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阳台望春树

四时幽赏录(逸致文丛) 作者:(明)高濂


初阳台[1]望春树

西湖三面绕山,东为城市,春来树色新丰[2],登台四眺[3],浅深青碧,色态间呈,高下参差[4],面面回出。或苒苒[5]浮烟,或依依[6]带雨,或丛簇[7]山村,或掩映[8]楼阁,或就日向荣,或临水漾碧。幽然会心[9],自多胸中生意;极目撩[10]人,更驰江云春树之想。

清 汪启渭《武林十二景·葛岭》 故宫博物院藏

初阳台位于西湖北岸宝石山葛岭上。相传东晋著名道士葛洪(284—364)曾在此炼丹修道。葛岭的抱朴道院是全真教圣地,全国重点道观之一,现为浙江省道教协会所在地。

初阳台建在葛岭之巅,海拔125.4米,为湖上观日出最佳处。南宋董嗣杲(生卒年不详)有《初阳台》诗:“宝山山顶结芙蓉,方士凌虚几御风。日月光华含吐异,云萍踪迹往来空。石盘草子粘深碧,土级苔花剥碎红。侧近又将精舍展,蓬瀛有路直能通。”初阳台是当年葛洪吐纳日月精气的地方。据传,登初阳台可观日月并升之奇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晴天破晓,日轮乍起,先是湖际微露,随即霞光万道,而日出起始,月亮还未落下,于是日月同辉,山水绮丽,故有“东海朝暾”的美誉。元代,“葛岭朝暾”被列为“钱塘十景”之一。这样的奇景,在清雍正《西湖志》里如此描述:“旭日初升时,山鸟群起,遥望霞气,一影互相照耀,传是日月并升。”同治初年刊行的《杭俗遗风》则说:“天将曙,红日初浴海而出。遥见西方平地线上,变有一轮,掩映云际,即月也。约过数分钟,即不可复见矣。”如此奇幻,终需亲自前往探观,故自古以来,初阳台上观日出之人总是络绎不绝。想来,这里有湖上最让人向往的晨曦。

《新镌海内奇观·东海朝暾》(明万历年间武林夷白堂刊本)

西湖天下景。美的风景,总需要有一处与之相匹配的观景台。在深甫先生眼里,晨曦的初阳台是撩动人心的。日出之后,雨雾之时,当人们散去,静谧的初阳台是幽人的观景台。西湖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是参差十万人家的城市。春来湖上,树木的颜色鲜艳饱满。登上初阳台,四处眺望,深深浅浅的绿,像是绿色的渐变系。树木高下参差,但每一个面的色彩看上去都明丽出众。有的郁郁葱葱,树木茂盛,表面像浮着一层薄雾;有的又像是刚刚被春雨滋润过,碧绿如洗;有的树一丛丛一簇簇围绕着山村;有的掩映着亭台楼阁;有的面向太阳,欣欣向荣;有的临水而生,倒映在碧波里。在初阳台望春树,看那些景色像是懂得人的心思一样,胸间自然生出盎然春意。春日登高,极目远眺,真是心生欢喜。此一时,深甫先生或想起了他一生中写的最重要的一部杂剧《玉簪记》。男主人公潘必正赴京赶考,高中及第。回首来时路,与女主陈娇莲远隔江云春树,心中多么希望金泥远报,快快教她得知。春树托春心,情高义远。此正是“江云春树”之想。

初阳台

如今的初阳台台基,据说是清光绪年间英国税务使赫德所建。台基上有亭,是1915年由江苏省吴县染业商人杨叔英等出资所建。1959年重建。1980年重修台基及亭阁。亭中有石碑,上书“初阳台”三字,是吴昌硕(1844—1927)弟子诸乐三(1902—1984)手笔。台基门壁上刻着楹联,上联是“晓日初升荡开山色湖光试登绝顶”,下联为“仙人何处剩有石台丹井来结闲缘”。

清晨,偶然起兴登初阳台。晨练的人还真不少。一群攀岩爱好者聚集在这里,引游人驻足观看,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墙上的小坑小凹、边角狭缝都成了他们攀上攀下的抓手,虽然身姿潇洒优美,但对建筑物总有一定的破坏性。倒是一旁着地练书法的老先生,一脸书卷气,叫人想起初阳台望春树的古人来。

[1] 在西湖北山葛岭最高处,湖上看日出胜地。元代,“葛岭朝暾”列“钱塘十景”之一。

[2] 指树木长出茂盛的新叶。

[3] 从高处向四下远望。

[4] 高低错落不齐的样子。

[5] 烟尘轻飘的样子。

[6] 树枝轻柔,随风摇动的样子。

[7] 聚集在一起。

[8] 隐隐约约,相互映照。

[9] 心领神会。

[10] 吸引。

清 董邦达《苏堤春晓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