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东来忽相过
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
李白的心开始活泛起来。离开赵瑕,他再度置身于慢坡渡,置身于他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家乡。仔细欣赏这个小村庄,他发现,原来慢坡渡实在是很美:清晨薄雾如幻似梦,若隐若现的青山,在薄雾之后,如同徽墨漫点;晨去雾尽,枝上淡黄的轻叶边挂着晶莹的露珠,在露珠的光面上仿佛能看到一村的风景。村庄不若城市纷杂,几声虫鸣低语让慢坡渡的清晨显得格外安静。这实在是个使人心旷神怡的地方,但近二十年了,再美的风景,李白也早已看够。
在这村庄里,有许多人已经生活了一辈子,他们从未看到长安是怎样的光景,他们一生守着这山、这水,平平安安便觉足够。但李白无法如此,他天生便是要看尽大山大水,看尽无限江山的。近二十年的禁锢已经太久,他必须要迈开双足,开启他的游侠生活了。
这一年,李白二十岁。他如当时许多游侠书描写的那样,穿上一身道袍,将宝剑佩带在腰中,只身离开慢坡渡,开始他游历蜀中的旅程。他知道蜀中是很美的,过去的许多年里,他为了考取功名而被禁锢在书塾中,禁锢在对功名的追逐中。当他意识到人生并非只有科举考试一条路可走时,他终于开窍了,也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去尽情观赏这世界的美好了。
此次游历,与其说是解放禁锢看风景,不如说是为了寻仙问道。李白的一颗游侠之心始终不死,而在游侠的故事里,总少不了关于剑仙的传说。李白腰佩宝剑,便是为了能够得到入剑仙之门的契机。所以他的足迹多是停留在了道观等场所。他去了许多地方,包括成都、峨眉山、青城,这一次游历让他开阔了眼界,让他看到了慢坡渡外面的风景。当然这些风景在他的游侠生涯中,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途中,他来到一个叫作戴天山的地方。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在绵州昌隆县西,这山中有一座大明寺。李白来到大明寺,在这里停留了许多时日。寺庙的气氛与环境很得李白的心,他喜爱在这样的古寺内读书。当寺钟敲响,他的心反能安静许多。在读书的空闲里,李白会走出大明寺,在戴天山上寻找求仙的道士——这才是他停留在此的真正原因。
正是春时,戴天山上的桃花正值盛开的时节。芬芳的桃花如同冬雪一般,花瓣随风而舞。天地之间被一片淡粉色填满了,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在桃源的另一边,有神仙在居住着。清晨,当山中的浓雾散去,桃花上沾着露珠,空气中的草香气使人心旷神怡。李白在这样的清晨离开了大明寺。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清爽的空气将李白的困倦一扫而光,他走出寺门,放耳听去,他听到不远处的泉水正汩汩流淌。这山中的泉水在春日里总是载着新落的桃花,将山上的愁绪带到山下,同时也带去了山中的清凉。几声飞鸟鸣叫着在头上经过,山中的野犬不知遇到了什么,在那里叫个不停。这些来自大自然深处的声音,比城市中的嘈杂声要动听许多。
李白悠闲地迈着步子,当衣衫掠过一株桃树,几片花瓣连带上面的露珠都沾在他的衣襟上,但他无意将其拂下,只任由它们挂在那里,任由露珠渐渐浸湿了衣襟。他沿着山上的溪流向前行去,在寻访道士的过程中,他也同样享受着沿途的风景。渐渐地,清晨已过,他从清晨行至晌午,偶尔能够在树林深处看到麋鹿的出没。这麋鹿自然是道士所养,见到鹿,就说明快要到达道观了。可惜,“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他听不到钟声,看来道士并不在家,这一次出访,算是白走一趟,要无功而返了。
李白来到道士所居之处,但见“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在青气之间,野竹生长得很是茂盛,而遥望远处的青峰,其间飞流而下的瀑布很是优美。他询问了周围的许多人,想知道道士去了哪里,然而无人知晓。无奈下,他只好郁闷地倚在松树旁等待,但等待许久,道士仍未归来。
