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组(6首) 冷霜、赖丹婷&Leslie McAbee
F279 Of all the Souls that stand create-自所有创生的灵魂-①
Of all the Souls that stand create-
I have Elected-One-
When Sense from Spirit - fles away -
And subterfuge-is done-
When that which is-And that which was-
Apart-intrinsic-stand-
And this brief Tragedy of Flesh-
Is shifted-like a Sand-
When Figures show their royal Front-
And Mists-are carved away,
Behold the Atom-I preferred-
To all the lists of Clay!
7 Tragedy of Flesh-] Drama in the flesh-
自所有创生的灵魂-②
我选中了-一个-
当精神留下而感觉消损-③
尘世的生命-已走过-④
现在的所是-与曾经的所是-
分离-内在-独立-⑤
这出肉体的短暂悲剧-⑥
翻转-如沙粒-
当形体展现其高贵的一面-
雾霭-被剥离,⑦
得见那个原子-我独喜它-⑧
胜过所有的泥坯!⑨
7肉体的悲剧-]肉体内的戏剧-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62年初。现存一份手稿(散页),写在左上角带有压花的信笺纸上,正反两面书写。(如图)。
② stand create:创生,表明灵魂的创造和存在,带有被动的意味,包含基督教的指涉。create:created的省略形式,也可以看作“被截尾的分词”,很可能是为了隔行押韵:create/away,stand/sand,away/clay。(Miller,1987:5)
③ 选择files away而不是更常用的fly away,似乎为了避免宗教或超验意义上的隐喻说法。狄金森虽然大量使用基督教用语,其实却悄悄地与之戏谑、对抗,甚至捣毁和瓦解神圣。
④ subterfuge:在狄金森的词典中,除基本义“逃离”(flee)外,还指“尘世的生命”(earth life)。
⑤ 3词并置,为诗行留下多重阐释空间,比如可以读作:Apart-intrinsic-stand-;intrinsically stand apart;stand apart and stand intrinsic等。狄金森经常运用句法倒置,她将apart置于句首,可能意在强调分离,“现在的所是”与“曾经的所是”的分离,将stand置于句尾,可能意在保持stand/sand的韵脚。译文遵循原诗顺序,stand译为“独立”,以呼应apart(分离)。
⑥ 诗人选择Flesh一词,表明不再强调肉体,故译为“形体”。
⑦ carve away:切掉,比如通过外科手术实施分离,这里暗指薄雾(尘世的喧嚣杂乱)被驱散,通过将肉体与灵魂剥离,得以洞见本真。
⑧ Atom:双关语,又指Adam(亚当),《圣经》中的人类始祖。
⑨ Clay:《圣经·旧约·以赛亚书》(64:8)写道:“耶和华啊,现在你仍是我们的父。我们是泥,你是窑匠。我们都是你手的工作。”
【解读】
诗以创生的灵魂开始。本是上帝创造了所有,而狄金森“选中了一个”。感觉是肉体拥有的能力,当感觉消失而精神仍存之时,灵魂和肉体分离,尘世的生命走向终点,肉体消殒,人亦死亡。接着,狄金森运用了两个抽象的指示词汇“曾经的所是”与“现在的所是”,前者指肉体,后者指自我的无肉体形式,即灵魂。二者分离,使灵魂保持其真实的、本质的内在属性。狄金森把沙粒与人的肉体并置,将“这出肉体的短暂悲剧”翻转,暗示着肉体与灵魂的分离。接着,薄雾被驱散,尘世的喧嚣杂乱被剥除,真实与本质的属性才能得见,灵魂作为形体高贵的一面也能更清晰地予以呈现。
狄金森尝试分离肉体、感觉与精神,通过脱离尘世的喧嚣来寻求灵魂、神圣与不朽,就像基督徒那样。然而经过一番尝试,她仍然无法完全将灵魂与精神从肉体与尘世中剥离。狄金森对基督教特别是加尔文宗提供的现成的拯救方案不以为然,但她仍对灵魂和不朽充满热望,并以自己的方式孤独地探索拯救之路。终于,狄金森得见泥坯中的那个原子,“得见”表明原先消殒的“感觉”的复原,“原子”指向亚当,即上帝用泥土创造出的人类最初的肉体。起初,在所有的灵魂中,狄金森选中了一个;最后,在所有的泥坯中,狄金森独爱一个原子。尘世与肉体之爱无法轻易被灵魂与不朽取代,“原子”就是狄金森选择的那个“灵魂”,由此她将肉体与精神再次融合。诗人想要在尘世中探索灵魂与不朽,因为她既不愿安守现世,也无法脱离现世。(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翻译、注释、解读:赖丹婷;参考Leslie McAbee意见)
F285B The Love a Life can show Below一生能显现于下界的爱①
The Love a Life can show Below
Is but a flament,I know,
Of that diviner thing
