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阳怀古
经过多方努力,洪阳镇终于被公布为粤东首座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洪阳创建至今,不过430多年,在潮汕地区的“古城”中,它是最年轻的一座。普宁创县之初,借贵屿民舍为县署,十年后(也即万历三年,1575),由知县刘钝选址于厚屿(即洪阳镇地),并做了总体规则。最初只有县衙、城隍庙、学宫等公共建筑,及至万历十年(1582)之后,才开始建城筑门。城长2 000米左右,高6米,门共四座,称凝和、阜财、迎薰、拱极,其上都有楼。同年,又环城浚溪为濠。到了明末,城墙加高,防护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清顺治十二年(1655),郑成功部将陈豹攻破洪阳城,把城墙夷为平地。第二年,陈豹撤走后,由知县张如榜“督民夫修砌如旧”。至民国,再次拆城,仅余西部城基,作为环城路。
如上所记,并非洪阳的文化价值所在。洪阳的文化价值,在于保存了万历三年(1575)知县刘钝所创,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重修的普宁学宫;在于保存了与学宫同时创建的城隍庙以及稍后的文昌阁和培风塔;在于保存了同治、光绪年间营建的德安里;在于保存了西门城根成片的清初民居建筑等。
普宁学宫是洪阳最具文物价值的古建。规模宏大、工艺古朴、形制古老,是潮汕地区唯一保存着明代建筑风格的学宫建筑。东侧原有一座魏忠贤的生祠,后来因为魏忠贤受到惩罚,祠宇改作他用,石像弃之草莽之中,现尚基本完好,可能是全国所独有。
后坑村的培风塔(俗称乌犁塔),八角七层高36米,创建于乾隆七年(1742),在揭阳古塔中也属于年轻一族,但级别最高——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其独特之处,是塔壁用三合土夯筑,这在全国几乎是个孤例。所以尽管它的造型没有什么突出之处,但特殊的地域性用材,却可让它跻身古建专家研究的视野,在同类古建发展史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席位。
南村的德安里更是“重中之重”了。一个家族要有三“寨”,总为一“里”(村),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住宅,在当时,是家族显赫的体现。而且一个家族,一两代人中,就有几名提督、总兵、将军之类的武人,以及相当数量的举人、贡生之类的文人。它的炙手可热的势力,是与这庞大建筑群匹配的。正因为如此,也就给后人留下许多可供研究的关于封建社会方面的课题。
对于地方人文的认知,我们提倡见物也见人。没有人物,没有贤杰,再多的古建也是枉然。那么,可以作为洪阳典范的人物,又是谁?依我之见,总共三个:古代的蓝鼎元、近代的方耀和现代的方方,都名载青史,是“国家级”的重量。作为清初的普宁知县,蓝鼎元把其多方面的杰出才能表现至极致,一两年的时间,便有了“中国福尔摩斯”之名;方耀,字照轩,从士兵到提督,既镇压太平军、办理“清乡”,又兴修水利、建设书院,是“屠夫与牧师”的多元角色;方方是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新中国的侨务工作做出卓越贡献。有人说:“海南省有一个海瑞足矣。”小镇洪阳的蓝鼎元、方耀与方方,声名虽比不上海瑞,但对国家、对历史的贡献,却又远大于海瑞。套用上述评价海瑞的说法,洪阳不也是可以“足矣”么!
洪阳仅有430多年的历史,却有如此丰富厚实的遗产,委实几近可歌可泣。跻身中国“历史文化”或别的名目的国家级名镇,一点都不过分。显然,这是普宁乃至揭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处文化资源。而且听说,普宁方面也已在做些利用的探讨了。
正因为如此,古镇洪阳,它的文化遗产的守望与开发,让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