苏轼看完,挥笔写出了下联:

谷香米白稻如霜

络耶律见第二联仍然未难倒苏轼,心里已有些发虚,他对宋神宗说道:“微使在来贵国途中,路过一湖泊时,看见了一件怪事,十分有趣。”

神宗说道:“哦,什么怪事,说来听听。”

络耶律:“湖边长着一棵李子树,树上的李子落入湖中,刚好打中了一条鲤鱼,微使见了,便口占了上联,不知道苏大人可有兴趣对出下联?”

苏轼:“请出上联!”

络耶律的上联是:

李打鲤 鲤沉底 李沉鲤浮

络耶律走到苏轼面前,捻着胡须干笑着说道:“苏大人,在下可要提醒你,如对不出,嘿嘿,事关你大宋国格,可要三思啊!”

苏轼并未理他,他大步来到龙案旁,将一支狼毫蘸满了浓墨,笑着对络耶律说:“昨日我与文友在园中赏花时,见一群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忽有一阵清风吹来,将蜜蜂纷纷吹到地上。待风停了,蜜蜂又纷纷飞舞起来,这就是在下的下联。”说完,挥笔写下了十个大字:

风吹蜂 蜂扑地 风息蜂起

络耶律见了,心中称奇,暗自赞叹,却又不动声色:“苏大人才思敏捷,佩服!佩服!”他连忙低下头,和随行人员商量着什么。

苏轼见了,笑着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在下也有几副对联的上联,请贵国使节对出下联,若对出来了,我大宋便尊称辽国为上邦;若对不出,辽国便是下邦,不知贵使觉得如何?”

络耶律也算是辽国的文坛高手,他见苏轼对他挑战,知道已无退路,他硬着头皮应战:“请苏大人出上联!”

苏轼在纸上写的上联是:

天上月圆 地下月半 月月月圆逢月半

络耶律一看,顿时懵了,他想了大半天,也没想出一个字来,显得十分狼狈。

苏轼笑着说道:“辽国使节不必急着对出下联,也以三天为限,如何?”

络耶律听了,见苏轼给个台阶,连忙同意,然后悻悻地离开了大殿,回到了驿馆。

三天期限到了,络耶律还是没有对出工整的下联。他便要求回国。离开开封前,在大殿上他向宋神宗提出了一个请求:“恳请陛下将苏轼的大作‘四诗风雅颂’赐给微使,以作传家之宝。”

宋神宗答应后,络耶律将苏轼的下联用锦缎包好,如获至宝,一路上,揣在胸前,带回了辽国。自此以后,苏轼之名就在辽国传开了,不过他们不叫他苏轼,而是称他为“大苏”。

辛弃疾听得如痴如醉,他想若今朝有苏轼之才,教训教训金人该有多好!我一定要刻苦学习,做个像苏轼那样的人!他又想起了《苏子瞻集》中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便一笔一画地默写起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

辛弃疾是个聪明透顶的少年,自从鲁峰师父在家中住下后,他总觉得鲁峰师父身上有着太多的谜。

在涡河边“曲水流觞”时,金兵突然前去搜查,搜查的是不是他?他的那件又破又旧的袈裟,为什么不肯让丁婶洗干净?他每次与爷爷掌灯长谈时,又谈了些什么?还有,他晒在院子里的那件皮褥子,真的是狼皮吗?

今天下学后他刚进院子,就见鲁峰师父正在收拾晒了一天的那张狼皮褥子。辛弃疾上前问道:“师父,这张狼皮褥子真的是狼皮的吗?”

鲁峰笑着说道:“是的,是从一只大青狼身上剥下来的。”

“大青狼?”辛弃疾瞪圆了那双大眼睛,“是谁杀了那只大青狼?”

鲁峰:“是老衲杀的。”

辛弃疾:“出家人不是不杀生吗?”

鲁峰笑了,摸了摸辛弃疾的头,亲切地说:“那要看是什么时候。我若不杀他,他便咬死我,你说该不该杀他?”

辛弃疾一想,也有道理啊:“这狼该杀。”

鲁峰:“听不听我杀狼的故事?”

辛弃疾:“好呀,好呀!师父,我要听!”