That faints upon the face of Noon-
And smites the Tinder in the Sun-
And hinders Gabriel's Wing-
'Tis this-in Music-hints and sways-
And far abroad on Summer days-
Distils uncertain pain-
'Tis this enamors in the East-
And tints the Transit in the West
With harrowing Iodine-
'Tis this-invites-appalls-endows-
Flits-glimmers-proves-dissolves-
Returns-suggests-convicts-enchants
Then - fings in Paradise -
一生能显现于下界的爱
只是一根丝线,我明白,
属于那更神圣之物②
隐没于正午的面容-
在太阳下点燃火绒-③
阻挡加百利的羽翼-④
是它-在音乐中-暗示和摆动-
在夏日到达远方-
萃取未知的苦痛-
是它迷恋于东方-
点染变迁于西方
带着苦痛的碘酒-⑤
是它-引诱-惊恐-赠予-
掠过-微现-确证-消散-
重现-暗示-定罪-沉迷
然后-抛入天堂-⑥
【注释】
① 现存两份手稿。第一份手稿(A版,如图),大约写于1862年,题赠给嫂子苏珊,顶端写着:Excuse me-Dollie-(原谅我-多莉-),“多莉”是狄金森对苏珊的昵称;据富兰克林推测,此诗实际上并没有寄出,因为纸张上没有任何折痕。第二份手稿(B版),大约于1863年收入“诗笺”(Fascicle 35)。两个手稿本差别不大,只有两处异文:1 Life] Child;10 enamors] afficts us。这里选用B版。
② divine:暗指上帝之爱,天堂之爱。“更神圣之物”指得荫避暑、遮风挡雨之居所。参见《圣经·旧约·以赛亚书》(4:5-6):“耶和华也必在锡安全山,并各会众以上,使白日有烟云,黑夜有火焰的光。因为在全荣耀之上必有遮蔽。必有亭子,白日可以得荫避暑,也可以作为藏身之处,躲避狂风暴雨。”
③ Smite:有3个含义:A.点燃;B.争斗、防卫;C.剥夺、勾销。译文采用“点燃”。参见《圣经·旧约·诗篇》(121:6):“白日,太阳必不伤你;夜间,月亮也不害你。”
④ Gabriel:加百利,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中的上帝的信使。
⑤ harrowing:本义是犁地、破土、铲土等,引申为撕裂的、折磨的、摧残的。Iodine:碘酒,一种红色的药水,也指紫红色。首先,作为医用碘酒,它有止痛之效,呼应了诗中的“苦痛”。其次,碘酒的紫红色应和了“点染”,渲染了日出和日落的色彩。
⑥ fing:在狄金森的词典中有3个释义:A.抛出,送出;B.请求;C.被强迫离开。
【解读】
狄金森将尘世之爱视作那更神圣之物的一部分。然而,“更神圣之物”是什么?它“隐没于正午的面容-/在太阳下点燃火绒-/阻挡加百利的羽翼-”,似乎比在尘世所能感受到的一切都更加崇高。尘世之爱是狄金森所感受到的用以理解上帝之爱、神圣之爱的一种方式。随着音乐,“爱”荡漾摇摆起来,但却遭遇痛苦的折磨。由东到西,从日出到日落,“爱”的脚步也在空间、时间里转移。“碘酒”暗示着天空的色彩,也预示着对伤痛的治愈。虽然尘世之爱有局限性,但它也具有转化变革的力量。最后,一系列动词展示了不同阶段的爱的表现。“引诱-惊恐-赠予-”,好比《圣经》中亚当、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吃禁果,违背了上帝的命令,结果被逐出伊甸园,降落凡间,成为人类的祖先,获赠尘世之爱。接着,诗句进一步表现从一掠而过到隐隐若现,再到跌宕起伏,最后抛入天堂的过程。尘世之爱作为神圣之物的从属物,终究还是指向上帝与天堂。然而,“抛入”一词的被动和负向含义则暗示了她对基督教的对抗与反叛。虽然她身边的亲人陆续皈依了基督教,但她仍渴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把握灵魂与不朽。(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翻译、注释、解读:赖丹婷;参考Leslie McAbee意见)
F314B"Hope"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希望”是那种有羽毛的事物-①
"Hope"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And never stops-at all-
And sweetest-in the Gale-is heard-
And sore must be the storm-
That could abash the little Bird
That kept so many warm-
I've heard it in the chilliest land-
And on the strangest Sea-
Yet-never-in Extremity,
It asked a crumb-of me.
