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编 北宋中后期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宋词,我的温柔体验 作者:谢柏 著


第二编 北宋中后期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北宋中后期词概述

从宋仁宗到宋神宗统治期间,是宋词的第一个转型期,即由前期向中后期转变。在这个时期,既生活着欧阳修、宋祁、晏几道这几位北宋前期词的集大成者;又出现了像张先、苏轼、黄庭坚、秦观这样一大批北宋中后期词的代表人物。

在这个时期,五代的音乐已有很多被人们遗忘,只留下了一小部分供文人们在书斋里品味。而文人们也接受了新的音乐,开始根据新的音乐填词。而苏东坡等一些通达的文人,开始对音乐进行改造。这个时期,各个词牌的格式基本固定下来了。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那就是一首词写出来,不一定要唱了,而是供人们在案头阅读、朗诵的,有些小令的曲谱可能已经失传,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根据前人的格式填写小令,并拿来朗读。

这个时期文人填词的热情很高,大词人几乎都是文人,不再有像柳永这样混迹于市井中的浪子了。词开始承担和诗一样的作用。人们不再仅仅在酒宴上唱词,而开始用词来互相赠答,或用词来抒写自己的感情了。在五代和北宋前期,词基本上还是文字游戏,很多人写了词甚至不好意思署名,绝大多数的词都没有题目,更不要说小序了。在北宋中后期,人们填了词都乐于署名,还要拿出去请人欣赏。很多词不但有了题目,还像诗一样,有了介绍创作背景的小序。这说明,词的地位开始提高了。

随着词的地位的提高,很多人开始尝试用写诗的手法来填词,即所谓“以诗为词”。他们拓展了词的题材,把很多原来只用诗来表现、不用词来表现的题材带进词里。他们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手法,把比兴、用典等属于诗的表现手法自觉地用到词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诗为词”大大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比起五代和北宋前期的文人,北宋中后期的文人对词牌的掌握更加熟练,所以运用起来也更为自如。而此时的文人无论运用典雅的语言还是运用口语,都比前一个时期更为熟练了,而长调的广泛采用也为词人提供了合适的舞台,所以这个时期的词的语言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由于突破了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北宋词在抒情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而这个时期又涌现出了一批既有才学,又有真性情的词人,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他们都在词中写出了自己的一腔真情。和前代的士大夫相比,他们更敢于抒情;而和前代的民间乐工相比,他们更善于抒情。他们把宋词引上了一条典雅而又不失活泼的道路。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词洗净了“花间派”浓妆艳抹的脂粉气,显得清雅大方,瘦削中不失妩媚,从清新自然中透出了北宋盛世的雍容大度。这个时期的词,可以用大词人苏轼的一句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来概括。

云破月来花弄影

在前面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张先。这个张先,年龄比晏殊还大一岁,为什么反而把他归为北宋中后期的词人呢?

张先生于公元990年,死于1078年,活了88年。在当时这已经是难得的高寿了,而且据苏东坡记载,张先在85岁高龄时还纳了一房小妾,并因此事和当时文坛上一些重要人物有过诗词唱和,真可谓是文坛上的一棵常青树。他见证了宋词的两个时代。他中举较晚,是少年得志的晏殊的门生;而在晚年,他又与苏东坡来往密切,直接影响了苏东坡的创作。所以,他的词被后人称为“古今一大转移”,是北宋词前后两部分的过渡阶段。而在词风上,张先词更多地表现出了北宋中后期词的特点,对北宋中后期词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尽管年辈较高,张先还是被归为了北宋中后期词人。

张先的词好用“影”字,而且用得很好。他最著名的带“影”字的句子有三句,分别是:“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轻絮无影”,他因此被称为“张三影”。其实,他写的带“影”的佳句远远不止这些,其中就有“那堪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浮萍破处见山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等,质量都不在这“三影”之下,至于含“影”的一般的好句子,简直不胜枚举。

不过,张先最著名的句子还是“云破月来花弄影”。这句词出自《天仙子》,全文如下: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词的大意是:一边喝酒,一边听着那悲哀优美的“水调”。午觉醒来,酒醒了,可愁没醒。送走了春天,春天又什么时候回来呢?晚上自己照着镜子,感伤时光的流逝。过去美好的往事,在心头缠绕。成对的鸳鸯,白天在沙滩上嬉戏,晚上在池边交颈而眠。云层绽开了,月光透出来,花儿摆弄着婀娜的影子。重重的帘幕遮住了灯。风儿不停,人们刚刚睡下,明天落花该铺满了花园的小路吧。

其实,“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精彩之处还在“弄”。“弄影”是一个过程,词人既然能看到“弄影”的过程,不正说明他一直呆呆地对着这枝花看吗?他为什么要盯着一枝花看呢?难道真是看花吗?不是,他是在想心上人呢!明是写花,却把人的心理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还有一个小序:“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意思是,我当时在嘉禾当判官,有一次开会,我因为生了病,在睡觉,所以没去。但是从词中看,作者的感情似乎在别处。要不,他怎么会那么在乎落花,那么在乎鸳鸯,那么在乎青春的逝去呢?他不是在等情人,至少也是在思念情人呢。

张先是个性情中人,一生之中不乏恋情,这一点在下一个故事中将得到证明。而他把一首相思的词写得这么真挚又这么含蓄,实在是难得,是五代词人比不了的。

《天仙子》因为曲调优美,词也写得感人,被列为“宋金十大曲”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唱。

犹解嫁东风

张先年轻时,也是个风流才子,传说,他曾爱上过一个小尼姑。在那个时代,和普通人家的女儿私定终身都是了不得的大事,更何况对方是一个根本不能结婚、结婚就是亵渎佛祖的小尼姑呢。

尼庵里的老尼姑是个很严厉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很生气。她把小尼姑关在池塘中央小岛的一所阁楼上。但是,这点儿距离又怎么能阻隔两个互相爱慕的人呢?为了相见,每当夜深人静时,张先就划小船来到小岛上,小尼姑放下梯子来让他上楼。临别时,张先留恋不已,于是写了一首《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词的大意是:站在高处,眺望离去的恋人,难言的忧伤,何时才能了结。又有什么,能比别离之情更浓呢?离愁正如空中飞舞的无数游丝,纷乱无绪。东边的小路上飘着杨花,一片迷蒙。他骑着马,越走越远,马蹄卷起了片片尘土,遮住了他的身影。池中水波荡漾,游着一对鸳鸯。小船在南北岸之间来往。黄昏后,画阁上放下了梯子。月亮又斜在了帘栊上。怀着深深的离恨,我沉下心来想一想,我还不如那些无知的桃花杏花,在飘落时,还能把自己托付给春风,而我却只能任凭年华虚度。

这首词是以小尼姑的口吻写的,十分感人。张先能这样准确地揣摩对方的心思,可见他对小尼姑的爱情之深。

这首词很快传遍了京城,尤其是最后一句“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因构思新颖,尤其被人们称赞。据说,张先到开封拜访欧阳修,仆人进去通报后,欧阳修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好就跑出来欢迎,并说:“这是‘桃杏嫁东风’郎中”。看来,这句词受欢迎的程度,甚至不亚于“云破月来花弄影”呢。

谁念玉关人老

前面提到过范仲淹写的《渔家傲》。没想到范仲淹偶然写的一首小词,在北宋中后期却被人们广泛重视,竞相模仿。蔡挺的《喜迁莺》就是一个例子。

宋神宗熙宁年间,蔡挺镇守平凉(今甘肃平凉)。一年初冬,他在书房饮酒,突然来了兴致,写了一首描述边塞生活的词——《喜迁莺》。写完后,他就把词放在袖子里,准备到花园中,拿给他儿子看。谁知,在路上,写词的纸条掉了出来,蔡挺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只好算了。

不久,蔡挺家一个看门的老兵,偶然在花园中捡到了这个纸条,老兵不识字,就拿去给抄写文件的属员看,属员一看,上面写的是一首词,词牌是《喜迁莺》,词是这样写的:

霜天清晓,望紫寨古垒,寒云衰草。汗马嘶风,边鸿翻月,垄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难报。塞垣乐,尽双鞬锦带,山西年少。

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常送平安耗。圣主忧边,威灵遐布,骄虏且宽天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不惜金尊频倒。

这首词的大意是:寒冷的清晨,天空好像都布满了寒霜。眺望边塞上的古堡,在阴沉的冬云下,只见野草枯黄。骏马迎风嘶鸣,雁群在残月的映照下飞翔。穿着铁甲,走在边塞上,更感受到过早来临的寒冬。悲壮的军乐战歌,都在歌唱皇上赐予的难以回报的恩典。到处是在马上佩着双鞬、饰以锦带的山西少年,他们使这荒凉的边塞充满了欢乐。军中的官兵都在轻松地谈笑,军队已休闲无事,只有那烽火,经常给朝廷送去平安的消息。圣明的皇上忧虑边事,他的声威远传广布,暂且宽容那些敌人,不讨伐吧。又是年末了,我心里突然涌上一阵忧愁:我们这些镇守边塞的人一年比一年老了,有谁来挂念我们呢?现在天下太平了,还是尽量喝酒,从这中间寻找欢乐吧。

这位属员看了,觉得新鲜。他和平凉最有名的一位歌伎相好,于是把这首词抄给了她。正好皇帝派来押运军士们冬衣的太监到了,蔡挺摆宴席欢迎,请来那位歌伎助兴,歌伎不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正是蔡挺大人,就在宴会上就唱起了这首《喜迁莺》。蔡挺一听,正是他不慎遗失的作品,他想,这里面有一些牢骚话,不能让别人知道的,怎么当着皇上派来的人面唱了起来,如果传到皇上耳朵里,怎么得了。想到这里,他不禁大怒,立即将这个歌伎关进监狱,并要彻底追查。歌伎的同伴们哀求押运冬衣的太监给说情,这才把这个歌伎给放了,并让她再演唱此词。

那位押运冬衣的太监回朝廷时,将这首词抄下带了回去,于是这首词又传入皇宫中,宫女们也看不太懂,见词中有“太平也”的字句,估计一定是会使皇帝高兴的歌功颂德的词,于是争着抄录传唱,歌声传遍宫中。不久就传到了宋神宗耳朵里,神宗问这词是从哪里来的。得知是镇守边塞的蔡挺所作,神宗马上要了纸笔,给蔡挺写了个条子,说:“镇守边塞的人老了,我很挂念,朝廷中枢密院缺人,留着位子给你。”不久,就将蔡挺调回中央任枢密副使。

凭着一首不太成功的模拟之作,凭着其中的一句牢骚话,蔡挺竟然平步青云了。宋神宗不计较蔡挺的牢骚,反而在听到他的牢骚后表示了关心,这表现出了他比较开明的一面。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诗的代表作者之一。他的词不多,但却值得介绍。

王安石是个忠厚的学者,学识渊博,对古代的历史、文字、制度都很有研究。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当了宰相。他拿儒家经典上所说的和现实加以对比,发现现实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于是他开始“变法”改革。但是,“变法”进行了几年就失败了,王安石的宰相一职被罢免了。王安石罢相后的第二年,朝廷曾重新拜他为相,但由于新法实施的阻力太大,不久,王安石还是被罢官了。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感慨颇多。一方面,他想起自己得到宋神宗的赏识和信任,得以施展政治抱负,在历史上是难得的君臣际会。另一方面,变法却是有始无终,不像历史上某些人物建立起了巨大的功业。感叹之余,写了下面这首《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词的大意是:伊尹和吕尚两个老头儿,困窘和顺利的环境他们都经历遍了。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奴仆。如果当时他们遇不到英明的帝王,两位英雄也只能老死在无名之辈中。他俩分别与商汤和周武王相遇了,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贤臣,犹如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在笑谈之间,即已筹划好了帝王之业的振兴。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能对他们辅佐君主建立功业方面的能力有丝毫怀疑呢?

