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塔基[1]看春草
湖中三塔寺基,去湖面浅尺。春时草长平湖,茸茸[2]翠色,浮动波心[3],浴鹭狎鸥[4],飞舞惟适。望中[5]深惬[6]素心[7],兀[8]对更快青眼[9]。因思古诗“草长平湖白鹭飞”之句,其幽赏[10]自得不浅。
西湖的三塔基在哪?是现在湖中的三潭吗?
据清雍正年间(1723—1735)由浙江总督李卫(1687—1738)主持修纂的《西湖志》记录,苏轼(1037—1101)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知杭州,次年(1090)即主持大规模西湖疏浚工程。为了不让湖泥再度淤积,在湖中圈定水域,并在最深处立了三座瓶形石塔作为标志,着令塔内不许侵占为菱荡。后人呼之“三塔基”。南宋“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指的就是西湖中三座石塔的景观。又据明代《名胜志》《万历钱塘县志》、清雍正《浙江通志》等书上说,西湖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鼎立。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湖心寺被毁,三塔中的中塔、南塔也倒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知府孙孟(1476—1533)在北宋湖心三塔中的北塔基遗址上建振鹭亭,并立石围栏,不久也毁。万历四年(1576)重建,不久又毁。万历三十五年(1607)钱塘令聂心汤取西湖清淤葑泥,在湖心寺基址所在小沙洲周围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作为放生之所,又在湖心寺基址建德生堂。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时任杭州太守杨万里继筑外埂,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形成较完整的规模,并以德生堂增建为寺,恢复旧湖心寺额。天启元年(1621),又于小瀛洲南仿旧迹造葫芦状小石塔三座,谓之“三潭”。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三潭印月”景名,并刻碑建亭。
清 费丹旭《湖亭雅集图卷》 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三潭印月”是明代天启年间留下来的。
而据南宋旧图,北宋所立之塔,其南塔在苏堤第三桥(望山桥)之左,中塔在第四桥(压堤桥)之左,北塔则在第五桥(东浦桥)之右。比现在人们所看到的三潭印月三个塔所圈的范围要大得多。但终究在哪儿,若不将西湖水抽干,进行现场考古发掘,恐怕将成为西湖千古之谜。连明末高僧莲池大师(1523—1615)也曾说:“平生不识三塔基在何所。”张岱在他的《西湖梦寻》里写道:“湖心亭,旧为湖心寺。湖中三塔,此其一也。”湖心亭曾为一石塔之所在,是宋时石塔遗址之一。对于后人来说,这里或可凭吊为西湖子民造福的苏太守。
生活在嘉靖、万历年间的深甫先生所言之三塔寺基,想来应该是据北宋石塔所建的湖心寺一带。那时正值湖心寺毁,寺基离湖面约浅浅的尺许。春时,塔基上长出来的青草与湖面平齐,绿茸茸的,一片翠色,像是浮在湖中间。在这片草地上,鹭鸟沐浴,渔鸥亲昵嬉戏,在水天之间欢快地飞舞。此景如此赏心悦目,于是,令深甫先生想起宋代徐元杰(1196—1246)的《湖上》,诗云:“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湖上暖风晴和,风光旖旎,叫人心情大好。夕阳下伴着阵阵鼓声箫韵,细数只只船儿尽兴归来。沧海桑田,“草长平湖白鹭飞”,这一句不就是深甫先生眼前的景致吗?
[1] 苏轼疏浚西湖时所筑三座石塔,不存。据传,“三潭印月”北之湖心亭,为北宋三塔旧址。
[2] 水草茂盛的样子。
[3] 即水中央。白居易《春题湖上诗》有句:“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4] 指白鹭在水中沐浴,鸥鸟亲昵嬉戏。杜甫《倚杖诗》有句:“狎鸥经天浪,归雁喜青天。”
[5] 指眼前看到的景象。
[6] 深深觉得(心满意足)。
[7] 平素之心。陶潜《归园田居》有句:“素心正如此,门径望三益。”
[8] 言专心致志的样子。
[9] 与“白眼”相对,指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器重。
[10] 深加赏玩。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有句:“幽赏未已,高谈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