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王扫六合
第一节 少年英雄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赞颂秦始皇的千古名句。诗中的秦王是一个史诗般的英雄:他气宇轩昂、壮志凌云;他文治武功、丰功伟绩;他英明神武,统一中华……
众所周知: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的嬴政,在称始皇帝前就称秦王。大约1000年后,中国历史上又出了一个秦王,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大唐帝国的唐太宗李世民。
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秦王李世民从小驰骋疆场,身经百战,亲冒矢石,出生入死,平定天下。他在战场上多次死里逃生,再一次使中华大地海晏河清,昭陵六骏可作见证;玄武门兵变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又以封建盛世“贞观之治”而名垂青史。
唐人写诗,歌颂秦始皇,未尝不可,然就其描写的形象来看,更像他们本朝的英主秦王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曾兵驻秦地,被封为秦王。
李世民16岁应征入伍,因救隋炀帝于雁门而崭露头角;建国之时,起兵晋阳,直捣河西,鏖战堂邑,军围河东,攻克长安,饮马渭水,为建立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统一战争中,讨薛举、薛仁杲于陇右,败刘武周于太原,擒王世充于洛阳,平窦建德于河北,逐刘黑闼于山东;在对外战争中,突厥可汗因其智而退,诸番四夷因其仁而服。
李世民是一个天生奇才。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18岁的李世民这颗中国历史上的灿烂明星初露峥嵘。
隋炀帝四处巡幸到了雁门(今山西),突厥始毕可汗率领数10万大军袭击隋炀帝的车驾。突厥大军将其团团围住,雁门军队无法抵挡。形势危急,炀帝下诏天下各郡招募士兵前来救驾。
谁能一解雁门之围呢?18岁的李世民出谋划策,用疑兵之计,在诸路人马的配合下,使始毕可汗撤军北去。这段历史被小说家们演绎为精彩的故事,蔡东藩《唐史演义》这样写道:
“冤冤相凑,来了一大队突厥兵,头目叫做始毕可汗,欲拦途掩击,劫夺乘舆。炀帝闻报,忙驰回雁门,据关自守。始毕可汗竟调集番兵数十万,把雁门关围住,日夕攻打,弄得炀帝惶急万分,传檄天下,遍令勤王。
“屯卫将军云定兴应诏募兵,可巧有一将门种子,济世英雄,竟到定兴军营,报名入伍。看官道是何人?便是抚慰大使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世民才阅十余龄,已将古今兵法,揣摩纯熟,复生一副胆力,到处交游,轻财仗义,端的是天纵英姿,不同凡品。至炀帝被围雁门时,他已18岁了。
“云定兴见了世民,问过履历,已知是名家子弟,更因他相貌魁奇,格外加敬。
“世民即献计道:‘始毕倾国前来,围攻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因敢猖獗至此。为我军计,应大张军容,布设旌旗数十里,即使到了夜间,也必鸣金击鼓互相呼应。始毕闻我大举,必疑是援兵齐集,望风遁去了。’
“定兴点头道:‘这是一条疑兵计,今日正用得着哩!’
“当下依计行事,逐队进行,果然始毕可汗随入计中,即解围自去。炀帝得安返东都。”
这段叙述与史书上的记载基本相符,而且描写得笔墨酣畅,栩栩如生。
雁门解围,18岁的李世民横空出世,而且一出场就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威武的大将风度。面对突厥始毕可汗的凶暴和愚蠢,李世民知己知彼,精心谋划,采用虚虚实实的战术,不战而退去数十万大军。这可以说是初出茅庐第一功。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出任山西和河东的抚慰大使。李渊的职责说白了就是组织两地的士兵,勤加操练,一旦地方上发生反叛就进行镇压,并且逮捕强盗。当时,李渊管辖下发生了毋端儿起义,李渊派兵平定。双方激战,李渊杀死义军数千人。李世民当时正好随父亲一同来到河东,也参加了这次战役。
隋炀帝见李渊把太原治理得很好,于是让他做太原留守。大概因为李世民有实战阅历,喜欢谈论行军打仗、排兵布阵,又喜欢好弓箭,李渊就把他带在身边,而把建成和元吉两人留在了河东,托付给河东县人曹任瓌照顾。
李世民跟随父亲来到太原之后,正好赶上魏刀儿的起义军骚扰太原。
大业十一年的二月,魏刀儿在上谷起义,招募义军大约10万人,自封为历山飞,声势非常大,而且和突厥联合,向南进攻原燕、赵之地。途经之地,所向披靡。到次年的四月,魏刀儿率众已经攻到了太原。
李世民随父亲李渊去征讨。大军行至西河郡永安县雀鼠谷的时候,刚好遇上了来攻打太原的起义军。李渊稳住阵脚,布下疑兵之计应敌。他把所有的兵将分成了两阵,把老弱残兵藏在阵的中间,把粮草车和其他一些车辆放在后面,也插上旗帜,并且拼命擂鼓,让敌人误以为是大队人马前来。李渊亲自率领精锐骑兵队冲上前去。
当时敌人约有两万人,而李渊率领的步兵加上骑兵总共才五六千人,双方兵力实在相差太大。一阵激战过后,李渊就被包围在里面,始终不能突破包围圈。李世民看到父亲被困在阵里,就单枪匹马冲进阵里,举箭便射,敌人一看李世民杀红了眼,不敢紧逼。李渊乘机且战且走。不久,后面的步兵赶到了,李渊和李世民一看大军已到,又抖起精神来大杀一阵。敌军受到前后夹击,纷纷溃败。
在这一仗中,李渊的部队斩敌数千,缴获马匹、粮食、武器各种物品数不胜数。李渊以少胜多,名声大振。战场上表现神勇的李世民也因此得到了李渊的信任,在逐鹿中原的战斗中,李渊军事上甚为倚赖李世民。
第二节 首谋之功
20岁的李世民已经长成了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他不但成了一个军事指挥官,而且在政治上也越来越成熟。李世民看到隋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大有一夜之间倾覆之势,因此在内心深处已经立下大志,要救百姓于水火。后来,李世民回忆起当时的生活情况说:“我在太原将近一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喜欢和大家聚在一起,谈论一些事情,玩一玩游戏。”
当时,李世民结交了很多朋友,大多都是豪杰之士,有出身高贵的,也有流浪江湖的。例如,很有才华的长孙顺德,他是李世民岳父长孙晟的族弟,为了躲避辽东的徭役,没有办法之下,躲在太原。李世民和他交情很深,彼此都很敬重。刘弘基非常穷困,四海为家,从来不整治家产,他流浪来到了太原,和李世民一见如故,二人结成好朋友,感情十分好,“出则同骑,入则同卧”。还有一个人叫窦琮,也是由于无处安身,才流浪到了太原。他和李世民有点过节,所以对李世民不太相信。但是李世民对窦琮却是心无芥蒂,坦然地对待他,礼节十分周到,而且把他视为知己,就连自己的卧室也让他随便出入。窦琮非常感激李世民的这种知遇之恩,所以倾心相交,二人也成了好朋友。
李世民在太原的活动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担任晋阳令的刘文静。刘文静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有才干谋略,于隋末担任晋阳令后就注意观察天下大势,准备投靠有雄才伟略的“真命天子”。李渊到太原出任留守,刘文静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认为李渊心怀“四方之志”,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于是和李渊进行交往,逐渐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刘文静在与李渊的交往中,又发现李世民虽然年仅20岁,但其见识和才能却非同龄人可比。他经过仔细观察,认为李世民必定能成就大事,因而对晋阳宫副监裴寂说:“李世民非常人也。宽容大度类似于汉高祖,英明神武同于魏武帝(曹操),他年纪虽然轻,却有天纵之才。”
不久,刘文静因为与瓦岗寨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是儿女亲家,被隋炀帝以勾结乱党的罪名投入太原监狱。李世民深知刘文静是一位可以图谋大事的奇才,便私下到狱中去探望他。
刘文静因为身为囚徒,只有造反才是唯一出路,所以决心试探李世民,他说:“眼看天下大乱,狼烟四起,生灵涂炭,何时才能天下太平?”
