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过壮丽黔山

风流草 作者:喻莉娟 著


行过壮丽黔山

空山

到普定化处乡,首先要去的就是——空山。去空山的路上,我想起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等画境诗。王维写山喜欢用一个“空”字,来表现一种宁静与旷达、安静与舒适,人的神宁气静,山的幽深静谧,从而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睦,人在大自然中得到了彻底的放松。他诗里写的“空山”是一个虚境,并非指的是那一座山,他可以是你见到的任何一座山,也可以是你的精神上、思想中的任何一个山,他的理想之山。

而化处的“空山”却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山,如果你没见过,是在精神上、思想中不能构建的。说来具体实在的空山我也见过,多年前,在辽宁本溪,开会之余,游览了他们的“响鼓山”,一个巨大的土山丘,上面基本上没有树木,在上面用力踩打,会听到咚咚的打鼓声音,走在山上的人都在做这个事,不过好像互不干扰,每个人都有成就感,很认真地、惬意地在那里体会大自然的奇妙。根据地质学家的考证,整个山的下面全是空的,当地人也叫“空山”。

我们正说着这个地方的巧,乡里的领导指着前面说,“你们看,到了,就是它。”我看到了他所指的那个“它”,完全就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品。我想它可能是玉皇大帝家的木鱼,不知那年那月掉在这里了。它那有变化的半开半合的嘴里,还有并不完整的牙齿,分为上下两层。也就似一只巨鲸的头,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它的鼻子眼。

它就在化处镇上。这里的山都不高,也就不过三十来米,方圆也就四五十米。它明显地分为两层,每一层都有一排溶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它通体是石,但上面时有灌木、树丛装点。山脚边有几户人家,说是祖辈就住在这里。我们自然会问到化处镇为什么叫“化处”这样一个具有禅意的地名。他们告诉,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将军造福于此,老百姓五谷丰登,岁岁平安,将军功德圆满,在空山对面的一个叫屯上的小山上,面对空山坐化而登仙,人们后为他建了一座寺庙——仙人寺,“化处,化处,仙人坐化之处!”我认为它是一个诗意的名字。

我们从人家走出,谢过了主人家的凉茶,顺着他们的后院,沿着一条小道走进了空山。 “空山”,它不是王维笔下的“空寂”,也不是本溪那能敲响的大空洞;也不是以织金洞为代表的贵州大溶洞。有人说玩过织金洞,不能再玩洞,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要说,“空山”不是指山,也不是指洞,山是小石山,洞是洞外穴,我认为对它最恰当的说法是——天然楼台。它半山腰上下两排不规则而相连相通的洞穴,就是最妙的二层楼台。它仿佛是江南水乡一个十几家人共住的连体歌榭楼台。

我们从“楼台”走过,看过了这里的“一家家”、 “一户户”,同行者在设想,这里可以安放音响——唱歌;这里可以垒起七星灶——喝茶;那里应该摆上八仙桌——玩牌;那里应该挂两张吊床——小憩。我们只是沿“空山”楼台上下两层的“各家各户”考察了一遍。上下有通道,进出也就很方便。

洞穴向纵深发展,天地突然变宽,但因尚未开发,里面很黑,我们不敢再往里走,带路的乡干部说,他们也从来没有进来去,只是听说有人进去过,说是可以从另外一面出来。尽管他这样说,我们一行六人都无准备,还是不敢往里走了,都说,留点遗憾吧,下次我们全副武装,带上现代化的武器再来。走下空山,回头看着那天边的“木鱼”,东海的“巨鲸之头”,江南水乡的“联体楼台”,有人突然吟诵王安石的《游禅山记》中的句子,“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楼台试似的空山,虽然我们未涉险远,但它的的确确,就是神奇之极的非常之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