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越过封锁线

甘为法学献春秋:许崇德传 作者:朱松岭 著


3.越过封锁线

在省立苏州中学读书,还算是一个宁静的地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比较友好。但许崇德心里总是为自己生活在敌占区当亡国奴而苦恼,想象着能脱离沦陷区到内地去寻找自由。有一天许崇德遇到一位姓丁的老同学,告诉他内地与敌占区存在很多秘密的或者半公开的通道,若真是想去内地的话,也并不困难,但要有熟人指引。丁同学又告诉许崇德,现在正巧他的堂叔叔要从那边过来,明天就可以介绍与他接头。

事情办得非常顺利。这位内地来的丁叔叔热情地向许崇德讲述了不少情况,并建议许崇德只要进入内地上了学,就算目的已经达到,此去不必走得太远,如果一个中学生孤零零地想到重庆昆明等大后方去,那肯定不现实。他认为还是去皖南屯溪为妥。当时年轻的许崇德思想单纯,他只求脱离日占区,至于大后方还是小后方,他根本分不清楚,至于蒋管区与革命根据地有什么本质差别,则更是毫无所知。他觉得丁同学的叔叔说得很有道理,就痛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拿了他书写的三封介绍信转身回家去告别慈母了。

母亲黄佩忍4年以前送别了亲生女儿,而今又要告别相依为命十多年的儿子,内心的痛苦是无以言喻的。但她权衡再三,最后还是同意了许崇德的志向。母亲黄佩忍陪着儿子赶路,舟楫劳顿,把儿子一直送到太湖西岸。她把身上的钱除了家用外全部给了儿子,叮嘱许崇德好好过日子。然后,黄佩忍回到苏州收拾什物,返回金泽老家去了。

根据苏州老丁叔叔的指点,许崇德先奔宜兴,再找到宜兴郊外叫做丁蜀山的地方。那边有位乡村教师陆德生,他就是这一带的交通员,来往内地与敌占区之间的过客都找他接送。陆德生看了丁叔叔为许崇德写的介绍信之后,就提供了一碗地瓜饭,安排就寝,说明日一早就要出发过封锁线。第二天早晨,陆德生带领许崇德还有另外几个过客出发了。

所谓封锁线,其实只是群山中一块杳无人烟的宽阔地带,走路需要三个多小时。封锁线两边并没看到有任何一方的士兵看管。可能由于交通员熟知路况,懂得避开哨所,封锁线很容易就通过了。再往前走一阵,就到达了当时的重镇张渚。张渚方圆很窄,但却人头嘈杂,热闹非凡。这是因为那里是沟通两地的要道,所以什么人都聚集在此。国民党在张渚有一个小小的地方政府,但管理效能特别低下。政府办了一个招待所,许崇德等一批人就在这里暂时落脚。由于需要为继续行进张罗运载工具(主要是毛驴),所以大家必须等待几天。

许崇德住的是招待所的一间大屋,有十多个床位,住客流动性很大,互相也都不熟悉。过了两天,许崇德忽然发现自己带来的钱钞放在枕头底下,却被人偷走了。这不啻晴天霹雳,打击实在太大。招待所里的同伴们都替他焦急,有的帮他到处寻觅,却毫无所获,有的找当地政府要求捉拿窃贼,亦终无结果。那时,有一位同住招待所的贵妇人模样的上海女士突然站出来对许崇德说:“不要怕,你不是要去屯溪吗?我们是去昆明的,会路过屯溪。我们把你带到屯溪就是了。你一路上吃饭住店我全包了。你到了屯溪之后,再自己想办法吧。”这位女士助人于危难之中,非常难得。她的名字叫韩淑英,真是一位好心肠的人。

不几天,许崇德跟随韩淑英等人出发了。她有4个同伴,除一个女孩外,其他都是男性。韩淑英自己坐轿,余者全都步行。加上轿夫和几个赶驴的伕子,阵容亦算不小。队伍日行20—50华里不等,走的是原先能开汽车的土马路。但因军事防御的需要,整个道路全已毁坏,被挖满了大坑或者深沟,所以行走不方便。在路上经常遇见三三两两的国民党士兵,走步很不整齐。这里属顾祝同任司令长官的第三战区。顾祝同威望不高,因为他在对日作战中从来没有打过胜仗。他的部下就像许崇德一路上看到的,一个个戎衣破烂,面呈菜色,两条腿细得像棍棍拖着双烂草鞋。听说国民党军官克扣军粮,贪污腐化;军营内赌钱、吸毒流行。许崇德心想,这样的队伍怎能赴前线抗日呀,因而不由得萌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但另一方面,许崇德看到周围层峦叠翠,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盛开(当地叫映山红)的宜人景色,还偶见锦羽雉鸡从花丛中掠过,听到树林里传来的鹧鸪的鸣叫声……这样美丽的环境是生长在江南水乡的人未曾遇到过的。于是又想:这样可爱的国土怎能任由日军践踏呀!就这样,在失望与希望交替中,许崇德风尘仆仆,途经安徽的广德、甲路、宣城、重山关、歙县等大大小小的城镇,终于到达了屯溪(现称黄山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