李世民说:“要想天下太平,就必须能人出世,拯救天下百姓!”
刘文静说:“如此乱世,到哪里去找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那样的能人呢?”
李世民说:“怎么能说没有汉高祖、光武帝呢?恐怕是没有人识才罢了!刘兄须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刘文静说:“我自以为是个伯乐,你是一匹千里马,我来相相你,不知你是否情愿?”
两人志同道合,于是秘密商议起来。
李世民说:“我今天来探视你,除了表达朋友之情以外,主要是有大事与你商议。不知刘兄有无妙计?”
刘文静说:“现在隋炀帝在南方游山玩水,李密大军已经围住了洛阳。天下造反举义之人数以万计。如果真命天子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夺取天下易如反掌。太原的百姓为了逃避战乱,纷纷逃进城里来了。我在晋阳当了几年县令,了解这里的情况,认识很多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把这些人组织起来,10万人马,数日可聚。你父亲唐国公所属兵马,少说也有几万,只要一声令下,谁不响应?可谓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靠这支军队,乘此机会攻入关中,传檄天下,安抚人心,不出半年,帝业可成!”
李世民非常高兴,兴奋地说: “刘兄高见,正合我意,失此良机,实为可惜。”
李世民、刘文静“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拍即合。李世民得到刘文静的辅佐,似乎有刘邦遇到张良、刘备遇到诸葛亮的明君遇良臣的感觉。
汉初,张良研读《太公兵法》10年,修身养性10年。可是他满腹经纶却无人理解,偶然间碰到了刘邦,他协助刘邦成其帝业,成为一代帝师; 刘备东奔西走,无立足之地,兵不满千,将只关、张、赵云等辈,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惊呼自己如鱼得水,终于又创汉室帝业。只从才能的角度,刘文静恐怕不能跟张良、诸葛亮相比,但是,年轻的李世民从刘文静那儿再一次获得了信心。
通过这次狱中倾心交谈,李世民与刘文静结为密友。在李渊称帝后,刘文静担任司马,地位仅次于裴寂。当裴寂在朝中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强有力支柱时,刘文静则与萧瑀、陈叔达、宇文士及等共同支持李世民,使李世民在与太子李建成的夺权斗争中有了坚定的拥护者。
李世民与刘文静密谋以后,制定了周密的方案,首先要去游说李渊下决心!
夜深人静,唐国公李渊衙门,李世民正在劝说李渊: “当今皇上荒淫无道,荼毒天下生灵,四海反声连天,百姓揭竿而起,又逢秦末汉初之际。天子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乡立即就会成为战场。父亲大人切莫只顾什么君臣之节,而忘记了天下百姓; 如今盗贼蜂起,百姓流离失所,而皇上却滥杀无辜,全然不以国家为念。我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了,父亲大人,你看到底怎么办呢?”
李世民本想引诱李渊自己说出举大事的话,可李渊毕竟贵为国公,只求平安无事,所以明知李世民的意思,但是却装着不明白。
李渊说:“你说该怎么办呢?”
李世民压低声音,进前而言说:“当今之计,只有顺应天下形势,迎合百姓心意,发义兵,举义旗,转危为安,变祸为福,直捣关中,传檄天下,天下可以太平,帝业指日可成!天赐良机,绝不可失!”
李渊想不到自己的儿子居然如此直率,不觉大惊失色,多年顺臣的习惯,不禁勃然大怒。
李渊说:“谁叫你如此说话?红口乳子,胆敢说此大逆不道的话?这可是诛戮九族的大罪!你给我快住口!不准外传,不准瞎说,否则,小心我砍下你的头来!还不快给我退下……”
李世民看到李渊色厉内荏,为了给父亲一个缓冲的台阶,主动地退了出去。
次日下午,唐国公李渊卧内。李世民早把一切人都关在外面,进一步游说李渊。
李世民说:“父亲大人,孩儿实在是不忍看到当今天下如此惨状,不忍看着我们全家任人宰割。盗贼日盛一日,到处哀鸿遍野。您受命讨伐盗贼,难道能够杀尽这些早已愤怒的百姓?即使上天相助,平定叛乱,在隋炀帝这样的昏君统治之下,难道你会得到一日安宁?即便皇上是贤君,古人早有‘盖世之功不赏,弥天之罪不杀’之语,您能确保平安无事,荣华富贵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破楚大元帅韩信还定三秦,平定魏、代、赵、齐、楚等国,垓下一战逼死项羽,但是最终难免一死。为今之计,只有顺天意,兴义兵,方可化险为夷;否则大祸临门!”
李渊静静地坐着,双目微闭,不说“不”,也不说“要”。
李世民也不焦不躁,静听李渊下文。
良久,李渊长叹一声:“昨天晚上,我一宿难眠,一直在思考你的话,的确有些道理。老子不管:要家破人亡,由你;要化家为国,也由你。可是切切不可鲁莽行事,等我看准了机会再和你理论!事以密成,谋以泄败。凡事都要等等再说。”
李世民听到李渊如此言语,不便再纠缠下去,只得退下再思妙计。
李渊与裴寂是要好的老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聊天,有时候竟能通宵达旦,他们到底在聊些什么呢?总之他们之间的关系非比寻常。刘文静想让裴寂劝说李渊起兵反隋,于是就给李世民引见裴寂。
李世民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让龙山令高斌廉与裴寂赌钱,然后渐渐把钱输给裴寂,裴寂一看赢了钱,非常高兴。从此以后,李世民和裴寂的关系越来越好,他们天天在一起,有时候一起去拜访朋友,有时候一起去游山玩水。既然都成了好朋友,就无话不谈了,于是李世民就把自己想起兵反隋的想法告诉了裴寂,裴寂答应劝说李渊。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十二月,突厥人又来骚扰马邑。李渊奉命派副留守高君雅率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同力抗击。王仁恭、高君雅与突厥交战不利,李渊怕一起被治罪,非常忧虑。李世民乘此机会劝李渊说:“如今主上昏庸无道,百姓困顿贫穷,晋阳城外都成了战场,父亲大人要是恪守小节,下有流寇盗贼,上有严刑峻法,您的危亡就要来到了。不如顺应民心,兴起义兵,转祸为福,这是上天授予的时机。”
没过几天,隋炀帝以李渊和王仁恭不能抵御突厥的进犯为罪,派使者来要将他们押往江都。李渊大为恐惧,李世民与裴寂又乘机劝说李渊:“如今主上昏聩,国家动乱,为隋朝尽忠没有好处,本来是将佐们出战失利,却牵连到您,事情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早些定大计。况且晋阳军队兵强马壮,宫监积蓄的军资财物巨万,以此起兵,还怕不成功吗?代王年幼,关中豪杰风起造反,但不知归属于谁,您要是大张旗鼓地向西进军,招抚他们并且使他们归附,这就如探囊取物一样容易。为什么要受一个使者的监禁,坐等被杀戮呢?”李渊认为这话很对,就秘密布置准备。
错综复杂的客观形势,把李渊推上了历史舞台,而李世民与裴寂等人的游说,又坚定了李渊的决心。于是,起兵反隋的计划开始筹划了。
第三节 晋阳起兵
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秘密展开了。
李渊命令李世民与刘文静等各自招募兵马。远近之民苦于隋炀帝暴政,纷纷投军,刚10天左右,就募兵近万人。这支队伍是由李渊、李世民父子私自控制和直接指挥的,成为晋阳起兵的主力军。
晋阳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本是隋炀帝派来监视李渊的暗探,见李渊聚集这么多兵马,怀疑他有反隋之心。但当时正是抵抗突厥来犯的非常时期,王威和高君雅迫于形势,不能反对,但也委婉地提醒李渊,招募士兵只能用来对付依附突厥的刘武周,决不可另有图谋。
