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天津求学

微分几何大师:陈省身传 作者:付婷婷 著


3、天津求学

1922年秋天,由于父亲陈宝桢到天津法院任职,陈省身全家举家迁居天津,住在河北三马路颐寿里90号。转年,他进入离家最近的扶轮中学(今天津铁路一中)。扶轮中学是交通部办的学校,经费充裕,师资力量十分强大,尤其是拥有诸多优秀的数学教师,这自然为自幼就对数学“情有独钟”的陈省身提供了便利条件。1982年,陈省身在接受《天津日报》记者访谈时,依然难忘当时的情景,深情地说:“我最好的年华是在天津度过的。”

陈省身虽然在全班年纪最小,却已经显示出了出众的数学才华。当时的校长顾赞庭很看重数学,亲自教几何,“而且教得很凶”。因此,陈省身在自述中曾说:“我数学学得比较好,当时我是他一个很得意的学生。他很看得起我。”那时,陈省身的数学天才已经崭露头角。他聪明,兴趣广泛,功课也好,却并不受成绩和名次的羁绊,读书只求通达,数学但求巧思。陈省身不是那种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念书的学生,只要是有兴趣的事,就高兴去做,并不在乎分数的好坏。当然,他的数学总是很好,其他功课则一般。他并非考不好,只是懒得在分数上下功夫。

那时,他书看得很多,特别喜欢去图书馆看杂书,不管什么书拿来就看。他最喜欢看历史、文学、掌故,乱七八糟的书都看。他时常跑到书库里,一呆就是几个钟头,这本看看,那本看看,一直到关门,才恋恋不舍地出来。当然,他数学书也看,但并不光看数学书,有些数学杂志,有些数学家,他都知道。陈省身看书有个习惯,就是自己主动地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要看什么参考书就看什么书。这很有好处,他自己已经对要看的书有个初步的了解,以后待真正需要看内容时,就比较熟了。

陈省身始终没有把自己陷入“成绩”“名次”的旋涡里去。他的一生,也是数学之上主义,淡泊名利,从不去争地位、名分,主张快乐学习,只求安心在数学天地里自由徜徉。

1926年4月,15岁的陈省身在扶轮中学的校刊上发表了一首新诗——《不做纸鸢儿》。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纸鸢啊纸鸢!

我羡你高举空中,

可是你为什么东吹西荡地不自在?

莫非是上受微风的吹动,

下受麻线的牵扯,

所以不能平青云而直上,

向平阳而直下。

但是可怜的你!

为什么这样的不自由呢?

原来你没有自动的能力?

才落得这样的苦恼。

小诗道出了这位少年胸怀大志,他渴望自主发展,愿为自由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而不愿做受人摆布的纸鸢。时至今日,这首诗仍旧具有感人的力量,也给我们的现代教育以深刻的启迪。

此后,陈省身还在校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和小诗。就在那时,他认识了同乡南开大学数学系教授钱宝琮先生。钱宝琮也是嘉兴人,曾留学英国学习工程,但酷爱数学和数学史研究。当时的钱宝琮在南开大学数学系短期任教。他与陈省身的父亲陈宝桢是好朋友,经常来往,一起谈论时事。钱教授了解到陈省身数学特别好,胜过一般高中毕业生,他不仅在扶轮中学校刊《扶轮》第八期上发表了新体诗《不做纸鸢儿》和《雪》,渴望自主发展,不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庸人;更难得的是,他还在《扶轮》第九期上发表了《构造式概论》和《弦切角定理的十六个证明》等。钱宝琮教授看到陈省身的文学和数学修养都大大超过了当时高中文化的优秀程度,就与其父亲陈宝桢讲,要鼓励陈省身提前报考南开大学。

1926年,扶轮中学理科班毕业生合影(前排左三为陈省身)

当时南开大学的入学考试仍按六年制的中学要求命题。以数学来说,解析几何是主要科目,这对陈省身来说是个大难题,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学过。另外,在四年制扶轮中学里学的物理、化学的知识也明显不够。但陈省身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入南开大学。

为了准备考试,他四处借书,自学了解析几何。那年盛夏,天气炎热,恰值祖母逝世,家中大办丧事,和尚念经,亲友吊唁,忙得团团转。就在那样的环境里,他自学了三周,便去参加考试了。结果,他在15岁(1926年9月)那年考取了南开大学理学院本科,而他的数学成绩竟是全体考生中的第二名。陈省身也因此名噪一时,成为当时的奇才少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