元丰年间,王安石写了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词的大意是:登上高冈纵目远眺,这古老的都城正是晚秋时节,草木开始凋零。绵延千里的长江水,像一匹展开的白绢,青翠的山峰林立。夕阳斜照,江上的船只挂帆划桨,来往不停。斜挂的酒旗在西风中飘扬,远处的船儿被笼罩在薄纱似的轻雾中。银河一样的长江中,白鹭被惊起低飞,这奇丽的景色啊,什么图画也绘不出它的美妙。回想六朝时的金陵,统治者们穷奢极欲,到头来都像陈后主一样,敌兵已在门外,却还在楼头寻欢作乐。这时除了国亡身死还有什么呢?在高冈上面对这大好河山,凭吊古老的往事,白白地使人叹息那些兴亡盛衰之事。建都在金陵的六朝,其兴衰旧事已随长江水消逝了,剩下的只是傍晚的寒烟、深秋的衰草和春来时的嫩绿。至今卖唱的歌女,还时时在唱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同一年,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怀古词。苏轼在读了这首《桂枝香》以后,用佩服的口气叹息说:“此老乃野狐精也。”据说,在王安石写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词时,前后有不少名家和大官用同一词牌写过同一内容,共达三十多首,可是大家公认,王安石这一首是绝唱。

王安石由于变法受到朝中大臣的群起反对,最后被迫辞职。此时王安石的心情是忧郁的,对国事虽关心可又感到无能为力,《桂枝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写成的。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少了几分对个人身世的感叹,多了几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统治者的劝谏。学识渊博的王安石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缅怀金陵的历史来影射当时的政治,这种手法经常被后来的怀古词作者所采用。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像李白、杜甫等人一样,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论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诗,他是宋代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论词,他可以算是北宋中后期词人的典型代表,并且为南宋辛弃疾“豪放词”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词成为历代词人效法的楷模;论书法,他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论学问,他博览群书,著作丰富;论政绩,他同情百姓,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好事。据说,宋神宗曾问他的大臣:“唐代的哪个人物,可以跟咱们的苏轼比?”一个大臣回答说:“苏轼跟李白差不多。”另一个大臣反对说:“李白有苏轼的才情,但在学问方面可比不了苏轼。”

然而,苏东坡最可贵的一点,还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他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完全没有一个文人孤芳自赏的态度。他一生遭遇过不少打击,经历过非常艰苦的生活,几次差点儿被政敌害死,但他总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逆境。我们普通人也许无法学到他的才学,但他对待人生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人们常称他“苏东坡”。苏轼20岁的时候,就和弟弟苏辙一起进京赶考。当时,兄弟俩的才华让考官惊叹不已,尤其是苏轼,主考官欧阳修看了他的卷子,都自愧不如,于是说:“这孩子,我一定要让他出人头地。”欧阳修把苏轼兄弟录为进士。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看了兄弟俩的卷子,走回后宫时还面带喜色,对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们选拔了两个宰相。”当时的考官都主张给苏轼大官做,让他施展自己的才华,欧阳修则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担负整个国家的,所以不能让他太浮躁,还是让他和别人一样,从小官做起吧。”

按说苏轼的仕途应该是很顺利的。但他生性耿直,对上级的意见总有不同看法。当时朝廷正在变法,新旧两党斗争激烈。新党当政的时候,苏轼总是说新法有这样那样的弊病,给老百姓带来了苦难。这样他在朝廷里待不下去,宋神宗只好让他到外地去当知州。后来,苏轼又被人陷害,卷入了文字狱,差点儿死在狱中。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当一个没有实权的小官,实际上是被监视起来了。后来,旧党上台,重新起用他,他又开始说新法也有好处,应该改革。结果又被旧党贬到荒凉的海南。等朝廷允许他回来时,他已经65岁了,结果病死在返京途中。

苏东坡的命运这样悲惨,但我们翻看他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却几乎看不到他哭哭啼啼。他总是幽默、乐观地去看待挫折。这种英雄气概,恐怕只有南宋的辛弃疾才能和他相比。

元丰五年的春天,也就是他经历了文字狱,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的一天,他和几个好友出去游玩,遇上了雨,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四处奔逃,结果还是被淋得湿透,十分狼狈。只有苏东坡不在乎,好像没雨一样,一边走一边吟诗。过了一会儿,天就晴了,他就此写了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大意是:别听树林中雨打树叶响得厉害,不妨一边吟诗一边慢慢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轻便呢,这点儿雨,谁怕,戴着斗笠,随它去吧,我这一生都是这么过来的。又冷又硬的春风吹醒了酒醉的我,有点儿冷,可这时候太阳已经出来了,斜斜照在山头,好像在迎接我。回头看看刚才忍受着凄风苦雨走过来的路,回家去吧,已经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天了。

苏轼就是以这样一种淡泊达观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无数风风雨雨的。他自己非常喜欢“回首向来萧瑟处”和“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在晚年贬居海南的时候,还在自己的诗里用了这两句。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贯穿了苏东坡大起大落的一生,成就了一种高贵的人生境界。

无情流水多情客

苏轼早年的生活还是比较幸福的。虽然在朝廷里有些不同意见,迫使他到外地去做官,不过在天性豪爽的苏轼看来,倒也落个逍遥自在。尤其在他担任杭州通判的时候。

杭州是个好地方,景色优美,人民生活相对富足。苏东坡在这里再不用为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而担忧了。他在这里写了好多诗词。在这里,他与老词人张先来往密切。张先这时候已经80多岁了,作为前辈,他的词给了苏东坡很大影响。

张先曾经写过一首“六客词”。所谓“六客”,就是当时在杭州一起喝酒作诗的6个文人。据张先自己说,这6个人除了他自己,还有杨元素、刘孝叔、陈令举、李公择和苏轼。“六客词”就是写给这几个人看的。

“六客词”的词牌是《定风波》,全文如下:

西阁名臣奉诏行,南床吏部锦衣荣,中有瀛仙宾与主,相遇,平津选首更神清。

溪上玉楼同宴喜,欢醉,对堤杯叶惜秋英。尽道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旁有老人星。

这首词没什么深意,无非是说,几个官员聚在一起,一见如故,很快乐地一起喝酒。可贵之处在于,这首词已经完全是送别诗的写法,这说明,张先已经将词当诗来写了,这对苏轼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又有一次,这几个人聚在一起,玩一种叫“曲水流觞”的游戏。玩法是在地上凿出弯弯曲曲的小“河道”,从河里或井里引来一股水,灌进去,让水顺着“河道”流淌。参加游戏的人按次序坐在“河道”旁边,然后把一个酒杯放在“河道”里,让酒杯顺水漂浮,酒杯漂到谁跟前不动了,谁就得作诗,作不出诗来,就得喝酒。这个游戏非常古老,东晋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写出来的。古代文人都很喜欢这个游戏,认为很风雅。

张先等人玩过这个游戏后,杨元素据此写了一首叫《劝金船》的曲子,并自己填了词。后来,张先和苏东坡也填了词,张先填的是:

流泉宛转双开窦,带染轻纱皱。何人暗得金船酒。拥罗绮前后。绿定见花影,并照与、艳妆争秀。行尽曲名,休更再歌《杨柳》。

光生飞动摇琼甃,隔障笙箫奏。须知短景欢无足。又还过清昼。翰阁迟归来,传骑恨、留住难久。异日凤凰池上,为谁思旧。

词的大意是:流淌的泉水,弯弯曲曲,两端开了小洞(水的出口和入口),水像一条带子,略略染上了波纹,就像轻纱上的褶皱。是谁悄悄拿了一只金船,装上酒,放在泉水中,映着一片花团锦簇。小船驶过,碧绿的水波平稳下来,照见了花的影子,可以与精心打扮的少女比美了。听了《劝金船》这支曲子,就不必再听《杨柳》这样的俗曲了。水波荡漾,反射出飞动的光,在洁白的井栏上摇摆,隔着屏风,有人在演奏笙箫。要知道,时光短暂,游玩总是不会尽兴的,又过了一个清闲的白天。文人们很晚才回去,还遗憾留不住这美好的时光。将来大家分别了,你们都到京城去做高官,到时候看见皇宫前的池水,还能想到今天“曲水流觞”的欢乐,想到我这个老头子吗?

苏东坡填的是:

无情流水多情客,劝我如曾识。杯行到手休辞却。这公道难得。曲水池上,小字更书年月。还对茂林修竹,似永和节。

纤纤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尊前莫怪歌声咽。又还是轻别。此去翱翔,遍赏玉堂金阙。欲问再来何岁,应有华发。

词的大意是:无情的流水倒像是个多情的人似的,老是让酒杯在我面前停下,像个老相识一样劝我喝酒。杯子停在你这儿就得喝酒,不管你是老是小,谁也赖不掉,这倒是难得的公道。在这曲水池上,我们用小字写下年月,留做纪念。就好像回到了王羲之的时代,像古代的高士那样,面对茂盛的树林,修长的竹子,谈笑风生。歌女的手白得像雪,她笑着摘下一朵菊花,插在头上。对着酒,别怪她歌声呜咽,我们这些人便又要分别了。这一去,回到京城,大展宏图,我们将看遍京城的繁华。要问我们什么时候回来,应该是等有了白发的时候吧。

和后来的词比起来,苏东坡的这首词还不很成熟。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他已经显露出了后来的豪放乐观之气,而词的语言,也具有苏东坡特有的通俗俏皮的特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

乐观、通达的苏东坡,也有非常多情、非常脆弱的一面,比如过早故去的结发妻子王弗,就是他心中的隐痛。

王弗和苏东坡青梅竹马,十几岁就结为夫妇。王弗不仅美丽温柔,而且很有诗人气质。苏轼在颍州任职时,一个正月的夜里,庭院里梅花盛开,幽香袭人,月色也非常柔美。王弗对苏轼说:“春天的月色比秋天的月色要好,秋月让人感到凄惨,春月却令人喜悦。应该把赵德麟(苏轼好友)他们叫来,一起在这梅花下饮酒。”苏轼听后大喜,说:“我还没看出来你是个诗人呢,这是真正的诗人说的话呀。”他立即写了一首咏叹当时美景的《减字木兰花·春月》: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风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这首词是根据王弗的话修饰而成的,大意是:春夜的庭院,月亮升上了高空。银光在摇荡的美酒上闪烁不定,好像在翩翩起舞。走过回廊,已经半落的梅花发出阵阵的幽香。轻风吹拂着薄雾,真是少年行乐的好时节。不像秋天的月亮,只知照着孤独的远行人,增添他心中的悲凉。

不幸的是,北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5月,29岁的苏轼在开封史馆任职时,王弗因病故去了,当时葬在开封西郊,第二年六月迁四川安葬。王弗去世,苏轼当然是非常悲痛的。后来,苏轼去了杭州。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又改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第二年的正月二十日夜,苏轼在密州梦见与亡妻在故乡的旧居中相逢,醒后无比悲伤。他想起妻子故去已10年了,如今自己已经是快40岁的人了。在这10年里,自己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四处奔波,一事无成。旁人的冷酷,更加重了苏轼对故去的妻子的怀念,对少年时代温馨爱情的怀念,他无法克制住自己的悲痛,写下了千古名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的大意是:十年了,我活着,你死了,我们谁也看不见谁了。我就是不用心想你,也自然忘不了你。你孤独地睡在千里之外的孤坟里,我想跟你说说心里的委屈,都没有地方。现在,你就是见到我,也认不出我了。我老了,这些年到处奔波,满面尘土,头发也白了,不是年轻时候的模样了。昨天晚上我忽然梦见又回到了咱们的家乡,看见你坐在小窗下,正像往常一样梳妆。我们互相看着对方,说不出话,只是不停地流泪。我知道,年复一年,在月光明亮的晚上,想到你在那植满小松的山冈,将使我年复一年痛断肝肠。

苏东坡的这首词,好像是在喃喃自语,这些话是说给死去的王弗一个人听的,又是说给自己听的,容不得旁人来分享。宋词中不乏悲哀,但很难见到如此真挚的悲哀,这种悲哀不是在酒宴上唱的“别离歌”,是不能被用来娱乐的。然而,正是这首写给亡妻、写给自己的词,千百年来却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这首词也成为了悼亡词中的经典。

酒酣胸胆尚开张

苏东坡到密州的第二年冬天,他带着同僚们到郊外去打猎,回来后,他给朋友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

“最近我突然喜欢填词了,虽然写不出柳七(柳永)的那种风味,不过自己看看,也算是自成一家了。几天前,我到郊外打猎,收获不小。顺便还填了一首词,让这里的山东大汉们拍着巴掌、跺着脚唱,吹着笛子、敲着鼓伴奏,看着也挺壮观的。我寄给你一份,不过是取个乐罢了。”

苏东坡这里得意扬扬地提到的词,就是著名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大意是:老头子我偶然动了少年的豪兴,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头戴锦帽,身穿貂皮袍,率领着成千的骑兵在山冈上奔驰。告诉全城的老百姓:都来看我打猎呀,来看我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射杀一只猛虎。在庆祝的宴会上,畅饮美酒,直到喝醉了,仍然保持着刚才打猎时的豪气。头发是有点儿花白了,可那又怎么样呢?什么时候,朝廷才会派个传达圣旨的冯唐来,说重新起用我呀。到那时我要把弓拉得满如圆月,眼望西北,把那个可恨的天狼星射下来。

苏东坡写这首词时刚满40岁,还不老,为什么口口声声以“老夫”自居呢?其实,他是有满腹牢骚的。苏轼很有才华,却不被重用,不能为国出力,只能在词中发泄他的怨气。

词中的“亲射虎,看孙郎”,说的是三国时吴国国君孙权亲自杀虎的故事: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10月,孙权在吴地,亲自骑马射虎,马被老虎抓伤,孙权向虎投去双戟,虎被击倒,孙权的随从张世又用戈击,老虎被打死了。苏轼是个文弱书生,当然没有“亲射虎”的本事,他这么说,只不过是表达自己的一种豪情罢了。

词中的“持节云中”两句也是一个典故,说的是西汉文帝时,魏尚任云中太守,深得士卒爱戴,匈奴怕他,不敢靠近边塞地区的云中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一次,魏尚率军阻击入侵的匈奴骑兵,消灭了大量的敌人。在向皇帝报功时,申报的杀敌数多了6人,汉朝廷便将魏尚处以重罪,关在监狱中。冯唐认为魏尚不仅无罪而且有功,应该重赏,于是向汉文帝直率地陈述了自己的意见。文帝接受了,派冯唐为特使,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赦免了魏尚,让他仍任云中太守,并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苏轼在这里是以魏尚自比。苏东坡觉得自己和魏尚一样,都失去了朝廷的信任,是冤屈的。他渴望有一个人能像冯唐那样,为自己仗义执言,说服皇帝回心转意,带着赦免的圣旨来把自己接回京城,继续为国出力。但是,在当时,苏轼有这样的想法,却不能说出来。在那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皇帝的一切决定都是正确的,你一个臣子凭什么觉得皇帝冤枉了自己呢?

