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近体诗的平仄

走进古典诗词写作(修订版) 作者:解村,王强,昌盛


近体诗的平仄

识四声

诗词格律最基本的元素是“平”和“仄”,想了解“平仄”的概念,需要先从“四声”谈起。

我们都很熟悉,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读作“赏”)声、去声,即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但我们要知道,今天的普通话发音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尤其是经过了多次南北民族融合改造而形成的。古人写诗所用的四声和现代汉语中的四声已经有了一定的差别。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古典诗词艺术,古代音韵就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古汉语的四声为“平”“上”“去”“入”。

南朝梁武帝曾经问一位叫周舍的文学家“四声”是什么。周舍回答,四声即“天”“子”“圣”“哲”。这四个字分别对应的是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我们发现今天读作阳平的“哲”字被归入了入声。入声是一种有塞音韵尾(-p,-t,-k)的发音,这种韵尾并不实际发音,只用口型和舌位阻塞元音的拖长,因此听起来非常短促。

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里已经消失,而在一些方言中仍有留存。这种急促而阻滞的发音,有时会给诗歌带来凄恻、压抑的听觉效果。比如这首押入声韵的《江雪》。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万径人踪

孤舟蓑翁,钓寒江

用今天的普通话朗诵,我们往往会把作为韵脚的“绝”“灭”“雪”,以及句中的“笠”“独”拖长。如此则辜负了柳宗元在音韵上的苦心安排。我们可以试一试把这些入声字读得低沉而短促,看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在四声中,平声听起来明亮而高扬。上、去、入三声听起来相对暗淡而逼仄,这三声统称为仄声。而在数量上,平声字最多,上声字、去声字、入声字加在一起也恰好可以和平声字抗衡。平声和仄声的交替有如波涛起伏,带来美妙的音乐效果。这就是近体诗音律的奥秘。

自唐代以来,中国文人都使用这套中古音韵来写诗,虽然一千多年当中汉语语音不断变化,但是这套专门的“诗歌音韵”则固定了下来,为历代文人所使用。由于宋代平水人刘渊的整理,这套音韵被称为“平水韵”。直到今天,许多诗歌爱好者仍然使用《平水韵》来写诗。[1]

《平水韵》韵部:

上平声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廿一马廿二养廿三梗廿四迥廿五有廿六寝廿七感廿八俭廿九豏

去声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廿一个廿二祃廿三漾廿四敬廿五径廿六宥廿七沁廿八勘廿九艳三十陷

入声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每个韵部下属的字数不一,从多到少可分为“宽韵”“中韵”“窄韵”“险韵”。我们可以发现,在《平水韵》里,“东”和“冬”、“鱼”和“虞”分属不同的韵部。在中古音里,许多如今读音相同的字有细微的差别,大家在读诗写诗的时候可以多加留心。另外需要提醒有意使用《平水韵》的读者,不仅韵脚需要依照《平水韵》,在句中的字也要按旧音处理。比如“白”是入声字,在当用平声字的位置不能使用。

今天的北方人怎样识别入声字呢?音韵学有一套方法,但过于繁复。其实只要多背诵近体诗作品,自然可以熟识。例如,当我们不知道“白”是平是仄的时候,只需要在脑海中搜索包含“白”这个字的诗词,比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或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出现在一联出句末字的位置,必然是仄声字。用这种方法,假以时日,我们就可以掌握大部分常用的入声字和古今异音字[2]

当然,也有人主张使用现代汉语的语音来写诗,这样对于我们来说会简便许多,亦无不可。读者们可以参考《中华新韵》。如果使用新韵写作,那么惯常的做法是在标题旁边用括号标注“新韵”或“今声”。

总而言之,今天我们写诗用韵双轨并行。读者们可以依自己的喜好选择韵书。

《平水韵》

平:上平声+下平声

仄:上声+去声+入声

《中华新韵》

平:阴平+阳平

仄:上声+去声

平仄规则

(一)六步掌握五律格式

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并不复杂,我们先来用六步推出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

一首五律共有四联,五言八句,我们可以先得到这样一个基本形式(×表示可平可仄):

×××××,×××××。

×××××,×××××。

×××××,×××××。

×××××,×××××。

六步掌握五律格式

第一步:仄起平收

仄起平收指的是,在近体诗的一联之内,出句最后一个字为仄,称为“仄起”。对句结尾押平声韵,称为“平收”。比如“竹喧归浣,莲动下渔”(王维《山居秋暝》),“女”为仄声,“舟”为平声。

但是有一处可以例外。首联出句的末字除了仄声结尾以外,还有另一种选择,即押平声韵。比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马》首联“胡马大宛,锋棱瘦骨”。又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城阙辅三,风烟望五”。