李渊、李世民父子为了防止日久生变,加快了军事部署的步伐。王威和高君雅看到募兵云集,怀疑李渊已有异志,便暗中策划晋祠祈雨大会。晋祠位于今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下。王威、高君雅想把李渊诱骗到这里,加以杀害。这个阴谋恰好被经常出入王、高两家的晋阳乡长刘世龙知道了,刘世龙立即将此事报告给李渊父子。李渊和李世民、刘文静等商量后,决定先发制人。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十四日夜里,李渊派李世民率兵埋伏在晋阳宫城的外面。第二天的清晨,李渊和王威、高君雅坐在一起处理政务,刘文静引着开阳府司马刘政会来到厅堂上,声称“有密状,知人欲反”。李渊故意叫王威先看,刘政会却不给,说:“告发的是副留守的事,只有唐公才能看。”李渊佯作吃惊地说:“难道有这样的事?”他看了状子才说:“王威、高君雅暗中勾结突厥入侵。”高君雅捋起衣袖大骂道:“这是造反的人要杀我。”这时,李世民已经在大路上布满了军队。高君雅还想争辩,刘文静一声令下,埋伏在后面的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一跃而出,将王、高二人抓起来投进监狱。
正在这时,恰逢突厥数万骑兵入侵太原,其轻骑从外城北门进入,从东门出去。李渊命令裴寂等人率兵防备,而把各城门都打开,突厥人不知虚实,不敢进入。由于如此巧合,大家都以为确实是王威、高君雅把突厥人招来的,李渊便“名正言顺”地把他俩杀掉了。这就是著名的晋阳宫事变,它标志着李渊、李世民父子公开起兵了。
要成大事,首先就要解除后顾之忧。为了预防突厥进攻,李渊派刘文静出使突厥。突厥答应李渊称帝,就派兵相助,并保证不从后面袭击。李渊为了避免引狼入室,没有答应突厥派兵相助,并采纳了裴寂的建议,立代王杨侑为皇帝,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并对突厥称臣。
接着,就是军队旗帜的颜色。李渊军队的旗帜用什么颜色,实质上是从隋朝还是从突厥的问题。因为是刚刚起兵,军事实力也不是太强,所以既不能得罪突厥,也不能太让朝廷注意。这件事虽然不太大,但还是很重要的,比如用突厥的白色旗帜,会不会引起汉族人的反感与憎恨,而不利于招募义兵。如果用隋朝的红色旗帜,会不会收到相反效果呢?因为人民对隋朝的怨恨不亚于对突厥的仇恨。李渊认为主张“杂用绛白”,即旗帜赤白相间,表示既不从属于隋朝,也不依附于突厥。
李渊还让汾、晋的百姓四处传唱《桃李子歌》:“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李为国姓,桃谐音就是陶,即陶唐,配上李字,所以这首歌谣又叫《桃花园》。李渊目睹绦白旗幡,耳听《桃花园》之歌,不觉豪兴大发地说:“花园可尔,不知黄鹄如何。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
为了进一步得到人们的支持,李渊在太原打开官仓救济贫民。隋朝在荒年的时候总是闭仓拒赈,令百姓对隋王朝大失所望,于是民愤四起,怨声载道。瓦岗军李密反其道而行之,数次大规模开仓济民,贫民纷纷来投奔李密,使得李密的声势日益壮大。李渊深知其中奥妙,仿效李密,应募之人越来越多,20天内就招募到好几万兵马,并传檄诸郡,自称“义兵”。
李渊起兵之后,辽山县(今山西左权东北)令高斌廉火速派人向朝廷报告。隋炀帝听到奏报后非常恐惧,急忙下令,要洛阳、长安的官员准备防御措施。李渊认为辽山是一座小城,攻不攻都无所谓,不会对义军构成威胁,主要的敌人是西河郡丞高德儒,高德儒挡住了南下的道路,所以必须扫清。
李渊命令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率军前去进攻西河郡(今山西汾阳)。出发的时候李渊再三勉励他们要努力作战,奋勇杀敌,争取首战胜利。并且任命太原县令温大有为参谋军事协助指挥。当时的士卒都是新招募的,集中起来的时间也不太长,没有经过太多的训练,他们大都不熟悉战阵,更没有进行实战的经验。建成、世民兄弟也都是青年将领,从未单独指挥过一支军队,更何况对手是隋朝的正规军。但是“义兵”也有他有利的一面,比如说军纪严明,上下一心,士气高昂,不像隋军到处抢夺。这也说明了建成、世民在带兵方面还是很有才能的。建成、世民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作战时身先士卒,这极大地鼓舞了士兵的斗志,看到主帅甘冒矢石,士卒更是争先恐后。建成、世民严令士兵不准骚扰百姓,如果有敢违反的,就按军法处置。百姓的蔬菜水果,不是买来的就不能吃,看到这样纪律严明的军队,百姓非常高兴,争相送东西慰劳。
建成、世民兄弟二人非常顺利地到达了西河郡,由于一路上广施恩德,西河郡的百姓也都早有耳闻,所以不愿帮高德儒守城。建成、世民下令大军攻城,城上的士兵不愿跟义军拼杀,有的甚至临阵倒戈,所以,没用多长时间就攻下了西河郡。高德儒被抓住斩首示众,以令三军,除此之外没有乱杀一人,对百姓更是秋毫无犯,并且好言安抚,让他们继续以前的工作。建成、世民从出兵到返回太原,只用了9天时间,李渊对这一仗感到非常满意,他认为用这样的军队夺取天下不成问题。
西河一战之后,李渊开始设立大将军府,建立了左三军,任命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统军,封陇西公;建立了右三军,任命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三统军,封敦煌公。士卒称为“义军”。同时让李元吉做太原郡守,留守太原,任命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温大雅、殷开山、唐俭等人为大将军府掾属,刘弘基、长孙顺德、王长阶等人为统军、副统军。其余文武职员,只要有立功的,便破格提拔。这样一来,李渊用来和各路人马争夺天下的军事、政治机构就组成了,同时也把改朝换代的愿望变成了实际行动。
西河一战打得干净利落,充分显示出了李世民的军事指挥才能。这次胜利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李世民和士卒能同甘共苦,打成一片,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士兵肯为他们卖命;二是李世民一再严明纪律,对百姓秋毫无犯,收买民心,彻底瓦解了隋军,使得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了河西郡。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李渊誓师于野,留元吉守太原,他亲自率领建成、世民从太原出发。同时给李密去书一封,告诉李密说,他才是真命天子,自己应当帮助他成就帝业。
李世民说:“此书一去,李密专意图隋,我可无后顾之忧了。”
李密得到李渊写来的书信,果然很高兴,并且回书给李渊。李渊更加放心了。
李渊率军南下,行到贾胡堡的时候,恰好赶上天降大雨,一连几天的大雨使道路变得泥泞不堪,无法行军。隋朝内部已经知道李渊起兵反隋了,代王杨侑惊慌不已,急忙派隋朝虎牙郎将宋老生屯兵霍邑,用精兵2万阻挡“义师”。又派隋朝骁卫大将军屈突通镇守要地河东,以阻止李渊集团南下。
军队离霍邑还有50多里的路程。这时,李渊集团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连日来的大雨,使得军队不能前进,准备的粮食也快吃完,可是天却一点也不见晴。
这些都没什么,最要命的是后院起火。在李渊集团停滞不前的同时,忽然接到探报刘武周勾结突厥,乘机袭击晋阳,一场是进军还是北还的争论开始了。
李渊认为,时机未到,现在最要紧的是部队必须立刻北还。
裴寂等人也认为,隋朝的军事实力还很强大,不能再轻易冒险前进;李密老奸巨猾,他到底怎么打算,也还不得而知,如果从侧翼偷袭我们,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刘武周更是不讲信用,出尔反尔,唯利是图。再加上太原是义军的后方,那里有充足的粮草。众人都说不如回去先救根本,然后再想办法出兵南下。
李渊决定第二天起兵返回太原。
李世民正在外面巡逻,忽然听士兵到处传说明天要撤军的消息,他马上赶回大营,一问果真有此事,便闯进中军帐问李渊:“父亲何故回军?”