鲁峰告诉他说——

有一天,他在大漠里迷了路,又渴又饿,正想找个避风的地方歇歇脚,忽然发现身后有只大青狼跟着他。他走得快,那只大青狼也走得快;他走得慢,那只大青狼也走得慢。他知道这只饿极了的大青狼在找机会袭击他。

大漠里的野狼有个习性,它不怕人击头打腰,只怕打它的前腿,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狼是铜头铁腰麻秆腿。要打狼,先要打断它的前腿。

当鲁峰走到一个小山坡上时,果然觉得有人在用双手拍打他的双肩。鲁峰知道,这是狼的一种绝招,当行人觉得有人在拍打双肩时,都会回头看看,这时,狼便一口咬住人的喉咙,人一倒地,便成了野狼的一顿美餐!

鲁峰十分镇静,他既不回头看,也不慌张。他向前走了几步之后,猛一回头便双手抓住了野狼的前腿,猛地一掰,只听“咔嚓”一声,狼的前腿已经掰断!接着,他提起野狼猛地往地上一摔,野狼便站不起来了,成了他的猎物。

他先剥下了狼皮,在沙地上晒着,又切下了一大块狼肉,捡了些干枯的野蒿,在火堆上烤熟,吃饱了肚子,将狼皮卷起,又继续上路了。

从此以后,这张狼皮就有了用处,天冷能御寒,下雨能挡雨,晚上垫在身子下,也能防潮。

辛弃疾听了,顿时觉得其貌不扬的鲁峰师父身上有了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又引起了他更多的好奇。他忽然问道:“师父,你是用什么剥下了野狼皮?”

鲁峰:“用剑,我随身携带的一柄鱼肠剑。”

“剑?”辛弃疾四处望了望,除了这张野狼皮就是墙边的半截打狗棍了,院子里别无他物,哪有什么剑?

辛弃疾问道:“师父,我能看看你的鱼肠剑吗?”

鲁峰点了点头,接着又摇了摇头:“不行,你爷爷不是说了吗?你每晚都要读书一个时辰,你快去书房读书吧!”

辛弃疾听了,不敢违背祖父为他定下的规矩,于是只好不情愿地去了书房。

亥时刚到,也许是读书读累了,辛弃疾伸了伸懒腰,正准备回房睡觉,忽然听到院子里传来一阵“嗖嗖”的声音。他以为是起风了,可是朝窗外一看,窗前的石榴树叶子一动也不动。那是什么声音呢?

于是他悄悄地出了书房,过了一个圆拱门,进了后院。此时,一轮明月高悬天际,院子里银辉如水。在月光下,有人正在舞剑。他的身手十分敏捷,剑术娴熟,挥舞起来“呼呼”生风。月光照在剑刃上,舞剑的人整个裹在一团白光之中。

这时,舞剑的人也发现了辛弃疾,他收剑后走到辛弃疾身边问道:“少爷,书读完了?”

原来舞剑的人是鲁峰!

辛弃疾点了点头。

鲁峰:“天已不早了,少爷,快回房睡觉吧!”说完,他走到墙边拿起了半截打狗棍。

辛弃疾心里又多了个谜:明明看见鲁峰师父在舞剑,可现在两手空空,却不见剑的影子!难道那柄剑不翼而飞了?他不敢问,只好把这件事藏在了心里。

令他想不到的是,就在第二天,鲁峰主动解开了鱼肠剑之谜。

4

鲁峰当年是京城开封御林军的教头,他与大宋皇室的赵琏交往颇多。赵琏是简王赵似的侄儿。因赵琏喜爱剑法,便拜鲁峰为师,闲暇时二人经常切磋剑术。

赵琏平素喜爱收藏历代名剑。有一天,他在大相国寺后边的古玩店里,看到了一把十分罕见的短剑,没有剑鞘,剑柄上的饰物已朽,剑长不足二尺,剑身极窄,约有寸许,上面镌有数字,因年代久远难以辨认,但剑刃依然十分锋利。店主将一只马尾拂子在剑刃上轻轻一甩,马尾便齐刷刷地断在地上了!

赵琏向店主打听古剑的来历。店主说是从浙江来的一位古董商手里买来的,并说此件是铸剑大师欧阳子的传人仿效鱼肠剑所铸,世上仅此一把。他想将此剑作为镇店之宝,便狠了狠心,用八十两银子买下了此剑。

赵琏听了,连忙说道:“此剑让给我吧,我付给你一百六十两银子。”

店主起初不答应,赵琏便解下了自己随身佩带的一把宝剑,那是宋神宗当年赐给他父亲的,宝剑不但精美无比,剑鞘上还镶有金线和红绿宝石,十分珍贵。店主知道,这是皇室之物,价值难估,他终于动心了,便把那柄鱼肠古剑交给了赵琏。

