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华
李华(约715—774),字遐叔,唐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天宝中,历任监察御史、右补阙等职。安史之乱中,受伪职;乱平,被贬官。后擢检校吏部员外郎,以风痹去官。
李华与萧颖士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他重视文章的教化作用,认为“有德之文信,无德之文诈”(《清河孝公崔沔集序》)。其文风格平正,文字朴实,对改变骈文末流华靡萎弱的文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书政事堂记》是他记叙文中的名篇。
其文集已佚,今传《李遐叔文集》是后人根据《唐文粹》、《文苑英华》所载而编成的。
中书政事堂记
政事堂者①,自武德已来②,常于门下省议事③,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故长孙无忌起复授司空④,房玄龄授左仆射⑤,魏徵授太子太师⑥,皆知门下省事。至高宗光宅元年⑦,裴炎自侍中除中书令执事宰相笔⑧,乃移政事堂于中书省。
记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人,黩道于货⑨,乱道于刑,尅一方之命⑩,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施,货不可以擅蓄,王泽不可以擅夺,君恩不可以擅间,私仇不可以擅报,公爵不可以擅私,此堂得以诛之;事不可以轻入重,罪不可以生入死,法不可以剥害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情不可以委之于幸⑪,乱不可以启之于萌,伐紊不赏,削紊不封,闻荒不救,见馑不惊,逆谏自贤,违道伤古,此堂得以杀之。
故曰:庙堂之上⑫,樽俎之前⑬,有兵,有刑,有梃⑭,有刃,有斧钺⑮,有鸩毒⑯,有夷族,有破家⑰,登此堂者,得以行之。故伊尹放太甲之不嗣⑱,周公逐管蔡之不义⑲,霍光废昌邑之乱⑳,狄公正庐陵之位㉑。
自君弱臣强之后,宰相主生杀之柄,天子掩九重之耳,燮理化为权衡㉒,论道变成机务㉓,倾身祸败,不可胜数。列国有传,青史有名,可以为终身之诫,无罪记云。
【注释】
①政事堂:唐代宰相办公的处所。原设在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
②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618—626)
③门下省:官署名,唐代的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纠正朝政得失,与尚书省、中书省并称“三省”,同为中央政权机关。
④长孙无忌: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历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职,知门下、尚书省事。起复:长孙无忌解右仆射后,又进册司空,故曰“起复”。司空:官名,《新唐书·百官志》:“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为三公,正一品。”
⑤房玄龄:历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曾长期执政。仆射(yè音夜):官名,唐代尚书省设左右仆射,从二品,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
⑥魏徵:李世民即帝位时,拜为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历任侍中、左光禄大夫等职。后皇太子与魏王交恶,太宗即拜魏徵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官名,负责辅导太子。
⑦高宗:唐高宗李治。光宅:武则天年号,仅一年,即公元684年。
⑧裴炎:高宗时官至侍中,高宗病亟,诏辅太子,改授中书令。侍中:门下省长官,正二品。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唐代居三省长官之首。宰相:旧时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人。唐代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
⑨黩(dú音毒):贪污。
⑩尅:砍削,截断,引申为伤害。
⑪情:情好,指亲近小人。幸:宠幸,此指受皇帝宠幸的小人。
⑫庙堂:朝廷。这里指商议国家大事的政事堂。
⑬樽俎(zǔ音组):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酒和盛肉的器具。借指筵席。
⑭梃:(tǐng音挺):棍棒。
⑮斧钺:古代的两种兵器,又为杀人的刑具。钺(yuè音月):形状像大斧,用于砍杀。
⑯鸩(zhèn音阵)毒:以毒酒赐人以杀之。鸩:毒鸟,以羽浸酒,饮之即死。
⑰破家:即“籍没”,家产被没收。
⑱“伊尹”句:伊尹名挚,商初大臣,辅助汤灭夏桀。汤死,其孙太甲不理国政,破坏商汤法制,伊尹将他放逐于桐宫。三年后太甲悔过,又接回复位。事见《史记·殷本纪》。
⑲“周公”句:周公名旦,武王之弟。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其兄管叔、弟蔡叔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周公伐诛武庚、管叔,放逐蔡叔。事见《史记·周本纪》。
⑳“霍光”句:霍光为汉武帝亲信大臣,后又为昭帝辅政。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子刘贺为帝,刘贺淫乱无行,霍光废之,另立刘询为宣帝。事见《汉书·霍光金日传》。
㉑“狄公”:狄公名仁杰,初唐名臣。武则天于光宅元年(684)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后狄仁杰以母子之情打动武则天,力争由庐陵王重继君位,李显遂得还洛阳,后复位。事见《旧唐书·狄仁杰传》。
㉒燮(xiè音谢)理:调理,指宰相辅佐国君治理国事。燮:谐和,和调。权衡:弄权。
㉓论道:谋虑治国的政令。机务:原指国家机密枢要之事,这里是宰相专权之意。
【今译】
所谓政事堂,是自从大唐开国以来,常常在门下省商议国务大事的地方,因此称之为政事堂。过去长孙无忌担任司空,房玄龄升任左仆射,魏徵官拜太子太师,都曾主持门下省事。到高宗光宅元年,裴炎从侍中被任命为中书令,执掌宰相大权,政事堂才移到了中书省。
记文曰:政事堂的职权包括:国君不能违反天道,违背地道,败坏治国之道,对百姓不行仁道,倘若国君有上述行为,政事堂可以对他进行议论劝谏;大臣不能对国君不忠不敬,对人民残暴不仁、贪赃受贿,滥施严刑酷法,伤害一方百姓的性命,改变国家的礼法制度,倘若大臣有上述行为,政事堂可以撤换他们;战争不能擅自发动,权势不能滥用,财货不能擅自聚敛,君王对百姓的恩泽不能擅自取消,君主对臣子的厚遇不能随意诋毁,私人的仇怨不能利用职权去报复,国家的官职爵位不能私自授人,倘若有人违反了上述规定,政事堂可以对他们进行惩罚;办案不能把轻罪改成重罪,量刑不能把可留生路的判为死刑,执法不能残害人民,理财不能任意增加赋税,不能亲近小人,祸乱不能任其由萌芽状态发展起来,对讨伐和削平叛乱的不加以封赏,知道了灾荒饥馑却无动于衷,不给以救济,听不进忠言还自以为贤明,违反王道破坏古制,倘若有人犯了上述罪行,政事堂可以把他们处死。
所以说:在商议国事、举行国宴的政事堂,有军队,有刑罚,有
棒,有刀,有斧钺砍杀,有毒酒赐死,有连坐灭族,有籍没抄家,登上政事堂的人,可以施行这些处罚。因此,伊尹因太甲不能继承先君之德而放逐他,周公因管叔、蔡叔反叛而流放他们,霍光因昌邑王子刘贺淫乱无行而废掉他,狄公恢复了庐陵王李显的皇位。
自从君弱臣强之后,宰相掌握了生杀大权,天子在深宫之中闭塞视听,不问国事,辅佐调理变成了玩弄权术,策划谋虑变成了专权独断,由此而招灾惹祸、身败名裂的人,多得难以数清。历代都有传记,史书上留下骂名,可以作为人们终身的鉴戒,不要归罪于这篇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