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结语

新时代知识分子榜样 作者:张学森 主编


四、结语

“广大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波澜壮阔的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知识才会发挥更大作用,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钱学森传奇的一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的最好注解。江泽民同志称赞钱学森“是一位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不移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战士……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经历体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正确道路”。批示“我们大家都要向钱学森同志学习,学习他严谨的科学精神,学习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优秀品格”。胡锦涛同志曾亲切地拉着他的手说:“钱老,您好。新中国成立之初,你满怀爱国热情,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回国后您作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精心组织攻关会战,为两弹一星的成功,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钱老为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历史不会忘记,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一大批留学人员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怀抱,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李四光、严济慈、华罗庚、周培源、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同志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钱学森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探索的一生,创造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便是“科学界楷模,民族英雄”钱学森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钱学森先生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链接

钱学森的“争”与“让”

钱学森的“争”,是争先的争,争光的争,争的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和地位。

“为中国人争气”,是钱学森的追求。1955年钱学森回国时,他的老师冯·卡门由衷地感叹:钱学森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自己。超过世界闻名的权威冯·卡门,为中国人争了气,这让钱学森激动万分。

钱学森刚留学时,常听到美国同学嘲笑中国人“愚昧无知”。几十年后,钱学森被国际社会誉为“新兴航空领域中最聪明的人之一”“火箭领域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在他的科幻名著《太空漫步》中,塑造了一位神话般的中国科学家,名字就叫“钱学森”。钱学森和他们那一代人矢志不渝的奋发努力,令中国人扬眉吐气。

为国争光,是钱学森的信念。当年,陈赓将军问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当饭都吃不饱的中国宣布“要搞人造卫星”时,被西方讥笑为“妄想一步登天”。横空出世的“两弹一星”,打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如果没有老一辈科学家奋勇争先的精神,中国就没有胆量和魄力挑战尖端科技,就不会有今天航天大国的地位。

钱学森的“让”,是谦让、辞让,让的是个人名誉、地位和金钱。

钱学森一贯反对别人称他“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总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大家,像“两弹一星”这样的大科学工程,不是哪一两个人能干成功的,“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美国准备授予钱学森院士称号,被他拒绝。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

翻开钱学森的履历表,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官”越当越小。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初建时,钱学森就是院长,后来,他主动要求当副院长。他曾经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后来,请求辞去政协的一切职务。钱学森幽默地说,“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他把稿费和奖金上缴组织,捐给学生,捐给西部地区的治沙事业。

钱学森的“争”与“让”,彰显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他的“争”,争出了中国人的志气和作为。他的“让”,让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和人格魅力。

钱学森开创的新中国的十一个“第一”

1956年,参与筹备组建中国导弹航空科学研究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受命负责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兼任院长。

1956年,设立空气动力研究室,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研究机构。

1960年2月,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协助聂荣臻成功组织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

1964年6月,作为发射场最高技术负责人,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一起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

1966年10月,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协助聂荣臻组织实施了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1970年4月,牵头组织实施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

1971年3月,组织完成“实践一号”卫星发射试验,首次获得中国空间环境探测数据,为中国研制应用卫星、通信卫星积累了经验。

1972年至1976年,领导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

1972年至1976年,指挥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80年5月、1982年10月、1984年4月,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洲际导弹第一次全程飞行、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和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任务。

  1.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2.  《深情的关怀 倾心的交谈——胡锦涛总书记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纪实》,《人民日报》2008年1月20日。
  3.  《钱学森当选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百度百科,网址:https://baike.baidu.com/item/2007%E6%84%9F%E5%8A%A8%E4%B8%AD%E5%9B%BD%E9%A2%81%E5%A5%96%E8%AF%8D/303224fr=aladdin#1,访问时间:2018年8月5日。
  4.  唐宋:《钱学森的“争”与“让”》,《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0日。
  5.  《官方公布钱学森生平 开创中国十一个“第一”》,中国新闻网,2009年11月6日,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11-06/1952027.shtml,访问时间:2018年8月30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