“希望”是那种有羽毛的事物-
它在灵魂里栖居-
它唱着没有词的歌曲-
永远-也不停息-
它在狂风中-听来-最甜蜜-
这风暴一定很凶猛-
那样击打这只小鸟②
而它却葆有如此多暖意-
我听过它,在最寒冷的土地-
和最陌生的海域-
可是-在厄运中-它却从未,
索求过我-一点一滴。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62年,现存一份手稿,见“诗笺”(Fascicle 13)。如图。诗人曾抄录此诗,寄给两个表妹,但原稿已丢失。
② abash:来自bash(重击),按照狄金森语料库,有多种含义,如困惑、羞辱、挫败、打击、打倒等。
【解读】
第二节的三至四行是理解和翻译本诗的主要难点,除了套叠的从句结构外,如何理解the little bird和abash的含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从整首诗修辞、语意的结构来看,作者为“希望”赋予的形象是以鸟儿为蓝本的(有羽毛、会歌唱),因此,the little Bird应是对“希望”更明确化的指称。为了使这一节的诗意更清晰地呈现出来,这里选用了abash在狄金森时代一个不太常用的含义(义同bash)。warm与第三节第一行的chilliest构成对比,而在诗意上,从第一节到第三节也层层递进,第二节构成了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翻译、注释、解读:冷霜;参考Leslie McAbee意见)
F333 Many a phrase has the English language-英语有许多表达方式-①
Many a phrase has the English language-
I have heard but one-
Low as the laughter of the Cricket,
Loud,as the Thunder's Tongue-
Murmuring,like old Caspian Choirs,
When the Tide's a 'lull-
Saying itself in new infection -
Like a Whippoorwill-
Breaking in bright Orthography
On my simple sleep-
Thundering it's Prospective-
Till I stir,and weep-
Not for the Sorrow,done me-
But the push of Joy-
Say it again,Saxon!
Hush-Only to me!
12 stir,] Grope-· start-
14 push of Joy-] Pain of joy-
英语有许多表达方式-②
我只听过一种-
它轻柔有如蟋蟀的笑声
响亮,仿佛雷霆-
它低语着,像古老里海的合唱
当那潮水暂时平静-
用新的音调诉说它自己-
宛若一只三声夜鹰-③
它以明亮的拼音④
闯入我单纯的睡梦-
轰鸣着它的希冀
直到我惊醒,哭泣-
不是因为那施于我的悲伤-
而是因为喜悦的激奋-
再说一次吧,撒克逊!⑤
嘘-只对我一人!
