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问 龙

盛世雅言:当代谯城散文集 作者:张超凡 主编


问 龙

杨 明

我是龙年生人,对龙别有一番感情,每当有人问起我年庚时,我总爱在说明年庚的前面加个“属大龙的”。有天,孙女问我:“爷爷,龙是什么样子呀?”这一问,倒使我一时难以回答。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就有我国最早的想象龙——大型玉龙(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早在殷商时,甲骨文字中就有“龙”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在绘画、古建筑、商品广告及民俗活动中常见龙的形象。可真正的龙又是什么形象呢?人们又为什么虔诚地崇敬它呢?

十二属相中有龙,那是因为龙之为辰,由星宿而来。辰时,正值东方欲晓,这就使处于东方的古老中国,成为龙之国,有“东方巨龙”之称。这巨龙之国所繁衍的子孙,又称为“龙的传人”。可以说,中国龙挟雷裹电,叱咤风云,名扬四海,声震五洲。

我曾去过故宫参观。这个明、清两代帝王的皇宫,是闻名于世界的古代宫殿建筑群,龙无处不在。那气势雄伟的太和殿,给我的第一感觉不仅是它座落在三万多平方米的庭院之中,八米高的三层汉白玉雕的台基,而是其四周拥立着的六根蟠龙金柱,以及梁、楣和天花板上的沥粉贴金的龙。太和、保和、中和三大殿,龙墀石栏立望柱一千四百八十根,均浮雕着蟠龙。每重栏檐边伸出一个个巨大的石雕龙头,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二个。三大殿前后御道,铺设有雕刻精美的龙陛。殿门以上门楣、额枋、斗拱、匾额,都有雕龙彩绘。仅太和殿天花板上的粉绘龙就有三千多条。从宫殿建筑到服饰器物,处处有龙的图形。有木刻龙、石雕龙、铜龙、铁龙、金龙、玉龙、玻璃龙、陶龙、彩绘龙,造型千奇百态。就连皇帝穿的衣服亦曰龙袍,坐的椅子曰龙椅,睡的床曰龙床,坐的车曰龙车,处处用龙来树立统治者的威严。

龙在古代人们心目中最受崇敬,被视为祥瑞和威严之物,是古人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一种虚幻的神物,与白虎、朱雀、玄武同属“四灵”。传说炎帝、尧帝、神农、孔子都是其母“感龙而生”。《史记·天宫书》有“轩辕黄龙体”之说。因此,引申为“天子龙生”,龙开始直接代表皇帝。元、明、清三代,还制定了严格的用龙制度,于是皇宫便成了龙最集中的地方。

在民间,我看过玩龙灯、划龙舟、祭龙庙。民间也取其民俗意义,发挥其生气勃勃的意象,在生活中说龙,在器物装饰上用龙,将竞渡之舟船从以龙形,谓之龙舟。“鱼龙变化”的彩灯,“金龙戏水”的旗幡,无不在表达人们对龙的喜爱。汉代,民间就有舞龙求雨的记载。《夷坚志》还载有龙王舍身降雨,使百姓免去旱灾,百姓感其恩德修建龙王庙之说。民间有龙祠龙庙,龙王被塑成神像,奉于庙宇之中。以龙看年成,围绕龙开展许许多多民俗活动。人们从龙身上,感到意气风发,吉祥如意,感到生活的美好与民族的自豪。在民间,到处有龙门、龙桥、龙路……据说,重庆以龙命名的路、街、巷、村、区就有一百多个。于是,在文艺作品中,如《西游记》《哪吒闹海》《柳毅传》《张羽煮海》等小说传奇中也出现了龙的形象。可以说在中国大地,无处不说龙,无处不见龙。我们中华民族有“龙的传人”的美称,中华大地有“龙的故乡”的美誉。