词中的“天狼”,指的是西夏。苏轼写这首词时,西北方的西夏是北宋最大的外患。在这里,苏轼仍然有着报效国家、消灭敌人、建立功勋的雄心壮志。这也就是他为什么那么迫切地盼望着能被朝廷起用的原因。

苏轼给友人的那封信也很有意思,可以澄清两个问题。首先,人们总以为苏东坡不懂音乐,他的豪放词不合音律,是不能唱的。而我们清楚地看到,苏东坡的这首词确实是让人唱过的,可见苏东坡的词虽然主要用于案头阅读,但还是能唱的,至少大部分是能唱的。

其次,人们总认为苏轼是看不起市井小民柳永的词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是个通达的人,他很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承认柳永词好,承认自己写不出他那样的“风味”。所以,他另辟蹊径,在学习柳永的基础上开创了自己的风格,自成一家,才获得了成功。其实,苏东坡词的好多手法都是向柳永学来的,这说明他并不像晏殊等人那样轻视柳永。

这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也是词史上第一首典型的豪放词。但是苏轼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写这首词,只是从兴趣出发,觉得好玩,并不计较是不是打破了传统。在文学史上,循规蹈矩的人不能获得大的成就,而那些刻意标新立异的人也不能获得大的成就。苏轼的创作态度,对我们是很有启示的。

明月几时有

熙宁九年,中秋夜,40岁的苏东坡又喝了一夜的酒,一直喝到天亮。蒙眬中,他想起了远在济南的弟弟苏辙,于是写下了一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的大意是: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来问天。都说天上一日,人间千年,我还要问天宫里现在是何年何月呢!我本想乘一阵清风回到天上,可又怕天宫里那些玉做的亭台楼阁太高了,会冷。算了,我只管对着月亮跳起舞,摆弄我的影子,这种景象,就是天宫啊,哪像是人间呢?月亮转过了朱红的小楼,在雕花的窗户前慢慢低下来,照着我这失眠的人。月亮啊,你本该没什么遗憾了吧,那你为什么非要在地上的人离别的时候圆起来呢?原来,人都是要有悲欢离合的,就连月亮也会有圆有缺,有阴有晴呢,自古以来就没有圆满的事。我只希望互相思念的人们都能平平安安,活得长些,这样,他们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仰望同一轮明月了。

这首词既写出了中秋的月景,也写出了亲人们在中秋之夜互相思念的感情,最终又以苏东坡式的达观结束,既安慰远方的弟弟,也安慰自己。宋人胡仔说,自从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写出后,其他人的中秋词就不值得一读了。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因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已经5年,开封广泛传唱此词。宋神宗问太监,外面现在流传的词有什么,太监抄了这首《水调歌头》呈上。神宗读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时,叹息道:“苏轼到底还是忠心的。”于是神宗命令将苏轼由黄州改到离开封较近的汝州任职。

人生几度秋凉

元丰二年,42岁的苏轼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灾难。因为苏轼作诗反映老百姓的疾苦,指出了新法的一些弊病,所以新党党人出于门户之见,一直对他怀恨在心。这一年,新党中的一些小人找了苏轼诗中一些同情百姓的句子,上书诬陷他讽刺朝廷。于是宋神宗就把苏轼抓了起来,关在御史台的监狱里,准备杀他。御史台相当于今天的检察机构,是专门管犯罪的官员的。当时御史台院子里有几棵柏树,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御史台又被叫做“乌台”。这次苏轼因为作诗被御史台抓起来的案件,通常被叫做“乌台诗案”。

苏轼的被抓,在全国上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因为当初宋太祖曾经给子孙们立下了几条规矩,其中有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宋太祖留下遗嘱,告诫后代的皇帝,大臣们给皇帝提意见都是为了国家好,不管大臣说了什么不对的话,都不能因此杀人。宋初的几位皇帝都遵守了这条规矩,所以宋初的大臣都敢于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现在,宋神宗因为诗的事要杀苏轼,明显是要打破祖宗的这条规矩。大家心里都明白,苏轼才华很高,是先帝亲自选拔的国家栋梁,也是文坛的一代宗主。苏轼替老百姓说话,在老百姓和正直的读书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如果这样的人都因为写了两句诗被杀,以后谁还敢说话呢?

这时候,宋仁宗的皇后、宋神宗的母亲曹太后生了重病。宋神宗打算大赦天下,希望神灵能因此保佑母亲。曹太后说:“你也不用大赦天下,只要把苏轼放了就行,苏轼可是你父亲给你选的宰相啊。”宋神宗只好说:“我也没想杀苏轼,只不过是教训他一下罢了。”这才把苏轼放了,但也把他流放到湖北黄州,做“团练副使”。实际上苏轼没有任何权力,只是让人监视起来罢了。同时,苏轼的亲朋好友如苏辙、黄庭坚、秦观等人,也在这次事件中受到了牵连。

“乌台诗案”给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他从此跌入了人生的低谷,他一心效忠的朝廷让他失望了。他心中的委屈、悲愤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流放黄州的路上,他坐在船上,曾经想投水自杀。但想到自己死了,家人就失去了依靠,手足情深的弟弟已经被自己牵连了,这下还要担负起两个家庭的重担。于是,他还是咬牙活了下去。

到了黄州,苏轼过着孤独、屈辱的生活。又是中秋了,想起给弟弟写的那首豪放的中秋词,在真正的悲凉面前,显得多么肤浅。那时候,受点儿排挤,和弟弟分开,就以为是了不得的悲伤了。谁知随即就有这么大的一场灾难在等待自己!现在不是不想拿那些通达的话宽慰自己,可那些话在现实面前显得多么苍白。面对此情此景,谁还“豪放”得起来呢?苏轼挥笔写下了一首《西江月》,寄给苏辙: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词的大意是:人世间的事就像一场大梦一样,寒来暑往,人生不知要经过多少凄凉的秋天,经历多少变故。今夜,风中飘落的树叶已经叩响了门外的走廊,秋意布满了我紧锁的眉头、早白的鬓角。客人很少,都不肯来陪我,大概是因为我买不起好酒吧。月亮在明亮的时候,常有讨厌的云来遮挡它的光芒。又是中秋了,谁来陪伴我欣赏这轮孤独的月亮呢?端起酒,凄凉地向北,望着你所在的方向。

这首词的格调深沉悲凉,没有了往日的那种达观,此时的苏轼,仍然沉浸在“乌台诗案”中,没能解脱出来。林语堂把苏轼称为“快乐的天才”,其实,谁又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快乐呢?

在黄州,苏轼不敢再写诗,怕又被拿去当“罪证”。苏轼比当时的任何人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字狱”的恐怖。在这个时期,他的诗写得明显少了。但与此同时,他的词却明显地多了。而且,这段时间他的词几乎首首都是精品,他一生中的主要作品都写于这个时候。这大概是因为,苏轼虽不敢写诗,但在逆境中,他那可以造就文学经典的激情反而更多。当时,诗是严肃的文学,词还带有游戏性,人们会因为诗杀人,却不会拿一首词去告状。所以,苏轼把本应在诗中表达的情感转移到了词里。这样一来,反而使他成为了词史上无与伦比的一代巨人。如果没有这样的特殊遭遇,苏轼未必会有这样的创新,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不幸诗方幸”吧。

大江东去

人称,柳永的词,应该让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拿红牙拍板,细细地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的词,则必须让关西大汉,手持铁板,扯开大嗓门,唱“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就出自苏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也是苏轼在黄州写的。

三国时,曾有一次著名的“赤壁之战”。当时北方的曹操侵犯南方孙权的地盘,孙权联合刘备抵抗曹操。孙权的谋士周瑜和刘备的谋士诸葛亮指挥军队,战胜了曹操。当时,这两个谋士都很年轻,周瑜33岁,诸葛亮27岁。尤其是周瑜,是个令人羡慕的人。他24岁就统领孙权的所有水军,得到孙权的信任。他娶了当时著名的美女小乔,而小乔身份高贵,她的姐姐大乔就是孙权的嫂子。周瑜长相英俊,精通音乐,风流潇洒,被人称为“周郎”。可以说,周瑜的生活真是十全十美了。

黄州位于长江之滨,在城西门外有一个“赤鼻矶”。“赤鼻矶”是一个临江的岩石,所谓“矶”就是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的意思。“赤鼻矶”的岩石是赭赤色的,形状像一个鼻子,因而得名。当时“赤鼻”和“赤壁”同音,时间长了,人们便以为这里就是“赤壁”了。

苏东坡曾经到“赤鼻矶”游玩,听人介绍说这里就是赤壁。“赤壁”二字让他联想到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联想到了赤壁之战中的周瑜。他想,我苏轼也算是个才子了,我曾经多么想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啊,可是朝廷不给我这个机会。人家周瑜24岁就统领水军了,我今年48岁了,还是一事无成,还得被人监视着。想到这儿,他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他填了一首《念奴娇》,题目就叫《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的大意是: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浪花淘尽了泥沙,就像时间的长河淘尽了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故旧营垒之西,所说是三国时大破曹军的周郎赤壁。陡峭的山崖,高高插入云际。巨大的波浪拍击着江岸,卷起浪花,好像千万堆白雪。江山美丽如画,一时间,我想起了英雄豪杰。我想起周郎当年,刚娶了小乔,真是威武得意啊。他拿着羽扇,戴着书生的头巾,说笑间,就把曹操的八十万大军烧成灰了。神游故国旧地,真要笑我多愁善感早生白发。我这杯酒,还是敬敬江上的月亮吧。

苏轼这首词,气魄宏大、思想豪放不说,就题材而言,在当时也是新鲜的。怀想古人、抒发自己的情感叫怀古。那时候,写诗怀古的人有的是,但填词怀古的还没听说过。当时只有王安石写过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是跟苏轼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一年写的。所以苏轼这首不是第一首怀古词,也绝对是第二首。而且,王安石的那首,影响远远没有苏轼这首大。

写怀古词是很难的。首先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其次还必须结合现实,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且需要有生动的语言。在词史上,能把怀古词写得如此出色的,除了苏轼,恐怕只有南宋的辛弃疾了。

苏轼这首词一出来,马上得到了身处逆境的人们的共鸣,人们争相传唱。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的朋友张梦得在黄州的长江边上建了一座亭子。亭子建成后,请苏轼来玩,苏轼将此亭取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词《水调歌头》赠给张梦得: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攲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词的大意是:落日的余晖中,人们卷起了彩绣的帘幕。快哉亭下的长江水一片青碧,和天空连成一片。我知道,你为我建了亭子,门窗上的青红两色漆还是湿的。在亭子中看风景,我好像回到了记忆中的平山堂上,在那里,躺着就看到江南的蒙蒙烟雨,一只孤雁渐渐飞远,变成一个越来越淡的墨点。看着这样的景色才能体会到,我的老师欧阳修先生说过的,山色若有若无,一片迷蒙。千顷的江面明净如镜,倒映着绿色的山峰。忽然涌起波浪,一只小船载着老渔翁不断颠簸。可笑那兰台公子宋玉,他竟不懂风就是庄周所说的天籁,却说什么风有雌雄贵贱。其实,是天地间的一点浩然正气,化做了这扫荡千里、令人无比舒畅的清风啊。

