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此情惟有落花知——苏轼《浣溪沙》散读

一眼抵过万千爱:流转在宋词里的风情雅韵 作者:徐昌才


此情惟有落花知——苏轼《浣溪沙》散读

都说男子志存高远,心思粗犷,行止大气,胸怀大度,其实,在相思爱恋面前,男子也表现得如同女子一样高度敏感,心思细密如发,情感细腻如水。读苏轼的词作《浣溪沙》,深感词人一腔缱绻缠绵,一腔思念离恨,绵远流长,无穷无尽。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一旦到了相思断肠,愁苦揪心的时刻,男子也会黯然神伤,泪眼婆娑。苏轼这首词大概是描写一位男子面对明媚春光所产生心灵感应、情感变化。丝丝入扣,缕缕关情。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记得一个春天的日子,不可确知哪一年哪一天,不可确知在何方在何处,一个男子出游池塘,漫步回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全是凄凉,全是落寞。因为心怀离忧,因为情意低落,一切风光景物都涂上了一层暗淡忧伤的感情色彩。应该是一个美丽的初春,词人笔下出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生机勃勃的图景。远处,春风拂过水面,波光粼粼。云朵飘浮高天,轻盈自在。云影倒映水中,给人感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或者是,云朵飘浮水天相接之处,贴近水面,被风吹动,与风同飞。还有池塘岸边,遍植杨柳,逢春吐绿,随风婀娜,又是一番风情。远望如烟似雾,成团成堆,苍苍翠翠。近处,几只新燕翻飞,衔泥筑巢,忙忙碌碌,不时可以听见她们甜美的呢喃软语。天气特别好,雨过初晴,阳光朗照,春光明媚。池塘上下,风光景物,无不生机焕发,仪态迷人。写云朵,词人落一“轻”字,可见轻盈飘逸,悠闲自由。写燕子,落一“争”字,可见活泼灵动,紧张忙碌。这些生动有趣的风物,按说应该引起词人莫大的兴趣,应该激起词人纷飞的诗意,可是,读下去,我们却发现,词人面对这一切毫无兴致,或者说,一切风光景物与词人无关,他的心不在这里,不在盎然春意。

良辰好景虚设,万千风情添恨。词人心在何方?忧念何事?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给我们推出一幅肖像,一副模样。词人自比沈郎,体弱多病,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此惠风和畅,阳光明媚的初春日子,更是气喘微微,弱不禁风。完全一副弱柳扶风,娇花照水的病态模样。令人想起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虽为男子,却柔弱多情,悲不自胜。虚弱到了连穿衣服也难以支撑的程度。词人显然是在夸张,读者自然不难从中窥见词人内心的深重愁苦。何以如此病弱不堪,何以如此不胜春风?柳永有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说男子为了心中的她日思夜想,忍受煎熬,哪怕形体消瘦,衣带渐宽,也无怨无悔,痴心不改。古乐府诗亦云:“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表达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自从你离别以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不管是男子相思女子,还是女子相思男子,情真意切,度日如年,都发出声声呼唤。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惋叹。词人述说自己病不胜衣,弱不禁风,其实正是相思缠绕,离恨折磨的缘故。为了远方的她,为了痴迷的情。为何有情人不能相依相伴,为何人生命运如此坎坷,词人不说,没有一词半语暗示,留给读者去思考,去回味。

“沈郎”一语,其来有典。指南朝梁沈约,亦借指腰肢瘦损之义。著名词人李煜词中有“沈腰潘鬓消磨”(《破阵子》)一句,指的便是沈约。后来,明代诗人夏完淳也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 杨柳怨和钱大揖石》)之诗句,这个细腰男子指的也是沈约。后人多用“沈郎腰瘦”泛指因故腰细的男子。苏轼词中当然是自比,腰肢瘦损,不是求学辛苦、夜以继日的缘故,而是相思煎熬、忧心如焚的缘故。一个男子,为了心中的她,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垂头丧气,情绪低落,十分可怜、狼狈,可是,我们却从这副模样中看到了爱情的忠贞与执着。词中一个“病”字,一语双关,言此意彼,耐人寻味。字面上指身体疾病,愁容满面,憔悴不堪,深层里则是指男子相思透骨,肝肠寸断。一个“多”字,描写平常状况,不是一时半会身体生病,感觉不适,而是经常如此,可见分离日久,相思强烈,久而久之,自然会折磨人心,憔悴身体。

如果说词作上片主要是描述大好春光,以乐景反衬词人内心悲凉冷寂的感觉的话,那么词作下片则是侧重捕捉细节,以哀景烘托词人凄恻哀怨的心理感受。只写两个细节,一为所见鸿雁无信,一为所闻鹧鸪有声,所见所闻,凄凉冷寂,痛断肝肠。

可以想见,词人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盼星星,盼月亮一般,盼望天空的大雁捎来远方的书信,可是大雁一直不见,一声不闻,哪来半点声影?哪来书信问候?词人久久等待,音信杳无,无比失望,冷彻心扉。鸿雁传书,源自《苏武传》,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单于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古代诗词中,大凡写到鸿雁意象的诗词,多含相思怀远、急盼书信之意。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没有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法排遣的相思。苏子词中,只是轻点鸿雁,婉见词人相思深情。词中“沙洲”一词带有凄冷孤寂的感情色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苏东坡另外的词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池馆附近,应该是一片竹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词人毫无兴致欣赏。只听见竹林之间不时传来声声鹧鸪鸣叫,其声很有意味,很有特点,谐音“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 ……声声呼唤,声声动心,更是勾起词人对心上人的思念。可是,思念归思念,现实还是形只影单,茕茕孑立。词人什么都不说,只是突出鹧鸪声声啼鸣,渲染凄清气氛,凄厉读者心神。注意一个“啼”字,拟人生情,悲壮造势,大有像人一样放声痛哭,悲痛欲绝的意味,给人以号啕大哭,撕心裂肺之感。换作一般的鸣叫,自然传达不出词人悄怆幽邃,凄神寒骨的感受。想起另外一种鸟——布谷鸟的叫声,“布谷、布谷、布谷……”,鸟叫于初春,催促农人抓紧时机,下地耕田,播种谷粒。声声鸣叫,催人奋发,催人劳动,给人以力量和希望。没有一点悲凉失落,没有一丝沮丧悲观。

面对此情此境,词人感慨,天地之大,相思之痛,无人能知,无人抚慰,何等孤寂,何等凄楚。看看眼前花开,伴随春风,瓣瓣飘落,恐怕只有这些零零碎碎的花瓣知晓我的心事吧。不去多想,不去奢望,一任相思泛滥,一任落花零落。也许词人隐隐感觉到一些什么,他情思复杂,一时半会还说不出来。但是,敏感聪慧的读者,却不难从落花无语当中读到一些什么。是美丽凋谢,芳华暗淡还是生命陨落,青春不在?是年华流逝,一筹莫展,还是红颜如水,一去不返?是花朵凋谢,满地狼藉,还是理想沦空,才情东流?落花有意,人世无情,词人久久站立回廊,耳边回荡凄厉的鸣叫,眼前飘舞可怜的落花。

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怎么样,不知道远方的她又是否有所感应,也不知道词人还会站立多久,只感觉一春风光无以抚慰失落的心灵,一腔思念无人能解。苏子多情,苏子深情,情系何人,情缘何解,恐怕无人知道,只能听凭命运安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