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且听风吟(序二)

懂事之前 情动以后:十六岁生态词典 作者:皮访贫 编


且听风吟(序二)

姜汶谷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一本书,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时就很喜欢。在这里借用这四个字做序言的题目,想必村上不会怪罪我这个小小粉丝。

“且听风吟”听起来谐音有点像电影“窃听风云”,私以为这本《16岁生态词典》毫不啻于是在窃听我们这些大孩子的心里事,只不过是得到了我们的默许。其实最开始,皮皮站在讲台上对我们说要把我们的随笔出版的时候,我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是一笑而过,不看重抑或不看好,觉得我们的“碎碎念”并没有什么销售前景。前几日受皮皮之托校订电子初稿,细细翻阅之后只觉得满心震惊。这本书,比我想象的要精彩得多,当然,也许只是因为我所读、所感皆是周围人的秘密,有种近乎八卦的快感,不知道你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和同窗好友朝夕相处,我当然也知道每个人的内心并非就一如外表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然而真实触摸到这些心声却仍感到不可思议。譬如大大咧咧的某某女汉子家里其实有什么伤心事,活蹦乱跳的某某阳光男其实经常一个人难过。如果不认识他们本尊而只读了他们的这些文字,恐怕要完全弄错他们现实生活中的性格。换句话说,如果只看到了他们现实里与我们笑闹的那一面,恐怕永远不知道他们心里藏着我们不知道的另一面。时至今日,才知何谓“文如其人”。我大概明白了,所谓“销售前景”根本不重要,这是部很纯粹的作品,无须去理会是否有人喜欢,有人嗤笑,就算会在书店的角落里慢慢被人遗忘,它的内在也永远是蒙尘的宝珠。

皮皮给我们布置的随笔一共有四个栏目,分别是“写写吧”“笑笑吧”“读读吧”和“看看吧”,其中的“写写吧”专用于记录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它不是用来凸显我们的文采,也不是用来彰扬我们的风采,我们用于挥斥方遒的文字全不在此,我们用于抒写华章的文字也全不在此,这只是一个用来倾诉的简单空间。皮皮选择将此“吧”的内容出版,也许正在读着这本书的你在里面无法领略到郡园学子的绝佳文笔,但确实能听到我们真正的声音,内心的声音。许多个周末,无数个晚自习,我们执笔在纸上勾画的,是十六岁的心灵之卷。青春之所以能引得众人争相怀想、追念祭奠,魅力是否就在于此——只要卷书在手,世界就在我们面前一马平川?

你听,少年们的声音是多么迷人。

我们付诸在纸上的,或许只是一些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乃至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可同样的故事由不同的笔触娓娓道来,总是别有一番人情韵味,自成一派清朗俊逸、曲折窈窕之风。我读着他们的故事,看着身边的故事,“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常常是心中思绪纷飞、唏嘘万千。这种感觉非常奇特,难以言状,可以说是一种酸楚的甜吧——好像你一直以为自己是人群中特殊的那一个,显得孤独、凄清又落寞,可现在你看到了另一些孤独的人,一群同类,心里因此而温暖了些,同时也为失去了自己的特殊性而心有戚戚焉——这种相似性多么奇妙啊!在一个相似的群体中,个体又有着耀眼的独一性,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黄楚婕同学曾和我谈起自己写文字的状态:“平日里疯疯癫癫,一拿起笔,瞬间就和这个喧嚣的世界剥离开来。”想起我自己写随笔的时候何尝不是这样呢?每个人心里有些事不想公之于众,却又的的确确想要找到一个口子发泄出来。我们的孤独,我们的泪水,我们的烦恼,我们的欢笑,或许跟这世间千千万万的学生是雷同的,并不稀罕,可又是那样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让人不得不叹惋——它是秘密,但每个人都知道它,却又心照不宣地同时保持缄默,即便知道你已经知道了,也要矢口否认——真是奇怪的默契。

我觉得十几岁的少年就像风,自由的风,多变的风,不安的风,温柔的风,躁动的风。有时是冬日里砭骨的寒意,有时又是烈日下姗姗来迟的凉爽。它来自未知的远方,也许携带着你感兴趣却无从得知的、遥远之处的秘密,从你指间流走,握得越紧反而消逝得越快。

或许每一阵从你身旁经过的风都是一首曲子。

或许每一缕从你耳边流过的风都是一声叹息。

或许这支曲子你已经听过很多次了,或许同样的叹息你已经见过很多回了,可或许又总会忍不住跟着大笑,跟着流泪。

不如安静下来,什么也不做,就这样,且听风吟。

你听,这风声是多么迷人。

2013年8月28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