词中说的“兰台公子”,就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宋玉。宋玉是楚王的文学侍从。当时文学侍从任职的机构叫“兰台”,所以称宋玉为“兰台公子”。这句词隐含着一个故事。

宋玉陪楚王登上高处,正好来了一阵风,楚王迎风解开衣襟,说:“快哉!好舒服啊!”又问宋玉:“老百姓也跟寡人享受一样的风吗?”宋玉讽刺说:“老百姓怎么能享受跟大王一样的风呢?大王享受的是雄风,是高贵的风,吹着就舒服;老百姓吹的是雌风,是低贱的风,一吹到处是土,吹着就不舒服。”其实,风是自然现象,有什么雌雄贵贱呢?所以苏轼认为,大自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一个人高低贵贱,是得意还是失意,风都是一样的,只看你懂不懂得享受了。

“一点浩然气”则出自《孟子》。孟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浩然正气”生成的,一个人若要提高自己,重要的就是培养“浩然正气”。苏轼在这里用这个典故,言外之意是,一个人只要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就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种豪迈潇洒的气度。“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两句可以说是苏轼性格的写照。

词中的“醉翁”指的是苏轼的恩师欧阳修。

欧阳修慧眼识人,对苏轼有知遇之恩,在文学上对他也有很大影响,苏轼对这位恩师是十分感激和怀念的。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四月,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地方官,赴任途中经过扬州,曾到平山堂游览。这时欧阳修已去世七年,可是在平山堂的墙壁上,还保留着他那龙飞凤舞的墨迹。苏轼回想起当年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政治上的业绩,以及对自己的赏识,心中充满了怀念与敬意,写了下面这首《西江月》: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词的大意: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已过了半生。快有十年没见到这位老人了,只有墙上依然留有他龙飞凤舞的墨迹。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章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梦。

苏轼写了这首词后不久,就发生了“乌台诗案”,苏轼不再有精力去怀念这位恩师了。现在,苏东坡又重新提起了这位恩师的词句,大概是被快哉亭的景色打动,回想起了早年的幸福生活吧。

谁见幽人独往来

苏东坡被贬到惠州的时候,惠州有个叫温超超的女孩,长得很美,也读过一些诗书。温超超当时已经15岁了,在当时,已经算成年了,该谈婚论嫁了。可是温超超对当地的小伙子都不满意,不肯跟人订婚,眼看就成老姑娘了。

苏东坡来了以后,超超很高兴。每天晚上,别人都睡了,只有苏东坡还在灯下读书、吟诗,超超就静静地在苏东坡窗下徘徊,不肯离去。苏东坡刚一发觉,超超就赶紧逃走。超超私下里悄悄对人说:“苏东坡才是我想嫁的人。”

苏东坡听说了,很感动,找到超超,对她说:“我年纪已经大了,你还年轻,又才貌双全,嫁给我不合适。不过我一定帮你物色一个‘王郎’,来娶你这个‘谢道韫’。虽然可能配不上你,但总比我这个糟老头子强点儿。”

苏东坡说的“王郎”和“谢道韫”是东晋时的人物。当时,王家和谢家都是名门望族。谢家有个女儿叫“谢道韫”,是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出身名门,不仅美丽清秀,而且写得一手好诗,办事也很果断,是个个性很强的女孩。后来,谢安做主,把她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没想到,结婚几天,谢道韫就回到娘家,抱怨王凝之太粗俗,配不上自己。伯父谢安安慰她说:“王家的门第也配得上咱们家了,王郎的父亲又是本朝的著名人物,王郎本人也不错,你还有什么抱怨的呢?”谢道韫说:“要说咱们家的兄弟里,也有成器和不成器的,可我还从来没见过像王郎这么差的人。”苏东坡在这里把温超超比做“谢道韫”,而把自己要给她介绍的青年称做“王郎”,是称赞温超超才貌双全,自己介绍来的人可能配不上她,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没想到,还没等苏东坡给温超超找到“王郎”,朝廷又下旨把苏东坡贬到海南了。三年后,苏东坡被朝廷赦免。在从海南回京城的路上,他路过惠州,打听超超的情况,才知道超超在这三年里已经不幸去世了。苏东坡问超超的坟在哪里,人家告诉他:“就在水边的沙洲上。”

苏东坡很悲痛,为超超写下了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的大意是说:当初,一弯缺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枝上,夜深了,别人都睡了。我却时时能看见一个沉默的姑娘,独自往来于我的窗前。那身影那么缥缈,难道是一只失群的孤雁的影子吗?那“大雁”受到了我的惊吓,回过头来,她心里有多少遗恨,有谁知道呢?那“大雁”挑遍了秋风中的枝条,都不肯在上面落脚,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最后只能寂寞地栖息在寒冷的沙洲上。

这首词用大雁来比喻超超,写得很隐晦,不知情的人读不懂它的意思。其实,苏东坡在内心深处还是爱着超超的,只是因为年龄的悬殊,这对知己没能结合在一起。超超的清高与痴情给苏东坡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超超的夭折更令苏东坡感到惋惜。但是,为了超超的名节和自己的名声,苏东坡又不便把这种感情直接表现出来。不过,这样一写,反而为这首词增添了神秘的艺术效果。

有人说,这首词是苏东坡在黄州时作的,是寄托他在政治上失意后的孤独、寂寞心情的,跟超超没关系。无论怎样,这个传说借男女之情传达出了人民对苏东坡的敬仰和爱戴。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在海南的生活很艰苦,在他65岁那年,终于接到了朝廷的赦免,朝廷准许他回到京城。

当时海南生活艰苦,流放海南的人很少能活着回来,何况当时苏东坡年事已高。所以人们都认为他早死了。没想到乐观、顽强的苏轼竟奇迹般地活下来了。在回来的路上,一位老朋友看到他,又惊又喜,流下两行老泪,说:“我还以为你早死了呢。”这时,迫害他的吕惠卿等人已经死了。于是,苏东坡幽默地说:“是啊,我是死了。可是在去鬼门关的路上,我看见吕惠卿走在前面。我一生气,说:‘吕惠卿去的地方,我不去’,就回来了。”

这时,友人王巩也从岭南回来了,和王巩一起回来的,还有歌伎柔奴。见到苏东坡,王巩让柔奴出来给苏东坡斟酒。这个柔奴姓宇文,就是京城人,不仅眉眼秀丽,而且很会说话。苏东坡见了她,问:“岭南的风光不好吧?”柔奴回答:“让我心安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苏东坡听了这话,觉得很对自己的脾气,就为她写了一首《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词的大意是:真羡慕这个白面后生,老天赐给他这么一个白如凝脂的美人。清新的歌声从她洁白的牙齿间传出,好像刮过一阵风,带着雪花吹到炎热的南国,给那里带来一片清凉。虽然她从艰苦的岭南回来,但却更显年轻,她不时微笑。笑的时候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她岭南好不好,她却说,让我心安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苏轼这首词表面是写柔奴,实际却是在写自己。他勉励自己随遇而安,在逆境中不断寻找快乐。可以说,苏轼正是因为有这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才熬过了一生的漂泊岁月。

可惜,苏轼毕竟已经65岁,海南的生活也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还没回到京城,苏轼就在路上病逝了。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关于北宋文化巨人苏轼的故事,我们先讲到这里。下面,我们要提到与苏轼交往密切的另一位大词人——秦观。

苏轼身边有四位大文学家: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他们既是苏轼的门生,也是苏轼的好友。在这四个人中,秦观的词写得最好,也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传说,苏轼曾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秦观。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苏小妹和秦观的故事。

秦观,字少游,号太虚,又号淮海居士,因排行第七,又常被人亲切地称为“秦七”。在秦观和苏轼尚未相识时,苏轼已经名满天下。一次,秦观知道苏轼将到扬州来,就模仿着苏轼的语气和笔迹,在一个寺庙的墙壁上题了几句诗。不久苏轼来游此庙,看到题字,开始竟认为就是自己题的,可又想自己没有来过这里,不知是谁学自己的语气笔迹这么像,不禁大为吃惊。后来有人拿了秦观的诗词数十篇请他看,苏轼读后说:“在寺壁上学我题字的,一定是这位郎君。”不久,苏轼与秦观在扬州相见,成为好友。由于秦观和苏轼的关系密切,在苏轼获罪被贬时,秦观也先后被贬到处州(今浙江丽水)、郴州(今湖南郴州市)、雷州(今广东海康)等地。

有一次,苏轼问“苏门四学士”中的另外两人晁补之和张耒:“我和少游谁的词写得好?”二人回答:“你的词像小诗,少游的小诗像词。”苏轼听了大笑。这两人很会说话,在当时,诗和词被认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二人不好意思直说苏轼的词不像词,只说他的词像小诗,而当时认为诗的地位比词高,所以苏轼听了仍然很高兴。不过,这两人也确实说出了苏轼和秦观各自的特点。苏轼虽然为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他本质上仍然是个诗人,他无论写诗填词,都是用诗的方式,讲究风雅和旷达;而秦观的诗和词,都更符合词的要求,即始终怀着一颗极为纤细敏锐、善于感受外部世界的心,将细致的感受以轻淡柔婉的笔法极真切地表达出来,营造出优美感伤的意境,如他的《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请注意一下作者所选用的形容词,“漠漠”、“轻”、“淡”、“幽”、“细”、“闲”、“小”等字眼,一种清婉温丽、笼着一抹淡淡哀愁的幽梦似的境界因此呼之欲出。

秦观的词是这样,诗也是这样。他有两句诗:“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被认为太“柔弱”,没有宣传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所以是不好的。金代的诗人元好问曾写诗讥讽说:“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意思是,跟韩愈写山石的雄壮诗句一比,才知道秦观的诗是女人写的诗,上不了台面。从此,人们常常讥讽秦观的诗是“女郎诗”。其实,写山石的诗句固然应该雄壮,可是秦观写的是花,写成这样也没什么不对啊。作为一种风格,纤细、优美、女性化的诗风是完全有理由存在的,是能写出好诗的。清代诗人袁枚对元好问的这种论调反驳得更绝:“凭什么就不许女郎作诗呢?”

其实,生活中的秦观是一个很豪放的人,这种纤细、忧伤、优美、女性化的风格只是他在艺术上的一种追求,不代表他的内心真是脆弱、颓废的。这种风格运用到诗中,或许还存在争议,而用在词中,则受到了人们的好评。因为,这种风格和词的要求是吻合的。

秦观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是《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这个词牌,来源于欧阳修的词《鹊桥仙》中的一句“鹊迎桥路接天津”。相传每年阴历七月七日,喜鹊搭成跨越银河的长桥,牛郎织女从桥上渡河相会。因为喜鹊搭桥是牛郎织女神话中的一段,故《鹊桥仙》这个词牌原是专咏有关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事的。

词的大意是:纤薄的云彩,编织出许多奇妙的花样,飞动的星星,悄悄替牛郎织女传递着相思的惆怅。在这金风送爽、秋露降落的时刻见一面,真是胜过了人间的无数恩爱。脉脉的柔情像水一样悠长,相会之时犹如在梦中,怎忍心回头看鹊桥上归去的道路?其实两人的爱情如果坚贞不渝,又何必要日夜相聚在一起呢!

秦观的词经常能别出新意,道前人所未道。自从汉代有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以来,历代写了大量有关的诗词,其中虽然不乏佳作,可是在秦观写的《鹊桥仙》中,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提出了新的看法。这首《鹊桥仙》的最后两句,不仅是历来咏牛郎织女相会的诗词所未曾道过,就是在古诗词中也很少见。它一反相爱就应长相守,永不分离等习惯看法,提出两情久长并不在于朝朝暮暮在一起。词人婉转地告诉人们,真挚而持久的爱情最可贵。这比许多正面的说教要感人多了。

在唐诗宋词中,李商隐、晏几道、秦观的作品都以感伤真挚、对爱情执著追求而著称。可见三人之间存在着某种传承关系。而晏几道和秦观又被合称为“古之伤心人”。

“山抹微云君”

传说,有一次,苏东坡跟秦观聊起词。苏东坡开玩笑地说:“少游,你最近怎么学起柳永填词来了。”秦观不解:“我什么时候学他了?”苏东坡说:“‘销魂。当此际’,不是柳永的语言吗?”