这一次经历,让李白在归去之后,写下了这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诗中好似是在讲李白的一次求道失败的经历,但仔细看来,除了第四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整首诗都在描述他一路上所见之景。他固然未能得见道人,但他感受到了“犬吠水声中”的意趣,看到“桃花带露浓”的静美,望见了“树深时见鹿”的神秘,又在道士居所看到分青霭的野竹与挂碧峰的飞泉。就算李白说自己愁,但整首诗上,我们还是能看到,他在山中的惬意和自在。就算“不遇”,就算“不闻钟”,这仍是一首意境美好的诗,而并非愁绪之诗。
或者这便是李白的特点,哪怕结果再糟糕,他也能在沿途的风景中找到让自己开怀的事情。有些人活在终点,他们一生都在为那终点而奋斗,哪怕身处泥潭,哪怕身陷困苦,只要最后能够到达终点,那么他们便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而李白是活在路上,他也有一个为之努力的终点,但当一路走过,那终点是否会到达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沿途上,他会挑选最心仪的路线。无论哪一种,无关对错,只不过活在终点的人总要苦一些,而活在路上的人,总要欢喜一些罢了。
在蜀中游历的过程中,峨眉山自然是不可不去的地方。许多游侠故事里,峨眉山都是一个重要的据点。名门正道往往都出身于此,大的剑仙门派也往往被设立在峨眉山。大概因为这里真的是一个适合孕育剑仙的场所,或者说,峨眉山本身就是一座可以用来求仙问道的仙山。
李白在蜀中游历期间所写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并不多,而《登峨眉山》正是其中一首:“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所谓蜀国,自然便是指蜀中地带,也就是现今的四川。这里是在群山之中,而在这些山里面,峨眉山算是最为秀美的。也许古人将此山命名“峨眉山”,正是基于此因吧。秀美的山总是让人觉得仙气缭绕,这也无怪人们喜爱在故事中让峨眉山成为剑仙的据点。李白在峨眉山上周游了一番,却发现原来不论走得多远,看得多仔细,仍然无法将峨眉山的景色尽览。
置身峨眉山,宛若已在仙界,山中景色如画卷一般,而游者也便成了画中之人。丹霞与云雾,让人的心变得平和,心胸也变得开阔,仿佛已将尘俗抛于身外,感受天地间的大自在,仿佛得到了仙人妙术,让人茅塞顿开,大彻大悟。
于是,得到仙人妙术的李白开始享受仙人的欢快,在云雾间吹奏琼箫,坐在石头上弹奏瑟曲,将心融于这些山景之中,又将心中山景化作音律。箫瑟之声环绕四周,不知是乐声打动了山景,还是山景生出了乐意。在此情此景之下,谁还会贪慕世间的荣华富贵?谁还会为尘世间的乐与苦而大喜大悲?只有这山林萧瑟之间的情怀,才是人间真正的欢笑啊!
传说中,在周朝时期,有一个名叫葛由的羌人。他平日里最喜爱将木头刻成羊的模样,再卖出去换钱。他刻着刻着,这羊越来越逼真,最后竟真的叫出声,起身奔跑了。于是他跨坐在羊的身上,一路奔至蜀中。蜀中有王侯贵人见到木羊奔跑,十分惊奇,便追上去。葛由见此,便骑着木羊登上峨眉山,一直登到山顶,并羽化登仙。而跟随前去的人亦从此入了仙道。从此,在峨眉山便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只要你能在峨眉山顶见到骑着木羊的人,你便有机会登仙了。
李白来到峨眉山顶,心中亦想,若是此时能够见到骑着木羊的葛由,那便要立即随之而去,从此入仙,不复归还人间。
然而他并未见到葛由,最后也只能离开峨眉山。其实去过峨眉山的人,又有谁能真的羽化登仙呢?从峨眉山归来的人,也只是继续过着之前的日子,并不会有多少改变。李白亦是如此,尽管他的一生真的宛若仙人一般,但也只是因为,他原本如此。
此次游历,让李白的心变得更大也更远。对他而言,他的家乡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慢坡渡,而是整个巴蜀之地。他热爱峨眉山的丹霞,热爱青城的优雅。他生来就是为了看尽山水的,他是一个活在山水之间的人,尘世风景并不适合他,若人真能成仙,那么他必定早早便登为仙人了。
或者这也因为,山水永远如画,但人却时常丑陋。此番游历,李白看尽巴蜀的山水,同时也看到不少人情世态。他看到一个县令在见到少女溺江而亡后,吟唱着“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珠”。看到许许多多将自身才华运用到草菅人命、腐败、谄媚上的官员。人的丑与风景的美形成强烈的对比,这让李白更加犹豫,犹豫是否要从此放弃入朝为官的想法,做一个彻彻底底的修道者。
他尚且无法做出一个确切的决定,因此他决定继续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