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撩起的记忆
站在旅游者的立场,我以为靖海有着许多“看点”值得观摩和体验。
作为一座在海边兴起的古城,因为地理、产业、职能、居民来源等因素,靖海确实有着他处古城所无的特色。乃至它虽然处于潮文化的圈子中,却以如上的因素和特色,而有着“文化孤岛”的况味。行走在这个古城,总会有不断的新奇感扑面而来。只是它们还来不及被整合和集约,使之更加集中、更加鲜明,从而使游览效应更加强烈罢了。
如南门外的南外村口有一座陆压古庙,几乎是粤东所特有的。按当地传说,神庙是因为在这地方捞到漂浮而来的神像而后建起来的,但是,如果去进行真正的探源,靖海人供奉这位出现于《封神演义》,没有来历,自称非仙非圣,而又专为神仙解疑难,自己从不吃亏的道人,原本居于北海鱼鲮岛,向赵公明自称西昆仑人,他的道行表现了他其实就是阐教弟子,是火的化身。在破白礼烈焰阵这场关键战役上,显示了陆压火系魔法免疫的特殊属性。当时,空中火、地下火、三昧真火将他围裹于其中,可是不知他乃火内之珍、离地之精、三昧之灵,三火缠绕被他轻轻一下就抹掉了。不知道他就是火,火就是他的白天君撞到枪口上了,看着陆压在火中作歌自娱,郁闷无比!中原人灭火的心理景仰对象就是陆压,因中原直接移居靖海的那些军人家属需要守护家园家业,所以把他请来帮忙。这应是靖海陆压古庙的真正成因。其实潮汕的其他圩镇也有火神庙,像揭阳北门天后宫内原有一座,为乾隆间知县刘业勤所建,但因太间接,火神是不是陆压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南外村陆压古庙虽小,却很值得做些放射性的联想。
好像靖海镇区,也就一两万人口吧?却有上百个姓氏,作为移民城镇或乡村,姓氏多是正常现象。像地都光裕村那个由方耀开垦沙田招募的民工繁衍的村庄,现在就还有几十个姓氏。但那些居民大多是从潮安、普宁、潮阳等附近乡村招募去的,这些姓氏也就不太稀奇。靖海就不一样,因为它是驻军的后代,来源广而且远,不少来自内省,如河南、山西、山东等,除了姓氏多之外,也有南方少有的姓氏如元、戎、奚等,也就让人有着新鲜的感受。譬如这个“元”姓,它是鲜卑族北魏皇帝拓跋氏的自封。这可以视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一个符号。当然也还可以追溯到商代的元铣,这位名臣作为正宗元姓的始祖之一,也是有史可考的。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国和卫国,也都是元氏的发祥地。河北省不是有个元氏县吗?这些北方著姓的后裔,是什么时候从军而落籍靖海的?还有“奚”姓,一出夏代,为奚仲之后,一为拓跋氏所改,后以山东为大本营;“戎”姓属罕见姓氏,现主要分布于辽宁清原、内蒙古乌海、山东东明、河南偃师,来源不一。靖海的戎氏,又从何而来?靖海姓氏作为当地的一个文化资源,可以做成的“产业”,恐怕也非止社会学研究一项。
靖海城的建设早于惠来县的设立,洪武二年(1369),已在这里设置守御所,有1 000余名驻军,不久又成为一个流人区,内地的许多罪犯被流放于此接受管制,还增设了税口(相当于现在的海关)的机构。这些新移民的陆续到来,把带来的先进生产经验以及未经改造的中原生活习俗与本地的原生态的文化结合起来,成就了它“文化孤岛”的特质。所以靖海于渔业生产之外,商业与海运曾经也十分活跃,作为粤东一个重要的渔农、手工产品集散地,它的遗迹,可见于层出不穷的历史文献的记载,也可从现存的那些石板街巷鳞次栉比的店铺,以及建筑形制模仿潮式,而又有所变通的民居看到。至于还保存两个瓮城城门的城墙,倒是没有凸显太多这独具的“地方特色”。清朝末年,林则徐曾坐镇于此指挥从南澳收缴鸦片的转运。这就反映出到了那个时期,海运还是靖海的一个优势。靖海的渔业仍然发达,商业已经退化,海运随着电厂的建设已复兴。以海产品的交易为主的靖海商业,是否可以依托于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咸鱼翻身”,为古城注入一份商务旅游的活力呢?
揭阳剩下的名副其实的古城是不多了,榕城、洪阳、惠城因为现代建设程度的提高而与原质渐行渐远。倒是原生形态保存较好的象城靖海给人留下念想,留下希望。
我在前头所写的所谓“体验”,其实就是这些。游离于吃喝玩乐而又关联于吃喝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