苏东坡说的这句词,出自秦观的《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是秦观31岁时在会稽所写。当时的会稽太守姓程,秦观在那里做客,住在蓬莱阁上。一天太守举行盛大宴会,席上有很多歌伎,秦观喜欢上其中的一个。自此以后,眷恋不已,总也忘不了,因而写了上面这首《满庭芳》。

词的大意是:山腰有薄薄的云,天际有枯黄的草,城门楼上的号角声已经停歇。坐上离去的小船,却不马上走,不妨暂时停一停,让我们一起再干一杯。想当初,在那好似蓬莱仙境的地方,有多少欢乐的往事使人留恋,如今回首四望,已是雾霭茫茫,无处寻踪影。夕阳西下,只见数只寒鸦急飞归巢,一弯流水环绕着孤独的村庄。在令人黯然销魂的时刻,我暗暗地取下香囊,她轻轻地解下打着同心结的罗带。可如今,我只不过在青楼留下了薄情郎的名声。这次分别何时能再见呢?只白白地在衣袖上留下了她伤心的泪痕。回头远望她所在的地方,高高的城头已不见,只有一片迷蒙的灯火照耀着这即将消逝的黄昏。

词中提到的“香囊”,是古代青年男子经常佩戴的饰物,关于“香囊”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香囊就是装了香料的小袋子,带着它,身上就能发出香气,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香水。本来香囊是女孩子带的。到了东晋,人们崇尚女性美,贵族青年为了表示自己风流、文雅,也喜欢模仿女性打扮,成为一种时尚。宰相谢安的侄子谢玄是个有才华的青年,也很时尚,他总喜欢带着香囊,无论如何也不肯摘下来。后来,前秦的大军入侵东晋,谢安打算派谢玄去迎敌,但觉得一个大将整天带着香囊不成体统,就劝他在打仗时先不要带香囊。谢玄坚决不肯。后来,谢安想了一个办法,他知道谢玄喜欢打赌,就跟他打赌,以香囊为赌注。结果谢安赢了,谢玄就把香囊放在了谢安处,谢安趁谢玄不注意,就把香囊放在蜡烛上烧了。结果,谢玄出兵大获全胜。人们羡慕谢玄既风流儒雅又能建功立业,纷纷效仿他,带起了香囊,从此,香囊就成了男子的装饰物了。

前人认为,秦观的这首《满庭芳》中,“山抹微云”的“抹”字和“天粘衰草”的“粘”字,用得非常巧妙。由于词人别出新意用了这两个字,使深秋景色像一幅画似的展现在读者眼前。苏东坡就非常欣赏这两句,曾戏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是柳永所写的词《破阵子》中的第一句)。从此,秦观获得了“山抹微云君”的美称。

秦观的女婿范温,为人老成持重,不善于言笑,在酒席上,有时始终一言不发。一次,他到一个大官家中参加宴会,大官家的歌女特别爱唱秦观的词,在宴席上唱了好几首。到客人们喝得半醉时,歌女见范温总也不说话,便和他开玩笑说:“你懂得词曲吗?”范温起来回答说:“我就是‘山抹微云君’的女婿。”旁边的人听后,无不大笑。

另一则故事则说,西湖有个州官的幕僚,闲来无事唱秦观的《满庭芳》,偶然唱错一句,唱成:“画角声断斜阳。”这时在他边上的一位名叫“琴操”的歌伎说:“是‘画角声断谯门’不是‘斜阳’,错了韵了。”这个幕僚开玩笑说:“你能把原词改成这个韵接着唱下去吗?”琴操不慌不忙,将秦观的《满庭芳》改成了“阳”字韵: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棹,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红墙。

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谩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高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由上面这几则故事可以看出秦观的《满庭芳》多么受人喜爱。

飞红万点愁如海

公元1093年,宋哲宗亲政后,苏轼、秦观等人受到了打击。苏轼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市)、黄庭坚被贬到黔州(今四川彭水)、秦观则被贬为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的小官。

公元1096年,秦观又被贬到湖南郴州,贬官途中,要经过衡阳,他的一位老朋友孔平仲正好在那里做太守,就热情地款待了他。在宴席上,面对老朋友,回想起往日在京都中同朝为官的快乐时光,秦观再也不能按捺心中的痛苦,他挥毫写下了一首《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这首词的大意是说,在春天里,我要和故人告别了,美丽的春光也因此显得凄凉。分别后,再也看不见故人,只能和天空中的晚霞做伴。回忆起在京城中共处的快乐日子,只能反衬出今天的孤独。在思念之情的折磨下,我变得日渐憔悴。春天就要过去了,美丽的鲜花凋谢了,我的忧愁真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啊!

词中的“西池”,指北宋都城开封顺天门外街北的金明池,皇帝常在此观赏赐宴。“鹓鹭”是两种鸟,它们飞时排列有序,古诗词中常用以代表朝中官员。秦观的这首词,流露出他对往日受到重用时的生活的怀念,反衬出他被贬官之后失落的心情。秦观在写这首词时,心情是非常抑郁的。

孔平仲看了之后很是担心,说:“少游啊,你正当壮年,怎么能写这么悲伤的词呢?”于是按秦词的原韵,和作了一首《千秋岁》:

春风湖外,红杏花初退。孤馆静,愁肠碎。泪余痕在枕,别久香销带。新睡起,小园戏蝶飞成对。

惆怅人谁会,随处聊倾盖。情暂遣,心何在。锦书消息断,玉漏花阴改。迟日暮,仙山杳杳空云海。

这首词和秦观的词一样,也是写离别的悲哀的。孔平仲的本意是想排解一下秦观的忧愁。但是由于受到秦观情绪的感染,又很同情秦观的处境,所以不知不觉也把词写得十分悲哀。

几天后,秦观告辞,孔平仲在送别时又对他好言相劝。秦观走后,孔平仲对家里的人说:“秦少游的神色谈吐和以前我见到他时大不相同了,看来他是不久于人世了!”家人问他原因,他指着秦观词的最后一句说:“人的忧愁要是像大海一样,怎么还能活下去呢?”

果然,不久后,秦观由于悲伤过度,加上生活条件恶劣,过早地去世了。

在秦观填词后的第二年,62岁的苏轼由惠州被再次贬到儋州(今海南儋州市)。他的侄孙苏元老收到一位赵秀才从开封捎来的信,信中抄寄来秦观的《千秋岁》词及孔平仲的和作。苏轼读后,深为秦观词中悲凄的情调所感动,联想到自己和秦观一样的遭遇,于是用秦词的原韵,也和了一首《千秋岁》: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词的大意是:我被贬到这天涯之外的海岛上,人还不老,却早已身在遥远的边陲,逐渐被朝廷忘却。泪珠落下来,我对朝廷的一片丹心已被击碎。京城中当权的大官们玉佩叮咚响,饰有黄金的腰带色泽鲜艳。而我在这里,夕阳从北边落下,那正是都城的方向啊,我眺望夕阳,实际是在眺望都城。路途遥远,我的一片痴心有谁能知道呢?我的罪再大,天总能盖得下。皇上的命令是严厉的,我做臣子的必须尽自己的本分。皇上新的恩典也许会照顾到我吧?可我原来的心性终究难以改变。我这一生是没有希望了,还是乘上小船,在大海中漂流吧。

这时候,苏轼的心情也很抑郁,但他此时在词中表露出来的悲壮之气,与秦观的柔媚哀婉还是各有千秋的。

杜鹃声里斜阳暮

到了郴州,秦观更加悲伤,第二年,50岁的秦观写下了一首凄婉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的大意是:楼台隐没在雾中,渡口消失在月色中。我渴望的世外桃源啊!在哪儿才能够找到。怎能受得了这旅舍的孤凄和初春的寒意,更何况又听见夕阳西下传来的一声声杜鹃的悲啼。驿站寄来的朋友们的书信,亲人们的慰问,更增加了我的忧愁。那郴江水本来绕着郴山流就行了,却为了谁又一直流入湘江去呢?

秦观为什么要写这首词呢?原来,当时有一位歌伎,平时很喜欢秦观的词,这次听说秦观贬到这里,很高兴,就去拜访他。两人一见如故,歌伎仰慕秦观的才华,同情他的遭遇,就爱上了他。可是秦观当时正在政治上失意,连续遭贬,到处漂泊。他不忍心对方被自己牵连受苦,不敢接受她的爱情。为了答谢她的情谊,就写了这首词送给她。

不久,秦观就被编管横州(今广西横县),然后又被流放到雷州(今广东海康县),果然离开了郴州。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宋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秦观被赦免复官为宣德郎,当他从雷州北归时,只走到藤州(今广西藤县)就去世了。

秦观的灵柩被送回故乡。路上,经过湖南的时候,他爱过的那个歌伎突然梦见秦观死了,灵柩正经过自己的家乡。于是她在路上送丧祭奠,祭毕回去后,由于太悲伤而自杀殉情了。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寓意深刻。郴江水北流入湘江,正是秦观回家的路,但他却有罪在身,是不能回去的。那么郴江啊,你又是为谁北流入湘江呢?这两句实际上是说,自己被贬在郴州,何时能得到赦免归去呢?苏轼因为有着与秦观相同的遭遇,而且被贬到了更边远荒凉的地方。因此,他特别为秦观《踏莎行》词中的最后两句所感动,亲自将它写在自己的扇子上。并悲痛地说:“少游这样的才子死了,这是无论如何不能挽回的了。”

在这首《踏莎行》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驿寄梅花”,说的是南北朝时,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给远在长安的范晔,并赠他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所以“驿寄梅花”指的就是朋友的来信。二是“鱼传尺素”,尺素就是长约一尺的生绢,古人用来写信。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有这样一段:“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诗中的鲤鱼不是真鱼,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将书信夹在里面。也有的解释说是将用绢写的书信结成鱼形。假鱼当然不能烹食,此处是诗人将打开书信故意写成烹鲤鱼,以求语意生动。由此可知“鱼传尺素”也是指亲友来信之意。

秦观的好友、诗人黄庭坚,在与范元实一起评论这首《踏莎行》时说:“秦观这首词高明极了,可有个缺点,词中‘杜鹃声里斜阳暮’既然说了‘斜阳’,又写‘暮’,意思重复了,我想将‘斜阳’改为‘帘栊’。”范元实说:“‘帘栊’是大户人家闺房里的东西,据词中的‘孤馆闭春寒’这句看来,他正在破落的驿站中忍受春寒,似乎没有帘栊。”黄庭坚说:“亭传(古代旅客停歇的驿站)虽然未必有帘栊,可有也没关系。”范元实说:“这首词本来就是写凄凉没落的景象,如果加上帘栊,恐怕有失作者的原意。”黄庭坚只好说:“很难找到合适的字,让我慢慢想想。”

范元实的说法是对的,其实,作者写了“斜阳”又写“暮”,是故意要渲染凄凉的情绪,不能算重复。而黄庭坚的说法,就显得太较真了。

试问闲愁都几许

北宋大词人秦观在藤州去世后,他的好朋友黄庭坚曾经写了一首诗悼念他:

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

诗的大意是:秦少游他永远醉卧在藤州了,还有谁能像他那样写出令人悲愁的歌词呢?能写出江南风光使人愁肠寸断句子的,现在只有贺方回了。

这里提到的贺方回,是与黄庭坚同时的著名词人,名贺铸,方回是他的字。所谓“江南断肠句”,指的是贺铸一首被称为绝唱的词《青玉案》中的一句“彩笔新题断肠句”,原词是: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中提到的“横塘”,就是贺铸当年在江南时居住的地方。

词的大意是:她那轻盈的身影,再不能经过我在横塘的家门口。她走了,我只能目送她渐渐远去。我那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和谁一起度过呢?她住在那月光照耀的楼台中,歇息在花木环绕的厅堂里,雕花的窗子,朱红色的大门,永远地阻隔了我们,也许只有春风,才能知道她的消息吧。在这芳草萋萋的水边,浮云飞逝,暮色苍茫。我的一支彩笔,只能写下无限忧伤的诗句。若问我心中有多少忧愁,它就像遍地的荒烟蔓草,满城飞舞的柳絮,黄梅时节没完没了的细雨啊!