金兵攻下京城后,徽宗、钦宗被金兵押往金国途中,除皇后、公主、嫔妃和众多宫女外,还有成群结队的文武官员,以及众多的画师、郎中、药师和各种各样的工匠。赵琏等皇亲国戚也一并押往金国。他们一路上除了要遭受金兵的打骂、杀害外,不少公主、嫔妃被金兵拉出队伍,肆意奸淫,甚至糟蹋致死!因路途遥远、腹中饥饿,身上的单衣难以抵御北国的寒风,还有不少人因冻饿而死!死后无人掩埋,被野狗啃食。

当大队人马走到半路时,赵琏患了病,实在走不动了,身子一歪,便倒在了沙漠里,鲁峰连忙背起赵琏,继续前行。赵琏在鲁峰背上大口地喘气,他求鲁峰放下他,说他不行了。鲁峰便放下了赵琏。赵琏挣扎着从行李卷中掏出鱼肠古剑,递给鲁峰,说:“看来我是回不了中原了,这柄古剑就留给你吧,我……”还没说完,头一歪,便断气了。

鲁峰将赵琏掩埋在黄沙中,堆上几块石头做记号,又随着队伍继续北行。

当金兵将他们押向五国城时,有一天夜里,狂风大作,砂石漫天,马匹乱窜,人群混乱,鲁峰知道机会来了,他趁着混乱离开了人群,向沙漠深处逃去……

“师父,那柄鱼肠古剑呢?”听到这里,辛弃疾特别关心那柄鱼肠古剑,“古剑丢了吗?”

鲁峰摇了摇头:“没有,要是丢了,沙漠中我怎么能杀那匹野狼?”

辛弃疾:“古剑现在在哪里?”

鲁峰指了指墙根的那半截打狗棍:“你把它取来。”

辛弃疾连忙将打狗棍取来递给鲁峰。只见鲁峰拔去棍上的木塞,从里面抽出了一柄短剑,笑着说道:“这就是那柄鱼肠古剑。”

原来那半截打狗棍的中间是空的。

辛弃疾接过这柄非铜非铁的古剑,用手轻轻抚摸着,然后拿起来掂了掂,觉得剑身并不重,但是剑锋却寒气逼人。

“喜欢这柄古剑吗?”鲁峰突然问道。

辛弃疾点了点头。

“想习武吗?”

“太想了!”辛弃疾连忙回答,他想起了月夜里舞剑的那团白影。

“我把古剑送给你吧!”鲁峰说到这里,顿了顿,又说,“不过你还小,正在读书,等你到了‘冠礼’时,再给你吧!”

鲁峰将鱼肠古剑又插进了打狗棍。

这天晚上,辛弃疾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手持鱼肠剑,健步如飞,正在追杀一群金兵……

第二天,辛赞让辛弃疾给鲁峰行了拜师礼,从此,每天早晚,辛弃疾在院中跟着鲁峰学习剑法。

5

因为心里总惦记着爷爷的那册《苏子瞻集》,辛弃疾下学后刚刚回到家,便直奔爷爷的书房。谁知刚到门口,便被辛文秋拦住了,他轻声说道:“老爷吩咐,谁都不能进去。”

辛弃疾听了,有些奇怪。爷爷最疼自己的,总是在书房里教他习字、读书,今天为什么不许他进去?便问道:“为什么不许我进去啊?”

辛文秋连忙示意他不要出声,悄悄将他拉到了一边,说道:“老爷和鲁峰师父在书房里说话,不许别人进去打扰。”

辛弃疾听了,便不再追问,他假装回房睡觉。

待辛文秋走了后,他悄悄走到书房的窗下,透过窗棂朝里一看,见书案上摆着一支香烛,青烟袅袅。爷爷与鲁峰背向窗户,正在香案前跪地而拜。待他们站起来后,二人都已满脸是泪了。辛弃疾大吃一惊。爷爷和鲁峰师父祭拜的是谁?他们为什么会哭?他想看得再仔细些,刚刚探起身子,忽然听到爷爷说话了:“外面是幼安吗?”

幼安是爷爷为他取的乳名,是祈盼他幼年安康无灾。他连忙回答:“爷爷,是我。”

爷爷又说:“你进来吧!”