龙究竟是什么?自古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龙是远古时期某些族团所崇拜的生物图腾,是氏族部落逐渐容纳了许多部落图腾而形成的,是原始社会最早的一种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同时产生。有人认为龙的产生最初并不是生物性的,图腾是实际存在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而龙是一些自然意象的生物化。《诸神的起源》从或能和物的角度,认为云和雨的功能就是产生龙的意象的基础。当原始人类在风雨交加的天空看到乌云翻滚的情景,看到山洪暴发时的泥石流,看到江河水被旋风吸上高空的奇特画面,对于这些自然现象,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当时,他们无法理解,就幻想着天空会有一种主管风雨的神灵在作祟。这种神灵,大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龙”。还传说龙有龙王,龙王生有九子,曰赑屃、鸱吻、饕餮、睚眦、狴犴、狻猊、霸下、椒图、蒲牢,龙王根据各龙子性格爱好的不同,分配其差事。赑屃喜挑重担,就把他放在寺庙里驮石碑;鸱吻喜眺望,就把他放在房顶上;饕餮嘴馋,就把他放在食具鼎的两耳旁;睚眦好耍刀子,就把他放在兵器和刀环上;狴犴憎恨犯罪,就把他放在监狱门旁;狻猊喜欢烟火,就把他放在香炉上;霸下喜水,就把他放在沟桥流水处喷水;椒图讨厌送礼者,就把他放在大门旁司门;蒲牢喜爱音乐,就把他放在钟的钮上。当然,这都是人们根据现实生活所见编出的故事,虽为传说,倒也有趣。

由此看来,龙是一种虚无之物。东汉王充《论衡·龙虚篇》写道:“盛夏之河,雷电击折树木,废坏室屋,俗谓天取龙,龙见,雷取以升天。世无愚智贤不肖,皆谓之然。如考实之,虚妄言也”。大自然界中是没有龙的。因此,龙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也没有定型。《说文》说:“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天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把龙看作是能够兴云作雨,善于幻化变形的灵物。《易·系辞》说:“云从龙”“召去者龙”。《淮南子·地形训》说:“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把龙看成形成两种事物的机体,一是水,二是云,龙体入地形成水,水汽上升则为云。古籍中还说龙是“天帝”巡天的乘骑。总之,在古人看来,龙是有神力、善变化、司雨水、助兵战的动物神。于是,龙与地上许多形态、习性各异的动物有了种种类似的神秘关系,某些动物也因之有了“龙”的称谓,如好马曰龙驹,蛇曰小龙,狗称龙犬等说法。

因为龙是人们取许多动物特征拼凑而成,龙也随着时代的迹迁而从简到繁,从朴实变为华贵。纵观“红山文化玉龙”“半城人首蛇身陶盖”“马厂人首蛇身彩陶”“龙寺山蟠龙纹陶盘”“商代龙纹青铜盘”“战国变龙玉佩”“汉城青龙瓦当”“唐盘龙纹铜镜”“宁府坐式铜龙”及其他古代器物上的龙形,商代的龙纹造型,龙头方正,角呈柱状,无发无须,构图简单,有四肢,爪为三爪;战国时代的龙纹造型,头部较扁,龙身为三弯形,龙身较长,各部纹理清楚,龙嘴张开,龙角形成,尾上翘,作腾云驾雾状,玉树临风,非常潇洒;汉代的龙纹造型,头扁,肚子突出;唐代的龙纹造型,角有分叉,身体短胖;宋代的龙纹造型,龙角分叉多,脸更复杂,而且龙身较长,爪有四个;明代的龙纹造型,分成宫廷和民间,各有差异,宫廷中龙纹造型龙爪为五个;清代的龙纹造型更加复杂美观,和我们现在所见的龙纹造型相似。

《幻学句解》中写道:“龙有九种,角似鹿,头似马,眼似鬼,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除眼似鬼的“鬼”为一种虚幻无型外,其余皆以自然界的动物作比拟,很形象。随着人们对龙的热爱和崇拜逐渐加深,对龙的造型也在不断地渲染与美化,便形成如今体态刚健优美、气势雄伟壮观的五爪金龙。龙和中华民族在同步发展,与中国历史、思想、宗教、神论、文学艺术、民俗等融合在一起,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凝聚力。

龙,自然是人们想象的一种虚幻之物,又何必去追根求源呢?有龙则灵啊!人们关注的是把龙视为我们中华民族之魂!那唯美的形象和奋发腾飞的精神,如今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愿我们这个东方巨龙之国,奋飞不息!

杨明,(1928-2002),安徽肥西人,曾任皖北区党委干事,安徽省文化局(厅)科员,原亳州市文联主席。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安徽省作家协会、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杨明书画集》《竹斋集》;编著(合作)《亳州大观》《亳州传说故事》《亳州歌谣》《亳州谚语》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国际金奖、一等奖。传略收入《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