这首词的精彩之处,其实还不在于“彩笔新题断肠句”一句,而是在结尾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几句写出了江南的几样典型的景物,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朦胧。而作者的真意,则使用景色的朦胧、繁杂来比喻相思之情。作者用比喻来抒情,显得含蓄婉约;而连用三个比喻,每个比喻都是数量繁多、占有很大空间的景物,又显示出了很大的气魄。所以,这几句一直被人们称赞,贺铸还因此得到了一个“贺梅子”的称号。

贺铸有一个好朋友叫郭功父。郭功父有这么两句诗:“庙前古木藏驯狐,豪气英风亦何有。”意思是,庙宇荒凉,庙前面的古木都能藏得住狡猾的狐狸了,庙的主人还谈得上什么威风呢?

一次,贺铸和郭功父在一起开玩笑。古人留长发,要在头上挽一个发髻,贺铸头发很少,挽的发髻也特别小。郭功父就指着贺铸的发髻说:“这才叫‘贺梅子’呢。”意思是借他“贺梅子”的美称,嘲笑他的发髻小,只有梅子那么大。贺铸也不甘示弱,捋着郭功父茂密的胡须说:“这里头也能藏得下狡猾的狐狸了。”

贺铸的这首《青玉案》,在当时影响很大,不少词人墨客纷纷步韵和作。例如当黄庭坚被贬到广西宜州去时,他的哥哥黄大临就用贺铸《青玉案》的原韵,写了一首《青玉案》给他送行: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词的大意是:去宜州的路上,有无数山峰悬崖。老天也知道人要走了,悲伤得暗淡无光。一早离别我亲爱的兄弟。你我都已头发斑白,从此后山川远隔,只能望将来同归天堂吧!酒宴上杯盘散乱,暮色已笼罩了饯别的长亭。离别的话语断续不成句,已经是肝肠寸断,还能说什么呢?在这背山依水的村庄里,夜已深,使人辗转难眠,只听见雨水一滴滴地落在空空的台阶上。

黄庭坚兄弟是贺铸的长辈,他们在兄弟间赠别的时候还要和贺铸的词,足见对贺铸的推崇。所以,在秦观死后,黄庭坚写诗说现在世上只剩下贺铸一人能写出江南美景,也就不足为奇了。

芭蕉不展丁香结

贺铸和一个妓女相好,后来离开了她。日子久了,妓女思念他,寄给他一首诗:

独倚危栏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

诗的大意是说:我独自靠在栏杆上,眼泪沾满了衣襟,春天又来到了小园,我却懒得去追寻。你对我的爱,哪怕像丁香结那样,却依然难以舒展我那被芭蕉叶一样的忧愁所包裹着的心。

这个妓女大概文化水平不太高,诗写得不太好,但话却说得很巧妙,可见她还是个聪明人。贺铸看了,当即写了一首《石州引》答复她:

薄雨初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还记出关来,恰而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已是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词的大意是:下着细细的雨,我刚觉得有点儿寒冷,天就晴了,傍晚的太阳斜斜照着,充满了一种早春的空阔感觉。送别的长亭,柳树刚刚发出嫩黄的芽,而流落在远方的客人,已经折了一枝,准备送给怀念的人。水边,升腾着淡淡的水雾,映着归来的寒鸦,小小的几点,春风已经把厚厚的雪融化了。还记得当时你送我出来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季节。那时候,我要走了,你在画楼为我摆了酒宴,你唱着歌,泪水把脸上的胭脂都冲淡了,就这样,我轻易地走掉了。已经一年了,你都没收到我的消息。不知道你的心中,究竟有多少哀愁,竟像不能舒展的芭蕉,像结了子的丁香。我们都在向对方所在的方向眺望,视野的尽头,都是同一个天涯,而天涯的两头,是两个害了相思病的多情人。

词的前半部分写自己的情况,表示自己并不是不思念对方。后半部分则是替对方着想,揣摩对方的处境。而揣摩对方处境的部分实际上是由对方自己写的诗变化出来的。两部分好像是一个人说出来的一样,可见贺铸真是文学上的高手。

词中的“红泪”二字也包含着一个典故:传说,古代有一个叫薛灵芸的少女非常美丽,曹丕听说了她,就派人把她接进宫来做妃子。薛灵芸的车是晚上到国都的,曹丕一直在等她,并因此给她取名“夜来”。在路上,薛灵芸因为想念父母,哭得很伤心,眼泪太多了,就用玉壶接着。等到了宫里,取出玉壶来一看,壶里的眼泪红得像血一样。人们就认为她因为哭得伤心,眼泪哭干了,把血都哭出来了。其实,古代女子化妆,要在眼睛下面擦很多胭脂,哭的时候,泪水会把胭脂冲下来,泪水带上了胭脂的红色,看起来就会像血一样。因为有了薛灵芸的故事,后人往往会把女子伤心的眼泪称做“红泪”。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这些大词人都这么风流,都跟妓女相好呢?因为在当时,文人和妓女交往是很普遍的现象。其实,贺铸是很爱他的妻子的。

贺铸和他的妻子曾同时旅居苏州,妻子不幸在苏州去世,他独自一人离开。当他重回苏州时,想起当年的夫妇共同生活的情景,十分悲伤,于是写了一首悼念亡妻的词《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词中的“阊门”,是苏州城的西门,这里借指苏州。

词的大意是:我重新来到苏州,一切都不再是旧时的模样,我们一同来到这里,为什么却不能一同回去。悲伤的我,犹如秋日寒霜之后半死的梧桐,又像一只白了头的鸳鸯,失去了亲密的伴侣,只能独自孤飞。你像草上的露珠,那样快就逝去了。看着我们过去共同居住的房子,还有你新起的坟墓,都使我难以割舍。如今我只能一个人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凄凉秋雨敲打着南窗。还有谁在晚上挑亮了灯给我补衣服呢?

贺铸在这首《鹧鸪天》中,写进了夫妇共同生活中最常见的细节,也是一般人家共有的“挑灯夜补衣”的情景,因而显得特别真挚感人。尽管他可以和很多才貌双全的妓女逢场作戏,但他内心中真正敬爱的,恐怕还是这位为他“挑灯夜补衣”的结发妻子吧。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传说,宋神宗有一次见到了李煜的画像,赞赏他人物风流。就在这天晚上,后宫生下了一个男孩。生的时候,宋神宗梦见李煜来访,对神宗说:“咱俩有缘分,我投胎做你儿子,刚生的男孩就是我。”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宋徽宗。

宋徽宗和李煜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二人一开始都不是太子,而最终做了皇帝。他俩都是文学艺术上的才子,可都不会治国,最后都是作为俘虏而死在异国他乡。

宋徽宗名赵佶,他哥哥宋哲宗去世后没有儿子,在挑选继承人时,太后提议立端王赵佶。宰相说,端王为人轻佻,不可以作为天下的表率。可由于其他大臣附和太后意图,赵佶还是被立为皇帝。

赵佶确实不是个好皇帝,他重用的大臣如蔡京、童贯等,都是著名的奸贼。他们与赵佶一起,祸国殃民,最后导致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在政治上,赵佶是昏庸的亡国之君,可是在另一方面,他却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能吟诗作词,长于绘画,书法更是著名。赵佶创制的一种特殊的细瘦书法——瘦金体,成为我国国画上题字的一种主要字体。后来的很多女画家都喜欢使用这种字体。

宋徽宗的词,流传至今的有十余首,下面我们先看一首他在开封当皇帝时所写的词《探春令》:

帘旌微动,峭寒天气,龙池冰泮。杏花笑吐香犹浅。又还是,春将半。

清歌妙舞从头按。等芳时开宴。记去年,对著东风,曾许不负莺花愿。

词的大意是:风儿吹得帘子和旌旗微微飘动,天气依旧寒冷,可御花园里龙池中冰已开始融解。杏花刚含笑开放,芬芳半吐。这又是初春天气。美妙的歌声,曼妙的舞蹈又在宴会中开始。记得去年,对东风我曾许下愿,决不辜负今春美丽的繁花和悦耳的莺啼。

等到后期他做了金人的俘虏时,心态就没这么轻松了: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这首《燕山亭》的大意是:这杏花像是用剪裁好的洁白薄绸,轻叠上几层,再均匀涂上淡淡的胭脂而成。时新式样的美丽妆扮,艳丽无比,芳香醉人。仙宫中的蕊珠仙女,见到它也会自愧难比。可这杏花啊,却是那么容易凋残零落,更何况,又有多少次无情的风和雨对它摧残。有多么愁苦啊!在这凄凉的院落里,杏花和我,都经历过了好几番春暮。想托新来的双燕,带回去我对故国的怀念,可是它们,却不懂得人的言语,更何况,开封离此也是天遥地远,要经过万水千山,燕子们怎知道故宫在何处呢?我怎能不思念,只有在梦里才好像曾回去看过啊!可是,梦境怎么能成为凭据呢,近来连梦也不做了。

后人评论说,赵佶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比李煜的名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写得更悲惨。

恐花也如人瘦

周邦彦在宋词史上是一位地位极高的词人。周邦彦字美成,主要活动在北宋末期。他精通音律,能自己作曲。曾被徽宗提举为大晟府,即当时的中央音乐机关的负责人。词在周邦彦时期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音律、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看,周邦彦的词都达到了成熟的程度,因此显得非常柔美,被前人称赞为“圆美流转如弹丸”。人们常常拿周邦彦在词史上的地位跟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相比。周邦彦的词集叫《清真居士集》,有人作诗称赞说:“谁人解唱清真曲,人与梅花一样清。”说明周邦彦词的地位之高。

周邦彦自称“顾曲堂主人”,“顾曲”是用了三国时周瑜的典故。周瑜精通音律,在酒宴上,如果乐工演奏的曲子有错误,周瑜都能听出来,并且回头去看。所以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的童谣。邦彦姓周,便以“顾曲周郎”自许。

要讲周邦彦的故事,就离不开一个名叫李师师的妓女。李师师是开封人,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李师师从小就聪明伶俐,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抱着她到寺庙里去进香,李师师见到佛像,就无师自通地做出拜佛的样子来。大家看了都很奇怪,庙里的老和尚说:“这孩子跟佛有缘。”于是父母就给她取名“师师”。当时俗称佛弟子为“师”,所以很多小孩都叫“师师”,这里也有祈求菩萨保佑孩子长大的意思。后来,李师师被人拐卖,做了妓女,因她才貌双全,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为人又聪明伶俐,所以很快成为开封的名妓。

和柳永一样,周邦彦每制出新曲调或填出新词,民间就会争相传唱。因此,乐工和歌伎们对周邦彦的名字是很熟悉的。后来,周邦彦由于填词而结识了开封的名妓李师师,两人感情很好,周邦彦曾为她写了一首《洛阳春》词: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词的大意是:她的眉,像春日远山一样秀美,可为何长皱不展。别让泪珠滴湿了花枝,花也会因悲伤而和人一样瘦削。清亮润和的玉箫久未吹了,知音人是多么难得。你只要问问亭子前的杨柳,就知道我是怎样天天倚着栏杆,因思念你而愁闷不已。

云中谁寄锦书来

李清照也许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家中声誉最高的一位,人们常常把她和苏轼、辛弃疾相提并论,她和同是济南人的辛弃疾又被人合称为“济南二安”、“南宋二安”(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都有一个“安”字)等。她的词,格调高雅,心思细腻,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大家闺秀的气质。她还被认为是继李煜之后运用口语填词最成功的词人之一。

李清照因喜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审容膝之易安”一句,故号易安居士。她是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故居在济南市中心趵突泉公园内的柳絮泉旁。柳絮泉旁又有漱玉泉,就是为了纪念李清照,根据李清照的词集《漱玉集》而得名的。

李清照比苏轼小40多岁,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她的父亲李格非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曾受到苏轼的赏识。她的丈夫赵明诚是太学生,公公是当朝的宰相。她出身于北宋的官宦之家,前期处在宋徽宗统治的时代,生活安适,婚姻美满,最大的苦恼也不过是夫妻的暂时分别。因此,她在这段时间所写的词,多是描述个人的闲适生活,别离的愁苦等等,词句虽然华丽明快,可范围比较狭窄。

李清照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还是一个少女时就喜爱填词,词风活泼,运用口语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她那时有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中所写的“溪亭”,是宋代历城的名泉之一,位于今山东济南西北的大明湖附近。每年农历6月,湖上荷花盛开,引得无数游人来此赏玩。这首词就记述了李清照和同伴们划着小船,在湖中荷花丛里穿行的乐趣。词的大意是:曾记得有一次在溪亭泉玩到太阳落山,醉得记不清回家的路了。游兴已尽时拨转船头,谁知误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怎么过去?怎么过去?滩上的沙鸥和鹭鸶被惊起四处乱飞。

由词中轻松活泼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少女时代的词人和她的同伴们玩得有多么高兴,也许,我们还能隐约听到当年荷花深处传来的欢笑声。

