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代经今文学的复兴:庄存与和经今文(中华史学丛书) 作者:汤志钧 著


庄存与、刘逢禄等以《春秋》为“五经之筦钥”,《春秋》义例又一宗《公羊》,为什么他们要尊奉《春秋》,独崇《公羊》呢?

第一,《春秋》是“经世”之书,是“礼义之大宗”,“法可穷,《春秋》之道则不穷”[31],可以“举往以明来,传之万世而不乱”[32]

他们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孔子返鲁作《春秋》是“不得已”,其中有“微言”在焉。它不是一般“纪事之史”,而是“约文以示义”[33],凡是所书,都有“所表”,是有其“书法”的。例如文公五年记“秦人入鄀”,《春秋》本来是“录大略小,录近略远”的,为什么记载这个“微国”、“远国”呢?庄存与以为,这是因为“秦人之好兵”,所以特记专条。他说:“《春秋》之法,苦民尚恶之,况伤民乎?伤民尚痛之,况杀民乎?民者,《春秋》之所甚爱也;兵者,《春秋》之所甚痛也。”“秦人好用兵,而先见其端于天下,于入鄀然后见之也。”[34]又如文公十年记“春王三月辛卯,臧孙辰卒”,庄存与以为所以写上“辛卯”这一日期,是因臧孙辰为鲁所崇敬。写上“日”,是否“贬”呢?“义不得无贬而辞无贬”,因为臧孙辰“自知弗如”柳下惠,却“蔽之俾不通然后已”,这是“蔽贤”,所以虽则“辞无贬”,而“义在指矣”[35]。《春秋》“书法谨严”,义有所指,“举往明来”,经世所资,因此,为人君者必知《春秋》,为人臣者也必遵《春秋》之义。

第二,《春秋》大义,存乎《公羊》,其中“通三统”、“张三世”诸例,辨名分,定尊卑,明外内,举轻重,要懂得《春秋》,就必须深研《公羊》义例。

历来儒者言必称三代,说尧、舜、禹、汤、文、武时期是“至治盛世”,而平王东迁,王室衰微,浸为“乱世”。经今文学者认为夏、商、周三代各有其统,夏是黑统(人统),商是白统(地统),周是赤统(天统),夏、商、周三代制度各有因革损益,不是一成不变的。《春秋》就是“立百王之制,通三统之义,损周之文,益夏之忠,变周之文,从殷之质”,从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36]。清朝去古虽远,但只要“继体守文”,能够“深明《春秋》之法以制驭其政”,那么,“三代之治未尝不可复,其乱未尝不可弭”[37]。也就是说,要根据《春秋》之“微言”,按着当前之实际,“后王有作”。

由于春秋之时,浸为“乱世”,诸侯征伐,周天子名存实亡,孔子在《春秋》中,“于所见(昭、定、哀)微其辞,于所闻(文、宣、成、襄)痛其祸,于所传闻(隐、桓、庄、闵、僖)杀其恩”,“异其书法,寓有褒贬”。再则,“于所传闻世见拨乱始治,于所闻世见治,廪廪进升平,于所见世见治太平”,“由是辨内外之治,明王化之渐,施详略之文,鲁愈微而《春秋》之化益广,世愈乱而《春秋》之文益治”[38]。那么,“《春秋》起衰乱以近升平,由升平以极太平”[39],这种由“乱世”到“升平”、“升平”到“太平”的“三世”说,又是以社会历史是进化的。要进化,那还要明乎《春秋》。他们在举世高谈三代,说成“世愈远而治愈甚”,以致陷入退化论泥潭的情况下,比迹“三统”,推衍“三世”,主张“拨乱”,倡言“经世”,不能说不是一个进步;但其依托的还是儒家经籍,还想“复三代之治”,这无可否认是烙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的。

第三,董仲舒发挥《春秋》“大一统”学说,儒家赖以“独尊”。当今“盛世”,尤应“一统”,不能拘泥章句,而应“远法《春秋》”。

“三统”、“三世”,说明时代不同,要随时因革;只有因革损益,才能想望“太平”。悬一理想的目标,以为“太平”的倒影,时愈久则治愈盛,“大一统”,才能“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庄存与、刘逢禄认为,“大一统”要“以诸夏辅京师,以蛮夷辅诸夏”,才是“尊亲之化”,“天地之所以为大”[40]。“天无二日,世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41]必须尊亲事君,“全至尊而立人纪”[42]。《春秋》就是“天子之事”,用以“辨名正分”、正外内、定尊卑、审轻重、纪远迩、征敬怠、别同异的。为人臣子,就应忠君,应该“陈善必列其宜,匡失必举其败”,不能以“无端崖之辞以溷其上,而藏其奸”,不能“固奸以事君”,“以饰其恶”,欺君是“不祥”[43]的。因此,“大一统”的核心是尊君,是拱奉中央王室。

春秋时,王室已微,孔子表彰齐桓、晋文,因为齐桓、晋文“尊王攘夷”,“一匡周室”,当他“笔削”《春秋》时,留有“书法”。如庄公二十五年记“春,陈侯使女叔来聘”,就是书之以“录齐桓之功”的。“齐桓主中国,则陈不知有楚患,国家安宁”,齐桓公死后,陈遂“日役乎楚”[44]。齐桓“存三亡国,而天下咸谕乎桓公之志,再为义王,克尽臣节,修礼诸侯,官受方物,鲁人至今以为美谈”[45]。这是由于齐桓公“纠合诸侯,一匡天下”,尊奉周王朝,“归命”周天子,以成“大一统”。

照此说来,清代今文经学的“复兴”者之所以讲《公羊》,是因为它存在《春秋》大义;而这些“微言”,又重在“大一统”。那么,他们实际是为了要“大一统”而找《春秋》为依附;又发挥《春秋》“微言”,以维护“大一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