12惊醒,]摸索-·开始-
14喜悦的激奋-]喜悦的苦痛-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62年初。现存一份手稿,收入“诗笺”(Fascicle 12)。
② phrase:从全诗的表意来看,phrase在这里应是指“表达方式”、“交流方式”,而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词组”,虽然“词组”之意暗含其中,诗人选用这个词带有一定的游戏性。
③ Whippoorwill:美国东部常见的一种鸟,学名“三声夜鹰”。它的叫声哀婉动人,听起来很像是whip poor will,字面意思为“抽打可怜的心愿”,因此它的俗名就叫whippoorwill。诗人这里显然有意借用了这个文字游戏,在后面的诗节中,以Orthography、Prospective、weep、Sorrow等词语呼应之。
④ Orthography:书写、正确的拼写;比喻歌声、鸟叫声。
⑤ Saxon:撒克逊人,英国人,引申为诗歌、语言、英语。
【解读】
在这首诗里,狄金森是以诗的方式表达了她作为诗人对语言的独特体验,也就是说,她在族群共用的语言中辨识出一种属于诗的声音和言说方式,更准确地说,并非是她辨识出它,而是它逐渐唤醒了她——从“低语”到“轰鸣”,以4个现在分词形式的动词,狄金森细致地表现出这一被唤醒的过程,以及当她由此领受到作为诗人的“天命”时的狂喜。因此,如何理解phrase一词十分关键。这里的phrase的含义应更多是指表达方法或沟通方式,如果将它译为常见的“词组”或“短语”,这首诗的诗意就难以彰显出来了,甚至会让人感到奇怪,因为很难理解,一个“词组”或“短语”为什么会表现出“轻柔有如蟋蟀的笑声/响亮,仿佛雷霆”这般多样的声音,而易之以“表达方式”就比较了然了。
狄金森的诗有其难解之处,造成这种难解的原因,大体与她精神生活的隐秘性、想象的高速运动带来的语言上的跳跃,以及语法上不合常规之处有关,在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中常见的片段化、拼贴和高度的暗示性及非逻辑性极少见于她的诗中。换言之,她的诗在诗思展开的方式上仍比较古典,每首诗都有一个明确的抒情和想象的起点,围绕这一起点推进其想象的逻辑,由此形成清晰的结构骨骼。正是这一特点,使她的诗在翻译中具有一定的“耐磨损性”,即使在理解不够到位的翻译中,仍有可能大致传达出她的诗思的内核。但是,只有充分把握她的想象逻辑,才能将这一逻辑枝干上每一个词语叶片的意义确定下来,才能在她高度凝练的用词中看出其表意的精确。(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翻译、注释、解读:冷霜;参考Leslie McAbee意见)
F533 I reckon-When I count at all-我掂量-当我彻底清点-①
I reckon-When I count at all-
First-Poets-Then the Sun-
Then Summer-Then the Heaven of God-
And then-the List is done-
But,looking back-the First so seems
To Comprehend the Whole-
The Others look a needless Show-
So I write-Poets-All-
Their Summer-lasts a solid Year-
They can afford a Sun
The East-would deem extravagant-
And if the Further Heaven-
Be Beautiful as they prepare
For Those who worship Them-
It is too diffcult a Grace -
To justify the Dream-
12 Further] Other-· final
13 prepare] Disclose
14 For] To-
14 worship] Trust in · ask of-
我掂量-当我彻底清点-②
首先-诗人-其次太阳-
其次夏天-其次上帝的天堂-
然后-名单已经完结-
但,回头看-那第一似乎
就包含了全部-
其余的已无须罗列-
因此我写下-诗人-一切-
他们的夏天-终年持续-
他们拥有的阳光
东方-也会觉得奢侈-
而倘若更遥远的天堂-
一如他们为其崇拜者③
准备的那般美丽-
就很难证明这梦的-
恩典确有其实-④
12更遥远的]另一个-·最后的
13准备]敞开
14为]给-
14崇拜]信任·要求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63年春。现存一份手稿,见“诗笺”(Fascicle 28)。诗人曾抄录此诗,寄给两个表妹,但手稿已丢失。
② reckon:计算、估算、估计;同时暗含基督教的意涵。
③ they:承接上文,这个“他们”很可能指诗人(Poets)。
④ Grace:按照基督教本义,Grace是上帝通过牺牲他的儿子耶稣,给人类赐予的恩典和救赎,见《圣经·新约·以弗所书》(2:8):For by grace you have been saved through faith;and that not of yourselves,it is the gift of God(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这里取其本义,译作“恩典”。
【解读】