赵明诚在21岁那年,娶了18岁的李清照为妻。两人吟诗作赋,感情很好。传说,两人曾玩“罚茶”的游戏。即说出一句话,让对方凭记忆说出是在哪本古书的第几页几行,如果对方说得不对,就要以茶代酒,罚饮一杯。据说,赵明诚总是比不过李清照。

两人还都爱好收集金石古玩,每逢闲暇,小夫妻俩都要收集、钻研古玩,李清照甚至还把脂粉钱省下来买古玩。

好景不长,李清照结婚不久,丈夫赵明诚就出远门求学,感情丰富的李清照不忍别离,特意找了一块锦帕,在上面写了一首《一剪梅》,让丈夫带在身边,无事便读一读,记着家中的妻子是在怎样地想念他。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大意是:荷花已经凋残,又是竹席生凉的秋天了。你换下了丝织的衣衫,独自一人坐上小船走了。云中的大雁,会给你捎来谁写的信呢?等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飞回的时候,只有月光洒满了楼头。花儿飘落,溪水流动不息。你我是同一种相思,却分居两地各自忧愁。这思念的情意啊,有什么方法能消除呢?它才从眉头上消失,却又在心头上萦回不已。

“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用了两个典故。传说,苏武被匈奴扣在北海牧羊达19年之久。后来,他给皇帝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的处境,信写在帛(丝织品)上,系在飞过的大雁脚上。大雁飞到南方,飞进了皇帝的上林苑,皇帝正好射下了这只大雁,发现了苏武的信,读后派人把苏武救了出来。另一个故事是,才女苏蕙的丈夫到边境从军,苏蕙在家苦苦思念他,谁知丈夫已经变了心,苏蕙很伤心,就织了一张锦,锦上的图案是各种颜色的文字,这些文字无论横读、竖读,正读、反读都能组成诗句,称为“回文诗”,又叫“锦书”。诗里写的都是苏蕙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聪明的苏蕙用这种办法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令丈夫很感动,于是回心转意,和苏蕙重归于好。李清照用这个典故,是以才女苏蕙自比。

词中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得非常生动,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了相思之情使人无法消除,又无处躲藏的意境。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很善于运用《如梦令》这个词牌,她还曾写过一首更著名的《如梦令》。

一个春天的晚上,窗外下着大雨,李清照独自一人喝着闷酒,喝醉了,就独自睡去。第二天早晨睡醒了,头还有点儿疼。她想,昨晚的雨那么大,院子里的海棠花该落了不少吧。赵明诚不在,花没人欣赏,就这么白白地谢了,多可惜。自己的青春也是这样,白白地流逝了。想到这里,她非常忧伤。正在这时,一个丫鬟掀起帘子进来了,李清照急切地问:“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丫鬟哪知道多愁善感的李清照想的是什么,更没有闲情逸致去注意院子里的海棠花,就随口答道:“不知道,应该还是那样吧。”李清照顿时觉得赵明诚走后,自己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了,她对丫鬟说:“你不知道,应该是红花少了,绿叶多了。”于是,她写下了这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寥寥四字,不仅写出了风雨之后花叶的变化,而且传达了词人内心的春愁。以极简练的文字,表达出尽量丰富的含意,正是我国旧诗词的一大特点。

有一年,赵明诚去外地做官,夫妻又暂时分离,到了这年的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李清照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丈夫的思念更加强烈,于是填了一首《醉花阴》,寄给远在他乡的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大意是:浓密的乌云,漫天的薄雾,这阴沉的天气真叫人整日发愁。兽形的铜香炉里香料在慢慢地燃烧。又是重阳佳节了,一个人枕着玉枕,睡在纱帐里,半夜已感到凉气袭人。在花园东边的竹篱下,喝酒赏菊解愁,直到黄昏来临。那菊花的幽香,染了一身。别再说这离别不会使人黯然销魂,当秋日的西风吹起帘幕时,思念你的人儿比菊花还要憔悴啊!

赵明诚看到这首《醉花阴》后,非常赞赏,自愧写词的才能不如妻子,却又想胜过她。于是谢绝宾客,闭门苦思,废寝忘食,写了三天三夜,填了50首新词。然后他将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也混在其中,请友人陆德夫加以评论。陆德夫再三吟赏,最后说,只有三句绝佳。明诚问哪三句,回答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正是李清照《醉花阴》词中的末三句。有意思的是,赵明诚费尽苦心写的50首词,到如今一首也没有流传下来,看来在当时就被人们忘记了。

人在何处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李清照43岁,发生了靖康之难,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兵攻陷,徽、钦二帝当了俘虏。李清照逃难到江南,两年以后,她丈夫又生病去世。同时,历年收藏的金石书画等,也在战乱中全部丧失。这一连串巨大的打击和以后的坎坷生活,使李清照的词风发生了很大变化,她用词抒写了国难家仇以及自身的悲苦,比她早期的作品更有意义。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靖康之难后,李清照严格说来已经是南宋词人了。但为了人物故事的完整性,本书仍然把她在南宋的经历放在北宋部分来介绍。

发生靖康之难这一年,李清照被迫逃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她收藏的古书及各种金石文物有很多都在战火中被毁。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府,当时他们正旅居池阳(今安徽贵池)。由于赵明诚急于去建康朝见宋高宗,因此一个人先走了。

赵明诚走的时候,李清照去送他。赵明诚上了船,回头向他招手,李清照看了,心里突然特别难受,可是当着众人,又不好意思说什么,想来想去,突然想起一件要紧事,就高声问:“如果金兵突然打过来,那些古书和文物怎么办?”赵明诚回答说:“如果金兵来了,你们就带着所有东西逃难。如果情况紧急,带不了那么多东西,就先扔金银细软,实在不行再扔古玩和古书,但是那些周朝流传下来的祭祖用的青铜器,是无论如何不能扔的,就是你自己背着它们跑,也不能扔。只要人还在,这些东西就要在。”

当时正是酷热的三伏天,赵明诚到建康不久,就患了疟疾。李清照闻讯后,乘船一昼夜赶到建康,谁知赵明诚已经病危,几天之后就去世了。对于45岁的李清照而言,这真是极其沉重的打击。本来国亡家破,已经够悲痛的了,现在又加上丈夫去世,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人流落江南。由于金兵不断南侵,经过几年的辗转逃难,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正月,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不久李清照也来到临安定居。

当时的临安,在宋高宗及官僚贵族的倡导下,只顾贪图享乐,几乎完全忘掉了国耻家仇。有一年元宵节,李清照的一些贵妇友人,派了车马来接她出去观灯。可她由于心情悲凉,没有兴趣,因而谢绝了。并且写了一首词《永遇乐》,来记述自己当时的心情和对往日元宵节乐事的怀念: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的大意是:即将落山的太阳,好像熔化的金水。天边的云霞合在一处,好像一块美玉。可我死去的丈夫,现在什么地方?柳色被傍晚的烟雾染得更浓,笛声中传来了《梅花落》的乐曲,早开的梅花已开始凋谢,你知道,已经有了多少春意?元宵佳节到了,天气温和宜人。可是,转眼也许会有风雨吧!那些诗酒往来的好友们,派了华丽的车马来接我去玩,我都谢绝了。在当年开封兴盛的日子里,妇女们都有闲暇,那时特别重视过元宵节。她们戴着饰有翡翠的帽子,插着加有金丝线的雪柳,大家都穿戴得整齐漂亮。如今我容颜憔悴,头发蓬松散乱,在夜间出去还有什么意思呢?不如独自一人藏在帘子底下,听听别人的笑语吧。

在宋朝,正月十五是女性的节日。平时,在封建礼教的严格管教下,有身份的女性是不能跨出家门半步的。只有在元宵节,妇女可以随便走出家门,到街上去看灯。对于没结婚的少女来说,这是和情人约会的难得机会;而对于年轻的夫妻来说,这也是暂时脱离父母管教,单独相处的时机。因此,元宵节在宋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的日子。但是,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国破家亡、丈夫去世的半老妇人来说,即使有再好看的花灯,元宵节又有什么意义呢?南宋小朝廷统治下的歌舞升平,对李清照来说只不过是邻人的笑语,与自己无关了。元宵节非但不能带给她欢乐,反而只能衬托出她命运的凄惨。应该说,靖康之难不是李清照一个人的悲剧,但当时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能够感受到这种悲凉的,恐怕只有李清照这位敏感细腻的才女了。这时,李清照所写的不仅是她一个人的不幸,而是通过一个普通女性的悲惨处境,浓缩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剧。李清照率先写出了这个悲剧,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继续南下,占领了建康,宋高宗狼狈南逃,甚至乘船逃到海中,航行了好几个月。

这时有人诬陷李清照已经死去的丈夫赵明诚,说他私通金人,把自己收藏的文物送给金人。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这种谣言当然会引起人们的愤怒。

为了给丈夫洗刷冤屈,李清照决定把所余不多的古书、古玩全部捐献给朝廷,以表示自己和丈夫对宋王朝的忠心。她带着这些东西,沿着宋高宗的路线南奔,最后也乘船入海,跟在高宗的御舟后航行了10天才登岸。可惜,忙着逃命的宋高宗无心接受李清照的这些捐赠,甚至根本不理会这个跟在身后的弱女子。相反,由于长途奔波,李清照收藏的文物又遗失了不少。

大约由于有这次航海的经验,再加上对宋高宗的不管人民死活,不积极主持抗金,而只顾自己逃跑不满,李清照写下了一首非常雄浑,与她的一贯词风迥异的词——《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题“记梦”,是说此词中所记述的是作者梦中所见。当然,这很可能是词人写作所用的一种浪漫的艺术手法。词的大意是:太空中云起如波涛汹涌,远处晨雾一片迷茫。夜深了天河中千帆竞渡。我的梦魂仿佛飞到了天帝居住的殿堂,听见天帝亲切地问我,要到什么地方去。我回答说要走的道路漫长,可已到了黄昏时光。徒然有着满腹惊人诗句,但仍是前途茫茫,四顾彷徨。大鹏鸟乘长风直上九万里高空,大风啊!你不停地吹吧!把我这像飘蓬一样的轻舟,一直吹到海中仙山那里去。

由于长期四处漂泊、不得安宁,李清照到临安后不久便病倒了。这时,她丈夫赵明诚过去的朋友张汝舟,经常问候。后经媒人说合,李清照便和他结婚了。谁知张汝舟是个势利小人,他娶李清照是为了侵吞她所剩不多的古玩,结婚后财产到手,便对李清照百般虐待。李清照只好向官府申诉,请求离婚。最后惊动了皇帝,经审理,判张汝舟充军柳州,二人离婚。可根据宋朝法律,妻子控告丈夫即使属实,也要监禁两年,幸而在亲友的营救下,李清照只坐了9天牢。

这次改嫁到离异,总共约100天,可是对女词人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并且这件事受到当时很多人的讽刺和嘲笑。这使李清照一直沉浸在愁苦之中。晚年,她写下了一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又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的大意是:总是像在找寻什么似的心神不定,多么冷清,四顾凄凉,孤苦伶仃。天气忽然转暖,可有时又寒气袭人,这样的季节使人难于注意身体,没法休息。就凭喝那么几杯淡酒,怎能抵挡得住夜晚的寒风?大雁飞过去了,挑起了我心头的悲痛。它是当年曾为我传送“锦书”的旧相识吧。庭院中盛开着菊花,没人打理,胡乱长着,好像堆了一地似的。看它们憔悴枯萎的样子,如今又有谁有闲心来摘它们泡酒呢?我孤零零地守在窗前,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啊!黄昏时,秋风带着点点细雨,吹打着梧桐树叶。在这种情景中,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我心中的凄苦悲凉啊!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形象。

这首词最奇特的地方,是它第一句一连叠用7个字,而且用得很妥帖,这是李清照的一种艺术创造。李清照精通音律,对用字的声音很讲究。不看词义,只读这些声音,我们就能感受到一种委婉叮咛的语气。这也正是词作为音乐文学的特点。后来有人模仿这种写法写了一首散曲:“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但无论是从内容、造句,还是从音律和谐的角度上来看,都要比李清照的《声声慢》逊色多了。

亘古男儿一放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陆游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等传世。

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陆游再次罢官归故里闲居已5年,时年70岁,他又忆起壮年时在南郑从军的生活,追念不已,遂写了下面这首《谢池春》: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此词上片是回忆南郑时的豪迈气概和战斗生活,下片是对自身归老故乡无所作为的感叹。词上片的意思是:我壮年时在南郑从军(作者当时48岁),豪迈的气概要吞下败残的金兵。沙场上战云密布,报警的狼烟在夜间点燃了(“狼烟”指烧狼粪的烟,烟气聚而直上,在烽火中常用)。当年我面色红润头发乌黑,手执雕花的长矛到西北边境上防守。可笑的是,自古以来读书明理,反而常使人一事无成。

词下片的意思是:功名对于我,已如同一场梦,还是在南方一带隐居吧(“吴楚”指古吴国和楚国,它们位于长江下游,词中借指南方)。我悲愤高歌,为逝去的古代往事感伤。镜湖上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可是被金兵占领的秦地关塞在哪里呢(“秦”指今陕西,词中实指在家乡镜湖边上望不见被金兵占领的广大北方土地)。可叹息的是,岁月如流,时光又白白地过去了。

诗人陆游生活在国家多难之际,他一生遭遇坎坷,可爱国热情到老不减,永远在为驱逐金兵恢复中原而呼喊、歌唱。在他留下的上万首诗词中,有着大量这方面的名篇。从上面选用的几首词中可见一斑。近代学者梁启超在读了陆游的著作集以后,深为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写出了下面这首赞颂的七绝:

读陆放翁诗

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诗的意思是:自陆游到现在近千年的时间内,诗歌界弥漫着一股委靡不振的风气。战斗的意志全消沉了,爱国的精神也没有了(这两句实际上指的是清朝统治时的情况)。只有陆游的诗词集中,十分之九是写从军的豪情壮志,从古至今,能称得上男子汉的,只有一个陆游啊!