李渊说:“粮食已经快吃完了,目前形势很难继续逗留。刘武周如果把老家给抢了,咱们有家也回不去了。”
李世民劝阻道:“现在到处是成熟的庄稼,还怕找不到粮食?隋将宋老生生性轻躁,一鼓可擒。李密只注意洛口,无暇顾及远方。刘武周表面上依附突厥,实际上互相猜疑;他虽然有窥视太原之心,但怎能忘记根据地马邑?何况突厥刚和我和好,未必马上就会背盟。这种传闻不可轻信。父亲兴创业大义,有志救民于水火,应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现在遇到小敌就要班师,恐怕跟随首义的众人心灰意冷,各自散去,大事从此就完了。”
李渊摇头道:“倘若晋阳有失,我们岂不是无家可归了?我已经决定回去了。”
李渊急令收拾东西,准备撤军。李世民出来邀约李建成,一起去说服父亲。
李建成说:“我也不同意撤军,但父亲已作出决定,看来无法阻挡了。”
李世民见李建成支支吾吾,料想不会同去劝谏,又和裴寂等人商量,都说:“不如归去。”李世民顿时恼恨万分,连夜餐都吃不下去。李世民在帐外忐忑不安,大步入后营进谏,被李渊卫士挡住,说大将军已经睡了。李世民悲愤填膺,眼看宏图大业毁于一旦,忍不住痛哭起来,李渊听到哭声才召李世民入问。
李世民哭着说:“兵已出动,有进无退;进则生,退则死,怎么不哭?”
李渊问怎么会致死。
李世民说:“军队全靠锐气,一旦退回,锐气丧尽,队伍溃散,敌人乘势追击,我军土崩瓦解,怎能迎敌?这岂不是束手待毙吗?”
经过李世民的劝说,李渊开始醒悟,很是后悔,叹息说:“左军已经出发,怎么办?”
李世民说:“左军虽然出发,想来还走得不远,孩儿我马上去追回来。”
李渊笑着说:“成败由你,你去追回来吧!”
李世民及李建成连夜追回左军。一次关系唐王朝建立生死攸关的大争论,以李世民的力主前进而结束。
应当说,李渊等人主张班师回太原,并不纯粹是出于怯懦。客观地说,晋阳的的确确是“义军”的根本之地,即后方的供养中心。如果突厥和刘武周相勾结,掩袭太原,那么南下入关也是很难的。但是,当时的形势,正如李世民所分析的:突厥与刘武周之间,“外虽相附,内实相猜”,并未构成对晋阳的严重威胁。只有“先入咸阳”才能“号令天下”。退回太原,士气大溃,就会有失败的危险。显然,李世民的进军意见要比裴寂的退兵之计高明些。至于李渊,本来就想“西图关中”,这个根本性的方针当然不会改变;但又慑于突厥,同意班师,说明他在用兵上过于谨慎。这与李世民“勇于有为”的作风有所不同。不过,李渊毕竟还有远见卓识,“乃悟而止”,命令世民和建成追回已经后撤的部分队伍。
过了两天,沈叔安运来粮草,天气也渐渐转晴,李渊命士兵曝甲整械,全军士气高昂,绕行山麓,避开泥泞,往霍邑进发。
李渊最为担心的是宋老生闭门坚守,义军又不能攻占霍邑,以至于战斗旷日持久,把军队拖得筋疲力尽,无法继续南下而贻误了战机。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建成、世民认为宋老生有勇无谋,不足为惧,可用轻骑挑战,诱敌出战;如果宋老生固守不出,就采用反间计,散布宋老生畏惧不敢出战、想要投降“义军”的消息,这样一来宋老生不战都不行了。李渊说:“你们的分析很有道理,宋老生没有趁我军缺粮时进攻贾胡堡,我就知道他无所作为,一介武夫而已。”李渊命令军士先埋锅造饭,吃完饭后再进攻。李世民说:“既然敌军已经出城了,就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抢杀过去,消灭了敌军再吃饭吧!”
于是,李渊亲自率领数百名骑兵到霍邑城东五六里处布阵以待,同时命令建成、世民各带数十骑一直赶到霍邑城下假装视察地形,准备攻城。还大摇大摆地在城下走来走去,故意轻视宋老生,并且让军士辱骂宋老生,什么难听就骂什么,把一些不知是哪朝哪代的事情,都安到了宋老生头上。不但骂宋老生,连宋家的十八代祖宗都给骂进去了。宋老生再也不能抑制自己的愤怒了,立即命人给他备马,带好兵器,解蹬上马,命令主力从南门、东门两路出城迎战。李渊怕宋老生背城布阵,使自己的骑兵战术不能发挥,于是命令军队假装向后撤退,诱使宋老生来追。
宋老生看到敌军还未交战,已经胆怯后退了,于是挥军来追。李渊命殷开山等率领的步兵正面迎敌,命建成、世民从左右两面直冲城下,堵死宋老生的退路,然后两面夹击。义军像一只展翅欲搏的雄鹰,把宋老生置于爪下。李渊率军迎头拦杀从东门出来的隋兵,隋兵也不示弱,一拥而上,将李渊逼退数步,多亏李渊女婿柴绍从阵中跃出,顶住了宋老生的进攻。
宋老生的军队又从南门出来,向城东进发,准备夹击李渊。李世民正在南面观战,赶快和军头段志玄率军飞驰而下,冲击宋老生后军。宋老生把后军作前军,让前军作后队,回马与义军进行交锋,李世民手握双刀,左砍右劈,连杀数十人,溅得浑身是血,双刀劈得到处是缺口。随后李世民把袖子割掉,换了两把刀再次杀了进去,段正玄等人紧随其后,奋力拼杀,以一当十,杀得隋军望风披靡,人仰马翻。
但隋军人多势众,杀了一层又围上来一层,情急之下,李世民心生一计,命令军士大呼:“宋老生已被活捉,隋军赶快投降,投降的一律免死。”
城东的隋军正和李渊斗得难分难解,相持不下,突然听到主将已被活捉,无心恋战,赶忙往城里退去,那些隋兵进城后,竟然将城门关住,拉起吊桥。这时,只剩城南的宋老生率领一支孤军在奋战,李渊从城东赶过来与李世民形成合围之势,杀得宋老生进退不得。宋老生看到义军越来越多,不禁心胆俱寒,打马想从南门进城,可是偏偏被李世民缠住无法脱身。李渊又从背后杀了过来,隋军腹背受敌,溃不成军。
两下夹攻,宋老生走投无路,下马跳进壕沟想自杀,正遇刘弘基飞马赶到,将宋老生砍为两段。宋老生部下统统被杀死,倒下的尸体有数里长,流出的血汇成了小溪。李渊命令军士吃点东西,立即攻城。
夜幕来临的时候,总攻开始了。城上箭如飞蝗,但士兵奋勇登城,霍邑主将被杀,城中士兵已经丧失了斗志,李渊很快就攻破了霍邑城。李渊下令只要投降,就可以免去一死。城中兵吏都跪下请降,李渊非常高兴,命令士兵不准扰民,违者军法处置,并出榜安民。士兵随后把以前的官吏都带到李渊的面前,李渊告诉他们去留自便。