辛弃疾进了书房后,见香案前放着的一张白纸上写满了文字,因天色已暗,看不清上面写的是什么,只看到题目是“祭文”二字。

辛赞将辛弃疾唤到自己身边,问道:“你可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辛弃疾:“我知道,今天是十一月二十七日。”

辛赞:“对,今天也是大宋岳元帅的九周年祭。九年前,也就是你两岁那年,岳飞在清风亭里,被奸臣杀害了!”接着,辛赞向刚刚懂事的孙儿讲述了岳元帅从湖北鄂州出发,率兵北上抗金的往事——

岳飞率领岳家军,在郾城和颍昌打败了兀术的金兵主力后,先锋部队奋勇北进,夺得了郑州;西进收复了洛阳。河北、河南境内的抗金忠义之师已经切断了金兵的后勤补给线,以迎接岳家军北上。岳家军正准备直捣金国老巢幽燕之际,也就是这个时候,南宋的高宗皇帝赵构和宰相秦桧却害怕起来,一是怕岳家军壮大了之后,会威胁到宋高宗的半壁江山,二是秦桧正在和金国商定议和的条件,即南宋与金国的划割方案。他怕岳家军的胜利影响和金国的议和,于是召令岳飞班师回朝。为了达到召回岳飞的目的,朝廷的班师令以金牌的形势送达岳家军。秦桧仍不放心,他一天竟向岳家军发出了十二道金牌!

岳飞知道抗金的大业已经被毁,他面东而拜,哭着说道:“抗金十年之力,竟毁于一旦!”说完,悲愤而泣。

回朝后,宋高宗先削去了岳飞的兵权,而后秦桧伙同张俊给岳飞的部将张宪捏造了一个谋反的罪名,认定是岳飞唆使部下谋反,将岳飞关押于清风亭里,不久便将这位抗金英雄秘密杀害了!岳飞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也同时遇害。

辛赞说完后,将香案的祭文递给辛弃疾,让他在烛火上点燃,祭文在火焰中跳动了几下,便化成一群纸蝴蝶了。

接着,辛赞又从一只笔筒中取出一张折叠起来的诗笺,上面写着岳飞的《满江红》,辛赞苍老的声音,鲁峰浑厚的声音和辛弃疾清亮的童音,汇成了一种声音,在书房回荡: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6

自从听了刘瞻先生讲述了苏轼的故事之后,苏轼便成了辛弃疾心目中无人能比的大才子;而听了爷爷讲述了岳飞的功绩后,岳飞便成了他心中顶天立地的英雄!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从文,要以苏轼为楷模;从武,就以岳飞为榜样。

有一天中午,辛弃疾趁着刘瞻正在午睡的时候,和书院的几个学伴溜出斋舍,坐在柳荫下,辛弃疾给大家讲起了岳飞的故事。他的这些故事都是从鲁峰师父那里听来的。由于他讲的故事不但新鲜,而且生动,学伴们听得十分认真。前几天他讲了岳母刺字、枪挑小梁王,今天讲的是岳飞大战朱仙镇。正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时,党怀英从斋舍里走来,问道:“你们不去午睡,在这里干什么?”

一个学伴说道:“听故事,岳飞大战朱仙镇的故事。”

党怀英听了,连忙摇手,低声说道:“别讲了!要是让……”他指了指头顶,“要是让他们听到了,那还了得!”

另一个学伴说:“我们的先生能讲苏轼以楹联让辽国服输的故事,为什么不能讲岳飞的故事?”

党怀英毕竟比他们大了几岁,他以学兄的口吻对这些小学弟们说:“要知道,苏轼的对头是辽国,辽国又是金国的对头,当然可以讲了。而岳飞是南宋之帅,他打的是金国的军队,你说我们现在在谁的地盘?若此事被金人知道了,还能允许我们参加科考吗?不许科考就没有功名,没有功名,就不能跻身仕途。”说到这里,他转头望了望辛弃疾,“别忘了,你爷爷是金国的县令,你不能害了他老人家呀!以后再也不要讲这种故事了,记住了吗?”

辛弃疾正想反驳他,忽见刘瞻老先生披着褂子,手里握着一根二尺半长的枣木戒尺走了过来。他也不问缘由,在每个人的手心上打了十戒尺。不但讲故事和听故事的挨了打,连党怀英也挨了十戒尺!

都打完了后,刘瞻叮嘱道:“你们谁也没说过什么,谁也没听过什么!此事到此为止,都听明白了吗?”

大家齐声回答:“都听明白了!”

刘瞻又说:“罚你们每人默写三遍《千字文》!”

说完,他握着枣木戒尺回房午睡去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