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杂诗(其二)

文廷式诗选注 作者:中华书局 编


14.杂诗(1)(其二)

论治美三代,质文递相嬗。从周与从殷,孔说亦屡变(2)。后世慕前古,聊以自饰缘。汉家杂王霸,宣帝有真见(3)。束下犹湿薪,傲己择所便。初则名利争,继乃廉耻贱。沾沾图醉饱,心怵而目眩(4)。亢龙知有悔,终恐元黄战。何如及未雨,绸缪使尽善(5)。布荫垂大云,应机过疾电。岂徒固疆圉,兼可慑荒甸。失此澹无为,谁将罪王衍(6)

【注释】

(1)这题《杂诗》两首,都是由古及今论政。前首“烛龙耀四海”,刻意以议论为诗(详见“读记”)。选注的这首,着重写当时政局,影稿本将它誊录于在京篇什中。十五年(1889)初,光绪大婚,慈禧迫于祖制归政,仍隐控朝局。时诗人在京,春应礼部试,不第。从“亢龙知有悔”二句看,该诗可能作于此时。(2)质文:即文质,大抵指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嬗:更替、演变。详见诗人六言诗《读书杂咏》“其二”:“我知文质循环”句注(4)。“论治”二句意谓论治国之道都以夏、商、周三代政治最完美,三代政治礼教循环兴替。从周:见《论语·八佾(yì)》章:“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谓周代继承了夏、殷两代礼制,礼乐制度文雅昌盛,所以遵从周礼。又据孔子答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既然周礼是根据夏、殷礼制有所损益,也就不排斥“从殷”(详见前引“我知文质循环”注)。“孔说亦屡变”,似指“后世慕前古”而言,不同时代,有内涵各异的孔子。四句论上古文质嬗替。(3)后世:指秦汉以来。前古:泛指三代。二句意谓后世借复三代礼制自我装饰。饰缘:即缘饰,犹言文饰,出自《史记·平津侯列传》,说公孙弘“习文法吏事(法令、行政事务),而又缘饰以儒术”。《史记索隐》曰:“缘饰文法,如衣服之有领缘以为饰也。”这两句并非泛论,系从汉初叔孙通、公孙弘等曲学阿世生发出来。《史记》述公孙弘“意忌,外宽内深(生性忌刻,外表宽厚,内心阴狠)”,他敦劝武帝“鉴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建周道(周代政治)、兼文武(兼文王德行、武王武功)”,深得武帝宠幸,以丞相终。王霸:王道与霸道。宣帝训斥太子元帝劝他起用儒生,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道希赞为真知灼见(参阅《读书杂咏》其三“汉刘治杂王霸,何必专用儒家”注)。四句论西汉前期并非纯用儒学治国。(4)束下:约束下属。犹:如同。湿薪:见《史记·酷吏传》记宁成“好气(喜欢使气),为人上,操下如束湿薪”。《汉书·宁成传》引该句少一“薪”字。颜师古注曰:“操,持执。束湿,言其急之甚也,湿物则易束。”这句形容官吏驭下苛酷急切。“傲己”句,指官吏傲气凌人,行事不择手段,只求便于己。“初则……继乃”:表示进层,兼绾住这对偶句。沾沾:自矜貌。心怵目眩:心惊眼花,形容亲历目睹的自我感受。“束下”五句,述官场吏治腐恶,从诗情逻辑联系看,似纵论古代,实则借古讽今,写的是晚清季世官场的普遍风气,文氏笔记中常见,“心怵目眩”正是他自我体验。参阅《夜宴伯羲祭酒意园·读记》中引樊增祥致张之洞密札中种种,可与该诗互参。(5)亢龙有悔:系《易·乾》“上九”爻辞。亢:至高,象征君位,喻君王应以骄傲自满为戒,否则,有败亡灾祸。古人也以“亢龙喻骄横无道之君。汉王符《潜夫论·本政》:“今世得位之徒,依女妹(mò夏桀妃,相传桀宠妹喜败亡)之宠以骄士,借亢龙之势以凌贤。”诗人似影射慈禧。“知有悔”,可能指归政事(见注1)。元黄:即玄黄,为避康熙讳作“元”。本指天地颜色,《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苍黑)而地黄。”后因以玄黄指代天地,也指混杂之气。汉焦赣《易林·古之泰》:“玄黄四塞,雌阴伏谋。”曹植《魏德论》:“元气否塞,玄黄混杂,星辰乱逆,阴阳舛错。”从两句连贯语气看,似隐喻慈禧骄横擅权,恐终将母子失和,酿成祸乱,所以接着有防患之语。绸缪:紧缠密绕。见《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意谓鸱鸮(chī xīao猫头鹰)趁未雨时剥桑根皮缠紧巢穴。后以“未雨绸缪”喻防患于未然。“亢龙”四句用隐喻手法写应防止潜伏的巨大危机,作出“尽善”措施。(6)布荫:广为荫庇。垂大云:《庄子·逍遥游》形容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句喻广赐福泽于民,意指不再擅权干政。疾电:飞速闪电。希冀慈禧不失时机,迅速决策,还政光绪。二句紧承上句,如何“使尽善”,是诗中重心。疆圉(yǔ):犹边防。疆:边界。圉:防御。荒甸:边远地区,诗中主要指蒙、藏、新疆等地区。慑荒甸:使边疆地区不敢作乱。四句连用对偶,指“应机”的作为与巨大成效,一气直下,造成气势。失此:指上述“尽善”措施。憺(dàn):安然、淡泊。王衍(256—311)字夷甫,西晋世族出身,家族全系显宦,以名士魁首、清谈宗师而位居宰辅,自然使清谈风靡西晋,他被石勒军所杀,西晋也旋即覆灭。有关王衍情事,详见诗人《六言杂诗》“夷甫实太鲜明”句注(2)及该诗“读记”。“罪王衍”:见《世说新语·轻诋》:桓温入洛,与僚属登楼船眺望中原,慨然叹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咎。”“谁将罪王衍”使用了跳脱、隐约性语句,其真实含义是:谁将是王衍那样误国的历史罪人呢?诗人其实有所指。《闻尘偶记》中记当朝大臣徐桐、潘祖荫诵《雷祖经》求复官事说:“徐为一时宋学宗师,潘亦俨然汉学坛砧,而所见如此,较之王夷甫清谈,相去犹远。若使神州陆沉,诸公亦不得辞其咎也。”(参阅《哭潘伯寅尚书师·读记》)这诗也许创作在前,但作者“终恐元黄战在戊戌间”终于成为现实。