这是起兵以来第二次大战,李渊采用了李世民的策略,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进军关中铺平了道路。这充分显示出了李世民高人一筹的眼光,能够正确地分析形势,不走弯路。同时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的决心,为了成就大业,一往无前,决不后退。从这次战斗来看,李渊已经非常信任李世民了,同时对他的能力也毫不怀疑,基本上把军队的指挥权都交给了他。
第四节 天下归唐
公元617年,李渊攻入长安。公元618年,李渊继皇帝位,唐朝建立,年号武德。
李渊建都长安之后,关东仍然群雄纷争,征伐不已,主要有三支力量:河北的窦建德、江淮的杜伏威、河南瓦岗寨的李密。此外的割据势力还有陇西的薛举、薛仁杲父子,马邑的刘武周以及洛阳的王世充。如果不平定这些军事集团,李唐的江山便很难巩固,于是李渊便派秦王李世民统率大军出征,而将太子李建成留在长安,帮助自己处理政务。
刘武周是河间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非常喜欢结交朋友,是草莽英雄。年轻的时候,他不喜读书,只喜欢骑射,离家去了洛阳,准备投军。后来成了隋朝大将杨义臣手下的一员虎将。杨义臣征讨高丽,他随军出战,回来后,凭借军功升为建节校尉。不久后到马邑,任马邑鹰扬府校尉。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马邑太守王仁恭听说刘武周曾经跟着隋炀帝征辽,喜欢他作战勇猛,收为帐下亲兵,不离左右。时间一长,刘武周开始调戏王仁恭的侍女,侍女不加拒绝,过不多久,便米已成炊,且感情越来越好。刘武周知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总有一天会被王仁恭发现,害怕事发被诛九族,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勾结社会上的一些恶少,杀害了王仁恭。为了镇压其他人,给自己树威,他提着王仁恭的头在郡中示威,没有人敢吱声。刘武周杀隋官在前,示威在后,再做朝廷命官已不可能,自己思量无路可走,只有起义一条路了。于是,刘武周开仓济贫,收得徒众1万多人,自称太守,并依附突厥,被突厥封为“定杨可汗”,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刘武周起义后,原活动于易州(今河北易县)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宋金刚,被河北义军领袖窦建德击败后,率余众4000人归附刘武周。
李渊建唐后,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刘武周遂于武德二年三月在突厥支持下举兵南下。刘武周首攻并州,并州总管李元吉以畋猎游乐为事,不理军务。四月,刘武周引突厥军至黄蛇岭(今山西榆次北),李元吉强令车骑将军张达仅率100名步兵试战,结果全军覆没,张达愤而投降刘武周,并引其军攻占榆次(今属山西)。
四月十八日,刘武周进围太原。为了扭转战局,李渊决定派右仆射裴寂来前线督军抗击,任命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拨精兵3万,会同各郡兵力讨伐刘武周,命他见机行事。可惜裴寂根本不善于带兵,对兵法更是一窍不通,他是一个政治家,但绝不是一个军事家,所以他来并未能改变战场的形势。
刘武周攻入并州和太原,总管裴寂节节败退。敌军直逼绛州,攻下龙门,不久又攻下浍州,刘武周大军这一连串的军事行动,比起当时唐军进攻长安用的时间还短。这与李元吉在太原的治理有很大的关系。李元吉本性残暴,父亲让他留守太原,那简直是放虎归山。太原远离长安,无人能够制约,骄奢淫逸,无恶不作,他的做法惹得人人怨恨。李元吉有奴客、婢妾数百人,李元吉经常让他(她)们披甲执仗,互相攻战,当做游戏。一场攻伐下来,就会死伤很多人,李元吉本人也曾因参加这种游戏而受伤。李元吉的乳母陈氏善意苦劝,他不但不听,反而迁怒于乳母。一次,李元吉喝醉酒后,命人将陈氏活活打死。
李元吉还非常喜欢打猎,他曾说:“吾宁三日不食,不能一日不猎。”在狩猎时往往践踏百姓庄稼,还纵容部下抢夺民财,弄得百姓憎恨不已。李元吉甚至荒唐到当街射人,以观人避箭为乐。他还喜欢夜晚外出,奸人妻女,太原百姓对此极为愤恨。协助他镇守太原的右卫将军宇文歆多次劝谏,李元吉不听。宇文歆无奈,只好将这些情况反映给唐高祖,李渊一看奏章,气得七窍生烟。
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二月,大臣们联名上奏,要求罢免李元吉,李渊下令罢免李元吉并州太守之职。李元吉丢官后不甘心,又暗中令其亲信以太原父老的名义向唐高祖上书,请求留在太原继续为官。唐高祖罢免李元吉是迫于舆论的压力,这时正好顺水推舟,又恢复了李元吉的官职,仍留镇太原。但李元吉并无任何收敛的表现,这就是太原会如此快失守的原因。
刘武周不断进逼,虞、泰二州也已遭到攻击。裴寂并不去组织防御,而是派人去叫州官,把老百姓都收到城里去,把财物烧毁,企图坚壁清野。这种野蛮的做法,最终激怒了当地百姓。百姓连年以来饱受战争的痛苦,已经是穷困之极,现在还要将他们的财物烧毁,他们岂能容忍?百姓心怀忌恨,反乱之心油然而生。夏县吕崇茂乘势聚众,响应刘武周,自称魏王,四处抢劫。裴寂接连得到警报,只好去征讨吕崇茂,但军无士气,一经临战,便纷纷溃退,裴寂也只得飞马逃回。面临四面楚歌的裴寂手足无措,只有上本求援了。
形势非常险恶,李唐王朝的发迹地竟在旦夕之间陷落了。李渊惊呼:“晋阳有几万强兵,有足够吃10年的粮食,王业兴起的根基,一下就丢弃了,真是太可怕了。”消息传开,民心大骇,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远近奔走相告,莫不惊异失常。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李渊已经没有斗志了,慌忙颁发手敕:“贼势到如此地步,很难与他们抗争,宜放弃黄河以东地区,谨守关西。”可是秦王李世民坚决不同意,他上表称:“太原是王业的基础,国家的根本,河东土地富饶,京城的粮食全靠河东供给,如果全部放弃,臣深感愤恨。希望给臣3万精兵,必定消灭刘武周,收复汾、晋。大敌当前,岂能退缩,儿等愿带兵出战!”
