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范仲淹

宋词三百首赏译 作者:范晓燕 著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时昼夜苦读,通晓六经。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为人常慷慨论事,看重风节。累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因议事讥切时政,贬知饶州。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为将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屯田安边,卓有声威,“西夏人相戒莫敢犯,言‘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宋·孔平仲《谈苑》)。庆历三年(1043)召任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陕西河东安抚使,后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病卒,年六十四岁,赠楚国公,谥文正。

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宋·朱熹称他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范文正公集》附录引)。其文、赋、诗、词均粲然可观,《岳阳楼记》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自勉,为千古名篇。作词突破晚唐五代绮靡风气,王易《词曲史》认为:词至范仲淹“更不限于绮情,并兼气势挥洒、议论宏肆之长矣”。有《范文正公集》、辑本《范文正公诗余》。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芳草”二句:古诗词中常以芳草无边喻指离愁无尽,如南唐·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此二句怨芳草不解人之愁怀,绵绵无尽延伸到斜阳外的天边,更牵动人对天各一方的故土亲人的思念。②黯:心神忧郁。③追旅思(sì):意谓羁旅的愁思叠叠相续,缠绕不休。

【赏析】

此词约写于范仲淹新政被挫、罢职外放时,是去国思乡之作。上片从浓郁的秋色落墨:碧云黄叶,寒烟翠波,景色萧疏清寂而境界明远;遥山远水,芳草斜阳,暗透出触景生发的乡思。下片紧承而来抒写乡愁:夜不能寐,楼不能倚,酒不能消,分三层递进而来,归结到一个“泪”字,“忧谗畏讥,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之情隐然流注于笔端,极浓重深至。词中秋色无际,秋思无际,前景后情融合为一。

清·李佳《左庵词话》云:“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但它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婉约词。作者大笔振迅,流溢真情,其离愁别绪走出闺阁庭院,于长天阔地间抒得,故能于沉雄清劲中低徊哀婉,柔而有骨,比之晚唐五代小词,气象自是不同。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仰一俯,展尽天地间莽苍而明丽的秋色,为咏秋名句。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此两句,衍为“碧云天,黄花地”的曲子,后人称为绝唱。

【辑评】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

[清]王弈清《历代词话》:《词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曰“化作相思泪”,《御街行》曰“酒未到,先成泪”,《渔家傲》曰“将军白发征夫泪”,三首皆有“泪”,亦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今译】

白云,空阔着

天际的碧蔚,

枯叶在飘落

将澄黄的深秋一地铺堆,

无垠秋色

遥接江水的淼渺,

寒烟依偎清波

凝结成一江冷翠。

更有斜阳

抹在山峦的瘦寂

耸着寒意微微,

远处,一片苍茫

天连远水,

啊,芳草无情

牵绵绵情怀

伸向斜阳不到的天垂。

一缕乡思,泛起

心神黯然伤颓,

天涯孤旅的愁绪

叠叠续来,无计可消退,

每晚,除非有

慰抚乡愁的归梦,

夜的漫长里

留人片刻安睡。

那明月高楼

莫去凭栏远望,

寻望时——

乡思,会更切更催。

饮尽这一杯吧

可是酒入愁肠

点点滴滴

又化作了相思苦泪。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的倒文。湖南衡山有回雁峰,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古代传说大雁飞往南方避寒,至此止栖,待来年春天北返。②边声:边域特有的马嘶、风号之类的凄厉声响。西汉·李陵《答苏武书》:“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③嶂:如屏障的山峰。④长烟:大漠上的烽火狼烟。⑤浊酒:古代酿米为酒,乳白色,称“浊酒”。⑥燕(yān)然:即杭爱山,在今外蒙古境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和帝纪》载:汉和帝永平元年,大将窦宪大破匈奴,穷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而还。勒:在石碑上雕刻。⑦羌管: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笛子,发声凄切。唐·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⑧将军:作者自指。

【赏析】

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抗击西夏的军事重镇。据宋·魏泰《东轩笔录》载: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数阕,皆以“塞下秋来风景异”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今仅存这一首。

上阕写景。千峰、孤城、长烟、落日、边声,一片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地寒秋风光,“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军事态势的严峻、危弱,为下面抒写乡思作铺垫。下阕抒情。换头“一杯”与“万里”对比,写乡愁浓重难遣,造语沉郁而清劲。燕然未勒,欲归无计,眼前却羌笛哀怨、霜地白茫,更添一怀凄清悲凉,于是引出结处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词流露出戍边御敌、乡关万里的哀愁,所愁者边患未除、边功未就,故写来取境苍凉、笔力遒劲而词旨悲壮。