此诗以戏谑的语调张扬诗人的地位,一笔勾销了太阳、夏天,也勾销了天堂。她一边借用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如“恩典”,一边把上帝施恩的特权移交给诗人,大写的上帝所在的位置被大写的诗人(Poets)取代。诗人用语言创造万物,如果诗人就是一切,那么语言就是一切,在语言之外,无物存在。诗歌的结尾段嘲弄了天堂和上帝的恩典:既然诗人包含了全部,其中,天堂不过是诗人创造的一个美梦,那么,这样的恩典何以实现,如何证明?不过,这样一来,诗人的价值似乎也面临被勾销的危险。
文德勒指出,此诗前3节充满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回声,例如莎士比亚说(Sonnet 18):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但是你永恒的夏日不会消逝),狄金森或许觉得这未免有些夸张,但最终还是认同了他的观点,她说:Their Summer-lasts a solid Year-(他们的夏天,终年持续);莎士比亚说(Sonnet 132):And truly not the morning sun of heaven/Better becomes the grey cheeks of the east(而的确,无论天堂的朝阳配上/东方苍白的脸颊如何美妙),狄金森说:They can afford a Sun/The East-would deem extravagant(他们能提供的太阳/连东方-都会觉得奢侈)……“总体来看,狄金森有时缓和了莎士比亚的浮夸,有时则更胜一筹,不管怎样,她机智巧妙地引用莎士比亚,并从中取乐。”(Vendler,2010:246)
在她的文章《最直接的美国文学前辈》里,米勒(Cristanne Miller)认为这是一首赞美诗,可以“用熟悉的调子在小群体里唱出来”。它使用了“普通格律体”,8686句式,抑扬格。她补充说,“从赞美诗里狄金森学会使用完全重复的短句,她或许也采用了赞美诗典型的朴实的语言风格,虽然她经常把唱给上帝的赞歌世俗化,甚至采用不恭不敬的语调。”(Richards,2013:122)(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翻译:冷霜;注释和解说:王柏华;参考Leslie McAbee意见)
F559B Through the Dark Sod-as Education-穿透黑暗的地壤-如同教育-①
Through the Dark Sod-as Education-
The Lily passes sure-
Feels her White foot-no trepidation-
Her faith-no fear-
Afterward-in the Meadow-
Swinging her Beryl Bell-
The Mold-life-all forgotten-now-
In Extasy-and Dell-
穿透黑暗的地壤-如同教育-②
百合挣出身躯-③
感受她洁白的脚-毫不惊慌-
她的信念-从不畏惧-④
然后-在牧场-
摇动她绿宝石的铃铛-
泥土中的-生活-全都忘却-此刻-⑤
在幽谷中-充满狂喜-⑥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63年,现存一份手稿,见“诗笺”(Fascicle 27)。如图。诗人曾抄录此诗,寄给两个表妹,但这份原稿已丢失。
② Sod:译为“地壤”,有两重考虑,一是为与Dark的语义衔接,即强调地面以下的部分(“草地”则语义上偏于地面),二是“地”、“壤”连用,在语义和声音层面都有更坚硬的意味,可以衬托pass through的艰难(用“穿透”而不是“穿过”也是为了凸显这种艰难)。
③ passes sure:由于翻译through必须使用动词而连带了pass的语义(“穿”—“透”),翻译passes sure时只能做一些调整和增饰,用“挣出身躯”是为了突出最终pass through the dark sod那一瞬间的力量感,以“挣”译pass,而“出”大致接应sure的信息。不过,中译本未能传达sure与下一行的关联:The Lily surely feels……
④ faith和fear押头韵,可惜中文无法对译。
⑤ Mold:黑色潮湿的有机质,块茎植物在冬眠期间,外面裹着泥土和有机质。now:在原诗的语法语义关系中从属于all forgotten,翻译时通常需前置或增加表时间关系的介词如“于(此刻)”,这里如此处理,既可对应原有的语义关系,也可在语义上与最后一行连接起来,从而使它在中文中增加表意的可能性。
⑥ Extasy:应作Ecstasy,这是狄金森个人的拼写习惯。
【解读】
狄金森有丰富的园艺知识和经验,百合是她特别喜爱的花卉。此诗描写百合冬眠后醒来,从泥土中发芽、开花的过程。Education(教育),意在强调一个艰辛的转变与突破的过程,而非主客关系,因此直接译为“教育”即可,译为“经受教育”=(being)educated反而有失原意了。The Lily passes sure是指百合的茎秆穿透了土壤,由此才有第二节里对百合花盛开的隐喻,对百合这一象征性意象的刻画,仍然遵循了生物学和时间的逻辑,因此,The Lily不能译为“百合花”,而只能译为“百合”。
在最后一句,狄金森似乎有意省略了“Dell”前面的定冠词,与“Extasy”构成并列关系,这样一来,“Dell”获得了某种抽象意味和情感力量,而“Extasy”则获得了某种直接性和具体性。翻译时改动了语序,既是为使语义更明朗,也是通过置于全诗结尾来增强in Extasy之于此诗主题的意义。
(翻译、注释、解读:冷霜;参考Leslie McAbee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