于是,李渊答应了李世民的要求,积极准备出征。李渊调集关中所有兵力由李世民统一指挥,封他为征虏大元帅,即刻起程北上讨伐刘武周。李渊知道此次讨伐刘武周事关重大,如果胜利的话,后方从此就固如磐石;如果战败,唐王朝就面临不能统一天下的局面。为了给李世民壮行,李渊亲自到长春宫为他摆酒送行。十一月,正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李世民趁河水结冰,从华阴渡过渭水、洛水北上,在龙门渡过黄河、汾水,驻兵柏壁,与刘武周的主力、宋金刚率领的军队遥相对峙。
由于裴寂坚壁清野的政策实行在先,所以现在最为紧缺的就是粮饷,庞大的军队每天消耗的粮食非常巨大。但是黄河以东的州县遭抢劫后,没有粮仓,一般的百姓也都缺粮,人人惧怕侵扰,聚居在城中,征集不到东西。面对这种情况,李世民坚决改变过去裴寂那一套扰民的做法,想方设法安抚人心。由于秦王李世民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很高,所以他一打出自己的旗号,百姓就纷纷踊跃归顺。前来的人日益增多,唐军也不断地征收到粮草。军粮充足,队伍也得到了加强。不过,现在还不是以硬碰硬的时候,所以李世民休兵喂马,只命小部队抄掠敌军,大军则坚壁不战。
在大军坚壁不战的同时,李世民与宋金刚的势力也有小的交锋。
十二月,刘武周大举进兵夏县,永安王李孝基全力抵抗,但力量对比悬殊,全军覆没,永安王李孝基等被伤。李孝基派人通知李世民,自己则躲起来养伤。
李世民接到消息后非常愤怒:“敌人如此猖獗,我亲自带兵前去征剿吧!”
兵部尚书殷开山、行军总管秦叔宝愿意代元帅出征。
李世民非常高兴地说:“二位将军愿意同去,比我亲自去都强。敌兵已经取得胜利,现在一定回军,最好在中途伏击,攻其不备,定能取胜。”
二将领命出师,在路上探知,入侵夏县的刘武周大将尉迟敬德、寻相已经捉住了李孝基等人,准备返回浍州,现在很快就到美良川。美良川有一条河是尉迟敬德等人必经之路,殷、秦二人率军埋伏在河边,等到尉迟敬德、寻相率军渡过一半的时候出军攻击,把尉迟敬德等人打得溃不成军,斩杀2000余人,尉迟敬德逃脱。这次大胜而归,大大提高了唐军的士气,诸将纷纷请战,但李世民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不许出战。只是到处收集情报。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正月,尉迟敬德和寻相奉命救援蒲坂的王行本,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亲自率领3000人马,连夜赶到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设伏。尉迟恭等人还未做准备,已经被杀得七零八落,寻相和尉迟敬德只身逃跑,其余全军覆没。
在侦察敌情的过程中,李世民也曾遇到一次惊险的事情。一次,李世民带轻骑兵去侦察敌情,随从的骑兵四下分散开来,李世民只和一名穿铠甲的士卒登上山丘休息,不想竟然睡着了,结果被敌军的情报人员发现了。不久,敌人从四面包围了他们二人。开始,二人毫无知觉,恰巧蛇追老鼠,碰到了甲士的脸,甲士惊醒后发现敌情,赶紧推醒李世民,二人一起上马,才走了百余步,就被敌人追上,李世民用大羽箭射死了敌人的骁将,敌骑兵这才退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壁不战,宋金刚的大队人马渐缺粮草。刘武周为打通运粮道,给宋金刚供应粮草,数次攻打浩州。唐将李仲文坚守浩州,刘武周多次进攻,都被李仲文击退。太原的粮草不能运到柏壁,使宋金刚的军粮匮乏。李仲文还派人四处骚扰刘武周的运粮队伍,为李世民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又坚壁了一段时间,李世民手下的有些部将不耐烦了,请求与宋金刚交战。李世民说:“宋金刚孤军深入,麾下集中了精兵猛将,刘武周占据太原,依仗宋金刚为屏障。宋金刚的军队没有储备,比我们更缺粮食,只有靠掠夺补充军需,利于速战。我们关闭营门不出,养精蓄锐,可以挫败他们的锐气。分兵攻汾州、隰州,骚扰他的心腹之地,他们粮尽无计可施,自然会退军。我们应当等到那时再战,目前不宜速战。”
双方对垒相持5个月后,宋金刚军粮困乏,正值隆冬季节,再也没有粮食可以掠夺了,部队士气大减,不得不撤军补充粮食。李世民亲率大军奋勇追击,唐军漫山遍野,倾巢而出,鼓声震天,喊声如雷。至吕州追上了断后的宋金刚部将寻相。唐军憋足了劲,冲入寻相的部队,就如狼入羊群,势如破竹。寻相抵敌不住,大败而走。李世民紧随其后,乘胜追击,寻相返回又战,战败再逃,李世民又继续追击,一昼夜走了200多里,打了几十仗。追到高壁岭,总管刘弘基抓住李世民的马缰规劝道:“大王打败敌人,追到这里,功劳已足够了,不断深入,就不爱惜自己吗?况且士兵们饥饿疲惫,应当在此停留扎营,等到兵马粮草都齐备了,然后再进击也不晚。”李世民说:“宋金刚无计可施才逃跑,军心涣散;功劳难立而失败颇易,机会难得,转瞬即逝,一定要趁此机会消灭他。如果我们停滞不前,让他有时间考虑对策加以防备,就不可能轻易打败他了。我尽心竭力效忠国家,怎么能只顾惜自己的身体呢?”于是,催马向前,继续追击,一看主帅如此,将士们也不敢再提饥饿。唐军在雀鼠谷追上宋金刚,一天交锋8次,都打了胜仗,俘虏和斩杀的敌军有好几万。
当晚,在雀鼠谷宿营。李世民和将士们已经两天没有吃饭,三天没有解甲睡觉。他们稍稍休息。接着,李世民带兵继续追击。
这时,宋金刚尚有2万精锐部队,在城西宽阔之处,背城布阵,南北相连有六七里长。宋金刚摆出这样的阵势,准备和李世民决一死战。李世民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他命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宝在北面布阵,翟长孙、秦武通在南面布阵,他本人则亲率3000精骑冲其阵后,这一仗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双方杀得难分难解,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但毕竟宋金刚新败,士气低落,难以抵挡,大败而逃。李世民追出几十里,一直追到张难堡,摘下头盔向堡垒上的士兵示意,守堡垒的军士认出李世民,都欢呼雀跃,高兴得流下泪来。随从告诉守军:秦王还未进食。守军便献上混酒、粗米饭,秦王吃得很香。在张难堡,敌军将领尉迟敬德、寻相等率余部8000人来降。
尉迟敬德籍属朔州,武勇善骑,是一位杰出的精骑将领。李世民得到尉迟敬德非常高兴,引为右一府统军,并让他仍然统领8000旧部。有人担心尉迟敬德会叛变,李世民不听,说:“昔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并能毕命,今委任敬德,又何疑也?”