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采石之战胜利后,张浚筹划北伐。由于陆游诗名卓著,并且熟悉朝廷的典章制度,被推荐给宋孝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召见陆游,并赐给他进士出身。此后,陆游积极参加了张浚的筹划工作。当时准备联络西夏国(在宋的西北面)共同伐金,并且对金兵占领区的军民散发传单,号召大家组织武装起义打击金人。《致西夏国主书》及传单这两份重要文件,就是陆游起草的。

“符离兵溃”之后,陆游也被贬官为镇江通判,但他不灰心,与张浚及其幕僚们在一起,策划重整武备,继续作战。但是不久,朝中掌权的主和派给陆游加上一个罪名,在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撤掉了他的官职。此后,陆游在家乡闲居了4年。在此期间,诗人写了一首词《诉衷情》,记述了自己前一段的坎坷遭遇,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感慨。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此词上片的意思是:当年我穿着青衫(无官职的人穿青衫)第一次到临安,所结交的朋友尽是英雄豪杰。曾写了号召金兵占领区军民起义的檄书,用蜡丸封好后连夜向中原传送,同时起草过联络西夏国共同伐金的书信。

词下片的意思是:北伐金人的时机,那么容易就失掉了。我的鬓发已经花白,恢复中原的志向,再也难以完成。现在只好去评论清风明月,欣赏山川风景了,这也算是另外一种功名吧!

这首词的上片,概述了作者来到临安后,与志同道合的好友们积极筹备北伐的情况,情调乐观愉快。词的下片则是想到当前被罢职闲居,只能叹息时机丧失,年龄大而壮志难酬。最后不得已说了几句开玩笑的牢骚话,表明虽然不忘国事,可又无能为力的苦闷。

秋到边城角声哀

到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十二月,陆游被任命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三年任满后,王炎任四川宣抚使,请他担任干办公事。陆游便来到了王炎行政公署所在地,位于宋金边界上的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市)。王炎是当时主战派的领袖人物,陆游在他的幕府中,协助筹划军务,练兵积粮,作北伐的准备。诗人还去过最前线,参加过宋金两军的小规模战斗。

在这一段时间,诗人的情绪是很高昂的,充满了恢复故土的希望。我们可以看一看他于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七月十六日在南郑写的词——《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兴亭游览时,联系当时的形势,精神振奋,慷慨悲歌的心情。词的意思是:秋天又来到了这边境上的南郑,军中的号角悲鸣。报前线平安的烽火,照亮了高高的高兴亭。面对这大好形势,我击筑慷慨悲歌,从高兴亭上洒酒祭奠大地,兴致高昂,悠然快哉。

词中的“筑”是古代一种弦乐器,演奏时左手扼项,右手执竹尺敲击,故名“击筑”;“悲歌击筑”用的是《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故事:燕国太子丹送荆轲入秦国,计划刺杀秦王;在易水边饯别的宴席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在词《秋波媚》的下片中,作者以抒情和拟人手法,写出了他的想象和期望。词的意思是:有谁像终南山的明月那样了解我的心愿,为我特地破云而出,照耀着我久盼的长安?灞桥头上茂密如烟的柳丝,西南郊游览胜地曲江的馆阁亭台,应该在等待南宋大军的胜利到来。

词中的“灞桥”,位于今西安东郊,桥附近在汉唐时就种有大量柳树。当时人们从长安东出旅行,亲友们都送到灞桥,并折柳条赠别。每年暮春三月,灞桥附近大量柳絮随风飞舞,飘荡在半空,犹如飞雪,古人将此美景称为“灞柳风雪”,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当年万里觅封侯

陆游对在南郑的这一段军营生活是终生难忘的,每逢回想起来,总是既慷慨激昂,又带着深沉的悲愤。这一切,都表现在他所写的一些诗词中。例如下面的《诉衷情》,是他在晚年退居家乡绍兴镜湖三山时所作。词中对南郑的从军生活怀念不已,说明诗人的爱国热情到老不衰。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首词的上片,写自己怀着无比的雄心壮志从军,希望报效国家。谁知岁月蹉跎,一事无成。词下片写诗人感到自己老了,驱逐敌人恢复中原的壮志不能实现,反而默默无闻地终老在家乡。

词上片的意思是:当年不远万里从军寻求功名,骑马奔赴梁州(即南郑一带,因有梁山而得名)守卫边疆。真像一场梦啊!我那么关切的河防和要塞现在何处呢(表示自己已被迫离开了边疆)?从军时所穿的貂皮衣已积满灰尘,陈旧不堪了。

词中“尘暗旧貂裘”用的是《战国策·秦策》中典故。苏秦去游说秦王,上了十次意见书也未被采纳。时间已过去了多年,他穿的黑貂皮裘破旧了,带的旅费——青铜百斤也用光了。

词下片的意思是:金兵还没有消灭,可我两鬓已满是白发,感伤的泪水白白地流淌。这一辈子我哪会想到,心在抗金的前线,而人却无可奈何地老死在家乡的水边。

词下片中的“天山”,指今甘肃的祁连山或新疆的天山,为汉唐时代经常与敌人作战的边疆地区,词中用以借指南宋的抗金前线。“沧洲”指水边之地,陆游当时退居在家乡绍兴镜湖边。

佳处缥渺著危楼

宋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张浚率军伐金失败,主和空气又弥漫在南宋朝廷之上。次年秋天,方滋(字务德)被任命为镇江府知府,到任一个多月后,方滋邀请客人游北固山,登多景楼。此时南宋的大诗人陆游任镇江通判,也在被邀客人之列。当时多景楼年久失修,已变成和尚们的住所。方滋带客人游览时,看见这种情况非常惋息。甘露寺的住持僧人知道后,派人重修多景楼,一个多月后修毕。陆游据游览时所见到的江山景色,以及自己对国事的感慨,写了一首词《水调歌头》,张孝祥书写了此词并刻在岩石上。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词中的“江左”指长江最下游,即今江苏省南部。因长江从今安徽境内向北流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沿江由北向南望,江东在左,称江左,即长江最下游;江西在右,称江右。

这首《水调歌头》的上片,写登多景楼所见的美丽如画的景色,以及作者对历史上往事的回忆。词的意思是:长江下游山川美好,形势最险要之处,要数镇江府了。连绵的群山美如图画,最佳处有着高耸入云的多景楼。军中悲壮的鼓声和号角声随风传来,照亮天空的烽火时明时灭,使人想起三国时孙权和刘备联合抗击曹操的往事。那时,千里之内戈矛甲胄闪亮,无数的军营里住着勇猛的士兵。

在词的下片中,作者感叹秋季来临,借西晋名将羊祜的事迹,抒写自己难酬的抗金壮志。词的意思是:野草沾上了秋露,秋风吹落了枯黄的树叶,秋天又来临了。方滋知府(“使君”为古代对州、郡长官的统称,知府相当于州、郡长官)您宏大豪放的议论,在谈笑之间使人抛掉了古今的忧愁。历史上登临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岘山游览的人无数,可他们都默默无闻了,使人想起来不胜悲伤。只有西晋大将羊祜登岘山游览的事迹流传千载,他以自己的政绩,使美好名声如汉江之水千古长流。

词中的“叔子”,是西晋名将羊祜的字。他在晋武帝时镇守襄阳,常到南面的岘山游览,曾登山临汉江叹息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自古以来像我一样登临游览的人很多,可现在有谁知道他们呢,想起这些,真使人悲伤。羊祜死后,襄阳人为纪念他的政绩,在岘山建了石碑。后人登山见碑往往追念流泪,故被称为“堕泪碑”。

红酥手,黄縢酒

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自青年到老不变。因此,他多次遭受主和派的打击,仕途上很不得意。另外不幸的是,在他的青年时代,爱情生活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其影响深远,一直到他的晚年。

陆游小时候,与他舅舅的女儿唐琬青梅竹马,志趣相投,两人都爱好诗词和文学。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陆游二十岁时,与这位表妹唐琬结婚,婚后生活十分美满。可是不久,不知为了什么原因,陆游的母亲对这位亲上加亲的媳妇非常不满(一种传说是她没有生孩子),最后甚至强迫陆游和她离婚。

在封建时代,父母之命是不能违抗的,陆游当然不忍分离,只好表面上答应将唐琬休回娘家,暗中在外面另租了一间房子,经常和她在那里相会。可不久又被他母亲知道,找上门去吵闹,幸而陆游和唐琬预先知道避开了,可从此以后,只好真正分离了。唐琬后来改嫁给同郡的一位读书人赵士程。陆游则另娶了夫人王氏。

11年之后,即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陆游三十一岁。这年春天他到山阴(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的沈家花园去游玩,遇见唐琬和赵士程也在游园。唐琬将此事告诉了赵士程,赵士程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便按唐琬的意思,给陆游送去了酒菜致意。陆游见到唐琬和这份带有难忘情意的酒菜后,惆怅不已。他将酒一饮而尽,提起笔来,在沈园墙上题了一首哀伤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上片,写作者自己的思念和悔恨,意思是:你用那红润柔腻的手,为我送来了黄縢美酒(黄縢酒是宫酿的酒,用黄纸封口)。全城充满了春光,宫墙边摇曳着杨柳。无情的东风,吹散了美好姻缘的欢乐。几年的离愁别恨,一齐涌上心头。错呀!错呀!真是铸成了大错。

词的下片,写作者想象唐琬的悲伤和自己对她的劝慰,意思是:今年的春光还似当年,可相思已使你瘦弱不堪。和着胭脂的泪水,湿透了薄绸的手帕。桃花纷纷凋落,池台楼阁冷冷清清。你我纵有山盟海誓,也难以再写书信表达自己的深情。别再相思了,别想了,别想了吧!

唐琬在见到陆游为她写的这首《钗头凤》后,悲伤不已。她本是在诗词方面也很有修养的才女,于是和了一首《钗头凤》答陆游。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这首词上片的意思是:这世道怎么这样冷酷,而人们又那样无情。风雨中的黄昏花儿最易凋谢。无缘无故的晓风,吹干了我的泪水。想倾吐我的心事,只能一个人斜靠着栏杆自言自语,真难哪!真难,日子真难过啊!

词下片的意思是:我和他两人已各自分飞,如今的处境与过去大不相同。痛苦的心灵啊,好似在秋千上,总是恍恍惚惚,动荡不安。夜已深了,传来了凄凉的号角声。我这个样子,真怕人问是为什么,只好吞下眼泪,装出欢笑。只好瞒着,瞒着,瞒下去啊!

唐琬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所受的束缚更多,痛苦也就更难忍受。在她和陆游的这首《钗头凤》中,既写她的思念,又写她处境的艰难。她虽然内心藏着深沉的痛苦,可表面上绝不能露出来。只能“独语斜阑”而且“怕人寻问”,平常还要“咽泪装欢”。人在这种环境下,是难以生活下去的。唐琬在赋此词后,就因愁闷抑郁而成病,不久便去世了。

和唐琬的被迫离异,加上这次沈园之会,两首《钗头凤》词以及唐琬之死,在陆游的心中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痛,一直到老,总也不能忘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