这就是所谓“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的差别。五律多见首句不入韵,七律多见首句入韵。但反之亦无不可。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下形式:

××××仄[3],××××平。

××××仄,××××平。

××××仄,××××平。

××××仄,××××平。

第二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除已确定的每句末字无须考虑外,五律每句的四个字和七律每句的六个字,都遵循一个大致原则,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律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不论”就是说暂时不必考虑。如此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得到如下格式:

×( )×( )仄,×( )×( )平。

×( )×( )仄,×( )×( )平。

×( )×( )仄,×( )×( )平。

×( )×( )仄,×( )×( )平。

括号处是有待我们确定平仄的位置。

第三步:句内交替

句内平仄交替,指的是一句之内的二、四(或二、四、六)字,平仄交替出现。换句话说,即任意相邻的两处平仄相反。

出句:×( )×( )仄

两个括号处平仄一定相反,所以五律的出句只有两种形式:×仄×平仄,或×平×仄仄。

对句:×( )×( )平

同理,五律的对句也只有两种形式:×仄×平平,或×平×仄平。

第四步:同联相对

同联平仄相对,指的是一联之内的出句和对句中的二、四(或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对。

出句:××

对句:××

出句:××

对句:××

第五步:隔联相粘

隔联平仄相粘,指的是下一联出句的二、四(或二、四、六)字和上一联对句的二、四(或二、四、六)字平仄相同。

如果上一联是:

×平×仄仄,×仄×平平

那么下一联是:

×仄×平仄×平×仄平

再下一联则是:

×平×仄仄,×仄×平平

这五步完成之后,我们应该已经发现,五律的基本平仄形式无非两种,即平起式和仄起式。平起式可以理解为首句第二个字是平声,仄起式可以理解为首句第二个字是仄声。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两种形式:

平起式:×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平。

仄起式:×仄×平仄,×平×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

再考虑到首句末字有平声押韵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得到四种基本形式,即平起首句不入韵、平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

第六步:避开孤平、三平尾、平头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一个大致原则,除此之外,还需要避开三种禁忌,一首诗的格律才能算过关。

孤平[4]:孤平是针对“对句”而言的,特指“×平×仄平”

这一句。这里不能出现“仄平仄仄平”的情况,因为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读起来比较压抑和滞涩。所以这一句的正常形式是“平平仄仄平”,亦可写为“平平平仄平”,或者“仄平平仄平”。

如果是七律,则要避免出现“仄仄仄平仄仄平”,可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来补救。至于能否使用“平仄仄平仄仄平”则有争议,有人认为首字离韵脚太远,很难起到补救的效果,读起来还是类似孤平。

或许有读者会有疑惑,“仄仄仄平平”这样的句子,除了韵脚之外也只有一个平声,为什么不算孤平?一种解释是,句子越接近末尾,产生的音韵效果就越强,读者印象也就越深,在此处借助韵字之力,连续出现两个平声,产生的效果足以抗衡前面的三个仄声。

三平尾:三平尾是指“×仄×平平”这一句,不能出现“×仄平平平”的情况。连续三个平声收尾,缺少抑扬顿挫,读起来有轻浮的感觉。

平头:平头指的是连续三句以上第一个字为平声,如此则通篇缺少变化,给人以板滞迟重的感觉,应尽力避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三仄结尾(×平仄仄仄)虽然不是最大的禁忌,但也应尽量避开。在五律中,三仄尾尚可偶一为之,七律中则最好不要出现三仄尾。

经此六步,我们就掌握了五律的基本形式,即以下四种情况。

五律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括号中给出的平仄是理想状态,可称之为“一三五”位置的“从后原则”,我们写诗的时候最好以此为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要避开孤平的禁忌,所以“(平)平(仄)仄平”这一句的两个括号内至少要包含一个平声。

下面我们可以用一首五律来印证一下,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乡书何处达[5],归雁洛阳边。(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二)五绝、七绝、七律、五排的格式

掌握了五律的格式,其他近体诗的格式就不在话下了。

五绝

五绝,只要将五律截取一半即可。请注意,五绝首句以不入韵的情况居多。

五绝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绝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绝

从五言到七言,只需根据“句内交替”原则,将每句前两个字的平仄倒转,加在每句开头即可。

如:(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

无论是把七绝的平仄重复一遍,还是在五律的每句前加两个字,都可以轻松得到七律的格式。

七律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排

五言排律只需将五言律诗的平仄依据“粘”和“对”的原则续写下去即可。也可以理解为将一首五绝的平仄重复下去(但要注意首句入韵问题)。

以仄起首句不入韵为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常见变体与拗救

以上格律规则并非可有可无的参考,而是必须遵守的规范。但是也有一些标准格式之外的特殊形式被广泛接受。我们主要介绍两个较为常见的变体——“锦鲤翻波体”和“折腰体”,并简单介绍一下“拗救”和“拗体诗”。