宋金刚收拾残部,准备再战,但部众都不肯随他与唐作战,于是宋金刚只得和100多骑兵逃往突厥。至此,刘武周的大部分军队被李世民打败了。刘武周得知全军溃败,只得弃太原北走。不久,宋金刚打算从突厥跑回上谷,被突厥捉回,处以腰斩之刑。
刘武周当初南侵犯唐时,他的内史令范君璋曾规劝道:“唐主以一个州的兵力,直取长安,所向无敌,这是上天有助,不是人力。晋阳以南,道路狭窄险要,孤军深入,后无援军,假如进军攻战不利,怎么回军?不如北面联合突厥,南面与唐结交,在此一方称王称霸,才是长远之计。”刘武周不听,留范君璋守卫朔州,自己率军南下。刘武周失败后,流着泪对范君璋说:“我没有采纳你的意见,以至于到了现在这种地步。”过了一段时间,刘武周策划从突厥逃回马邑,事情泄露,被杀。突厥人任命范君璋为行台,统领刘武周的余部。
经过半年艰苦卓绝的战斗,李世民圆满完成使命,收复了并、汾旧地,消灭了又一个“争天下”的强大敌人,为巩固新建的唐朝政权立下了卓越功勋。战役结束以后,李世民升李仲文为并州太守,自己率大军凯旋而归。
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在军事作风上堪称楷模。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军事指挥者,能够在战斗中做到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确实是难能可贵。李世民在军事指挥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古语说“穷寇莫追”,但李世民一追到底,全歼敌军。李世民对实战的自如运用,真是到了很高的境界。
平定刘武周是李世民一生中指挥的第二个大战役,这次战役,从武德二年十一月出征,到第二年四月结束,战争持续半年时间,最终以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战争的初始阶段对唐军是不利的,但是李世民巧妙运用“坚壁挫锐”的方略,使唐军由劣势转变为优势,从接连溃败到大获全胜,整个战争是惊心动魄的。李世民不同凡响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对战略战术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对战场的把握,对敌人敏锐的洞察,正确的判断,使他每战必胜。这同时也让他在军队和朝廷中有了很高的声望,他手中不但掌握着军权,而且政治上也得到不少实惠。
击败刘武周,不仅稳固了关中形势,而且为进一步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平定刘武周势力后,唐王朝把战争的重点转移到了关东地区。经过3个月的征战,李世民打败了河南的王世充和河北农民军窦建德,唐初的统一战争取得了进一步的胜利。但是,在镇压窦建德的余党这件事上,李世民花了很大力气。
在平定河北以后,窦建德的余党散归乡里,其中有部分人极不甘心。偏偏地方官吏不能将唐中央的宽加抚慰的政策执行下去,只要是窦氏部众,便用严刑酷法加以鞭挞,怨恨益生,官吏们恐其生祸,当即奏请朝廷。朝廷下诏:窦氏故将入京。这是一种官逼民反的做法,使河北窦氏余众无法再安下心来生活。就在武德四年七月中旬,他们终于忍无可忍,再次掀起起义的大旗。
唐高祖下令征召窦氏旧将,范愿、董康买、曹湛、高雅贤等均在其名单中,听到消息后,他们就聚在一起商量。
范愿说:“王世充降唐,大臣段达、单雄信等,均被处死,我等若到长安,一定和他们是相同的命运。我们十几年来,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今不如再次举事。当年夏王捉到淮阳王,以宾客之礼相待,并放归于唐,唐捉到夏王,立即杀死。我们都受夏王厚恩,如不替他报仇,既对不起夏王,也无颜见天下人,岂不惭愧吗?”
高雅贤接着说:“我本想让家属先躲一躲,偏偏这班狐朋狗党先听到风声,把我家眷抓去几人,幸亏我不在家,才脱了身,现在要我进去,只有死路一条,反正都是死,何不另谋他路。”
董康买、曹湛等表示赞成。接着大家推选主帅,讨论了好久都没有结果,于是用卜卦来确定主帅,卜封者认为,应推姓刘的为主帅。
高雅贤说:“漳南刘雅,是夏王旧将,我们去请他。”
一同到刘雅家,刘雅问有何事,大家把计划告诉他。刘雅摇头说:“天下刚刚安定,我只愿耕田种桑,做个老百姓算了,不愿再谈打仗之事。”
高雅贤很不高兴地说:“是不愿意出去了?”
刘雅说:“这就由我自便。”
高雅贤紧逼说:“你不愿去,是不顾老朋友的情谊,我们对你也就不讲情面了。”
刘雅站起来说:“你们与我无情也无妨。”
这时,范愿竟拔出刀来乱砍,大家一起动手,砍死了刘雅。
范愿又提议:“前汉东公刘黑闼,勇略过人,性格善良、仁慈。我曾听说,刘氏应当称王,要收夏王的部众而举大事,非此人不可。”
刘黑闼小时与窦建德为友,隋末参加瓦岗军。武德元年瓦岗军失败,被王世充俘虏,不久率部逃到河北跟随窦建德。因刘黑闼处事果断、骁勇多谋,极受窦建德器重,被封为东汉公。窦建德失败以后,他回到漳南故里隐居,一边种菜,一边观察局势,等待时机。正好范愿、董康买、曹湛以及高雅贤等一起来找他。刘黑闼正在园中锄菜,看到这些人来,请入房中,问明来意,范愿谈了自己的计划,刘黑闼稍微推辞就答应了。
经过一番精心部署,刘黑闼于七月十九日袭击并占领漳南县,宣布起兵反唐,并筑坛祭奠窦建德,向窦建德的亡灵昭告他们起兵的意图。他们利用窦建德的名字,很快就聚众百人,不几天就聚得数千人。刘黑闼的行动得到河北相当多人的拥护,势力发展很快,这些人都是当过兵的,打起仗来很熟练,一些州县相继陷落,官吏不断遭到杀害。反唐的火焰大有燎原之势。
刘黑闼自称大将军,向东进军。八月十二日,刘黑闼攻陷霸县,唐魏州刺史权威、贝州刺史戴元祥和他交战,均失败身亡。刘黑闼得到二人的部众及全部武器装备,拥有2000人马。
八月廿二日,刘黑闼攻陷历亭县,杀害了唐屯卫将军王行敏。曾在窦建德时期当过深州刺史的崔元逊及其几十名同党,埋伏在盖满稻草的车上,直接冲入州府衙门,杀了唐任命的深州刺史,割下首级送给刘黑闼。
十月六日,刘黑闼攻陷瀛州,杀死唐瀛州刺史卢士睿。观州老百姓捉住刺史雷德备,以城归顺刘黑闼。毛州百姓董灯明等人暴动,杀死刺史赵元恺响应刘黑闼。
十一月十九日,刘黑闼攻陷定州,捉住唐总管李玄通。刘黑闼爱惜他的才能,想任命他为大将,李玄通不从命。他原来的部下送给他酒肉,李玄通说:“各位可怜我身受囚禁之辱,幸以酒肉来开导安慰我,我要与各位一醉方休。”酒喝到兴头上,李玄通对看守说:“我能舞剑,希望把刀借我用一下。”李玄通舞完后举刀剖腹而死。廿七日,杞州人周文举杀死刺史王文矩,响应刘黑闼。
饶阳崔元逊袭占深州,杀刺史,响应刘黑闼;兖州徐圆朗已经降唐封鲁国公,现又和刘黑闼联合,自称鲁王。各州豪强,纷纷起事,刘黑闼势力逐渐强大,淮安王李神通等合并出战,皆被打败。刘黑闼接着攻陷瀛州,杀刺史,再攻陷定州,总官自杀,陷冀州,杀刺史。