宋初沿袭晚唐五代绮靡无骨的词风,范仲淹始以边塞题材入词,一变低徊婉转之调为慷慨沉雄之声,开了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辑评】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希文道德未易窥,事业不可笔记。“燕然未勒”句,悲愤郁勃,穷塞主安得有之。

[清]贺裳《皱水轩词筌》: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此深得《采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

[清]先著、程洪《词洁》:一幅绝塞图,已包括于“长烟落日”十字中。唐人塞下诗最工、最多,不意词中复有此奇境。

【今译】

秋来,边塞

风光肃杀

不似中原秋色明丽,

北地荒寒

大雁南飞无留意。

四面,牧马悲鸣

寒风呼啸

连着军营角声响起。

层峦如障里

云外,一缕烽烟

牵着昏黄落日

沉下没有尽头的天际。

戍守的城垒

孤零,城门紧闭。

一杯浊酒消愁

怎抵挡家园

万里遥隔的乡思,

敌寇未破,边功不就

欲归,没有归期。

戍楼的羌笛

悠悠如诉如泣,

月光苍白

如一层冷霜铺在营地。

徘徊无眠时

看长夜漫漫寂寂,

将军我,徒然

搔短满头白发,

士卒们——

思乡的泪,暗滴!

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①香砌:飘有落花的石阶。砌:台阶。②寒声:即秋声,寒秋时节的秋风声、秋雨声、秋虫声、秋叶声、秋雁声等。此指秋风吹落枯叶的沙沙声。③真珠帘:指华美的珠帘。真珠:即“珍珠”。④练:白色素绢,形容洁白的月光。⑤欹(qī):倾斜,倚。⑥谙(ān):熟悉。⑦“都来”三句:都来:算来。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由此脱胎,但语句更胜,遂成名句。

【赏析】

此词亦题作“秋日怀旧”。一片情柔情深,清·许昂霄《词综偶评》为之感叹:“铁石心肠人,亦作此销魂语。”上片感秋:秋风萧萧,秋叶枯碎,秋空澄澈,秋月如练,着力烘染秋夜清冷寒寂的氛围和环境,以映托玉楼卷帘、人隔千里的愁思。下片抒愁:愁肠,在举杯未饮之际;愁眠,在残灯孤枕之时。欲醉不能,欲眠不成,故收结到心头眉间无计可回避。此词写黯然伤怀的秋夜相思,一片情极之语,低徊缠绵,沉挚切骨。明·杨慎《词品》曰:范仲淹“一时勋德重望,而词亦情致如此。大抵人自情中生,焉能无情”。

此词过片“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与作者另一首《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皆为写愁佳句,两者都写愁深于酒、泪浓于酒,于真情流溢中见痛楚凄哀。若作比较,前者语意奇警,肝肠已愁断,酒无由得入,酒虽未入愁肠,却已先化作清泪,比后者入肠化泪的意思更折进一层,只是前者矜心作意,不及后者造语自然。

【辑评】

[宋]俞文豹《吹剑录》:欧阳文忠、范文正矫矫风节,而欧公词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文正词云:“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又“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情之所钟,虽贤者不能免,岂少年所作耶?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类易安而小(稍)逊之。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范文正《御街行》云(略),淋漓沉着。《西厢·长亭》袭之,骨力远逊,且少味外味。

【今译】

纷纷,落叶

夹着落花飘冷阶石。

秋夜,寂悄悄地

听见风中枯叶

沙沙地碎细。

珠帘高卷,楼空人去,

清朗的天宇

随银河流转向大地。

啊,年年今夜

素洁月光

如银色绸缎般柔细,

伊人,却常常

远隔千里万里。

这离愁,无奈

使人肝肠寸寸断碎

可酒难入愁肠

不能换得酣然沉醉不起,

酒,虽未入肠

却早已化作了

——一襟泪滴。

眼前,如豆残灯

忽明忽暗

摇曳帐前的迷离,

我,斜倚孤枕

尝尽对影孤眠的冷凄。

仔细算来

这羁愁,这离思,

堆聚在眉尖

缠绕向心头

总也无法将它回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