【读记】

两首《杂诗》作于同时,都是论政诗。第一首着重从形而上推究前代治法,纵论两千余年来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儒术种种流弊,“安知百世后,贫弱国命倾”。随即表达自己的治国构想:“先圣如何作,三年顾有成。欲求仁民术,第一在治兵。”文氏于十五年四月在京给于式枚信中,提出“非深知学,不足以言兵”。表示想用五年时间,去外洋学军事(见《文廷式集·书简》1179页),也足为该二诗写于十五年前的旁证。这诗略谈前代(前八句)重点在当下,以借古讽今手法,从抨击晚清官场腐恶,推向问题症结(“亢龙”擅权)、潜在危机(“玄黄战”)、“绸缪尽善”希冀,最后归结到大臣误国上。两首诗其实是论政的上下篇,表达了他仕前将有作为的思想历练,只是详略虚实、表现手法有别而已(第一首见“附录”)。

道希诗凡重大题材,如抒写政见、记述朝政、探索哲理、励志与重要悼挽,多用庄重五古,采取散文笔法作叙议,为避免板滞,常以偶化散。用典灵巧而不露痕迹,手法多样,如“文质”之深厚内涵;“饰缘”之鄙儒术;“束湿”之写苛酷;“亢龙有悔”、“玄黄战”之影射;“罪王衍”之指向,极大丰富了全诗内涵。

附录:

《杂诗》(其一)

烛龙耀四海,大道何光明!抱一守元象,吹万任众情。如乐本黄钟,损益方成声。奈何儒术弊,规规不能宏。愚民似老氏,束物过刑名。刻苦用佛法,戕贼同浩生。当其气坚愎,举世孰敢争?尊君巧贡媚,食报弥光荣。安知百世后,贫弱国命倾!先圣如何作,三年顾有成。欲求仁民术,第一在治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