赵、魏境内,所有窦氏故将争杀唐吏。十二月三日,刘黑闼攻陷冀州,杀唐刺史麹棱。黎州总管李世勣驻崇城,听刘黑闼来攻,自以为抵挡不住,急忙退往洛州,路上被追杀,5000人一个不剩,只身逃走。不到半年,刘黑闼收复了窦建德故地。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月,刘黑闼自称汉东王,改年号为天造,设都城于洺州。窦建德时期的文武官员全部恢复了原来的职位。刘黑闼的法令行政,全部效法窦建德。
武德五年正月八日,李渊非常着急,只好再派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出兵山东,讨伐刘黑闼。开始了在唐初统一战争中指挥的最后一个战役。
秦王李世民先夺回相州(今河南安阳)。面对唐军的强大攻势,刘黑闼退守洺州。十四日,李世民再进军肥乡,在洺水南岸扎下营寨,步步紧逼,列阵于洺水附近,与刘黑闼军营相对而扎。
唐幽州总管李艺(原名罗艺,隋末任虎贲郎将。武德元年归唐后,赐姓李,封燕郡王)率所部数万人来和李世民会合。刘黑闼留范愿守洺州,自带精兵与李艺对阵。李世民派程名振连夜运60面大鼓,在城西二里堤上,一齐擂响,鼓声大振,响彻云天,连城中都摇动起来。
范愿大惊,派人飞报刘黑闼,刘黑闼迅速返回城,只得派其弟刘十善、行台张君立,率兵万人,到了徐河。正月三十日,双方在徐河(今河北徐水县)交战,结果刘十善、张君立大败,损失8000人。
同日,洺水人李去惑开城降于李世民军,李世民派王君廓率1500名骑兵入城,和李去惑共守洺水。
二月,刘黑闼回师洺水,行至列人县(今河北肥乡东北),遭到秦叔宝的截击,刘黑闼失利。十七日,李世民收复邢州(今河北邢台),李艺则夺占定、栾、廉、赵四州,抓获刘黑闼的尚书刘希道,后与秦王会师于洺州。
刘黑闼进攻洺水,因城在水上,不便进攻,就从东北两隅筑两处通道,以便靠近城墙。李世民带兵前去支援,三次均被击回,于是召集诸将商量。
李世民说:“通道将要筑成,敌兵如到城下,城肯定不能守了,不如叫他们突围出来,再商量破敌办法。”话未说完,罗士信自请战:“我愿去守城。”
李世民说:“城已垂危,恐不能守。”
罗士信说:“城存吾存,城亡吾亡。”
李世民登上城南高冢,举旗招王君廓回,派罗士信接应。罗士信率200骑前往,君廓杀出,罗士信驰入,刘黑闼又把城围住,接连八昼夜,罗士信衣不解甲,目不交睫,在城上督守。
忽然天降大雪。满城皆白,目为之眩。刘黑闼乘机攻入。罗士信挺着长矛,刺杀头目多人,身受重伤,飞马奔回,因大雪弥漫,看不清路,陷入泥淖中被俘,英勇不屈而死。
三月,李世民与李艺于洺水城南扎营,以部分兵力屯于洺水之北。刘黑闼多次挑战,李世民坚壁不战,出奇兵切断了刘黑闼的运粮道。
秦王李世民与刘黑闼相持其间,双方都采取袭扰的策略打击对方。
一次,刘黑闼阵中的高雅贤在营中喝酒,李世民派李世勣出兵袭击,杀入高雅贤营中,高雅贤已经酣醉,上马出战,被李世勣部将刺中,坠落马下,虽被部下救回,未回到营时就死了。
刘黑闼从冀、贝、沧、瀛州运粮,水陆并用,唐将程名振率兵截击,弄沉了运输船,烧毁了运粮车。同样,刘黑闼也暗中偷袭李世勣军营,李世民闻讯,立即带兵突袭刘黑闼的背后,结果被刘黑闼包围。尉迟敬德率壮士冲入包围圈,李世民才得以脱险。
双方相持60多天。李世民知道刘黑闼粮尽必来决战,便秘密派人堵住洛水上游,令其监守,在决战时放水。刘黑闼渡水南来,逼进唐营。李世民统领精骑,破其前阵,又捣入后队。刘黑闼督兵死战,从中午到天黑,斗了数十回合,渐渐支持不住,刘黑闼带着一部分将领悄悄逃走,其余的还在格斗,不防上游放水,河水漫过两岸,刘黑闼的兵被漂去几千人,留下的一半被唐兵杀尽。
刘黑闼过了洺水,手下只有200骑,只好逃往突厥。李世民赶走刘黑闼,再一次平定山东。
六月一日,刘黑闼在突厥的支持下,侵犯山东(今太行山以东)。
六月十七日,刘黑闼侵犯定州。他的旧部属曹湛、董康买重新召集兵马响应。
九月,刘黑闼再次攻陷瀛州,杀死刺史马匡武。盐州人马君德反叛,以盐州城归附刘黑闼。河北一带的局势再度动荡。
十月四日,在秦王李世民已于七月奉诏回长安的情况下,唐高祖任命齐王李元吉为领军大将军、并州大总管,率军进击刘黑闼军。
五日,贝州(今河北武城)刺史许善护与刘黑闼的弟弟刘十善战于鄃县,许善护全军覆没。六日,唐右武侯将军桑显和于宴城(今河北束鹿东北旧城),将黑闼军击败,而此时唐观州刺史刘会却举城降于刘黑闼的部队。
十七日,唐淮阳王李道玄率军3万,与黑闼军战于下博(今河北深县东南)。由于副将史万宝与李道玄不和,史万宝率主力在后,按兵不动,结果,李道玄败亡。黑闼军消灭李道玄后,又击败了史万宝。
李道玄死时才19岁,李世民深为痛惜地说:“道玄常跟随我征伐,见我深入敌阵,心中羡慕想要模仿,才会这样。”李道玄的败死,使山东唐军极为震骇,唐洺州总管庐江王李瑗弃城西逃,其余州县皆叛离唐军,归附刘黑闼。10日之内,刘黑闼完全收复了旧地。
廿七日,刘黑闼进入洺州。十一月三日,唐沧州刺史程大罗为刘黑闼所迫,弃城逃走。齐王李元吉畏惧刘黑闼兵强,不敢进兵。
十一月七日,唐王朝经过一番微妙的策划,诏命太子李建成率军进攻刘黑闼,唐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河南、河北各州均受李建成调度,并可自行决定征战大事,先行后奏。
刘黑闼率军南下,自相州以北的州皆归附刘黑闼,只有魏州总管田留安坚守不降。刘黑闼攻打魏州(今河北冀县)不下,便突然改变攻击目标,向南攻下元城(今山东莘县西南)。刘黑闼回军再攻魏州,仍无效果。
这时,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大军已经到达昌乐(今河北南乐西北),刘黑闼率军迎击,但两次列阵,都没有打就停下了。魏徵对太子说:“以前打刘黑闼,他的将帅都预先写上名字处以死罪,妻儿被俘虏。因此,齐王前来,虽有诏书赦免刘黑闼党羽的罪过,但他们都不相信。如今应当全部放掉那些被囚禁和俘虏的人,加以安慰晓谕并放走,这样,就可以眼看着刘黑闼的势力分崩离析了!”太子李建成听从了这个意见。
不久,刘黑阀粮食用尽,士卒多逃跑,有的甚至捆着首领投降唐军。刘黑闼怕城中唐军杀出,与李建成大军内外夹击,便乘夜逃遁。刘黑闼行至馆陶,因永济桥尚未修好,无法渡河。
廿五日,太子、齐王率大军赶到馆陶,刘黑闼让王小胡背河列阵,抗击唐军,自己督促架桥,架成后立即过河。但这时的刘黑闼军已无斗志,成溃散态势,士兵纷纷放下武器投降。桥不坚固,唐大军刚渡过一千余骑,桥梁毁坏,刘黑闼和几百骑兵得以逃脱。刘黑闼被唐军追赶,日夜奔逃无法休息。
武德六年正月,刘黑闼和随行100多人,到达饶阳,他们十分饥饿、疲惫不堪。刘黑闼任命的饶州刺史诸葛德威出城迎接,并请他入城,刘黑闼不进,诸葛德威便流着眼泪反复请求,刘黑闼看他很诚心的样子,就答应了。他们进城后在旁边的市场上稍事休整,吃些食物。可是还没吃完,诸葛德威就带兵来,把刘黑闼抓了起来,送给了太子李建成。刘黑闼和弟弟刘十善在豪州被斩。临刑前,刘黑闼叹息道:“我有幸在家种菜,却被高雅贤这些人害得落到如此下场。”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春,历时7年的统一战争结束了,中华大地再一次成为统一的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