(一)锦鲤翻波体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可以将出句第三字和第四字平仄颠倒,改写为:仄平仄,(仄)仄仄平平(注意该变体出句首字须为平声)。

如果是七言,则是在五言之前加上两个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改写为:(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下古人诗句都使用了“锦鲤翻波体”:

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羌笛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锦鲤翻波体”是一种常见的拗句[6],到宋代已经作为“正格”而被广泛使用。

(二)折腰体

折腰体是一种“拗式”。一言以蔽之,指的是某一句“失粘”,即某联出句的平仄没有和上一联的对句相同,而是相反。

例如: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本应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两个画横线的句子形成了“对”而非“粘”的关系。

折腰不仅可以出现在五绝、七绝中,也可以出现在五律、七律的任何一句中。

折腰相当于一次重新起头,折腰句之后的句子仍然和折腰句形成“对”的关系,如波浪线所示。

以下两首都是典型的折腰体,请注意画线句的平仄。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咏怀古迹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以上是两种较为常见的变体,读者们不妨偶一为之。除这两种之外,另有孤雁出群格、辘轳格、进退格、葫芦格等各类变体,在此不一一介绍。我们初学写诗,希望大家先努力掌握正体。

(三)拗救

“拗”就是不顺的意思。如果一首近体诗的音律读来拗口,我们就要想办法补救,这就被称为“拗救”。我们说,近体诗的音律美在于平仄的起伏有致与音调和谐,所以,不论是一句之内,还是一联之内,平仄的数量都应该是均衡的。有些情况虽然没有犯三平尾或孤平这样的重大禁忌,但也会读来拗口。

举例来说,五律某句的标准形式“仄仄平平仄”,由于“一三五不论”,我们将这句写作“仄仄仄平仄”也无伤大雅,但是仄多平少,读来未免压抑。如果第三个字实在不好改为平声的话,那么我们有两种选择来补救,一种是句内自救,另一种是对句相救。

“仄仄仄平仄”如果要句内自救的话,就是将句首的字改为平声,变成“平仄仄平仄”。如果对句相救的话,出句“仄仄仄平仄”可以维持不变,对句的第三个字则用平声,写作“平平平仄平”,这样虽然上句仄多平少,下句仄少平多,但是一联之内的平仄仍然得到了平衡。例如,杜甫有“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孟浩然有“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留别王维》),都是对句相救的例子。

需要言明的是,关于拗救,自古至今各家各派都有不同的说法,其中艰深繁复之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我们在入门阶段,尽量删繁就简,只需要掌握“平仄均衡”的大体原则即可。

(四)拗体诗

然而,在这些常见变体之外,还有一些诗令人困惑。下面这两首是律诗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全篇虽然大体是律诗的形式,但是首句“昔人已乘黄鹤去”为“仄平仄平平仄仄”,并未遵守“句内平仄交替”的原则。颔联不仅“不复返”和“空悠悠”没有对仗,而且平仄是“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同时犯了多种禁忌。

白帝城最高楼

杜甫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杜甫的这首《白帝城最高楼》的平仄看起来也非常混乱,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分析一下。

这类打破平仄规则的诗被统称为“拗体诗”,诗人并非因疏忽而出律,而是有意地反其道而为之。细加分析,我们看到崔诗“黄鹤一去不复返”七个字用了六个仄声,正是为后句蓄势,积蓄的情绪到“空悠悠”三字才喷薄而出。这三字不对仗且犯了三平尾,也正是对应了某种洒脱不羁的姿态和悠远缥缈的情致。

而杜诗中除了平仄的不协调,大量“尖”、“仄”、奇险的用词,“杖藜叹世者谁子”这样的奇峭的句式,正是诗人胸中勃郁不平之气的写照。

这类拗体诗,我们要学会欣赏。但是初学写诗,最好不要模仿。


注释:

[1]填词则使用《词林正韵》,由于邻韵的合并,用韵更加自由。

[2]古今异音字如:“论”解作讨论时读平声,“过”解作经过时读平声,等等。另有平仄两读字如“看”“听”等。

[3]此处可押平声韵,为简洁起见,不特别标注,下同。

[4]关于孤平,另有一种说法是,无论出句还是对句,出现“两仄夹一平”的情况即为孤平。

[5]“达”为入声字。

[6]还有一种拗句稍微少见一些,是将“仄仄平平仄”改为“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而对句必须为“平平平仄平”。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第一种情况)、“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第二种情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