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读冯至的《十四行集》(十八)
一首充满智性的“沉思的诗”,不在于向你传达怎样的一种情感,而在于向你揭示他对于生活有怎样的发现。但是,要做到这发现,不是在庄严的题材里,而是在日常的事物中,就需要诗人感觉的敏锐。冯至就是具有这种敏锐感觉的诗人。冯至的《十四行集》第18首,就是这样一首由敏锐的感觉创造的生命发现的诗。
为了显示诗中情绪的普遍性,增加读者的亲切感,诗人在诗中的抒情主体常常用“我们”,而不使用“我”。这首诗也如此。诗人选取一个最常见的生活细节,告诉人们一个最普通的生活经验:人们行旅中的偶然相逢。他在这里发掘诗意。“我们常常度过一个亲密的夜/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
人的生命是孤独的,但又是互相关联的,正是这种孤独与联系,才构成了一个个生命存在的价值。诗人用诗告诉我们的正是这样的一种生命体认。“我们”的生命里有无数个这样漂泊的境遇:有时在一间“生疏的房里”,一起“度过一个亲密的夜”。这“亲密的夜”是那样的偶然,那样的短暂,以致除此之外,其他并无所知。即如这个房子,我们并不认识“它白昼时/是什么模样”,更不要说它的过去与未来。最重要的是生命经历的那个存在——“亲密的夜”本身,这个已知的和它所包含的许多未知的东西,同样给我们一种生命存在的满足。
为了说明这点人生的哲理,诗人进一步用自然景物作比喻,展开他的思考获得的形象的过程。我们生命经历的这种“亲密”和“生疏”,已知的快乐和未知的茫然,就如同窗外的“原野”一样,它一望无际地在我们窗外展开。与它的关系,就是我们只依稀记得“在黄昏时来的道路”,这算是对它的“认识”,而明天走后也“不再回来”。“原野”对于“我们”,如同陌路者与习见的路各自不同的存在一样。可是这短暂经历的拥有,却给我们生命以丰厚的馈赠。它让我们享有由此获得的快乐,让我们体味个中的无穷滋味。
诗人在最后两节诗里,非常动情于人生存在的这种普通的经历,进而揭示了“亲密的夜”这个短暂获得在生命中蕴藏的意义和价值。他如此满怀深情地说: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
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一个对生命暂时经历的“夜”的感悟,一个比喻这种感悟的“原野”的意象,两个线索在这里也一起被诗人“织在我们心里”了。诗人创造了一个“远取譬”的比喻来说明“织在我们心里”的内涵:“我们的生命象那窗外的原野。”“原野”属自然物象,与“生命”很难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这样非联系性意象的运用正好可以给人以更有弹性的联想。生命的经历引起诗人无边的沉思,而自然的物象给这沉思的结果以美的定型。由此,“生命”与“原野”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成了诗人的一个发现了。这确然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发现:在“我们的生命”存在之中,无论是“生疏”,还是“亲密”,它们都是紧密相联的,在人生中,即使短暂相逢,也将留之永远。就如同窗外原野上的“一棵树,一闪湖光”,在“一望无际”中,它藏着“忘却的过去”与“隐约的将来”。这里是写自然,也是写人生。在自然的朦胧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现在是珍贵的:短暂偶然的现在中,蕴含着生命的过去与将来。
冯至在《十四行集》另一首诗中,写人的别离。“啊,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为了再见,好象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象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十九)一个写相逢,一个写别离,均在捕捉人的生命存在的感受。贯彻于诗人内心深处的是珍惜自身的生命体验,珍惜人类生命本身包含的属于现在、也属于过去与未来的美好感情。
这也是诗人的一种爱的胸怀。“但是Love不仅是人间的现象,而且更是自然力的亲和与相吸,诗人的质朴的自然主义使他皈依了这自然的运行轨道”,“这是时间的辩证的抒情说:现在的我里藏着过去的我,也含着未来的我”。[1]
(孙玉石)
《十四行集》(十八)
冯至
我们常常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
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
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原野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
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
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
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
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
我们的生命象那窗外的原野,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
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
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选自《十四行集》)
——————————
[1] 唐湜:《沉思者冯至》,《意度集》,第7页,平原社,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